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千秋知己屬青蓮:李白和郭子儀的生死之交

“一代威名邁光弼, 千秋知己屬青蓮”, 這是一首詠歎郭子儀的詩。 意思就是說, 郭子儀的名望遠遠超過李光弼, 而郭子儀的真正知己是大詩人李白。 此二位一文一武, 一位是盛唐的詩仙, 寄情山水, 詩酒人生, 浪漫豪放;一位是大唐名將, 四朝元老, 功高蓋世。 他們二人怎麼會有交集, 會成為知己呢?

據《新唐書?李白傳》記載 “……安祿山反, (李白)轉輾宿松, 匡廬間, 永王辟為幕府僚佐。 (永王)起兵, 敗。 白逃還彭澤, 當誅。 初, 白遊並州, 見郭子儀, 奇之。 子儀嘗犯法, 白為求免。 至是, 子儀請解官以贖。 有詔長流夜郎。 ”從這段話中, 我們可以讀明白, 這二人不但有交集, 還互相救過命呢, 可以說是有生死之交的友誼。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被後人譽為“詩仙”。 其人爽朗大方, 愛飲酒作詩, 特別喜歡交朋友。 正如他自己所說:“十五好劍術, 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 曆抵卿相。 雖長不滿七尺,

而心雄萬夫。 ”以他這樣的性格, 好交朋友, 為人仗義。 二十多歲的時候, 他已經是詩名遠揚, 在唐代那樣崇尚詩歌文化的時代, 李白這樣的文化人特別受尊敬。 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及至軍隊的將領都喜歡與他交往。

據說, 郭子儀初出茅廬, 剛當下級軍官的時候, 因失火燒了軍糧, 被判死刑, 在往刑場走的路上, 郭子儀竟然昂首闊步, 毫不慌亂。 這一幕正好被大詩人李白看到了, 李白為他的英雄氣概所折服, 歎息道:“此壯士目光如火照人, 不十年當擁節旄。 ”馬上找其上司說情, 這個長官也是李白的朋友, 因此就從輕處置, 把郭子儀救了下來。 後來, 大約是在天寶元年(西元742年)的時候, 郭子儀參加武舉考試, 考中武狀元, 從此走上政治舞臺。

後來郭子儀在軍中屢建奇功, 成了著名的將領。 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爆發後, 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 率軍勤王, 收復河北、河東, 名震一時。 史書記載, 郭子儀指揮大軍, 收復了洛陽、長安, 又經過幾年艱苦的征戰, 終於平定了叛亂, 使朝廷轉危為安。 因此, 當郭子儀返回長安的時候, 新繼位的肅宗皇帝親自到長安東郊相迎, 拉著郭子儀的手說:“國家再造, 都是你的功勞啊。 ”因為戰功卓著, 郭子儀官拜兵部尚書, 在朝廷是一言九鼎。

正好這個時候, 李白犯了大錯, “安史之亂”期間, 李白在江西潯陽, 和另一位李家的帝子, 永王李磷相識, 拉他參加幕府。 永王名義上是起兵勤王, 實際上也想趁機上臺當皇帝, 因此而違抗肅宗的東巡詔命,

結果兵敗於丹陽, 李白也受到牽累, 有謀反之行, 在當時是要判決死罪的。

知道李白受到牽連致罪, 想到這位著名詩人曾經對自己有救命之恩, 郭子儀也是一位大丈夫, 真夠義氣, 求見皇上, 願用他的戰功及官職來極力保奏李白。 當時皇上對郭子儀太依賴了, 朝廷上下, 都很佩服他, 他要說什麼事, 文武百官都得給他面子。 所以在他的保奏下, 李白就平安無事了。

郭子儀和李白的這段生死交情, 曾一度成為千古美談而被民間廣為傳頌, 在民間流傳很多版本。 《隋唐演義》第八十三回“施青目學士識英雄, 信赤心番人作藩鎮”開講, 有“採桑子”詞說李白解救郭子儀的事, 詞曰:“ 英雄遭禍身幾殞, 幸遇才人, 留得奇人, 好作他年定亂人。 巧言能動君王聽,

輕信奸臣, 誤遣藩臣, 眼見將來大不臣。 ”

李郭二人的生死交情被人們一直傳頌。 但也有一些人懷疑其真實性, 並進行考證。 其實我想, 只要是人民傳頌的, 還是應該相信的。 唐朝文化風氣很盛, 不少官員本人就是文人。 李白在有段時間是唐玄宗眼前的紅人, 經常組織與自己興趣相投的文人進行探討, 到處結交社會名流, 郭子儀進入到了李白的交際圈內是很正常的事情。 當時杜甫有句話:“武有郭子儀, 文推李太白。 ”所以, 郭李二人都是當時的社會著名人物, 他們不認識, 才不正常。 李白對郭子儀有救命之恩, 郭子儀在李白遇到困難的時候極力相援, 於情與理, 都是非常可能的。

與人為善, 知恩圖報, 這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千百年來,民間流傳下來的謳歌真美的故事,不管史書是不是有記載,但人民群眾津津樂道,並深受其益,這才是重要的。

作者:黃佐鴻

【版權聲明-凱風文史版】本文系頭條號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於凱風文史(

http://culture.kaiwind.com)

【特別提示】凱風清韻、凱風文史均系凱風網出品,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凱風清韻”(ID:kaiwind-qingyun)及凱風網(http://wap.kaiwind.com),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千百年來,民間流傳下來的謳歌真美的故事,不管史書是不是有記載,但人民群眾津津樂道,並深受其益,這才是重要的。

作者:黃佐鴻

【版權聲明-凱風文史版】本文系頭條號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於凱風文史(

http://culture.kaiwind.com)

【特別提示】凱風清韻、凱風文史均系凱風網出品,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凱風清韻”(ID:kaiwind-qingyun)及凱風網(http://wap.kaiwind.com),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