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北美爸爸看繪本看炸了:藝術是分國界的!藝術打小就是分國界的!

(本文是一名移民加拿大的爸爸來稿, 講述了他和兒子銘銘之間的“文化衝突”, 讀來有趣有料, 卻又發人深思。 )

最近為兒子是操碎了心。 “上輩子欠他的。 ”我都挫敗到開始用這個理由來安慰自己了。 聽說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看完的同學會愈加認同這種宿命論的合理性。

可這種建立在朋友“痛苦”之上的幸福日子沒過上多久, 懷揣小確幸的我開始了和兒子之間曠日持久的東西方文化衝突。 我在朋友圈裡的劇情也從坐山觀虎鬥的第一季逆轉到被哥們兒們打土豪分田地的第二季。

說來話長, 這場大規模衝突的爆發是從幾次零星的文化遭遇戰開始的。

“不是給你拿了筷子了嗎?” “No, I use this.”早晨兒子起身離開餐桌取來刀叉, 然後才開始吃他的煎雞蛋。 靠。 心中的彈幕只有一個字。

“爺爺, 你這樣用手指指著別人說話不禮貌。 ”兒子對來看孫子的我老爸說。 沒一點長幼尊卑, 你這樣對爺爺說話更不禮貌你造嗎?孫子。

類似的小戰役此起彼伏。 發到朋友圈裡求解, 先前我給哥們兒們點出去的那些贊, 如今都被他們毫不吝嗇的原數奉還了回來。 好吧, 出來混, 總是要還的, 還有利息。

不知不覺間, 才發現兒子早已從內心接納和喜愛上了西方文化, 而對於我給他從國內大老遠背過來的識字卡片、《唐詩三百首》教給他學, 對他來說是要看心情的——心情差的時候消極抵抗,

心情好的時候才能上升到應付差事的高水準。

什麼鬼!!!!

眼睜睜看著傲嬌的現實把我對兒子學貫中西的期望舉起來, 吧唧摔稀碎。 痛苦的我開始尋找原因。 到底是什麼在老子眼皮子底下, 把我兒子的興趣從中國文化的手裡一把搶走, 轉身推進了西方文明的懷抱?

想要找到原因, 我知道, 就要像李開複老師說的那樣, 我得追隨自己的內心, follow my heart——我的內心急切盼望著朋友圈裡每日更新的劇情早日反轉。

前天是他們學校包括幼稚園每年一度的“瘋狂髮型日(Crazy Hair Day)”, 不論學生、老師還是校長, 都可以弄個古怪瘋狂的髮型去學校秀上一整天, 怎麼瘋怎麼來。

等兒子頂著他的掃把頭興沖沖的放學回來, 一進門就要我給他買一本繪本書,

說學校裡好多同學都有。 “到圖書館裡借不就行了。 ”“圖書館裡沒有”, 而且兒子說同學們手裡的誰跟誰的都不一樣!

曾陪兒子閱繪本無數的我, 聽完腦子有點卡。 。 。 卡。 。 。

好歹本人的CPU也是國內名校碩士的運算速度好嗎, 記憶體也是足以同時支援邊玩魔方邊心算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好嗎!圖書館裡借不到的兒童繪本, 還特別受歡迎, 還每本都不一樣。 手抄本?這是我腦子裡唯一找到的答案。

“這個”, 兒子把Pad打開網頁遞給我看。

看了兩眼, 就被吸引住了。 這是一本根據人名裡的每個字母來按順序自動生成故事的一本書, 每個字母一個故事, 每個人的人名不同, 拿到手的書內容就完全不一樣。 比如Andy這個名字的故事就是首字母分別是A、N、D、Y的幾個故事人物與主角之間發生的故事:Angel(天使)、Narwhal(獨角鯨)、Dragon(龍)、Yeti(大雪怪)。

一般是大人定制購買了送給孩子, 孩子看書的時候並不知道這本書是怎麼一回事, 只是當成一本普通的繪本故事書來讀。 故事講的是一個小孩的名字丟了, 去找他的名字, 隨著情節的發展, 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出現, 最後連成這個孩子的名字。 真的做到了每本書都不一樣!

簡直太酷了這書, 書沒看到我都可以想像出孩子們翻到最後一頁, 看到自己名字出現在書中那一刹那時的短路、驚訝、幸福、驕傲等多種情感雲集又迅速變化的面部表情。 怪不得這家公司單憑這一本書, 一年裡就賣出了超過英國最大童書出版社年銷總量的驚人戰績,

並獲得了穀歌的巨額投資。

好書, 好書。 真是想不到對於紙質書這種最古老的書本形式, 還能有如此有趣好玩的創新, 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於無形之中幫孩子塑造了獨立的自我意識——你是與眾不同的, 你的故事也是與眾不同的。 還讓孩子切實的感受到了想像力和創造力對日常事物所帶來的改變。

這麼好的書, 一定給兒子訂一本, 在網頁上輸入兒子的名字“銘銘”。 不!兒子看了喊, “我的名字是Lincoln!”看著我抬起頭驚異的目光, 兒子緩和了一下口氣:這本書裡的名字不能用中文……。

臥槽。 心中彈幕又起, 兩個字。

為了不輸掉這次戰役, 我開始施展我多年練就的搜索大法。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 被我找到這本書還真有中文版。 這下有了理由讓兒子回歸到漢字裡來~ 我得兒意的笑。

可是切換到中文網站一看,名字果然還是不能輸入中文,只能用拼音。想想也是,26個英文字母每個字母配一個故事還可以想像,要是成千上萬個漢字每個配上一個故事,那得多大工作量啊。

好吧,拼音也行。我不顧兒子的反對,迅速輸入了MingMing,把生拼音煮成了熟故事。嘿嘿嘿~

可好景不長,當我滑動螢幕翻看生成的故事時,發現卻是夾生的——兒子MingMing的故事分別是Monkey(猴子)、Iniut(因紐特人)、Narwhal(獨角鯨)、Giant(巨人)。。。這都什麼鬼!!跟拼音、漢字、和中國文化沒有半毛錢關係。。。

從我窘逼的表情裡,兒子迅速解碼出了兩個字——慘敗。

好吧,我豎起白旗,在兒子監察俘虜的眼神下,在網頁裡敲入他的英文名Lincoln。然後點提交。和剛才一樣,兩三秒鐘後就在螢幕上生成了一本電子繪本用來預覽。而和剛才不同的是,這次剛翻了兩頁我就被故事吸引住了,跟隨著這個丟了名字的小男孩去歷險找名字,順著l、i、n、c、o、l、n的字母順序一路看下來,最終印證了我想像中看到最後一頁名字那一刹那時的感動。

“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古人誠不欺我也!這樣同一件文學藝術作品,翻譯成中文,用英文字母的角色來詮釋中文拼音,讀得我心都涼了,拔涼拔涼了。這樣一本枳到了“什麼鬼”級別的書都能拿去中國市場賣給中國孩子,網站上還大言不慚的寫著什麼“認識更多字母與單詞,一舉多得!”“教會孩子自己姓名的獨特內涵”……。蒙人。

可就是這樣一個看來糟糕透頂的產品,一旦換成英文名字,就瞬間打通了七經八脈,超級賽亞人變身般的成一個棒極了的故事。讀起來簡直就是看一場夜空裡的煙火表演,讓你腦內的多巴胺恣意橫流,喚醒你被封印N年的想像力,點燃你創想的火花……那感覺簡直,燃炸了!!

誰說藝術是不分國界的?No!藝術是分國界的,藝術打小就是分國界的!從繪本這種面向低齡孩子的文學藝術形式,就可以真切嘗到淮南淮北天壤之別的味道落差。

不少人都覺得讀繪本有條件還是要讀原著繪本,翻譯本畢竟已經是隨著譯者的能力高低而損失掉程度不一的資訊了,更不用說像這種整體構建在拉丁語系之中的創新作品形式。

平時大家不都說藝術無國界嗎?其實這是又一個由於斷章取義而讓人們上當多年的例子。所謂藝術無國界,僅指頂級的藝術品在某些情感表達方面的無國界。

真相是,藝術是分國界的,而人類對藝術裡美的追求與鑒賞是沒有國界的。簡單說,藝術分國界,而藝術欣賞不分國界。一個是主體,另一個是主體受眾的行為,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倫家好不容易裝回逼。。。好吧,我解釋下,舉幾個栗子:

l 中國的書法藝術僅僅存在于漢字的文化體系下,在鋼筆圓珠筆的西方文化世界裡是無法複製和實施當地語系化的。氮素,這並不會影響西方人對東方毛筆字藝術的鑒賞與喜愛。一個是主體(毛筆字),另一個是主體受眾(觀賞者)的行為(欣賞喜愛)。

-

l 梵古的畫。作為荷蘭人,梵古畫中的色彩,風景、房子、日常用品,都是荷蘭當地的色彩體系,在我們中國的生活環境中根本就沒有這種色彩體系。所以我們模仿不出梵古,產生不了他那種藝術形式,但我們照樣可以欣賞和喜歡他的畫。

說藝術分國界,並不局限在視覺藝術,其他方面的藝術也是如此。比如歌曲。

l 經過老一輩翻譯家們的不懈努力,不少的外國歌曲被翻譯成中文,其中像《我的太陽》、《哎喲媽媽》、《啊朋友再見》等更是成為耳熟能詳的國外歌曲類大眾掃盲曲目,被我們不少人唱得興高采烈,但卻不知這些漢語語境下的外國歌曲,與原曲的藝術內涵、藝術表現又有多少差距?

還記得電視裡看鋼琴伴奏的法語版《南泥灣》,還有網路上頗為搞笑的英文版《說句心裡話》、《小白楊》時,我們聽得或雞皮疙瘩不能自已,或哄堂噴飯不能自已。由此及彼,或許我們可以管窺一下外國人聽了咱們一本正經用中文唱他們歌曲時的心情。雖說我不知他們也會笑成何等傻逼模樣,但是我曉得,在國際上的聲樂比賽,一律要求用原文演唱。

從這個角度上講,那些所謂經典翻譯曲目,不過是些高雅版的超級惡搞而已。要知道,在精通外語和中文的基礎上,還要有作詩填詞的天賦,還要懂音樂,而這才剛解決了歌詞的翻譯問題。還有另一個問題,是旋律,要實現中國歌詞與外國旋律的無縫結合,這個基本上無解。

l 一個與翻譯歌曲相反的例子是,當今好多外國電影不再搞中文配音,而只是配以中文字幕,結果既省時省力,又獲得非常好的效果。

l 再比如詩歌。在漢語語境裡,我們根本無法懂得十四行詩的魅力;同樣在外語語境之下,也絕對無法全面體會到中國唐詩宋詞的美妙。即便是《朗讀者》裡96歲翻譯泰斗許淵沖老先生,也只能借助“比喻”等手法來向西方人解釋和形容中國詩詞的美妙,讓他們隔靴搔癢感受一二。

今天,快遞把那本屬於兒子的獨一無二的書送到了。我一邊翻看,一邊禁不住再次感慨噓唏。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孩子從小意識到自己的與眾不同,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真是太棒了。而這麼棒的書由於藝術的地域隔閡,只能由西方孩子獨享。。。這種外國人“特權式”的享有,讓我心中莫名有種要炸了的感受!

而橫在中外小朋友之間的這道鴻溝,並不是當前的翻譯手段所能跨越的。跟英美拉丁語系、人名特點、西方神話角色等一整套西方文化基因緊緊結合在一起、水乳交融的這本書,怎麼可能靠簡單粗暴的人類翻譯就能將兩者拆分開。這種拆分比拆彈專家拆炸彈難多了。

放下這本書,不知怎麼我忽然想起兒子開學前收到學校的那封“給家長的一封信”,其中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信裡用重點號標注出的一句話:“請一定要讓孩子參與共同決定他/她每天穿什麼衣服去上學。”

直到今天,我才開始有點理解兒子為什麼愛上了英美文化而慢慢拋棄漢語。是瘋狂髮型日、名字定制繪本、給家長的信,這些雖零散、卻具體,又那麼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一點一滴,貫穿在西方孩子的日常,它們像璀璨的珍珠融入西方孩子的生活,一個個珍珠穿起來,就成為了他們長大後能夠在獨立思考、想像力、創造力等方面秒殺別國孩子的大殺器!

什麼時候,我的祖國才能有這樣的信,有這樣的書??我敢說,十年之內,想都別想。

p.s. 看到這裡,讀者中的老司機們可能會懷疑這是篇軟文。軟不軟文我不知道,但如果你孩子有英文名,就一定要去買這本書,它絕對會讓你孩子受益無窮。若沒有英文名,就當我沒說。

這下有了理由讓兒子回歸到漢字裡來~ 我得兒意的笑。

可是切換到中文網站一看,名字果然還是不能輸入中文,只能用拼音。想想也是,26個英文字母每個字母配一個故事還可以想像,要是成千上萬個漢字每個配上一個故事,那得多大工作量啊。

好吧,拼音也行。我不顧兒子的反對,迅速輸入了MingMing,把生拼音煮成了熟故事。嘿嘿嘿~

可好景不長,當我滑動螢幕翻看生成的故事時,發現卻是夾生的——兒子MingMing的故事分別是Monkey(猴子)、Iniut(因紐特人)、Narwhal(獨角鯨)、Giant(巨人)。。。這都什麼鬼!!跟拼音、漢字、和中國文化沒有半毛錢關係。。。

從我窘逼的表情裡,兒子迅速解碼出了兩個字——慘敗。

好吧,我豎起白旗,在兒子監察俘虜的眼神下,在網頁裡敲入他的英文名Lincoln。然後點提交。和剛才一樣,兩三秒鐘後就在螢幕上生成了一本電子繪本用來預覽。而和剛才不同的是,這次剛翻了兩頁我就被故事吸引住了,跟隨著這個丟了名字的小男孩去歷險找名字,順著l、i、n、c、o、l、n的字母順序一路看下來,最終印證了我想像中看到最後一頁名字那一刹那時的感動。

“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古人誠不欺我也!這樣同一件文學藝術作品,翻譯成中文,用英文字母的角色來詮釋中文拼音,讀得我心都涼了,拔涼拔涼了。這樣一本枳到了“什麼鬼”級別的書都能拿去中國市場賣給中國孩子,網站上還大言不慚的寫著什麼“認識更多字母與單詞,一舉多得!”“教會孩子自己姓名的獨特內涵”……。蒙人。

可就是這樣一個看來糟糕透頂的產品,一旦換成英文名字,就瞬間打通了七經八脈,超級賽亞人變身般的成一個棒極了的故事。讀起來簡直就是看一場夜空裡的煙火表演,讓你腦內的多巴胺恣意橫流,喚醒你被封印N年的想像力,點燃你創想的火花……那感覺簡直,燃炸了!!

誰說藝術是不分國界的?No!藝術是分國界的,藝術打小就是分國界的!從繪本這種面向低齡孩子的文學藝術形式,就可以真切嘗到淮南淮北天壤之別的味道落差。

不少人都覺得讀繪本有條件還是要讀原著繪本,翻譯本畢竟已經是隨著譯者的能力高低而損失掉程度不一的資訊了,更不用說像這種整體構建在拉丁語系之中的創新作品形式。

平時大家不都說藝術無國界嗎?其實這是又一個由於斷章取義而讓人們上當多年的例子。所謂藝術無國界,僅指頂級的藝術品在某些情感表達方面的無國界。

真相是,藝術是分國界的,而人類對藝術裡美的追求與鑒賞是沒有國界的。簡單說,藝術分國界,而藝術欣賞不分國界。一個是主體,另一個是主體受眾的行為,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倫家好不容易裝回逼。。。好吧,我解釋下,舉幾個栗子:

l 中國的書法藝術僅僅存在于漢字的文化體系下,在鋼筆圓珠筆的西方文化世界裡是無法複製和實施當地語系化的。氮素,這並不會影響西方人對東方毛筆字藝術的鑒賞與喜愛。一個是主體(毛筆字),另一個是主體受眾(觀賞者)的行為(欣賞喜愛)。

-

l 梵古的畫。作為荷蘭人,梵古畫中的色彩,風景、房子、日常用品,都是荷蘭當地的色彩體系,在我們中國的生活環境中根本就沒有這種色彩體系。所以我們模仿不出梵古,產生不了他那種藝術形式,但我們照樣可以欣賞和喜歡他的畫。

說藝術分國界,並不局限在視覺藝術,其他方面的藝術也是如此。比如歌曲。

l 經過老一輩翻譯家們的不懈努力,不少的外國歌曲被翻譯成中文,其中像《我的太陽》、《哎喲媽媽》、《啊朋友再見》等更是成為耳熟能詳的國外歌曲類大眾掃盲曲目,被我們不少人唱得興高采烈,但卻不知這些漢語語境下的外國歌曲,與原曲的藝術內涵、藝術表現又有多少差距?

還記得電視裡看鋼琴伴奏的法語版《南泥灣》,還有網路上頗為搞笑的英文版《說句心裡話》、《小白楊》時,我們聽得或雞皮疙瘩不能自已,或哄堂噴飯不能自已。由此及彼,或許我們可以管窺一下外國人聽了咱們一本正經用中文唱他們歌曲時的心情。雖說我不知他們也會笑成何等傻逼模樣,但是我曉得,在國際上的聲樂比賽,一律要求用原文演唱。

從這個角度上講,那些所謂經典翻譯曲目,不過是些高雅版的超級惡搞而已。要知道,在精通外語和中文的基礎上,還要有作詩填詞的天賦,還要懂音樂,而這才剛解決了歌詞的翻譯問題。還有另一個問題,是旋律,要實現中國歌詞與外國旋律的無縫結合,這個基本上無解。

l 一個與翻譯歌曲相反的例子是,當今好多外國電影不再搞中文配音,而只是配以中文字幕,結果既省時省力,又獲得非常好的效果。

l 再比如詩歌。在漢語語境裡,我們根本無法懂得十四行詩的魅力;同樣在外語語境之下,也絕對無法全面體會到中國唐詩宋詞的美妙。即便是《朗讀者》裡96歲翻譯泰斗許淵沖老先生,也只能借助“比喻”等手法來向西方人解釋和形容中國詩詞的美妙,讓他們隔靴搔癢感受一二。

今天,快遞把那本屬於兒子的獨一無二的書送到了。我一邊翻看,一邊禁不住再次感慨噓唏。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孩子從小意識到自己的與眾不同,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真是太棒了。而這麼棒的書由於藝術的地域隔閡,只能由西方孩子獨享。。。這種外國人“特權式”的享有,讓我心中莫名有種要炸了的感受!

而橫在中外小朋友之間的這道鴻溝,並不是當前的翻譯手段所能跨越的。跟英美拉丁語系、人名特點、西方神話角色等一整套西方文化基因緊緊結合在一起、水乳交融的這本書,怎麼可能靠簡單粗暴的人類翻譯就能將兩者拆分開。這種拆分比拆彈專家拆炸彈難多了。

放下這本書,不知怎麼我忽然想起兒子開學前收到學校的那封“給家長的一封信”,其中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信裡用重點號標注出的一句話:“請一定要讓孩子參與共同決定他/她每天穿什麼衣服去上學。”

直到今天,我才開始有點理解兒子為什麼愛上了英美文化而慢慢拋棄漢語。是瘋狂髮型日、名字定制繪本、給家長的信,這些雖零散、卻具體,又那麼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一點一滴,貫穿在西方孩子的日常,它們像璀璨的珍珠融入西方孩子的生活,一個個珍珠穿起來,就成為了他們長大後能夠在獨立思考、想像力、創造力等方面秒殺別國孩子的大殺器!

什麼時候,我的祖國才能有這樣的信,有這樣的書??我敢說,十年之內,想都別想。

p.s. 看到這裡,讀者中的老司機們可能會懷疑這是篇軟文。軟不軟文我不知道,但如果你孩子有英文名,就一定要去買這本書,它絕對會讓你孩子受益無窮。若沒有英文名,就當我沒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