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八路軍為什麼都喜歡“扒鐵軌” 除了能打擊日軍 還有個重要原因

1937年2到8月, 經過長達六個多月的談判, 國民政府終於同意將紅軍主力改編成國民革命第八路軍。 不過作為合法政府, 國民政府卻未盡到政府應給予軍隊配給彈藥和糧餉的責任。

八路軍從2萬5千里長征中走來, 歷經磨難, 武器裝備不僅落後而且殘破。 按道理, 在1937年8月份完成改編後, 國民政府應給八路軍配給武器裝備。 但直到全面抗戰爆發, 即將踏上戰場的八路軍仍然使用的是紅軍時代繳獲的武器裝備, 而且彈藥極少。

拿129師舉例, 八路軍129 師奔赴戰場9000餘人, “僅有步馬槍4136枝, 自來德槍539枝, 手槍93枝, 花機關3挺, 重機槍29挺, 輕機槍93挺, 手機槍72枝, 迫擊炮6門, 刺刀55把手榴彈204個, 步馬槍彈43012發, 自來德彈2872 發, 手槍彈6051 發, 重機槍彈23222發, 輕機槍彈 27361 發, 衝鋒槍彈310 發, 迫擊炮彈67 發, 各種子彈共計102828發。 ”

八路軍的武器不僅非常的雜, 型號眾多, 還缺少重武器和刺刀之類的近戰武器。 子彈更是少得可憐, 平均每人子彈約22發, 每槍配給37發, 這些子彈在大兵團作戰中連一個攻防戰役都支撐不了。

彈藥缺少的情況隨著敵後根據地和遊擊隊的發展變得情勢更加嚴峻。 抗戰伊始, 八路軍從約4萬餘兵力, 到1938年底發展到約18萬人, 到1940年發展到40余萬, 但八路軍的武器裝備遠遠跟不上人員的增長。

有些戰士加入八路軍後, 部隊沒有槍和子彈配發, 只好拿著在大刀長矛加兩個手榴彈上戰場。 戰鬥中, 戰士們有時為了搶奪一枝槍, 甚至會出現幾十個人的傷亡。

為了提高部隊的戰鬥能力, 1939年5月八路軍總部決定建立軍工廠,

由自己生產作戰所需要的武器彈藥。 到1939年年底, 經過一番努力, 黃崖洞兵工廠建成投產, 主要生產五五式步槍、八一式馬步槍、步槍彈藥等等。

到百團大戰以後, 彭德懷深感:“在近戰中, 日軍的擲彈筒(迫擊炮)造成了我軍很大的傷亡。 百米左右的距離, 手榴彈扔不了那麼遠, 炮又打不了那麼近。 有什麼好辦法能控制敵人的火力?”

為了解決彭德懷所說近戰中敵我武器火力相差甚遠的情況, 軍工廠專家劉鼎提出:“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嘛。 敵人有擲彈筒, 我們也要有擲彈筒。 “

於是如何生產擲彈筒就成了擺在黃崖洞兵工廠專家們面前的難題。 經過討論, 劉鼎很快就畫出了擲彈筒的設計草圖交給技術人員, 但當時八路造擲彈筒, 最關鍵的問題不是製造方法, 而是在於材料奇缺。

擲彈筒筒身需要大量鋼材,以當時敵後兵工軍的冶煉水準,還不能製造出需要達到品質的鋼材。最後,劉鼎想了一招,那就是用從敵佔區拆毀的鐵路道軌來代替。

因此敵後武工隊之所以喜歡扒鐵道,除了要搶劫或者破壞火車上運輸的各種物資和影響日軍運兵,更重要的是要把鐵軌運回兵工廠,以生產更多的擲彈筒投入到戰場中去。

有了遊擊隊運來的鐵軌,黃崖洞兵工廠也從1941年下半年起,從主要生產步槍重點轉向生產火炮和彈藥,成為我軍的炮彈生產工廠。

擲彈筒筒身需要大量鋼材,以當時敵後兵工軍的冶煉水準,還不能製造出需要達到品質的鋼材。最後,劉鼎想了一招,那就是用從敵佔區拆毀的鐵路道軌來代替。

因此敵後武工隊之所以喜歡扒鐵道,除了要搶劫或者破壞火車上運輸的各種物資和影響日軍運兵,更重要的是要把鐵軌運回兵工廠,以生產更多的擲彈筒投入到戰場中去。

有了遊擊隊運來的鐵軌,黃崖洞兵工廠也從1941年下半年起,從主要生產步槍重點轉向生產火炮和彈藥,成為我軍的炮彈生產工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