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解密:劉備的三個兒子為何都不如曹操諸位公子?

要論“官二代”, 曹操和劉備的兒子是標準的“官二代”。 劉備的親兒子有三個, 大兒子劉禪, 二兒子劉永, 三兒子劉理, 都不怎麼成器。 最有名的當屬扶不起的阿斗——劉禪, 投降曹魏, 被曹操的後人所俘, 葬送了父親一手打造的蜀漢江山, “樂不思蜀”地甘做囚徒。

曹操的女人比較多, 所以兒子生下一大堆, 據說有二十五位。 撿骨幹的兩位來說。 太子曹丕, 曹魏的真正創立者, 從父親手裡接過魏王和相國的權柄, 一把扯掉曹阿瞞羞答答的偽裝, 直接將漢政權更名為魏, 自封文皇帝, 給父親一個武皇帝的尊號, 理直氣壯地坐了江山。

三兒子曹植, 武不能建功, 文卻名傳千古, 建安文學的當然代表, 後世贊其“才高八斗”——天下的“才”一共只有十鬥耶!

曹操的兒子在父親死後, 光大了老子的事業, 武能治國, 文能傳世, 劉備的兒子在爹哋死後, 特別是在大管家諸葛亮死後, 力不能支, 被人吞併, 束手就擒。 同樣的“官二代”, 差別怎麼那麼大呢?

首先恐怕還是基因的關係。 後世公認, 曹操是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正面說, 叫機智、果敢、有雄才大略, 反面說, 是狡黠、兇狠、懷狼子野心。 而劉皇叔呢, 仁厚、寬愛。 《三國志》概括得比較準確, 說曹操是“抑可謂非常之人, 超世之傑也”, 說劉備是“弘毅寬厚, 知人待士, 英雄之器焉。 ”兩個個性氣質完全不同的父親, 生出的兒子, 遺傳自然各異。

曹丕比他的爸爸心眼更多, 劉禪則比他爹更溫和綿軟。 這是兩人事業未來發展走向的決定性因素。

其次關乎生長環境。 曹丕早早地就參與到權力的運作之中, 親歷了宮鬥的慘烈, 對皇權政治的認識極為深刻到位;阿斗幼年倒是隨父南征北戰, 但他經歷的似乎只有被人護持逃亡, 入蜀後, 又冰火兩重天, 安逸得只知鬥雞走馬。

三是政治經驗差異。 曹丕生長在兄弟爭寵的環境下, 機變權謀這些政治手段, 在他與同胞相互內鬥的過程中, 即已見識、練就和熟悉了, 且組建了自己的智囊和執政團隊。 而劉禪, 蜀漢確立的唯一皇儲, 一直又被先主劉備溺愛, 養尊處優, 靜待接班在他這兒, 是鐵板釘釘的事, 是故缺乏複雜權力爭鬥的歷練,

內心尚天真而質樸。

四是客觀條件有別。 曹丕提前有父親手把手教其治人理政, 而劉禪呢,不光有父皇罩著, 最要命的是有丞相加軍師的諸葛亮在。 有諸葛在, 連劉備都許多軍機大事不用操心, 更何況年少的太子劉禪, 玩你的就是了。

請看曹操和劉備分別給太子的遺囑, 不難弄清兩個接班人的擔當, 在其父那裡區別多大——曹操遺囑:“天下尚未安定, 未得尊古也。 葬畢, 皆除服。

其將兵屯者, 皆不得離屯部。 ”江山重要, 安葬我是小事, 穩固社稷是大事;劉備敕劉禪遺詔:“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 能服於人。 可讀漢書、禮記, 間暇曆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 益人意智。 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 未送, 道亡, 可自更求聞達。 ”

這時候了才提醒兒子多讀書多看報, 瞭解歷史和政治?又專門交待劉禪:“汝與丞相從事, 事之如父”言下之意, 別自作主張, 一切聽諸葛亮的。

顯然, 曹操對自己的兒子是有信心的, 一以貫之地叮囑其執政弄權;而劉皇叔呢, 臨死前只能無奈地托孤。

兩個接班人, 誰能很快進入角色, 擎起天下, 不言而喻。

五是年齡成熟度的問題。 曹丕就位時三十四歲, 劉禪接班年僅十七。 曹操死時, 權力放心移交兒子, 而劉備臨終前, 是“托孤于丞相亮”, 性質完全兩樣。

曹丕上來即獨當一面, 劉禪就位, 連父皇治喪期間的細節, 都得諸葛一字一句交代。 在長達十一年的時間裡, 是諸葛亮治蜀而非劉禪治蜀。

諸葛死後, 劉禪一直無法真正形成自己的權威。 在這一點上, 劉備對兒子是瞭解的, 所以他在永安病重時對諸葛說:“君才十倍曹丕, ……,若嗣子可輔, 輔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 #p#分頁標題#e#

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 連劉皇叔自己都認為阿斗不行, 跟曹丕壓根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只有軍師諸葛亮才能與曹丕PK。

六是事業心的強弱之分。曹操的兒子大多自小即懷揚名立功的理想,以曹丕為例,政治上的地位未確立前,他和弟弟曹植首先學著父親的樣子,在文學領域勤奮耕耘,展示出非凡的才華。

三曹的文章詞賦,至今傳唱。所以說曹家子孫功名事業心要遠遠強于劉氏。

劉備自知兒子是個貪圖享樂的主,瞭解自己兒子的能耐幾斤幾兩,故有能幹則幹、不能幹則由諸葛取代的遺言;曹操深信兒子的雄才大略,曹丕繼承了父親的雄心,而劉禪更多的是但求安逸享樂,家國江山可有可無。

七是基業規模懸殊。曹魏佔據中原腹地,地廣物豐,兵強馬壯;蜀漢偏居一隅,地狹民野。以企業規模作比,二者經營規模和資本實力相差甚遠,不可同日而語,蜀漢被曹魏兼併,是劉禪自身難以挽回的必然結局。

劉備的兒子不如曹操的兒子,歷史已經證明,但有一個事實我們卻不能遺漏,那就是,曹丕開國只幹了七年皇帝,三十九歲上便一命嗚呼,而那個敗了蜀漢基業的劉禪,卻以安樂公的身份,在洛陽活到了六十五歲,並親眼看著曹魏又被司馬氏家族所取代。世事無常,得失怎論?

六是事業心的強弱之分。曹操的兒子大多自小即懷揚名立功的理想,以曹丕為例,政治上的地位未確立前,他和弟弟曹植首先學著父親的樣子,在文學領域勤奮耕耘,展示出非凡的才華。

三曹的文章詞賦,至今傳唱。所以說曹家子孫功名事業心要遠遠強于劉氏。

劉備自知兒子是個貪圖享樂的主,瞭解自己兒子的能耐幾斤幾兩,故有能幹則幹、不能幹則由諸葛取代的遺言;曹操深信兒子的雄才大略,曹丕繼承了父親的雄心,而劉禪更多的是但求安逸享樂,家國江山可有可無。

七是基業規模懸殊。曹魏佔據中原腹地,地廣物豐,兵強馬壯;蜀漢偏居一隅,地狹民野。以企業規模作比,二者經營規模和資本實力相差甚遠,不可同日而語,蜀漢被曹魏兼併,是劉禪自身難以挽回的必然結局。

劉備的兒子不如曹操的兒子,歷史已經證明,但有一個事實我們卻不能遺漏,那就是,曹丕開國只幹了七年皇帝,三十九歲上便一命嗚呼,而那個敗了蜀漢基業的劉禪,卻以安樂公的身份,在洛陽活到了六十五歲,並親眼看著曹魏又被司馬氏家族所取代。世事無常,得失怎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