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師級留學生:陳寅恪不求文憑,胡適愛打牌

辛亥革命後, 曾掀起一陣熱火朝天的留學熱。 在當時的年輕人看來, 出國讀書是一件無比榮耀的事, 做夢都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季羨林曾說:“我遙望歐山美水, 看那些出國者如神仙中人。 ”

當時留學並未大眾化, 只有少數家境優渥或資質好的學生才有機會出國留學。 留學的方式一般有兩種:自費和公費。 比較熱門的留學國家有日本、美國、法國、德國、蘇聯等。

這些抱著“師夷長技以制夷”心態去大洋彼岸留學的年輕人, 學成後, 大多數會選擇回國, 到大學去做教授, 或是到政府機構做官。 相關資料統計,

晚清和民國大約有20萬留洋學生, 回國率超過90%。

眾所周知, 民國是一個舊學與新學激烈碰撞, 中學與西學融會貫通的時代。 這股留學潮影響深遠, 甚至可以說, 既改變了中國, 也影響了世界。 民國海歸人才輩出、群星閃耀, 湧現了像蔡元培、胡適、陳寅恪、季羨林等頗有建樹的大師級人物, 也有徐志摩、林徽因、魯迅、林語堂等才華橫溢的文人雅士。

民國的留學生活是怎樣的?有沒有精彩的聚會聯誼?忙碌充實的旅行日程?考試前的緊張忐忑?

陳寅恪:

不求文憑, 但求學問

陳寅恪畫像。 圖據新快報

民國時, 有一位學者在國外留學多年, 完全憑自己的興趣去學習, 視文憑、學位證明為廢紙, 甚至主動放棄博士學位。 這個人, 就是國學大師陳寅恪。

陳寅恪出生名門世家, 家學淵源深厚。 1902年, 13歲的陳寅恪以自費生的身份奔赴日本留學。 在之後的20多年裡, 他先後在德國、美國、法國、瑞士等國家的著名學府留學。

他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梵文和巴厘文, 兼及印度哲學與佛學。 在德國時, 還曾進入過柏林大學研究梵文。

第二次留學德國時, 陳寅恪得到當時江西省教育司的公費資助。 但是, 正值時局動盪, 資助時有時無, 難以保障。 陳家的家境也日益衰弱, 難以為繼。 陳寅恪在生活上節衣縮食, 始終沒有放棄過學習。

陳寅恪的三女兒陳美延回憶說:“經濟來源斷絕, 父親仍堅持學習。 每天一早買少量最便宜的麵包, 即去圖書館度過一天, 常常整日沒正式進餐。 ”

在這段留德的清苦求學生涯裡, 陳寅恪留下的讀書筆記多達64本, 其中涉及20多種文字。 可見, 他平日裡有多麼刻苦和用功。

愛看書之人, 素來也特別愛買書, 陳寅恪也不例外。 他剛到美國留學時, 曾花重金採購圖書, 主張書要大購、多購、全購。

有一次, 陳寅恪要學習世界史, 將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劍橋近代史》《劍橋古代史》《劍橋中外史》等幾十冊書籍成套地買回來,

細細翻讀。

受陳寅恪影響, 好友吳宓後來也買了一套19巨冊的各家注釋彙編本《莎士比亞全集》。

正因為愛讀書、愛學習, 陳寅恪擁有的都是真才實學。 他與另一位讀書楷模俞大維並稱為“甯國府門前的一對石獅子”, 被公認為是“中國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

清華大學在1925年創辦國學研究院時, 吳宓向梁啟超介紹了陳寅恪。 梁啟超十分賞識陳寅恪, 推薦他到國學研究院任職。

當時, 清華的校長曹雲祥問梁啟超:“陳寅恪是哪一國的博士?”梁啟超答道:“他既不是博士, 也不是碩士。 ”

曹雲祥又問:“那他有沒有公開發表的著作?”梁啟超回答:“也沒有。 ”

曹雲祥歎了口氣說:“沒有高學歷,

也沒有發表過的好的著作, 這就很難讓他進來任教了。 ”

梁啟超聽了, 大發雷霆說:“我梁某也沒有博士學位, 著作算是等身了, 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好吧, 你不請, 就讓他在國外吧!”

隨後, 梁啟超將巴黎大學、柏林大學幾位教過陳寅恪的教授對陳寅恪的讚譽告訴曹雲祥。 曹雲祥才自省, 自己的推斷太過武斷, 立即決定聘請陳寅恪。

後來, 陳寅恪的侄子曾經問過他, 為什麼沒有在國外取得學位。 陳寅恪回答:“考博士並不難, 但兩三年內被一具專題束縛住, 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 只要能學到知識, 有無學位並不重要。 ”

胡適:

手賬達人, 沉迷打牌

青年胡適

胡適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學者和思想家之一,早年獲得庚子賠款資助,於1910年-1917年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

在美留學時,胡適特別愛記日記。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個手賬達人。

他不僅將生活中打牌、戒煙、上課、遊玩等瑣碎小事悉數記錄,還會寫下自己的文學主張和思想演變,甚至還會做剪報,將喜歡的相關文字材料剪下來貼在日記上。

曾有出版社出版過一套《胡適留學日記手稿本》,收錄了胡適自打20歲到美國,在7年求學時光裡寫下的日記手稿,多達17卷。

其中,手稿第一卷,日期從1911年1月30日開始,到當年10月30日,共收錄日記270篇,幾乎每天都有記錄。開個腦洞想想,若胡適生活在現代,肯定會每天都在朋友圈刷屏,怒刷存在感。

日記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胡適。他不再是書本裡高高在上的大師,也有過一段拖延症嚴重、貪玩收不住的“廢柴”時光。

前些年,有網友截取了《胡適留學日記》的部分在網上傳播,一度十分火爆。在日記中,胡適是這樣記錄的:

7月2日(星期日)

讀《馬太福音》八章至九章。作書寄李辛白。天熱不能作事,打牌消遣。

7月3日(星一)

有休甯人金雨衣者,留學威士康星大學(Wisconsin University)電科,已畢業,今日旅行過此,偶於餐館中遇之,因與偕訪仲藩。十二時送之登車。今日天氣百一十度。打牌。

7月5日(星三)

往暑期學校註冊。下午打牌。

7月6日(星四)

暑期學校第一日,化學(八時至一時)。打牌。

7月7日(星五)

上課。打牌。

7月8日(星六)

無事。打牌。天稍稍涼矣。

……

經過統計,幾乎整個7月,胡適都在打牌。讀來讓人忍俊不禁,原來胡適也有這麼“接地氣”的一面,跟我們迷戀打遊戲也差不多嘛。

對打牌這個愛好,胡適說過這樣一句話:“英國的國戲是板球,美國的國戲是棒球,日本的國戲是相撲,中國的國戲自然是麻將了。”

其實,讀了《胡適留學日記》全書,就能知道,打牌只是胡適日常生活中偶爾的消遣。

9月初,他與友人“相約不復打牌”,從此將牌癮戒掉,一改墮落的生活作風。之後的大部分時間,胡適都在認真讀書,刻苦鑽研。

跟陳寅恪一樣,胡適也是出了名的愛讀書。除專業課外,他還特別愛看中西方小說戲劇和中國傳統詩詞,閱讀範圍也相當廣泛。

在《胡適留學日記》中,記載了胡適讀過狄更斯的《雙城記》,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李爾王》《馬克白》,大仲馬的《俠隱記》(即《三個火槍手》),司各特的《尼格爾的家產》等西方文學名著。中國傳統詩詞則涉及過《古詩十九首》《王臨川集》《陶淵明詩》《謝康樂詩》《杜詩》《詩經》等經典。

胡適在日記中記錄下的讀書筆記,雖然字數很少,卻很有自己的見解,觀點鋒芒畢露。

讀《哈姆雷特》,他認為:“Hamlet真是佳構,然亦有疵瑕。”

讀《羅密歐與茱麗葉》,他感慨:“此書情節殊不佳,且有甚支離之處。然佳句好詞亦頗多,正如吾國之《西廂記》,徒以文傳者也。”

讀《馬克白》,他發出疑問:“此書為蕭氏(胡適譯莎士比亞為蕭思璧)名著,然餘讀之,初不見其好處,何也。”

季羨林:

留德十年,邂逅情緣

1941年,留學德國的季羨林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季羨林是一位元卓越的語言大師,他的英文、德文、梵文、巴厘文很厲害,能讀、能寫、能說,可以看懂俄文和法文,甚至還擅長小眾的吐火羅文。在他精通的眾多語言中,很多門語言都是在德國留學的10年裡學會的。

1934年,季羨林從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做了一名國文教員。當時,留學熱彌漫全國,季羨林也迫切地想出國去長長見識:“別人出國留學鍍金的消息,不時地傳入自己耳中。一聽到這種消息,就像我看別人一樣,我也渾身發抖。我遙望歐山美水,看那些出國者如神仙中人。”

在當時,富商、高官、顯宦等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通過自費的方式出國。而季羨林家道中落,支付不起他出國的費用。

第二年,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季羨林十分幸運,報名應考,被哥廷根大學錄取,得以到那裡去主修梵文、巴厘文等,輔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

在德國求學期間,季羨林與房東邁耶家的大女兒伊姆加德有過一段真摯的感情。一台印表機,是他們情感連接的橋樑。

1937年時,風華正茂的季羨林著手準備撰寫博士論文。在將論文上交給教授批閱前,必須將其列印出來。季羨林一時犯了難,因為他沒有碰過打字機,根本就不會操作。

正當他愁眉不展的時候,伊姆加德前來探訪。她告訴季羨林,因為父親的工廠淘汰了一部打字機,她剛好想練習打字,可以幫助他完成論文。後來,季羨林在德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伊姆加德列印的。

在多年的相處後,一來一往之間,兩人暗生情愫。可季羨林在國內是有家庭的,他不想背叛家庭,傷害無辜的妻兒。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猶豫和掙扎,1945年,季羨林學成後,決定放棄這段感情,回國歸家。

可是,人畢竟是感情動物。他在日記中表達過自己的不舍和遺憾:“吃過晚飯,7點半到邁耶家去,同伊姆加德打字。她勸我不要離開德國。她今天晚上特別活潑可愛。我真有點捨不得離開她。但又有什麼辦法?像我這樣的人,不配愛她這樣美麗的女孩子。”

10年留德生涯,給季羨林留下了難以泯滅的回憶。步入晚年後,他以一本《留德十年》記錄下了所思所感。

在書中,季羨林用飽含深情的語調感慨道:“我常對人說,哥廷根仿佛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在這裡住了十年,時間之長,僅次於濟南和北京。這裡的每一座建築、每一條街,甚至一草一木,十年來和我同甘共苦,共同度過了將近四千個日日夜夜。”

林徽因、梁思成:

學霸情侶,一起築夢

梁思成、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期間留影

1920年,林徽因只有16歲,父親帶著她去歐洲“見世面”。

他們在英國倫敦租住房子,生活了一年多。當時的房東是一位女建築師,林徽因受其影響,對建築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立志以後要攻讀建築學。

林徽因曾說:“我跟隨我父親周遊了歐洲,旅行時我第一次萌發了學習建築學的夢想,西方古典的輝煌壯麗激勵著我。”

也許很少有人知道,林徽因與她的丈夫梁思成,是因建築而走近的。

他們的兒子梁從誡回憶說:“當我父親第一次去拜訪我母親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談到以後要學建築。我父親當時連建築是什麼還不知道。我母親告訴他,那是融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父親喜愛繪畫,所以也選擇了建築這個專業。”

林徽因與梁思成於1924年一起到美國求學,雙雙進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可是,這所學校的建築系當時並不招收女生,林徽因而退求其次,註冊了美術系。

還好,當時的美術系和建築系同屬美術學院,而且梁思成又正好修的是建築系,可以幫她看看課表啊,選選課啊,十分便利。所以,林徽因利用閒置時間,又選修了建築系的主要課程,繼續為自己的建築夢而努力。

林徽因天資聰穎,再加上早年的出國遊歷經歷,視野相當開闊。在美留學的時候,她參加大學生聖誕卡設計競賽,用點彩技法畫了一幅聖母像,色調復古,人物造型生動,獲得了不錯的成績。現在去該校的檔案館,還能找得到這幅繪畫作品。

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梁思成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學霸。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圖書館藏書十分豐厚,再加上樑思成學的是建築學,所以,他每天在學校的日常基本雷打不動:泡館、看書、畫圖。

這位學霸還有點不解風情,頻頻拒絕林徽因的出遊邀約。

有一天,林徽因畫了美美的妝,特地換了一身好看的衣服,去梁思成的畫室,約他跟中國的小夥伴們一塊出去郊遊。

梁思成滔滔不絕地跟林徽因說起他最近正在研究的一處古建築的結構。萬般無奈,林徽因試探地問他:“你可不可以跟我們一起出去郊遊?我都跟大家打過賭了,叫不動你,我可沒面子。”

梁思成居然不為所動地說:“我還是不去了,這個圖還沒畫好呢。”林徽因雖然有些無奈,卻也欣賞他對學術的執著。

1928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結束校園“愛情長跑”,修成正果,正式結為夫妻。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陳荷

青年胡適

胡適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學者和思想家之一,早年獲得庚子賠款資助,於1910年-1917年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

在美留學時,胡適特別愛記日記。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個手賬達人。

他不僅將生活中打牌、戒煙、上課、遊玩等瑣碎小事悉數記錄,還會寫下自己的文學主張和思想演變,甚至還會做剪報,將喜歡的相關文字材料剪下來貼在日記上。

曾有出版社出版過一套《胡適留學日記手稿本》,收錄了胡適自打20歲到美國,在7年求學時光裡寫下的日記手稿,多達17卷。

其中,手稿第一卷,日期從1911年1月30日開始,到當年10月30日,共收錄日記270篇,幾乎每天都有記錄。開個腦洞想想,若胡適生活在現代,肯定會每天都在朋友圈刷屏,怒刷存在感。

日記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胡適。他不再是書本裡高高在上的大師,也有過一段拖延症嚴重、貪玩收不住的“廢柴”時光。

前些年,有網友截取了《胡適留學日記》的部分在網上傳播,一度十分火爆。在日記中,胡適是這樣記錄的:

7月2日(星期日)

讀《馬太福音》八章至九章。作書寄李辛白。天熱不能作事,打牌消遣。

7月3日(星一)

有休甯人金雨衣者,留學威士康星大學(Wisconsin University)電科,已畢業,今日旅行過此,偶於餐館中遇之,因與偕訪仲藩。十二時送之登車。今日天氣百一十度。打牌。

7月5日(星三)

往暑期學校註冊。下午打牌。

7月6日(星四)

暑期學校第一日,化學(八時至一時)。打牌。

7月7日(星五)

上課。打牌。

7月8日(星六)

無事。打牌。天稍稍涼矣。

……

經過統計,幾乎整個7月,胡適都在打牌。讀來讓人忍俊不禁,原來胡適也有這麼“接地氣”的一面,跟我們迷戀打遊戲也差不多嘛。

對打牌這個愛好,胡適說過這樣一句話:“英國的國戲是板球,美國的國戲是棒球,日本的國戲是相撲,中國的國戲自然是麻將了。”

其實,讀了《胡適留學日記》全書,就能知道,打牌只是胡適日常生活中偶爾的消遣。

9月初,他與友人“相約不復打牌”,從此將牌癮戒掉,一改墮落的生活作風。之後的大部分時間,胡適都在認真讀書,刻苦鑽研。

跟陳寅恪一樣,胡適也是出了名的愛讀書。除專業課外,他還特別愛看中西方小說戲劇和中國傳統詩詞,閱讀範圍也相當廣泛。

在《胡適留學日記》中,記載了胡適讀過狄更斯的《雙城記》,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李爾王》《馬克白》,大仲馬的《俠隱記》(即《三個火槍手》),司各特的《尼格爾的家產》等西方文學名著。中國傳統詩詞則涉及過《古詩十九首》《王臨川集》《陶淵明詩》《謝康樂詩》《杜詩》《詩經》等經典。

胡適在日記中記錄下的讀書筆記,雖然字數很少,卻很有自己的見解,觀點鋒芒畢露。

讀《哈姆雷特》,他認為:“Hamlet真是佳構,然亦有疵瑕。”

讀《羅密歐與茱麗葉》,他感慨:“此書情節殊不佳,且有甚支離之處。然佳句好詞亦頗多,正如吾國之《西廂記》,徒以文傳者也。”

讀《馬克白》,他發出疑問:“此書為蕭氏(胡適譯莎士比亞為蕭思璧)名著,然餘讀之,初不見其好處,何也。”

季羨林:

留德十年,邂逅情緣

1941年,留學德國的季羨林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季羨林是一位元卓越的語言大師,他的英文、德文、梵文、巴厘文很厲害,能讀、能寫、能說,可以看懂俄文和法文,甚至還擅長小眾的吐火羅文。在他精通的眾多語言中,很多門語言都是在德國留學的10年裡學會的。

1934年,季羨林從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做了一名國文教員。當時,留學熱彌漫全國,季羨林也迫切地想出國去長長見識:“別人出國留學鍍金的消息,不時地傳入自己耳中。一聽到這種消息,就像我看別人一樣,我也渾身發抖。我遙望歐山美水,看那些出國者如神仙中人。”

在當時,富商、高官、顯宦等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通過自費的方式出國。而季羨林家道中落,支付不起他出國的費用。

第二年,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季羨林十分幸運,報名應考,被哥廷根大學錄取,得以到那裡去主修梵文、巴厘文等,輔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

在德國求學期間,季羨林與房東邁耶家的大女兒伊姆加德有過一段真摯的感情。一台印表機,是他們情感連接的橋樑。

1937年時,風華正茂的季羨林著手準備撰寫博士論文。在將論文上交給教授批閱前,必須將其列印出來。季羨林一時犯了難,因為他沒有碰過打字機,根本就不會操作。

正當他愁眉不展的時候,伊姆加德前來探訪。她告訴季羨林,因為父親的工廠淘汰了一部打字機,她剛好想練習打字,可以幫助他完成論文。後來,季羨林在德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伊姆加德列印的。

在多年的相處後,一來一往之間,兩人暗生情愫。可季羨林在國內是有家庭的,他不想背叛家庭,傷害無辜的妻兒。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猶豫和掙扎,1945年,季羨林學成後,決定放棄這段感情,回國歸家。

可是,人畢竟是感情動物。他在日記中表達過自己的不舍和遺憾:“吃過晚飯,7點半到邁耶家去,同伊姆加德打字。她勸我不要離開德國。她今天晚上特別活潑可愛。我真有點捨不得離開她。但又有什麼辦法?像我這樣的人,不配愛她這樣美麗的女孩子。”

10年留德生涯,給季羨林留下了難以泯滅的回憶。步入晚年後,他以一本《留德十年》記錄下了所思所感。

在書中,季羨林用飽含深情的語調感慨道:“我常對人說,哥廷根仿佛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在這裡住了十年,時間之長,僅次於濟南和北京。這裡的每一座建築、每一條街,甚至一草一木,十年來和我同甘共苦,共同度過了將近四千個日日夜夜。”

林徽因、梁思成:

學霸情侶,一起築夢

梁思成、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期間留影

1920年,林徽因只有16歲,父親帶著她去歐洲“見世面”。

他們在英國倫敦租住房子,生活了一年多。當時的房東是一位女建築師,林徽因受其影響,對建築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立志以後要攻讀建築學。

林徽因曾說:“我跟隨我父親周遊了歐洲,旅行時我第一次萌發了學習建築學的夢想,西方古典的輝煌壯麗激勵著我。”

也許很少有人知道,林徽因與她的丈夫梁思成,是因建築而走近的。

他們的兒子梁從誡回憶說:“當我父親第一次去拜訪我母親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談到以後要學建築。我父親當時連建築是什麼還不知道。我母親告訴他,那是融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父親喜愛繪畫,所以也選擇了建築這個專業。”

林徽因與梁思成於1924年一起到美國求學,雙雙進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可是,這所學校的建築系當時並不招收女生,林徽因而退求其次,註冊了美術系。

還好,當時的美術系和建築系同屬美術學院,而且梁思成又正好修的是建築系,可以幫她看看課表啊,選選課啊,十分便利。所以,林徽因利用閒置時間,又選修了建築系的主要課程,繼續為自己的建築夢而努力。

林徽因天資聰穎,再加上早年的出國遊歷經歷,視野相當開闊。在美留學的時候,她參加大學生聖誕卡設計競賽,用點彩技法畫了一幅聖母像,色調復古,人物造型生動,獲得了不錯的成績。現在去該校的檔案館,還能找得到這幅繪畫作品。

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梁思成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學霸。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圖書館藏書十分豐厚,再加上樑思成學的是建築學,所以,他每天在學校的日常基本雷打不動:泡館、看書、畫圖。

這位學霸還有點不解風情,頻頻拒絕林徽因的出遊邀約。

有一天,林徽因畫了美美的妝,特地換了一身好看的衣服,去梁思成的畫室,約他跟中國的小夥伴們一塊出去郊遊。

梁思成滔滔不絕地跟林徽因說起他最近正在研究的一處古建築的結構。萬般無奈,林徽因試探地問他:“你可不可以跟我們一起出去郊遊?我都跟大家打過賭了,叫不動你,我可沒面子。”

梁思成居然不為所動地說:“我還是不去了,這個圖還沒畫好呢。”林徽因雖然有些無奈,卻也欣賞他對學術的執著。

1928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結束校園“愛情長跑”,修成正果,正式結為夫妻。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陳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