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吃手是聰明的表現,但這時候還在吃手,顏值就毀了

前段時間丁香媽媽發佈了一篇關於啥時候戒奶瓶怎麼戒奶的文章, 文章中說到寶寶吃奶瓶對口腔發育的危害——控制好奶瓶時間, 是不會對口腔造成很大的影響。

很多家長都向丁香媽媽諮詢, 問寶寶吃手的問題:

我家孩子老吃手, 控制不了自己, 是不是危害更大?

聽說吃手太嚴重會孩子會變醜?真的麼?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 丁香媽媽請教了兩位專家, 分別從口腔發育, 以及心理發育上, 來幫助大家解決寶寶吃手的難題。

寶寶為什麼愛吃手

擁有 8 年獨立辦園及教學經驗常潤老師表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寶寶吃手是一件相當健康的事情, 是寶寶變聰明的表現, 是寶寶的情感需要。

1. 嬰兒吃手屬於人類原始反射

從胎兒 8 個月大時伴隨吸吮反射出現, 可助孩子出生後順利吸到母乳。 因此有的父母從做 B 超就能看到孩子在吃手, 但這僅是一種本能行為,

孩子還意識不到他在吃手或為什麼要吃手。

2. 吃手也是成長的探索需求

4~7 個月寶寶, 手的精細動作快速發展, 這一階段他們喜歡通過手和嘴來探索外界的事物, 吃手可以使寶寶的口腔獲得感覺的刺激, 促進其大腦發育, 讓寶寶更聰明。

3. 吃手也是一種自我保護行為

吃手是兒童在會說話之前自我安慰、有效緩解壓力的重要手段, 可以預防心理創傷。

有的孩子雖然不吃手, 但是喜歡吃奶瓶、安慰奶嘴、咬被子, 是同樣的道理。

還有些孩子因為無聊吃手, 下意識地進行自我刺激。

寶寶長期吃手會影響顏值

家長們一看見孩子吃手就如臨大敵, 除了衛生問題, 更擔心吃手對牙齒發育的影響, 怕孩子「長歪」。

對此, 何劍亮醫生給出了答案:沒錯, 長期「吃手」會影響寶寶牙齒和骨骼的正常發育, 但要看年齡段。

我們知道, 寶寶 1 歲左右就開始萌出上下門牙, 正常情況下, 上下牙齒是可以在嘴巴關上的時候接觸的。

但是寶寶如果有吃手(也就是「吮指」)習慣的話, 把手指經常放在門牙之間, 久而久之就會讓牙齒外突, 並且發生上下牙齒無法咬合(牙醫稱作「開(牙合)」)。

習慣如果一直延續到寶寶 5 - 6 歲以後, 那麼寶寶的顎骨發育和正常咬合將會受到永久性的不良影響。

吃手對口腔造成對影響

如果孩子吃手時間更久, 還會影響上下頜骨、肌肉形態改變——就會慢慢影響臉型。

當然, 除了「變醜」的壞處之外, 還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發音和牙齒切割食物的功能。

寶寶如果愛吃手, 4 歲是一個關鍵時間點, 要及時給予引導戒除。

如何幫助孩子戒除吃手?

為了吃手天天和孩子較勁,打也打過罵也罵過,沒用……

我還給手指擦了黃蓮水苦瓜水,孩子倔,一邊哭一邊吃……

為戒斷吃手,家長們真是無招不使,但對於如何幫助孩子戒除吃手,常潤老師和何劍亮老師的觀點一致:正面引導和管教。

不同年齡段段孩子吃手,家長可以這樣做:

第一階段:2 歲以前,寶寶「愛吃就吃」吧

2 歲前是寶寶的「口欲期」,寶寶對外部世界非常好奇,什麼都要摸、都要啃。

家長在觀察孩子吃手的同時,建議父母要忽略孩子吃手的行為,一旦指出,無意識吃手變成有意識吃手,就更難消退。

以采不過「想吃就吃」也是條件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手指要乾淨!

第二階段:2 歲~4 歲,逐漸引導和干預

部分孩子 2 - 4 歲間會學到其他自我安慰手段,用語言、食物或者玩具排解壓力,吃手行為隨之消失。

如果家長不干預,絕大多數孩子在進入小學前後由於同伴壓力停止吃手。

但也存在個體差異:內向敏感的孩子容易感到壓力、回避向他人表達,選擇吃手這樣的自我排解方式,行為消退的時間較長,父母需要接納孩子,更有耐心。

需要解釋的是這裡內向或敏感並非是個貶義詞,這些氣質讓孩子善於分析和自我保護,如果家長很介意孩子吃手,可以採取非強制性的干預:

轉移孩子注意力:當他無聊了開始吃手,遞一個他喜歡的玩具,孩子會自然地伸手接過來,或者提議一起跳舞,也會讓吃手自然停止。在需要孩子等待很久的場合,如開車去郊遊時,可以準備佈滿按鈕的解壓玩具,預防因無聊而吃手;

避免引發吃手的特定事件:如果孩子經常膽小害怕,就裝上夜燈,並停止用「嚇唬」的方式教育孩子,安慰害怕犯錯的孩子「沒關係,我剛學的時候也會犯錯,多練習就好了」;

如果孩子習慣吃手入睡,嘗試通過拉著媽媽的手讀書、抱毛絨熊替代。

如果某段時間發現孩子越來越愛吃手,建議諮詢專業人士,排除一些後天養育因素。

常潤老師說,在幼稚園和孩子們討論哪些行為是 ok 的時,孩子們對「生氣」「傷心」等情緒紛紛搖頭、皺眉,表示這是不 ok 的。

但其實負面和正面情緒就像電池兩極,是健全的人不可或缺的。家長要注意孩子是否進入了情緒認知誤區,導致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加重吃手等解壓行為。

塗苦味膏、帶防吃手指套等這些可能給孩子產生心理負擔的方法不建議用於 4 歲以下孩子。

第三階段、4 歲以後,溝通為主「工具」為輔

對於 4 歲以上的孩子,建議和孩子有充分的溝通和交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能再吃手了,給孩子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戒除。

通常孩子會在自己戒除未果時主動尋求家長的幫助,這時候就可以告訴他一些可選的方式,如戴手套、塗指甲油等。

本文首發于丁香醫生網站,作者:常潤 何劍亮。

丁香媽媽是丁香園旗下的母嬰健康服務平臺,500 萬媽媽正在這裡享受專業醫生、營養師、教育工作者提供的內容、課程、諮詢服務,一站式解決懷孕生孩子養娃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關注微信公眾號丁香媽媽(DingXiangMaMi),一起做更好的媽媽。

為了吃手天天和孩子較勁,打也打過罵也罵過,沒用……

我還給手指擦了黃蓮水苦瓜水,孩子倔,一邊哭一邊吃……

為戒斷吃手,家長們真是無招不使,但對於如何幫助孩子戒除吃手,常潤老師和何劍亮老師的觀點一致:正面引導和管教。

不同年齡段段孩子吃手,家長可以這樣做:

第一階段:2 歲以前,寶寶「愛吃就吃」吧

2 歲前是寶寶的「口欲期」,寶寶對外部世界非常好奇,什麼都要摸、都要啃。

家長在觀察孩子吃手的同時,建議父母要忽略孩子吃手的行為,一旦指出,無意識吃手變成有意識吃手,就更難消退。

以采不過「想吃就吃」也是條件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手指要乾淨!

第二階段:2 歲~4 歲,逐漸引導和干預

部分孩子 2 - 4 歲間會學到其他自我安慰手段,用語言、食物或者玩具排解壓力,吃手行為隨之消失。

如果家長不干預,絕大多數孩子在進入小學前後由於同伴壓力停止吃手。

但也存在個體差異:內向敏感的孩子容易感到壓力、回避向他人表達,選擇吃手這樣的自我排解方式,行為消退的時間較長,父母需要接納孩子,更有耐心。

需要解釋的是這裡內向或敏感並非是個貶義詞,這些氣質讓孩子善於分析和自我保護,如果家長很介意孩子吃手,可以採取非強制性的干預:

轉移孩子注意力:當他無聊了開始吃手,遞一個他喜歡的玩具,孩子會自然地伸手接過來,或者提議一起跳舞,也會讓吃手自然停止。在需要孩子等待很久的場合,如開車去郊遊時,可以準備佈滿按鈕的解壓玩具,預防因無聊而吃手;

避免引發吃手的特定事件:如果孩子經常膽小害怕,就裝上夜燈,並停止用「嚇唬」的方式教育孩子,安慰害怕犯錯的孩子「沒關係,我剛學的時候也會犯錯,多練習就好了」;

如果孩子習慣吃手入睡,嘗試通過拉著媽媽的手讀書、抱毛絨熊替代。

如果某段時間發現孩子越來越愛吃手,建議諮詢專業人士,排除一些後天養育因素。

常潤老師說,在幼稚園和孩子們討論哪些行為是 ok 的時,孩子們對「生氣」「傷心」等情緒紛紛搖頭、皺眉,表示這是不 ok 的。

但其實負面和正面情緒就像電池兩極,是健全的人不可或缺的。家長要注意孩子是否進入了情緒認知誤區,導致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加重吃手等解壓行為。

塗苦味膏、帶防吃手指套等這些可能給孩子產生心理負擔的方法不建議用於 4 歲以下孩子。

第三階段、4 歲以後,溝通為主「工具」為輔

對於 4 歲以上的孩子,建議和孩子有充分的溝通和交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能再吃手了,給孩子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戒除。

通常孩子會在自己戒除未果時主動尋求家長的幫助,這時候就可以告訴他一些可選的方式,如戴手套、塗指甲油等。

本文首發于丁香醫生網站,作者:常潤 何劍亮。

丁香媽媽是丁香園旗下的母嬰健康服務平臺,500 萬媽媽正在這裡享受專業醫生、營養師、教育工作者提供的內容、課程、諮詢服務,一站式解決懷孕生孩子養娃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關注微信公眾號丁香媽媽(DingXiangMaMi),一起做更好的媽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