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年紀最小,名下的牛錄最多,卻喜歡胡混,皇太極出手修理他

白旗三傑(之五)

多鐸, 又寫作多鑼, 是努爾哈赤的十五子, 封為貝勒。

天聰二年, 多鐸跟隨皇太極討伐多羅特部, 皇太極為他賜號“額爾克楚呼爾”。

天聰三年, 多鐸跟隨皇太極伐明。 崇德五年, 參加圍困大淩河之戰, 崇德六年, 隨軍討伐察哈爾。

因為多鐸年紀比較小, 在這些行動當中並沒有衝鋒在前, 主要是跟隨皇太極。

不過, 一旦遇到合適的時機, 多鐸也能表現出他勇武的一面。 比如在大淩河之戰中, 多鐸追趕逃散的明軍, 一直追到了錦州城下, 結果從馬上摔了下來, 戰馬也跑到明軍那邊去。 多鐸騎上軍校的戰馬回來。

對外征戰, 不停地掠奪財富和人口, 是後金政權得以存在的重要條件。 到了天聰七年, 皇太極突然對用兵的方向產生了疑問, 可供選擇的三個目標分別是大明、朝鮮和察哈爾。

此時的後金政權, 在重大事情的決策上, 還保有民主的傳統, 大家在這個問題上各抒己見。

年輕的多鐸認為, 三個對手當中, 大明的體量最大, 所以應該優先用兵, 不要再和大明議和, 而且要直接向山海關用兵。

天聰九年, 皇太極派各位貝勒帶兵伐明。 多鐸的任務比較特殊, 就是帶兵向廣寧、錦州方向進軍, 牽制關外的明軍, 使其不敢抽軍支援內地。

這是多鐸第一次獨立帶兵, 在錦州、松山一帶與祖大壽的人馬交戰, 頗有斬獲。 回師時, 皇太極親自出迎, 祝賀自己的幼弟首戰立功。

到了崇德元年, 多鐸被封為豫親王。

崇德四年, 多鐸因罪被降為貝勒, 獲罪的最大原因是皇太極對他不滿。

這一年的五月, 皇太極在崇政殿召集眾位親王貝勒, 當眾訓斥小弟弟多鐸, 絮絮叨叨說了一大篇, 核心的意思就是多鐸忘恩負義, 行為不當。

訓話當中, 皇太極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就是父汗努爾哈赤對於正黃旗、鑲黃旗的安排。 在努爾哈赤時代, 兩黃旗的實力最為強大, 一共擁有六十個牛錄。 在努爾哈赤的構想當中, 未來是要把它們全部交給大福晉的三個兒子,

也就是阿濟格三兄弟, 讓他們進入權力的核心。

《太宗文皇帝實錄》記載, 皇太極在眾人面前是這樣對多鐸說的:

“太祖分撥牛錄與諸子時, 給武英郡王十五牛錄, 睿親王十五牛錄, 給爾十五牛錄, 太祖亦自留十五牛錄。 及太祖升遐, 武英郡王、睿親王言,

太祖十五牛錄, 我三人宜各分其五。 朕以為太祖雖無遺命, 理宜分與幼子, 故不允其請, 悉以與爾。 ”

也就是說, 努爾哈赤把正黃旗平分給阿濟格和多爾袞。 鑲黃旗中, 分出十五牛錄給小兒子多鐸, 自己留了十五牛錄。

努爾哈赤死後, 阿濟格和多爾袞提出要三人平分父汗的十五牛錄, 但皇太極認為, 父汗的本意是把這十五牛錄全部留給多鐸的, 所以最終多鐸擁有了三十個牛錄。

多鐸實力強大,但皇太極認為他沒有因此感謝自己,屬於忘恩負義。而且其他方面的表現也不好。比如,當多爾袞等人率軍征明時,皇太極率領眾位貝勒為之送行。多鐸以避痘為藉口,沒有露面。自己卻和妓女、伶人混在一起,“披優人之衣,學傅粉之態,以為戲樂。”

在中後所之戰中,多鐸率領五百精兵,遇到八百明軍,結果未發一矢,未沖一陣就敗走,還損失了十人和三十匹馬。

最後皇太極宣佈,多鐸由和碩親王降為多羅貝勒,罰銀一萬兩,奪去十個牛錄分給阿濟格和多爾袞。

前篇:正當盛年的大福晉不想死,卻被逼迫為努爾哈赤殉葬,為什麼?

于左 撰

多鐸實力強大,但皇太極認為他沒有因此感謝自己,屬於忘恩負義。而且其他方面的表現也不好。比如,當多爾袞等人率軍征明時,皇太極率領眾位貝勒為之送行。多鐸以避痘為藉口,沒有露面。自己卻和妓女、伶人混在一起,“披優人之衣,學傅粉之態,以為戲樂。”

在中後所之戰中,多鐸率領五百精兵,遇到八百明軍,結果未發一矢,未沖一陣就敗走,還損失了十人和三十匹馬。

最後皇太極宣佈,多鐸由和碩親王降為多羅貝勒,罰銀一萬兩,奪去十個牛錄分給阿濟格和多爾袞。

前篇:正當盛年的大福晉不想死,卻被逼迫為努爾哈赤殉葬,為什麼?

于左 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