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江西的都江堰——泰和縣槎灘陂,延續千年的人工奇跡

槎灘陂位於江西省泰和縣禾市鎮橋豐村委槎灘村畔, 為古代的水利樞紐工程, 建於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 由主壩、副壩、引水管道和修建者周矩墓構成, 歷代均有維修。 一直沿用至今。 完善的古代水利工程管理制度, 使得這座水利工程雖然曆千年風雨, 仍發揮著顯著的灌溉效益, 被專家稱為“江南都江堰”。

槎灘陂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 為南唐金陵監察禦使周矩父子鑿石所建, 距今1000多年, 至今仍灌溉泰和4萬多畝良田。

槎灘陂分為主壩和副壩兩部分。 在主壩上的基角處, 暴露出眾多的紅石條是最早的築壩材料,

已阻水千年。 這些紅石條分四五層壘疊築起。 浸于水中的紅石條有4米長, 寬0.4米, 厚約0.5米。 據史料記載, 周矩在南唐天成末年(930)隨兒子周羨和女婿吉州刺史楊大中遷居泰和的萬歲(今泰和螺溪鎮)。 他體察民情, 深知群眾受旱欠收之苦, 便決定興修水利。

周矩經過多年的謀劃後, 選擇了屬贛江水系禾水支流的牛吼江上游的槎灘村畔, 用木樁、竹筱、土石壓為大陂。 據《泰和縣誌》記載:古陂長一百餘丈, 橫遏江水, 開洪旁注, 故名槎灘陂。 又于灘下七裡許, 伐石築減水小陂, 儲蓄水道, 俾無氾濫, 名碉石。 古陂設計合理, 均設在河床堅硬、水流緩慢處, 以免遭沖毀, 並在陂上設置大小泓口, 供船、排通行, 保證航運暢通。 建成槎灘陂後, 周矩父子開挖灌溉管道36條,

灌溉9000多畝良田, 使當時的禾市鎮、螺溪鎮變成吉泰盆地的魚米之鄉。

由於周矩生前對古陂管理制定了完善的制度, 古陂歷時千年仍屹立不倒, 惠澤萬頃, 至今仍可灌溉泰和、吉安兩縣四個鄉鎮的4萬多畝良田, 對我國現有農村水利工程管理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史料記載, 古陂建成後, 當地就立刻成立了由陂長負責、各有業大戶輪流執政的管理機構。 同時, 周矩父子置辦田產, 獲取穀物, 以確保古陂的日常維護經費。 據當地介紹, 槎灘陂至今已多次修復, 並得到拓展和完善。 1988年, 水電部門在古陂上發現了兩塊刻有明嘉靖十三年(1533)蔣氏重修槎灘陂的條石。

責任編輯:徐佳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