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您還記得那些“神奇療法”嗎?

神州大地可算是層出不窮的“神奇療法”的優質培養皿, 今天串子和您一起回憶一下那些“神奇療法”。

雞血療法

成立於1967年的《上海雞血療法(創刊號)》封面

主要流行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雞血療法”也許是中國諸多民間療法中最著名的一例, 不僅著名相聲演員姜昆直到八十年代還曾創作《紅茶菌和打雞血》對其進行諷刺, 就是到了今天的日常習語裡, “打雞血”依然具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當時“雞血療法”的信奉者主張, 通過注射剛抽取的鮮雞血(幾十乃至一百毫升), 就可以對半身不遂、腦中風、婦科病、陰道瘙癢、不孕症、牛皮癬、腳氣、脫肛、痔瘡、咳嗽、感冒等病症起到治療和預防的作用, 而無視其毒副反應。 在缺醫少藥、資訊不暢的年代, “雞血療法”竟一下子風靡全國, 雞價飛漲, 最終因缺乏實效、屢屢致死而一夜間偃旗息鼓。

另外從緣起來看, “雞血療法”並非純然的本土產物。

1950年代初, 中國向老大哥看齊, 各地學習、推行蘇聯的“組織療法”, 把人體的某些組織, 如皮膚、肝、腦、胎盤等作為注射液, 或將埋入病人皮下以治病。 據“雞血療法”的主要提出和推廣者、上海亞東醫科大學畢業生俞昌時回憶, 他正是受此啟發, 自行試驗了雞血注射, 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紅茶菌療法

“打雞血”壽終正寢後, 國人的養生欲求卻並未消退, 一段時間以後, 紅茶菌即取而代之。 這種糖、茶、水加菌種經發酵後的產物, 據說功能包括清理腸胃, 預防和治療便秘和痔瘡;幫助消化;對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避免各種結石的發生;幫助身體及時排除毒素, 防癌、抗癌以及增強機體免疫力等等。

在那個“副食品”配給供應的年代, 幾乎所有能買到的白糖, 都成了製作紅茶菌液的材料。 飲用的效果似乎是一種漫長的期待。 但紅茶菌沒有創造出任何奇跡。 它只是一種自製的飲料,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慰藉著人們日益衰退的味覺。

它是所有七八十年代異端療法中最安全的一種, 直到被新的“醋蛋療法”所代替, 才最終戀戀不捨地退出了歷史。

甩手療法

在七十年代, 還有所謂的“甩手療法”。 頗為有趣的是關於“甩手療法”的“理論”還扯到了古希臘, 據一些該療法的信奉者傳說:蘇格拉底曾向弟子傳授甩手法,

一年之後堅持每日300次甩手的只有日後終成大器的柏拉圖一人, 而蘇格拉底60歲還娶妙齡少女為妻, 柏拉圖活到83歲, 都與此相關。

剛剛步入上個世紀七十年代, 街頭巷尾、公園空地, 隨處都可以看見一群群市民整齊列隊、挺胸直立、默默無語、雙臂搖擺、超凡脫俗的盛況, 這便是家喻戶曉的“甩手療法”。 據說“甩手療法”先從上海流行起來, 然後大舉傳入北方, 成為當時參與人數最多的群眾自發性健身運動。

“甩手療法”不像食補藥補, 對身體不產生毒副作用, 又多少能和中國古代的健身保養的傳統扯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 這比學習一套太極拳容易多了, 因此直到今天, 還有出現在微信朋友圈的種種“變種”。

綠豆湯療法

張悟本鼓吹綠豆的功效

食療其實並非中國獨家的理論發明,往歷史窮檢,大概各洲各國從古至今,都有一些食療的理論和偏方,當中好些也許還不無道理。但是在二十一世紀,在一個江湖人士鼓動下,還能相信綠豆湯能治百病、熱潮導致綠豆價格飛漲的,也許就絕無僅有了。

所謂“中國養生食療專家”的張悟本,不僅著書立說,在朝陽區開設了專門的養生機構“悟本堂”,還能登上省級衛視的講臺,宣揚綠豆等食療包治百病說。最終騙局戳穿,身敗名裂,不厚道地還可以提一下,就在去年初,這位曾經紅極一時的養生大師終因腦梗入北醫三院住院治療。

事蹟僅在五年前,不需贅述,而他流行的奧秘,大概都在書名《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中了:費用低廉,訴諸“中醫”,簡明方便。

反觀“神奇療法”的問世、興盛與衰退,有人會問,為何這樣的“療法”屢禁不絕?作者認為理由有四,但或不僅於此:

一,醫療資源相對匱乏,醫療成本過高,導致百姓往往想通過更“經濟”的法子養生治病;

二,“科學迷信”,有人也許會怪罪中醫,但其實從打雞血開始,神奇療法就和現代醫學及其種種理論的概念不無關係,找幾個洋人教授、組一套“醫學”理論,訴諸科學,是新近神奇療法騙局的共通之處,真正的科學權威缺乏對民間喊話的管道和權威,反而被偽科學鳩占鵲巢;

三,“中醫迷信”,中醫的正誤暫且懸擱,但可以看到,不少“神奇療法”也往往訴諸百姓的“中醫常識”,與此同時,正統的中醫學者卻對此不能贊同、無可奈何,“神奇療法”多數以一些通俗的民間“中醫”常識為溫床,儘管這種常識有別于正統的中醫理論;

四,任何一種資訊的獲取都有著各種各樣的成本,諸如金錢、時間、人脈,認知成本的投入多,並不一定能擔保獲取的資訊足夠充分和可靠,但要獲取正確和充分的資訊,往往意味著足夠多的認知成本投入,在認知上的過度吝嗇,如只是簡單搜索並閱讀搜尋引擎提供的前幾條簡短結果、只被動接受“打包”好送到自己手上的朋友圈文章、快速處理和接受資訊而非批判處理,都可能使人成為下一種“神奇療法”易感人群的一員。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綠豆湯療法

張悟本鼓吹綠豆的功效

食療其實並非中國獨家的理論發明,往歷史窮檢,大概各洲各國從古至今,都有一些食療的理論和偏方,當中好些也許還不無道理。但是在二十一世紀,在一個江湖人士鼓動下,還能相信綠豆湯能治百病、熱潮導致綠豆價格飛漲的,也許就絕無僅有了。

所謂“中國養生食療專家”的張悟本,不僅著書立說,在朝陽區開設了專門的養生機構“悟本堂”,還能登上省級衛視的講臺,宣揚綠豆等食療包治百病說。最終騙局戳穿,身敗名裂,不厚道地還可以提一下,就在去年初,這位曾經紅極一時的養生大師終因腦梗入北醫三院住院治療。

事蹟僅在五年前,不需贅述,而他流行的奧秘,大概都在書名《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中了:費用低廉,訴諸“中醫”,簡明方便。

反觀“神奇療法”的問世、興盛與衰退,有人會問,為何這樣的“療法”屢禁不絕?作者認為理由有四,但或不僅於此:

一,醫療資源相對匱乏,醫療成本過高,導致百姓往往想通過更“經濟”的法子養生治病;

二,“科學迷信”,有人也許會怪罪中醫,但其實從打雞血開始,神奇療法就和現代醫學及其種種理論的概念不無關係,找幾個洋人教授、組一套“醫學”理論,訴諸科學,是新近神奇療法騙局的共通之處,真正的科學權威缺乏對民間喊話的管道和權威,反而被偽科學鳩占鵲巢;

三,“中醫迷信”,中醫的正誤暫且懸擱,但可以看到,不少“神奇療法”也往往訴諸百姓的“中醫常識”,與此同時,正統的中醫學者卻對此不能贊同、無可奈何,“神奇療法”多數以一些通俗的民間“中醫”常識為溫床,儘管這種常識有別于正統的中醫理論;

四,任何一種資訊的獲取都有著各種各樣的成本,諸如金錢、時間、人脈,認知成本的投入多,並不一定能擔保獲取的資訊足夠充分和可靠,但要獲取正確和充分的資訊,往往意味著足夠多的認知成本投入,在認知上的過度吝嗇,如只是簡單搜索並閱讀搜尋引擎提供的前幾條簡短結果、只被動接受“打包”好送到自己手上的朋友圈文章、快速處理和接受資訊而非批判處理,都可能使人成為下一種“神奇療法”易感人群的一員。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