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才是真實的抗戰敵後戰場,你真以為百萬兵是躲出來的?

對於中共抗戰, 時下網路論壇分出兩派, 一派貶低甚至否認其積極抗戰, 一派則力挺之。 貶低者說中共不積極抗日, 或者說中共抗戰成績遠不如國軍,

而且會經常拿出臺兒莊、昆侖關、萬家嶺、長沙、常德、騰沖、仁安羌來證明國軍抗戰之規模, 力挺者便接著拿平型關、百團大戰、黃土嶺、陽明堡等說事, 來證明八路也是積極抗戰的。

中共軍隊的抗戰與國軍的抗戰打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戰法。

中共抗戰打的是遊擊戰, 兵團的作用並不顯著, 團級規模的仗已經不占多數, 許多仗是營以下規模的, 占數量最多的是小分隊規模的。 八路軍的優勢不在平型關, 不在百團大戰, 不在齊會、關家堖、黃土嶺什麼的, 在哪呢?在那些小規模的遊擊戰中, 在那些數不清數量叫不上名字的每戰殲敵一個班半個班的小規模零星戰鬥中。

首先, 必須承認國軍將士的英勇犧牲和創造的輝煌戰績。 但承認國軍的英勇抗戰絕對不代表就必須得否認共軍的積極抗戰。 誠然, 八路這些今天殲敵半個班, 明天繳槍兩三支, 後天截糧一馬車的戰績, 當然不具備台兒莊、萬家嶺、騰沖、長沙等戰役那樣犧牲慘烈和戰果輝煌, 甚至無法像平型關、關家堖、黃土嶺那樣可以拿出來說事,

但它數量多。

數量多能說明什麼呢?說明一滴一滴的水彙聚起來, 也足以使江河洶湧, 說明即使像螞蟻那樣一口一口地啃, 也足以能吞下一頭大象。 這就像聶榮臻曾說過的那句話, “咱邊區有200多個縣, 每個縣每天打死一個鬼子, 一個月就能打死他六七千, 就相當於他一個旅團。 ”而實際上, 八路軍也就是這麼幹的。

比如四分區老五團, 仗著自己人多槍多鬥志強, 開始總想打大仗, 但實際上人家日本鬼子比你更想打大仗, 因為人家兵團作戰能力比你更強, 所以吃了幾次虧後改變了戰法, 什麼戰法呢?化整為零, 開展分散遊擊活動。 這其中就創造性地開展了冷槍冷炮活動。 三五個人一個小組, 悄悄隱蔽于高房頂上, 或高大樹冠中, 或青紗帳裡, 或蘆葦叢中, 趁敵不備時, 瞄準敵人打一個齊放就跑, 撂倒他兩個也行, 一個也幹, 反正不等鬼子搞清楚槍從哪打來的, 打槍的人早跑沒影了。

在抗戰最稱艱苦的冀中, 不僅地區隊、縣大隊、區小隊這樣的遊擊隊全部化整為零,

即是像二十七團這樣的主力兵團, 到了1941年以後, 也大都以大班為單位開展分散遊擊, 這其中, 就催生了飛行射擊小組和閃擊戰的成功經驗。 飛行射擊是什麼呢?就是快奔快打快撤。

這小組也是由三五人組成, 仗著土生土長人地兩熟的優勢, 全部農民打扮, 身藏駁殼槍, 或背著糞筐隱蔽於青紗帳裡, 或搭著搭連混跡于集市人群中, 選擇好打擊目標, 慢慢靠近, 或等敵人走近, 然後一聲令下, 抽出槍來近距離猛烈掃射, 打一下就跑, 往往敵人還沒開始反應, 便在戰鬥打響後一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內迅速撤離, 消失在集市人海或無邊的青紗帳裡。 因為戰鬥從發起到結束往往控制在一分鐘以內, 待敵人清醒過後組織抵抗或尋找目標時,這射擊組卻早已撤離戰場很遠很遠,故此種打法被俗稱作“閃擊戰”。

不過呢,這樣的戰鬥,要是分開來講,一個一個地講呢,則多數每戰殲敵人數往往就那麼三五個,即使揀大的說,也不過殲滅鬼子一兩個小隊俘獲偽軍幾十號人而已,也就不好單獨將任何一次這樣的戰鬥像記載第三次長沙會戰那樣載入史冊,甚至無法像記載陳莊、齊會戰鬥那樣載入史冊。而八路當年呢又多數都是這樣的戰鬥,所以就給今天的網友們一種錯覺,即八路根本就沒怎麼打仗。

也難怪,這樣的任何一次戰鬥,其參戰兵力、殲敵人數,都遠不及長沙會戰的百分之一,你讓人怎麼在史書上記載呢?要知道史冊上的記載可是字字千鈞呀,你總不能將哪次伏擊戰,共打死打傷鬼子七八個,繳獲三八大蓋五六支寫上去吧,你總不能將哪天半夜裡掏窩,勒斃漢奸鄉長1 人,搶奪軍糧兩馬車也寫上去吧。

於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歷史書籍中,就往往只有到某年某月止,根據地恢復了多少、開闢了多少、部隊發展壯大了多少等這樣籠統而又抽象的字眼。即使也說殲敵多少,也不好說是哪一仗打死的這麼多敵人,於是又容易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這數字哪來的呀?你一個像樣的仗都沒打,敵人怎麼就被打死了這麼多呢?

打個比喻,如果一對一的單挑,再優秀的步槍,其殺傷效果也無法與一門山炮相比,這是毫無疑問的,但若就因此而得出步槍的作用不如山炮的結論來,則有失偏頗。因為二者在戰場上扮演的是不同的角色,不好一對一的單挑。而且,生產一門山炮的費用,是可以生產多少支步槍呢?如果將一門山炮和用這門山炮的成本生產的所有步槍相比,那結果又會是如何呢?

同樣,儘管每一場八路這樣的戰鬥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無法與國軍的任何一次會戰相比的,但這樣小的戰鬥行動,它需要動員準備的時間極短,需要的戰場空間極小,需要集結的兵力極微,需要的後勤補給標準極低,因而像組織一次長沙會戰那樣所需準備的時間、空間、兵力、給養等等,它就可以用來組織這樣小的戰鬥一千次幾千次。

實際上,這種小的戰鬥,在華北的敵後,幾乎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一百個這樣的小仗,它的殲敵數字就很可觀,一個月下來幾個月下來,它殲敵的數字就很可觀。

就說當時一分區的五團吧,當時該團有兵力三四千人,就是抽出五分之一的兵力用於冷槍狙擊活動,可以組成多少個這樣的孤膽射擊小組,而每一個這樣的小組即使每月只打死一個敵人,全團加起來就有多少戰果。

再說九分區的飛行射擊運動吧,即使將全分區三分之一的兵力用於開展這樣的活動,它可以組成多少個這樣的飛行射擊小組,就是每小組每月只打這麼一下,全分區將會有怎樣的成績。

何況中共控制的並不僅僅一個五團,並不僅僅一個九分區。這就是持久戰,這就是積小勝為大勝。

這樣的零敲碎打,對於有著強烈軍服控的線民和電視劇的觀眾們來說,少了許多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壯懷與豪邁,少了許多昆侖關或台兒莊那樣的慘烈與震憾,從而令許多包括挺共者在內的網友大大的不感興趣,甚至會認為這只是為政治宣傳的需要而憑空瞎編的,特別是對於根據地的恢復與發展,就更認為這是一個與軍事沒多大關係的東西。因而對於那些只對旅團及以上規模的刀對刀槍對槍的陣地戰和運動戰有興趣的軍迷們來說,就更容易給予輕視。

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說法,即看一看八路出征時有多少人?抗戰結束後又有多少人?抗戰暴發時中共的根據地有多少?抗戰勝利時中共的抗日根據地又有多少?這些部隊是如何發展壯大起來的,這些地盤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如果你真的有心想研究那段歷史,你就會發現,根據地的恢復與發展,軍隊的發展與壯大,這幾個看似教化的抽象的文字中,卻蘊涵了極端複雜而殘酷的爭鬥,蘊涵著每一天的每時每刻,每一個村莊的每一條道溝裡,都無不浸染著的血雨腥風。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中共想要發展的地區只有民眾而沒有敵偽政權,那麼想要建立根據地和擴大武裝,只要帶足縣區村各級政權所應配備的幹部,再帶上新兵所需的糧秣被裝和槍械就行了。

可問題不是這樣。他們要去發展與擴大的地區,卻正是敵人的後方,是敵人的治安區,那裡是遍佈了敵偽政權的,是遍佈了敵偽據點的,就是鬼子力量稍弱一點的,也是遍佈了地方游雜和土匪政權的。

要想在這樣的敵後去發展自己,能不能心平氣和地商量商量就讓敵人把炮樓自行拆除呢?

能不能客客氣氣地寫封信就可以讓敵軍把佔領著的村鎮交給我們統治呢?能不能下個通知就可以讓那些偽鄉長偽員警所長們自行撤離而讓我們的幹部去辦交接呢?

能不能發個檔就可以讓那些遍佈敵後民眾中的“鏟共義勇隊”、“鏟共青年團”、“鏟共婦女會”、“鏟共自衛團”等變成共產黨組織呢?能不能貼一張徵兵的海報就可以讓敵人控制著的壯丁整連整團地補充到我們的隊伍中來呢?

能不能打個白條就能夠讓各村將一車一車的公糧交給我們的部隊食用呢?我看是不能的。

而以上這些都做不到的話,那這根據地的發展又從何說起呢,根據地發展不起來,民眾如何組織?吃的穿的如何籌措?兵員如何徵召?部隊如何立足如何發展壯大呢?

答案十分的簡單,要想發展自己,就只有一個字,打。用槍桿子、刀把子來說話。具體怎麼打呢?當然不能拉出整師整團來與敵人擺開了場子正面幹,因為那正是敵人求之不得的。那怎麼打?按毛澤東的打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零敲碎打。一點一點蠶食,把敵人擠出去,把地盤奪過來。

今天搞掉鬼子半個班,明天襲擊偽軍一個小隊,後天砍死一個員警所長,再後天勒死一個漢奸村長,然後就可以讓鬼子的兵力一點一點地弱下去,然後就可以讓那些偽軍偽組織的小頭目們不敢再真心替鬼子幹事,然後就可以讓那些偽村長不敢得罪我地下工作人員。

然後就可以將鬼子的炮樓一個一個地端掉,然後就可以將失去鬼子撐腰的偽軍小隊和員警分駐所一個一個地變成我們的關係,然後就可以換上一個又一個為我所用的甚至是由地下黨員擔任的兩面村長,然後便可以建立一個一個的村黨支部,成立一個一個的遊擊小組。

再然後,就又可以組建一個一個的區小隊、縣大隊,一批一批的地方武裝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升級到主力中來,一車一車的公糧就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我子弟兵團,於是地方政權就漸漸為我所奪取,於是就有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撐,於是根據地和各級武裝就漸漸發展壯大了。這也就是中共得以坐大的途徑。

既然他們所要開闢的地區是遍佈了敵偽政權的,而人家也是有槍有刀的,也不是像綿羊那樣任你想怎麼宰殺就怎麼宰殺的,那就意味著,他們這樣的行動,並不是每次都要占盡便宜的,有很多時候,也是要吃虧的,是要付出流血的代價的。

有時為了鋤掉一個漢奸,派出的鋤奸小組可能是去了一撥又一撥,去一撥沒能鋤掉漢奸卻反被人家搞掉,然後再去一撥又被人家搞掉,可能要犧牲許多志士才能換來敵人的一顆人頭;

有時可能想撥鬼子的炮樓沒撥成反倒讓人家給吃掉,而伴隨炮樓燒毀後敵人的重新修建,可能又要有十家二十家的民房被拆毀,又要有十個二十個的抗日群眾被屠殺,可能燒了再修修了再燒反復好多次才能擠走敵人的一個據點;

有時為了組建一個黨的秘密小組,可能剛剛建成馬上就被敵人連窩端掉,於是以血還血對敵實施報復打擊,然後重建,重建後再被端掉,就再打擊、再重建。

就這樣以血還血地你殺過來我殺過去,直到壓倒敵人,站穩腳跟。在敵佔區建立根據地,就是這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斷斷沒有繪畫彈琴那般雅致。這是人家的地盤,你到人家的地盤上去鋤奸去發展抗日組織,人家怎麼可能會老老實實任你殺人任你發展。

根據地的發展與軍隊的擴大,就是這樣向敵人一點一點擠來的奪來的,它的每一步都是殘酷而又艱巨的,都是彌漫了血腥的,你說這算不算積極抗戰呢?我看應該算。你說它有沒有打仗有沒有犧牲呢?天天都在有。

可能有人認為,那些零敲碎打的活動,是屬於土八路的活動,是屬於民兵們的活動,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軍事行動。他們感興趣的,是那些整團整旅建制的,軍裝威威武武的、步伐整整齊齊的、衝鋒陷陣排山倒海一般的軍隊,是那些每戰集中多少個師旅,犧牲壯烈,殲敵累千盈萬的大場面,而不是那些滿腦袋高梁花子,滿腿滿腳泥水糞水的農民打扮,今天爬到高房頂上打一發冷槍就溜的沒影,明晚摸到村頭甩上兩顆手榴彈又跑出老遠的兵民不分的土老冒們,不是那些每戰殲敵四五個人、繳槍三兩支的小動作。

其實這又錯了。歷史這個東西,它是怎麼樣的,並不與我們後來的人喜歡與否而有絲毫的關係。對於歷史上你不喜歡的東西,你可以不去理它,但你不能去否認它,不能用其他的東西去取代它,不能由著自己的好惡去改變它。你要是不喜歡挺八路,到也罷了,可你既然想挺八路,又不願意承認這些土的掉渣的隊伍,不願意承認這些遊擊作戰的戰法,那豈不就像又要當和尚又不承認佛教似的自相矛盾了嗎。

許多人總要頑固地把主力兵團與活躍在敵後的小部隊、小分隊、武工隊等完全區分開來。或者換句話說,他們總認為這些敵後遊擊小部隊、小分隊是與主力兵團完全的兩碼事。不是的,絕對不是的。

在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戰戰場上,主力部隊,遊擊戰,這二者不是風馬牛互不相干的,而恰恰是混然一體的。也就是說,主力部隊在抗戰中的主要任務,也就是化整為零的分散遊擊活動,打的也主要的是分隊規模的遊擊戰,而不是許多人認為的那樣,似乎主力兵團就只能整旅整團的採取大規模的正規的戰役行動。

反過來說呢,那些分散於敵後開展遊擊活動的小部隊,其主要成份也主要是主力部隊化整為零後的分隊單位,而不是許多人認為的那樣,似乎進行遊擊戰的就只能是民兵、縣區遊擊隊。

我絕不否認,八路軍、新四軍也有旅團規模的戰鬥,但在整整八年中,其所占的比例和地位都是次要的,占主要地位的,仍然是小部隊小分隊的遊擊作戰。這是中共抗戰的特色,是與國軍抗戰截然不同的另一個打法。

截圖來自臺灣地區拍攝的5集紀錄片《1949國民黨怎樣失去中國大陸》

待敵人清醒過後組織抵抗或尋找目標時,這射擊組卻早已撤離戰場很遠很遠,故此種打法被俗稱作“閃擊戰”。

不過呢,這樣的戰鬥,要是分開來講,一個一個地講呢,則多數每戰殲敵人數往往就那麼三五個,即使揀大的說,也不過殲滅鬼子一兩個小隊俘獲偽軍幾十號人而已,也就不好單獨將任何一次這樣的戰鬥像記載第三次長沙會戰那樣載入史冊,甚至無法像記載陳莊、齊會戰鬥那樣載入史冊。而八路當年呢又多數都是這樣的戰鬥,所以就給今天的網友們一種錯覺,即八路根本就沒怎麼打仗。

也難怪,這樣的任何一次戰鬥,其參戰兵力、殲敵人數,都遠不及長沙會戰的百分之一,你讓人怎麼在史書上記載呢?要知道史冊上的記載可是字字千鈞呀,你總不能將哪次伏擊戰,共打死打傷鬼子七八個,繳獲三八大蓋五六支寫上去吧,你總不能將哪天半夜裡掏窩,勒斃漢奸鄉長1 人,搶奪軍糧兩馬車也寫上去吧。

於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歷史書籍中,就往往只有到某年某月止,根據地恢復了多少、開闢了多少、部隊發展壯大了多少等這樣籠統而又抽象的字眼。即使也說殲敵多少,也不好說是哪一仗打死的這麼多敵人,於是又容易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這數字哪來的呀?你一個像樣的仗都沒打,敵人怎麼就被打死了這麼多呢?

打個比喻,如果一對一的單挑,再優秀的步槍,其殺傷效果也無法與一門山炮相比,這是毫無疑問的,但若就因此而得出步槍的作用不如山炮的結論來,則有失偏頗。因為二者在戰場上扮演的是不同的角色,不好一對一的單挑。而且,生產一門山炮的費用,是可以生產多少支步槍呢?如果將一門山炮和用這門山炮的成本生產的所有步槍相比,那結果又會是如何呢?

同樣,儘管每一場八路這樣的戰鬥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無法與國軍的任何一次會戰相比的,但這樣小的戰鬥行動,它需要動員準備的時間極短,需要的戰場空間極小,需要集結的兵力極微,需要的後勤補給標準極低,因而像組織一次長沙會戰那樣所需準備的時間、空間、兵力、給養等等,它就可以用來組織這樣小的戰鬥一千次幾千次。

實際上,這種小的戰鬥,在華北的敵後,幾乎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一百個這樣的小仗,它的殲敵數字就很可觀,一個月下來幾個月下來,它殲敵的數字就很可觀。

就說當時一分區的五團吧,當時該團有兵力三四千人,就是抽出五分之一的兵力用於冷槍狙擊活動,可以組成多少個這樣的孤膽射擊小組,而每一個這樣的小組即使每月只打死一個敵人,全團加起來就有多少戰果。

再說九分區的飛行射擊運動吧,即使將全分區三分之一的兵力用於開展這樣的活動,它可以組成多少個這樣的飛行射擊小組,就是每小組每月只打這麼一下,全分區將會有怎樣的成績。

何況中共控制的並不僅僅一個五團,並不僅僅一個九分區。這就是持久戰,這就是積小勝為大勝。

這樣的零敲碎打,對於有著強烈軍服控的線民和電視劇的觀眾們來說,少了許多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壯懷與豪邁,少了許多昆侖關或台兒莊那樣的慘烈與震憾,從而令許多包括挺共者在內的網友大大的不感興趣,甚至會認為這只是為政治宣傳的需要而憑空瞎編的,特別是對於根據地的恢復與發展,就更認為這是一個與軍事沒多大關係的東西。因而對於那些只對旅團及以上規模的刀對刀槍對槍的陣地戰和運動戰有興趣的軍迷們來說,就更容易給予輕視。

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說法,即看一看八路出征時有多少人?抗戰結束後又有多少人?抗戰暴發時中共的根據地有多少?抗戰勝利時中共的抗日根據地又有多少?這些部隊是如何發展壯大起來的,這些地盤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如果你真的有心想研究那段歷史,你就會發現,根據地的恢復與發展,軍隊的發展與壯大,這幾個看似教化的抽象的文字中,卻蘊涵了極端複雜而殘酷的爭鬥,蘊涵著每一天的每時每刻,每一個村莊的每一條道溝裡,都無不浸染著的血雨腥風。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中共想要發展的地區只有民眾而沒有敵偽政權,那麼想要建立根據地和擴大武裝,只要帶足縣區村各級政權所應配備的幹部,再帶上新兵所需的糧秣被裝和槍械就行了。

可問題不是這樣。他們要去發展與擴大的地區,卻正是敵人的後方,是敵人的治安區,那裡是遍佈了敵偽政權的,是遍佈了敵偽據點的,就是鬼子力量稍弱一點的,也是遍佈了地方游雜和土匪政權的。

要想在這樣的敵後去發展自己,能不能心平氣和地商量商量就讓敵人把炮樓自行拆除呢?

能不能客客氣氣地寫封信就可以讓敵軍把佔領著的村鎮交給我們統治呢?能不能下個通知就可以讓那些偽鄉長偽員警所長們自行撤離而讓我們的幹部去辦交接呢?

能不能發個檔就可以讓那些遍佈敵後民眾中的“鏟共義勇隊”、“鏟共青年團”、“鏟共婦女會”、“鏟共自衛團”等變成共產黨組織呢?能不能貼一張徵兵的海報就可以讓敵人控制著的壯丁整連整團地補充到我們的隊伍中來呢?

能不能打個白條就能夠讓各村將一車一車的公糧交給我們的部隊食用呢?我看是不能的。

而以上這些都做不到的話,那這根據地的發展又從何說起呢,根據地發展不起來,民眾如何組織?吃的穿的如何籌措?兵員如何徵召?部隊如何立足如何發展壯大呢?

答案十分的簡單,要想發展自己,就只有一個字,打。用槍桿子、刀把子來說話。具體怎麼打呢?當然不能拉出整師整團來與敵人擺開了場子正面幹,因為那正是敵人求之不得的。那怎麼打?按毛澤東的打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零敲碎打。一點一點蠶食,把敵人擠出去,把地盤奪過來。

今天搞掉鬼子半個班,明天襲擊偽軍一個小隊,後天砍死一個員警所長,再後天勒死一個漢奸村長,然後就可以讓鬼子的兵力一點一點地弱下去,然後就可以讓那些偽軍偽組織的小頭目們不敢再真心替鬼子幹事,然後就可以讓那些偽村長不敢得罪我地下工作人員。

然後就可以將鬼子的炮樓一個一個地端掉,然後就可以將失去鬼子撐腰的偽軍小隊和員警分駐所一個一個地變成我們的關係,然後就可以換上一個又一個為我所用的甚至是由地下黨員擔任的兩面村長,然後便可以建立一個一個的村黨支部,成立一個一個的遊擊小組。

再然後,就又可以組建一個一個的區小隊、縣大隊,一批一批的地方武裝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升級到主力中來,一車一車的公糧就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我子弟兵團,於是地方政權就漸漸為我所奪取,於是就有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撐,於是根據地和各級武裝就漸漸發展壯大了。這也就是中共得以坐大的途徑。

既然他們所要開闢的地區是遍佈了敵偽政權的,而人家也是有槍有刀的,也不是像綿羊那樣任你想怎麼宰殺就怎麼宰殺的,那就意味著,他們這樣的行動,並不是每次都要占盡便宜的,有很多時候,也是要吃虧的,是要付出流血的代價的。

有時為了鋤掉一個漢奸,派出的鋤奸小組可能是去了一撥又一撥,去一撥沒能鋤掉漢奸卻反被人家搞掉,然後再去一撥又被人家搞掉,可能要犧牲許多志士才能換來敵人的一顆人頭;

有時可能想撥鬼子的炮樓沒撥成反倒讓人家給吃掉,而伴隨炮樓燒毀後敵人的重新修建,可能又要有十家二十家的民房被拆毀,又要有十個二十個的抗日群眾被屠殺,可能燒了再修修了再燒反復好多次才能擠走敵人的一個據點;

有時為了組建一個黨的秘密小組,可能剛剛建成馬上就被敵人連窩端掉,於是以血還血對敵實施報復打擊,然後重建,重建後再被端掉,就再打擊、再重建。

就這樣以血還血地你殺過來我殺過去,直到壓倒敵人,站穩腳跟。在敵佔區建立根據地,就是這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斷斷沒有繪畫彈琴那般雅致。這是人家的地盤,你到人家的地盤上去鋤奸去發展抗日組織,人家怎麼可能會老老實實任你殺人任你發展。

根據地的發展與軍隊的擴大,就是這樣向敵人一點一點擠來的奪來的,它的每一步都是殘酷而又艱巨的,都是彌漫了血腥的,你說這算不算積極抗戰呢?我看應該算。你說它有沒有打仗有沒有犧牲呢?天天都在有。

可能有人認為,那些零敲碎打的活動,是屬於土八路的活動,是屬於民兵們的活動,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軍事行動。他們感興趣的,是那些整團整旅建制的,軍裝威威武武的、步伐整整齊齊的、衝鋒陷陣排山倒海一般的軍隊,是那些每戰集中多少個師旅,犧牲壯烈,殲敵累千盈萬的大場面,而不是那些滿腦袋高梁花子,滿腿滿腳泥水糞水的農民打扮,今天爬到高房頂上打一發冷槍就溜的沒影,明晚摸到村頭甩上兩顆手榴彈又跑出老遠的兵民不分的土老冒們,不是那些每戰殲敵四五個人、繳槍三兩支的小動作。

其實這又錯了。歷史這個東西,它是怎麼樣的,並不與我們後來的人喜歡與否而有絲毫的關係。對於歷史上你不喜歡的東西,你可以不去理它,但你不能去否認它,不能用其他的東西去取代它,不能由著自己的好惡去改變它。你要是不喜歡挺八路,到也罷了,可你既然想挺八路,又不願意承認這些土的掉渣的隊伍,不願意承認這些遊擊作戰的戰法,那豈不就像又要當和尚又不承認佛教似的自相矛盾了嗎。

許多人總要頑固地把主力兵團與活躍在敵後的小部隊、小分隊、武工隊等完全區分開來。或者換句話說,他們總認為這些敵後遊擊小部隊、小分隊是與主力兵團完全的兩碼事。不是的,絕對不是的。

在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戰戰場上,主力部隊,遊擊戰,這二者不是風馬牛互不相干的,而恰恰是混然一體的。也就是說,主力部隊在抗戰中的主要任務,也就是化整為零的分散遊擊活動,打的也主要的是分隊規模的遊擊戰,而不是許多人認為的那樣,似乎主力兵團就只能整旅整團的採取大規模的正規的戰役行動。

反過來說呢,那些分散於敵後開展遊擊活動的小部隊,其主要成份也主要是主力部隊化整為零後的分隊單位,而不是許多人認為的那樣,似乎進行遊擊戰的就只能是民兵、縣區遊擊隊。

我絕不否認,八路軍、新四軍也有旅團規模的戰鬥,但在整整八年中,其所占的比例和地位都是次要的,占主要地位的,仍然是小部隊小分隊的遊擊作戰。這是中共抗戰的特色,是與國軍抗戰截然不同的另一個打法。

截圖來自臺灣地區拍攝的5集紀錄片《1949國民黨怎樣失去中國大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