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韓信的內心世界,決定了他的行為方式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 必有過人之節。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見辱, 拔劍而起, 挺身而鬥, 此不足為勇

也。 天下有大勇者, 卒然臨之而不驚, 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遠也---蘇軾《留侯論》

這是蘇東坡對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的評價, 張良從搞刺殺(博浪沙雇傭大力士刺殺秦始皇), 到運籌帷幄(張良進履黃石公), 完成了從匹夫之勇到大智大勇的轉變。

中國歷史上, 關於“忍”而成功的經典故事數不勝數, 但忍得轟動的, 比如有司馬懿高平陵政變、徐階曲意侍嚴嵩, 還有一個, 也是震爍古今的, 那就是淮陰侯韓信的胯下之辱。

一個落魄皇族, 平日裡好帶刀劍, 卻不得不過著最下等人的生活。 堂堂男兒, 只能寄宿在別人家裡, 卻被嫌棄。 無技傍身, 河邊垂釣也不得法, 最後幸得漂母分食, 許以回報, 卻被怒斥道:

“大丈夫不能自食, 吾哀王孫而進食, 豈望報乎!”

韓信何人也?高祖曰:

“連百萬之軍, 戰必勝, 攻必取, 吾不如韓信。 ”

中國古時四大名將, 白韓李岳, 韓即為韓信。 韓信雖不可稱有經天緯地之才, 但卻有戰無不勝之計。 在他年輕的時候, 不能自食, 空有一身本事, 遭人嫌棄, 他的內心之悲, 不是吾輩所能夠想像的。

李白杜甫同樣懷才不遇, 但他們享有世之盛名, 韓信呢?司馬遷寫道:

“常從人寄食飲, 人多厭之者。 ”

韓信領兵, 多多益善。 一戰破代, 一戰破趙, 遣使降燕, 一戰破齊亡龍且, 十面埋伏破項羽十萬大軍, 四面楚歌誘西楚霸王倉忙出逃。 自拜將開始, 無一敗績,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定三秦, 帳下請兵獨當一面而平黃河以北。

從拜將之時用“匹夫之勇, 婦人之仁”精確概括項羽性格弱點的察人之力, 到滎陽之戰領兵向北開闢北方戰場的戰略膽識, 再到大小戰役尋不到痕跡的計謀運用, 這樣一個可以與孫武孫臏共推謀戰派代表人物的韓信, 真的就只會打仗?

兵法即是方法論, 以韓信之才, 難道沒有能力學會農耕麼?如果努力, 真的如史記所寫“不能治生商賈”麼?非也。

韓信是堅信自己的使命, 絲毫不敢懈怠而已, 是不願向現實低頭, 不願分散精力僅僅為了飽食, 不願放棄自己多年胸中的大志啊。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曰:“若雖長大, 好帶刀劍, 中情怯耳。 ”眾辱之曰:“信能死, 刺我;不能死, 出我袴下。 ”於是信孰視之, 俛出袴下, 蒲伏(同匍匐)。 一市人皆笑信, 以為怯。

韓信受胯下之辱, 司馬遷用一個“孰視之”把韓信的整個神態和心理活動全部寫出來了。 韓信不能殺了這個人麼?當然可以, 但是真若如此, 韓信必然被官府緝拿, 日後何以成大事?於是韓信低頭匍匐從人的胯下鑽過, 常人尚不能忍受, 韓信乃王孫, 古時候地位高卑之別與我們今日相差甚大, 這一鑽, 對韓信而言更難。

韓信善於示弱, 滅趙一戰, 敵眾我寡, 韓信背水而乘, 韓信詐敗......僅此一戰, 趙國平定, 韓信兩次欺騙了對方, 玩弄敵軍的心理, 前後毫無痕跡, 而且對戰事的發展過程完全瞭若指掌, 開戰頭一天晚上命令手下人做飯, 說道:

“今日破趙會食!”

當時趙軍人數遠勝於漢軍, 況且漢軍長途跋涉,趙軍以逸待勞占盡地利。誰知第二日漢軍果然破趙,韓信帳下將士無有不服。

韓信戰龍且,再次示弱,兩軍在濰水兩岸陳軍,韓信派人在上游放下沙袋阻擋水源,次日渡河引龍且追擊,龍且見韓信逃走大笑道:

“固知信怯也!”

龍且早就聽說了韓信出人胯下的事情,心中輕視韓信,引兵追擊,在渡河到一半的時候韓信命人將上游堤壩放開。洪水傾瀉而下,龍且戰死,手下被濰水分為兩段,四散潰逃。

韓信戰項羽,還是示弱,項羽何許人也?力能扛鼎,巨鹿一戰以少勝多消滅秦軍主力,彭城之戰三萬人打敗劉邦五十六萬人殺敵十萬。

韓信鑽胯時,一市人皆笑。就是因為所有人都覺得他膽小如鼠,後來韓信的對手總是小看他,總想很快殲滅他,反而中計。

韓信年輕的時候隱忍如此,日後方成大事,他的成功與他的隱忍是密不可分的。

韓信年少時雖能忍,但是胸中卻從未把這份痛苦放開,項羽和劉邦在滎陽僵持不下的時候,北方已經被韓信平定,韓信如果願意,大可以在北方自立為王,天下鼎足而立,這個時候,韓信幫項羽,劉邦就得死,韓信幫劉邦,項羽就得死。

齊國有個辯士叫蒯通對韓信說了兩段話,非常精彩:

“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襍鵷,熛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

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

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

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原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回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慮之。”

這是說,當今天下之勢,全系于韓信的決定,韓信幫誰誰就贏,不如韓信自立為王,然後平衡天下的勢力。再修養生息,與民利,收人心。韓信答道: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可見韓信確實是一個知恩必報的人,並不全如後世評價。

蒯通於是繼續說:

“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爭張耳、陳餘之事,二人相怨。

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於漢王。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此二人相與,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耳、陳餘。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勾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原足下深慮之。

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這段話說的非常精彩,舉了常山王(張耳)成安君(陳余)兄弟相屠,勾踐滅吳之後殺了文種的典故。現在韓信和劉邦的交情,絕對比不上常山王和成安君的交情,韓信對劉邦的忠信,絕對比不上當年文種對勾踐的忠信。韓信卻功高震主,這實在是太危險了。

蒯通深刻地點出了爭奪天下是項羽劉邦的根本利益所在,韓信不應該拘泥於俗世的道德倫理,因為劉邦並不會念及韓信的舊情。再加之,韓信想要的是裂土為王,劉邦想要的是稱帝天下,兩者政治追求相左,遲早要爆發衝突。

不過韓信最後還是沒有採納蒯通的建議,替劉邦打下了天下,最後卻被呂後一介女輩殺死,臨死時大呼道: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雖然少時能夠隱忍,但是胸中卻沒有消卻爭強鬥狠之氣,所以多年後才會對分封地位非常執著並且身上多了不少傲慢之氣。為了保住自己的楚王之位,殺了鐘離昧,並且天真的以為這樣劉邦就不會動他,結果還是被貶為淮陰侯。

多年的隱忍,在韓信胸中埋下了一個必要出人頭地的種子,這樣的種子,使他奮發向上,終成千古名將,這樣的種子,也使得他在胸中存下了許多怨氣,最後想要通過造反來改變被貶謫的地位。功成之後的韓信,開始放縱自己對名利的欲望,再也不見當年的隱忍。

另外兩個非常能忍的人,張良和司馬懿又要比韓信略高一籌。張良功成之後不要封賞,自己研究成仙之術去了,可見張良得太公兵法之時,已從老者處學得隱忍,所以蘇軾說他:

“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

功成身退遂得善終。

司馬懿七十歲時滅曹爽,曹芳年幼,魏國實際權力已經盡在他的手中,司馬懿一生所求已經得到,但是司馬懿卻仍然不動手奪位,實在是城府極深。如果司馬懿立即奪位,難免背負駡名,然而司馬昭之心,天下皆知,等到天下人都已經麻木之後,司馬炎才逼魏元帝退位,國號晉。司馬懿一生裝病多次,幾十年懷才不遇,直到七十歲才撥開雲霧見日出,比起韓信的隱忍,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在成功之後仍然不忘形,考慮地仍然如此周全,實在是古今第一人。

況且漢軍長途跋涉,趙軍以逸待勞占盡地利。誰知第二日漢軍果然破趙,韓信帳下將士無有不服。

韓信戰龍且,再次示弱,兩軍在濰水兩岸陳軍,韓信派人在上游放下沙袋阻擋水源,次日渡河引龍且追擊,龍且見韓信逃走大笑道:

“固知信怯也!”

龍且早就聽說了韓信出人胯下的事情,心中輕視韓信,引兵追擊,在渡河到一半的時候韓信命人將上游堤壩放開。洪水傾瀉而下,龍且戰死,手下被濰水分為兩段,四散潰逃。

韓信戰項羽,還是示弱,項羽何許人也?力能扛鼎,巨鹿一戰以少勝多消滅秦軍主力,彭城之戰三萬人打敗劉邦五十六萬人殺敵十萬。

韓信鑽胯時,一市人皆笑。就是因為所有人都覺得他膽小如鼠,後來韓信的對手總是小看他,總想很快殲滅他,反而中計。

韓信年輕的時候隱忍如此,日後方成大事,他的成功與他的隱忍是密不可分的。

韓信年少時雖能忍,但是胸中卻從未把這份痛苦放開,項羽和劉邦在滎陽僵持不下的時候,北方已經被韓信平定,韓信如果願意,大可以在北方自立為王,天下鼎足而立,這個時候,韓信幫項羽,劉邦就得死,韓信幫劉邦,項羽就得死。

齊國有個辯士叫蒯通對韓信說了兩段話,非常精彩:

“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襍鵷,熛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

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

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

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原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回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慮之。”

這是說,當今天下之勢,全系于韓信的決定,韓信幫誰誰就贏,不如韓信自立為王,然後平衡天下的勢力。再修養生息,與民利,收人心。韓信答道: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可見韓信確實是一個知恩必報的人,並不全如後世評價。

蒯通於是繼續說:

“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爭張耳、陳餘之事,二人相怨。

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於漢王。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此二人相與,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耳、陳餘。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勾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原足下深慮之。

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這段話說的非常精彩,舉了常山王(張耳)成安君(陳余)兄弟相屠,勾踐滅吳之後殺了文種的典故。現在韓信和劉邦的交情,絕對比不上常山王和成安君的交情,韓信對劉邦的忠信,絕對比不上當年文種對勾踐的忠信。韓信卻功高震主,這實在是太危險了。

蒯通深刻地點出了爭奪天下是項羽劉邦的根本利益所在,韓信不應該拘泥於俗世的道德倫理,因為劉邦並不會念及韓信的舊情。再加之,韓信想要的是裂土為王,劉邦想要的是稱帝天下,兩者政治追求相左,遲早要爆發衝突。

不過韓信最後還是沒有採納蒯通的建議,替劉邦打下了天下,最後卻被呂後一介女輩殺死,臨死時大呼道: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雖然少時能夠隱忍,但是胸中卻沒有消卻爭強鬥狠之氣,所以多年後才會對分封地位非常執著並且身上多了不少傲慢之氣。為了保住自己的楚王之位,殺了鐘離昧,並且天真的以為這樣劉邦就不會動他,結果還是被貶為淮陰侯。

多年的隱忍,在韓信胸中埋下了一個必要出人頭地的種子,這樣的種子,使他奮發向上,終成千古名將,這樣的種子,也使得他在胸中存下了許多怨氣,最後想要通過造反來改變被貶謫的地位。功成之後的韓信,開始放縱自己對名利的欲望,再也不見當年的隱忍。

另外兩個非常能忍的人,張良和司馬懿又要比韓信略高一籌。張良功成之後不要封賞,自己研究成仙之術去了,可見張良得太公兵法之時,已從老者處學得隱忍,所以蘇軾說他:

“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

功成身退遂得善終。

司馬懿七十歲時滅曹爽,曹芳年幼,魏國實際權力已經盡在他的手中,司馬懿一生所求已經得到,但是司馬懿卻仍然不動手奪位,實在是城府極深。如果司馬懿立即奪位,難免背負駡名,然而司馬昭之心,天下皆知,等到天下人都已經麻木之後,司馬炎才逼魏元帝退位,國號晉。司馬懿一生裝病多次,幾十年懷才不遇,直到七十歲才撥開雲霧見日出,比起韓信的隱忍,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在成功之後仍然不忘形,考慮地仍然如此周全,實在是古今第一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