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長平之戰的真正贏家不是趙括也不是白起,而是他一個韓國人

西元前259年, 秦將白起大破趙軍45萬人, 將趙軍降卒40萬人全部坑殺, 只留下了100多個沒有刀柄高的趙軍小孩回邯鄲報信。 而趙軍統帥趙括則被射死。 那麼贏家真正是屬於白起和他的秦國嗎?其實不然, 長平之戰說白了就是被人精心設計的一個陰謀, 而這個人就是韓國的馮亭, 而且他的目的也達到了。

首先西元前262年, 秦軍攻佔韓國的野王, 野王是韓國南北兩地的咽喉, 野王被攻佔, 韓國北部領土成了飛地。 而秦國從秦昭王以來用範雎為相, 一直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 主要進攻就是韓魏兩國, 之前韓國的宜陽之戰, 白起斬韓魏聯軍24萬人, 已經把韓國打怕了。 這次攻佔野王, 韓王索性就把上黨17縣這塊領土直接送給秦國了。 割地求和, 本來就不是什麼好事。 韓王看不清楚, 可是韓國的大臣馮亭看在眼裡, 秦國貪心不足, 年年索地。

而這時的上黨郡守又不接受韓王派來的使者, 割地手續無法履行。 韓王只好派馮亭去, 馮亭看到了這個削弱秦趙的大好機會, 欣然前往。 於是歷史上的那個嫁禍于趙的成語就在馮亭心中做成, 剩下的就是靠自己的能力去付諸實施。

秦昭王

馮亭到達上黨一個月後, 也是不和秦國的官吏做交接, 把秦昭王氣的夠嗆。 他對手下的官吏們說:"上党與韓國聯絡的道路已經中斷了, 秦國的軍隊每天的逼進, 我國不能應付, 不如將上党送給趙國。 趙國接受了我們, 秦國一定會進攻趙國的;趙國被秦國攻擊, 必定會與韓國親近的。 韓、趙兩國聯手,

一定可以對抗秦國的。 "於是派遺使者到趙國, 對趙孝成王請求說:"我韓國不能守上黨, 而且已經決定割給秦國, 但是當地百姓皆不願接受秦國統治, 而是甘願作趙國子民。 現在上黨有城池十七座, 臣願意全意奉獻給大王, 但願大王能酌量處置。 "

平原君趙勝

趙孝成王和當時任國相的平原君趙勝都覺得接受上黨沒問題, 而且趙國也是個強國。 而秦國東擴之路也一直避免和趙國作戰, 再說之前也吃過趙國的敗仗, 趙國不好打秦王心理也清楚。 但是不拿下上党, 秦王自己是真下不來台, 同樣對秦王而言, 人家白送的土地自己都拿不下來, 以後還怎麼嚇唬別的五國呢, 所以秦趙之戰勢在必行。 戰爭是殘酷的, 秦國動用了上百萬的軍力來和趙國作戰, 以至於後來秦昭王親自發動動員令, 15歲以上的孩子全上前線。 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 趙國輸了。 可是秦國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國力大大的削弱了。 所以甚至以致後來秦軍將領鄭安平直接率5萬秦軍投降了趙國。

秦趙這場戰爭使戰國末期兩個最強的國家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馮亭作為韓國人,用自己有膽有識的謀慮保全了韓國。韓國雖然丟失上黨之地,但是又能在四面強敵的情況下生存30年之久,直到西元前230年秦國才把韓國滅掉。而馮亭作為長平之戰的佈局者也在捍衛韓地上黨的戰鬥中殉國。

秦趙這場戰爭使戰國末期兩個最強的國家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馮亭作為韓國人,用自己有膽有識的謀慮保全了韓國。韓國雖然丟失上黨之地,但是又能在四面強敵的情況下生存30年之久,直到西元前230年秦國才把韓國滅掉。而馮亭作為長平之戰的佈局者也在捍衛韓地上黨的戰鬥中殉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