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熊氏真傳少林大易筋經

例 言

(1)第一級八式, 第五、第八兩式, 略有動作, 餘式無動作。

(2)第二級四式, 一至三式均無動作, 第四式動作另有說明。

(3)第三級二式, 第一式無動作, 第二式動作另有說明。

注意事項

(甲)每式從九個呼吸起, 至八十一呼吸止, 呼吸宜慢宜長, 忌急速。 初學由九個呼吸起, 練至純熟無勉強, 再加九個呼吸, 循序漸進, 切勿勉強。 每一式練習完畢, 略事休息, 方可繼續練別式。 因為練深呼吸絕對不可牽強。 如覺疲倦即須調息後乃再繼續。

(乙)初學應由第一級第一式, 從九個呼吸增至九九八十一呼吸, 自覺無勉強, 方可學第二式。

惟初學往往因習一式覺枯燥無味, 則又可習一至八式, 行九個呼吸, 逐漸增加, 每式行九九八十一呼吸, 但要逐漸增加, 切忌急速。

(丙)呼吸須咬牙, 舌舐上顎, 口微開。 咬牙作用系年老牙不脫。 口微開乃助呼吸自然。 舌舐上顎則增津液。

(丁)學習此法宜早、午、晚行之, 至少每日行一次。 練時需精神專一, 肩下沉不挺胸。 每式完畢, 須緩行數步, 略事休息。 工作過勞不宜練習。 因為無甚益處, 但亦無損。 總要自然, 不要勉強。

(戊)運動時, 凡握拳或按掌或上托或前推或左右撐掌等式, 每一呼吸必加一緊。 例如, 握拳呼吸後, 愈握愈緊直至九九呼吸完畢, 乃放鬆。 前推、上托、左右撐等式均同。

(已)第一級練習時, 不必用力, 務要純任自然、久習則氣力不期而自至。

第二級一至四式, 乃疊骨法, 熊師曾演習此式, 全身縮短五寸, 據雲童年苦練必能成功。 各式呼吸須注意吸氣下沉至丹田。

(庚)第三級第一式吞陰法, 童年學習, 數年純功, 方易成就。 第二式全練指力、腰力。 各式久練, 有延年益壽、轉弱為強之特效。

(辛)本編三級共十四式, 各有不同之特點, 人手一編雖可練習, 但求收效迅速及易於明瞭, 則須從師學習, 注意口訣。

易筋經各級各式練法

第一級第一式(圖一)握拳呼吸

雙足立定寬如肩闊, 眼平視, 牙咬緊, 口微開, 舌舐上顎, 兩手握拳, 大拇指貼大腿, 每呼吸完畢拳握緊, 勿放鬆, 愈握愈緊, 直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完畢, 乃放鬆。 行之數月手力自然增加。

注意:

肩要沉, 胸勿挺, 引氣下沉丹田。

初練先做九次呼吸,

兩手即放鬆,

以後逐漸增加, 總要自然不勉強。

第一級第二式(圖二)雙掌下按呼吸

雙足立定如前式, 眼平視, 牙咬緊, 口微開, 舌舐上顎, 兩手掌左右下按;每一呼吸完畢, 雙掌下按, 左右手指翹起, 掌愈按愈下, 勿放鬆, 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完畢,

乃放鬆。 此式亦增長手力腕力。

注意。 沉肩, 含胸, 氣沉丹田, 掌下按時手指翹起。

第一級第三式(圖三)雙掌前推呼吸

雙足立定如前式, 眼平視, 牙咬緊, 口微開, 舌舐上顎, 兩掌前推, 大拇指與食指尖相對成三角形, 每一呼吸完畢, 雙掌向前推出, 手指同時拗入,

愈推愈前, 愈拗愈入, 直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完畢, 乃放鬆。 此式長手力與指力。

注意:手臂微曲, 氣沉丹田, 手指拗入。

第一級第四式(圖四)左右托掌呼吸

雙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視,牙咬緊,口微開,舌舐上顎,兩手掌左右平伸,用意想有重物置於兩掌之中,每一呼吸完畢,用意把掌上托,只用意兩掌均不動,練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為止。此式增長臂力。

注意:沉肩、收胸、氣沉丹田,雙手伸乎勿下墮,此式增長臂力。

第一級第五式(圖五)雙掌開合呼吸

兩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視,牙咬緊,口微開,舌舐上顎,兩手合十當胸;兩大拇指貼身,吸氣時兩手分開,呼氣時兩手再合,練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為止,此式使肺部一張一縮,對結核病有良好的效效能。

注意:沉肩,含胸,氣納丹田,兩手開合時手指拗出,大拇指貼身,不離肘,不提起。見圖五(之一)、圖五(之二)。即合掌當胸,連續開合開至如圖五(之一)為度。

第一級第六式(圖六)左右撐掌呼吸

雙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視,牙咬緊,口微開,舌舐上顎,兩掌分左右撐開,掌心向外,手指向天,指尖拗向頭部,每一呼吸,雙掌撐開,如是連續八十一次呼吸,愈撐愈開,直至完畢,乃放鬆。此式增長臂力和腕力。

注意:沉肩,含胸,氣沉丹田,指尖拗向頭部。

第一級第七式(圖七)雙掌上撐呼吸

雙足立定如前式,雙手反掌向上撐,掌心朝天,大拇指與食指頭相對成三角形,面向天;吸氣時牙咬緊,呼氣時口張開,手向上撐高,愈撐愈上,直至八十一次呼吸完畢乃止。此式去口臭氣。

注意:氣沉丹田,頭上仰,眼看手背,胸腹不可凸出,手指拗落。

第一級第八式(圖八)雙手下垂呼吸

雙足立定如前式,牙咬緊,身變曲至九十度角,兩手徐徐下垂,身下彎時呼氣,起立時吸氣,兩手愈垂愈下;呼吸如過於急速,起立時立定可再行一呼一吸,後乃下垂;如不覺疲勞,可連續八十一次呼吸乃止。

注意:沉肩收胸,氣沉丹田,雙手下垂時,兩肩微微鬆動,手要放鬆,勿用力。此式對腹部脂肪過剩有特效,能減腹脂,收細腰圍。如腹部脂肪過剩,每日習九九呼吸三次至五次,一月後可收大效。

第二級第一式(圖九)弓步拗身呼吸(右)

右足向右踏開一步,成右弓步式,身體向右拗後,右掌置背後,左手成圓形置額前,掌心向外,眼看左腳踵;此式站成,牙咬緊,乃行一至八十一次呼吸。多習此式對腰痛有良好轉變。

注意:此式乃右疊骨式,但非童年練習,必難成功。呼吸時全身均不動。第二級第一式弓步拗身呼吸(左)式與前式同,只左右拗身不同矣。

第二級第二式(圖十)握拳上仰呼吸(右)

雙足如前成右弓步,身軀挺直,右手握拳提高曲肘置頭上,頭上仰,眼看右手心,左手握拳垂下,拳心向後,牙咬緊,連續呼吸八十一次,乃放鬆。練頸部粗壯。

注意:此式呼吸時,全身不動,右手腕微曲收緊,頭上仰,頸部緊張。第二級第二式握拳上仰呼吸(左)式與前式完全相同,只左右隅反可也。

第二級第三式;(圖十一)上撐下垂呼吸(右)

雙足如前成右弓步,身軀挺直,右掌向上撐,掌心朝天,指向頭拗下,左掌下垂,指頭向地,掌心向大腿,眼平視,牙咬緊,行八十一次呼吸乃放鬆。此式與第九式圖有聯繫作用。

注意:此式呼吸時,全身不動,每一呼吸完畢須右手上撐,左手下垂,將兩手拉長之意。

第二級第三式上撐下垂呼吸(左)式與上式完全相同,只左右隅反可也。

第二級第四式(圖十二)下蹲起伏呼吸

雙足尖貼地相距一尺二寸,兩手叉腰,身體徐徐下蹲;當下蹲時,足踵離地,只用兩足尖維持重心;眼平視,牙咬緊,下蹲標準至大腿水準為度,一起一伏至八十一次呼吸為止。久練步穩腎固,至老健步無衰頹態。

注意:全套易筋法只此式與第五、第十四式有動作。此式下蹲時呼氣,起立時吸氣。起時用足尖,立時足踵伏地,下蹲時足踵再離地。

第三級第一式(圖十三)吞陰呼吸

雙足貼地,約距離尺餘,兩手置背後,右手握拳,左手握右腕,身微蹲下,兩膝稍曲,

眼平視,牙咬緊,舌舐上顎,連續行八十一次呼吸乃止。

此式童年久練必能成功。此式對腎部發展特強,成年人習之數月有不可思議之效果。此式以站樁步引氣下沉至丹田,能療一切痼疾。

注意:谷道提起,氣沉丹田,腎囊收縮。

第三級第二式(圖十四)俯仰呼吸

全身蹬直,足趾與手指貼地,一俯一仰連續行八十一次呼吸。重要點在手,手之運用須分三式:第一式先用掌貼地活動;俟純熟後,第二式由掌變拳;俟純熟後,沒有勉強,再用第三式由拳變指。指亦分平指和立指:平指即指甲朝上;立指即指甲朝橫,全用指尖貼地。

此式用指最難,但動作一俯一仰,由少增多,循序漸進,日久功深,則不覺其難。用指先以五指,逐漸減少至一大拇指,為達到最高峰目的。

無病之人習此式,行之數月,臂力、指力、腰力不期而自至,行之年餘,則指力能摺銅錢。此式發展大胸筋、後膊筋、三角筋、兩頭筋,前後腕腿各部均有相當發展,動作宜慢。

注意,此動作,凡患肺病、心臟病,胃病者不宜練習

附注:關於《易筋經》的創者問題,根據清代淩延堪《校禮堂文集》與程雨仲書認為,《易筋經》是天臺紫凝道人,假託達摩之名所作。是否屬實,仍待再查。

談談熊氏易筋經

戴湧波

熊氏易筋經是前廣東武協主席李佩玄先生所傳的功法。我少年時代的老師是武警部隊的南拳教官。他每天早起,練的就是熊氏易筋經,當時刊載該功法的武林雜誌就是他的枕中密笈。後來他教我這功法和四平馬步樁,典定了我的基礎。我當時13歲。退伍時,將刊載該功法的武林雜誌送給了我。算是紀念。

我自從接觸到金家功夫和丹道後,看的丹書多了,居然從中看到中國很多聲名赫赫的門派的呼吸方法全是從丹書中摘其一鱗半爪的,所以對熊氏易筋經的呼吸也有了新的感受和新的發揮。現將經驗與大家分享。

說說該功法:功法分三級。

現在看來,第一級的很多姿勢是不必要的,就保留“舉掌托天”這一式抻拔脊椎就行了。脊椎是一條大龍,沒它你的拳不會練好的。

第二級的幾個姿勢是精華,它的功效是扭脊椎和練粗你的脖子。脖子粗和大腿粗的人生命力很強──幾句題外話。

第三級的幾個動作中“鐵牛耕地”這個動作,是不合初學者的東西。它很易讓初學者把自己練傷,建議有一定基礎後再用它來練習筋骨。

呼吸方法呢?要至始至終貫徹“氣以直養而無害的大原則”,不要憋氣,要無時無刻在練功中放鬆你的膻中穴。松膻中穴是讓你的心火下行,水火相見的關鍵之處。不要刻意追求順腹式呼吸或是逆腹式呼吸,哪種自然就採用哪種呼吸方式。熊氏易筋經追求的是筋長力大,要把筋拉長,見效很快的話。就只有採用吸氣要加緊,呼氣也要加緊的方式來練習。才能受立竿見影的功效。一呼百脈皆開,以丹田為中心向四肢間散發鬆開。一吸百脈皆合,以丹田為中心將散發開的真元氣收歸於丹田。——這句話是事實和理論!知道就行了,別刻意窮求!

將身體的真元之氣均送到身體的四肢再收回丹田,要順乎自然,切忌人為導引意想路線。會有大害的,別讓你的意念影響到正常的經絡子午流注!

這樣身體始終緊,但筋骨卻在大力之下拉開了,鬆開了,氣血是無孔不入的,鑽了進去就滋養你的筋骨了,所以雖是緊張,但卻能在緊張之中求得筋長力大而不傷身體。

我個人覺得這種練法有利於在緊張之中求得筋長力大,它和張三爺門派的“靜耗”是同理的。

第一級第四式(圖四)左右托掌呼吸

雙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視,牙咬緊,口微開,舌舐上顎,兩手掌左右平伸,用意想有重物置於兩掌之中,每一呼吸完畢,用意把掌上托,只用意兩掌均不動,練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為止。此式增長臂力。

注意:沉肩、收胸、氣沉丹田,雙手伸乎勿下墮,此式增長臂力。

第一級第五式(圖五)雙掌開合呼吸

兩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視,牙咬緊,口微開,舌舐上顎,兩手合十當胸;兩大拇指貼身,吸氣時兩手分開,呼氣時兩手再合,練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為止,此式使肺部一張一縮,對結核病有良好的效效能。

注意:沉肩,含胸,氣納丹田,兩手開合時手指拗出,大拇指貼身,不離肘,不提起。見圖五(之一)、圖五(之二)。即合掌當胸,連續開合開至如圖五(之一)為度。

第一級第六式(圖六)左右撐掌呼吸

雙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視,牙咬緊,口微開,舌舐上顎,兩掌分左右撐開,掌心向外,手指向天,指尖拗向頭部,每一呼吸,雙掌撐開,如是連續八十一次呼吸,愈撐愈開,直至完畢,乃放鬆。此式增長臂力和腕力。

注意:沉肩,含胸,氣沉丹田,指尖拗向頭部。

第一級第七式(圖七)雙掌上撐呼吸

雙足立定如前式,雙手反掌向上撐,掌心朝天,大拇指與食指頭相對成三角形,面向天;吸氣時牙咬緊,呼氣時口張開,手向上撐高,愈撐愈上,直至八十一次呼吸完畢乃止。此式去口臭氣。

注意:氣沉丹田,頭上仰,眼看手背,胸腹不可凸出,手指拗落。

第一級第八式(圖八)雙手下垂呼吸

雙足立定如前式,牙咬緊,身變曲至九十度角,兩手徐徐下垂,身下彎時呼氣,起立時吸氣,兩手愈垂愈下;呼吸如過於急速,起立時立定可再行一呼一吸,後乃下垂;如不覺疲勞,可連續八十一次呼吸乃止。

注意:沉肩收胸,氣沉丹田,雙手下垂時,兩肩微微鬆動,手要放鬆,勿用力。此式對腹部脂肪過剩有特效,能減腹脂,收細腰圍。如腹部脂肪過剩,每日習九九呼吸三次至五次,一月後可收大效。

第二級第一式(圖九)弓步拗身呼吸(右)

右足向右踏開一步,成右弓步式,身體向右拗後,右掌置背後,左手成圓形置額前,掌心向外,眼看左腳踵;此式站成,牙咬緊,乃行一至八十一次呼吸。多習此式對腰痛有良好轉變。

注意:此式乃右疊骨式,但非童年練習,必難成功。呼吸時全身均不動。第二級第一式弓步拗身呼吸(左)式與前式同,只左右拗身不同矣。

第二級第二式(圖十)握拳上仰呼吸(右)

雙足如前成右弓步,身軀挺直,右手握拳提高曲肘置頭上,頭上仰,眼看右手心,左手握拳垂下,拳心向後,牙咬緊,連續呼吸八十一次,乃放鬆。練頸部粗壯。

注意:此式呼吸時,全身不動,右手腕微曲收緊,頭上仰,頸部緊張。第二級第二式握拳上仰呼吸(左)式與前式完全相同,只左右隅反可也。

第二級第三式;(圖十一)上撐下垂呼吸(右)

雙足如前成右弓步,身軀挺直,右掌向上撐,掌心朝天,指向頭拗下,左掌下垂,指頭向地,掌心向大腿,眼平視,牙咬緊,行八十一次呼吸乃放鬆。此式與第九式圖有聯繫作用。

注意:此式呼吸時,全身不動,每一呼吸完畢須右手上撐,左手下垂,將兩手拉長之意。

第二級第三式上撐下垂呼吸(左)式與上式完全相同,只左右隅反可也。

第二級第四式(圖十二)下蹲起伏呼吸

雙足尖貼地相距一尺二寸,兩手叉腰,身體徐徐下蹲;當下蹲時,足踵離地,只用兩足尖維持重心;眼平視,牙咬緊,下蹲標準至大腿水準為度,一起一伏至八十一次呼吸為止。久練步穩腎固,至老健步無衰頹態。

注意:全套易筋法只此式與第五、第十四式有動作。此式下蹲時呼氣,起立時吸氣。起時用足尖,立時足踵伏地,下蹲時足踵再離地。

第三級第一式(圖十三)吞陰呼吸

雙足貼地,約距離尺餘,兩手置背後,右手握拳,左手握右腕,身微蹲下,兩膝稍曲,

眼平視,牙咬緊,舌舐上顎,連續行八十一次呼吸乃止。

此式童年久練必能成功。此式對腎部發展特強,成年人習之數月有不可思議之效果。此式以站樁步引氣下沉至丹田,能療一切痼疾。

注意:谷道提起,氣沉丹田,腎囊收縮。

第三級第二式(圖十四)俯仰呼吸

全身蹬直,足趾與手指貼地,一俯一仰連續行八十一次呼吸。重要點在手,手之運用須分三式:第一式先用掌貼地活動;俟純熟後,第二式由掌變拳;俟純熟後,沒有勉強,再用第三式由拳變指。指亦分平指和立指:平指即指甲朝上;立指即指甲朝橫,全用指尖貼地。

此式用指最難,但動作一俯一仰,由少增多,循序漸進,日久功深,則不覺其難。用指先以五指,逐漸減少至一大拇指,為達到最高峰目的。

無病之人習此式,行之數月,臂力、指力、腰力不期而自至,行之年餘,則指力能摺銅錢。此式發展大胸筋、後膊筋、三角筋、兩頭筋,前後腕腿各部均有相當發展,動作宜慢。

注意,此動作,凡患肺病、心臟病,胃病者不宜練習

附注:關於《易筋經》的創者問題,根據清代淩延堪《校禮堂文集》與程雨仲書認為,《易筋經》是天臺紫凝道人,假託達摩之名所作。是否屬實,仍待再查。

談談熊氏易筋經

戴湧波

熊氏易筋經是前廣東武協主席李佩玄先生所傳的功法。我少年時代的老師是武警部隊的南拳教官。他每天早起,練的就是熊氏易筋經,當時刊載該功法的武林雜誌就是他的枕中密笈。後來他教我這功法和四平馬步樁,典定了我的基礎。我當時13歲。退伍時,將刊載該功法的武林雜誌送給了我。算是紀念。

我自從接觸到金家功夫和丹道後,看的丹書多了,居然從中看到中國很多聲名赫赫的門派的呼吸方法全是從丹書中摘其一鱗半爪的,所以對熊氏易筋經的呼吸也有了新的感受和新的發揮。現將經驗與大家分享。

說說該功法:功法分三級。

現在看來,第一級的很多姿勢是不必要的,就保留“舉掌托天”這一式抻拔脊椎就行了。脊椎是一條大龍,沒它你的拳不會練好的。

第二級的幾個姿勢是精華,它的功效是扭脊椎和練粗你的脖子。脖子粗和大腿粗的人生命力很強──幾句題外話。

第三級的幾個動作中“鐵牛耕地”這個動作,是不合初學者的東西。它很易讓初學者把自己練傷,建議有一定基礎後再用它來練習筋骨。

呼吸方法呢?要至始至終貫徹“氣以直養而無害的大原則”,不要憋氣,要無時無刻在練功中放鬆你的膻中穴。松膻中穴是讓你的心火下行,水火相見的關鍵之處。不要刻意追求順腹式呼吸或是逆腹式呼吸,哪種自然就採用哪種呼吸方式。熊氏易筋經追求的是筋長力大,要把筋拉長,見效很快的話。就只有採用吸氣要加緊,呼氣也要加緊的方式來練習。才能受立竿見影的功效。一呼百脈皆開,以丹田為中心向四肢間散發鬆開。一吸百脈皆合,以丹田為中心將散發開的真元氣收歸於丹田。——這句話是事實和理論!知道就行了,別刻意窮求!

將身體的真元之氣均送到身體的四肢再收回丹田,要順乎自然,切忌人為導引意想路線。會有大害的,別讓你的意念影響到正常的經絡子午流注!

這樣身體始終緊,但筋骨卻在大力之下拉開了,鬆開了,氣血是無孔不入的,鑽了進去就滋養你的筋骨了,所以雖是緊張,但卻能在緊張之中求得筋長力大而不傷身體。

我個人覺得這種練法有利於在緊張之中求得筋長力大,它和張三爺門派的“靜耗”是同理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