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寵臣稟:此王與人通☆禁☆姦當斬!皇帝批:削一郡為懲罰!結果引大地震

景帝三年(西元前154年)的冬天, 楚王劉戊頂著凜冽的寒風, 來京覲見天子。 每年按時入京覲見皇上, 是每位諸侯王必須交的“家庭作業”, 然而, 劉戊不會知道, 他這次入京, 竟點燃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七國叛亂”的導火線。

劉戊是景帝的堂弟, 他的祖父是元王劉交。 劉交在楚地稱王二十多年, 重用名士穆生、白生、申公三人, 一時間國泰民安。 劉交死後, 兒子劉郢繼承了他的王位, 仍然重用這三位名士, 依然國泰民安。 劉郢去世後, 兒子劉戊繼位。 劉戊卻是個貪酒好色、胸無大志之輩, 一上任便不把三位“老古董”放在眼裡。 穆生、白生、申公三人在相勸無效的情況下, 先後告老還鄉。

沒了三老的約束, 劉戊變得更加放蕩起來。 漢景帝剛繼位不久, 薄太后便一命嗚呼, 全國一片哀悼, 但劉戊卻依然過著聲色犬馬的放縱生活, 仿佛一切與自己無關。

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為。

劉戊的一舉一動沒有逃過晁錯的火眼金睛。 此時劉戊千里迢迢來上朝, 正是晁錯表現的大好時機。

機不可失, 時不再來。 晁錯當機立斷, 馬上向漢景帝打了一個小報告:薄太后喪葬期間, 劉戊與人通姦, 依律當斬。

景帝接到報告後卻很為難, 這通姦一罪,

說大則大, 說小則小, 怎麼處置劉戊令他十分頭疼。 權衡利弊, 念手足之情, 景帝免了他的死罪, 只削奪了他楚國的東海郡作為懲罰。

晁錯初試牛刀, 劉戊光榮地成了削藩的奠基石。 首戰告捷後, 晁錯再接再厲, 找了點芝麻大的小罪過, 鼓動景帝削去了趙王劉遂的常山郡, 然後又以“賣爵罪”削去了膠西王劉卬的六個縣。

就在晁錯準備大刀闊斧地削藩時, 劉濞不幹了。 他認為與其這樣坐以待斃, 倒不如豁出去了。 他心一橫, 決定造反。

要造反, 就得聯合眾王。 思來想去, 劉濞把首選的目標停留在了膠西王劉卬身上。 劉卬剛剛被削了封地, 他的一口怨氣正沒處發, 此時正好可以火上澆油。 而且劉卬素來勇猛, 敢作敢為, 是典型的“武力派”,

找到他就等於找到了一個好幫手。

打定主意後, 劉濞派中大夫應高去膠西說服劉卬。 到了膠西, 必要的客套過後, 應高馬上來了個單刀直入:“吳王貴為一方諸侯, 如今卻心事重重。 我們都是一家人, 所以吳王特派我來跟您說說他的心事。 ”

“洗耳恭聽。

”劉卬道。

“吳王身體一向不好, 不能朝見天子已經有二十多年了, 他常常害怕受到朝廷的猜疑, 卻又不能把個中緣由解釋清楚。 為此, 吳王只能節衣縮食, 小心做事, 唯恐有半分不是。 ”應高說著, 頓了頓, 隨後話鋒一轉, “當今天子寵愛庸臣晁錯, 聽從他的讒言擅改法律, 侵削各諸侯王的領地, 徵收各種苛捐雜稅。 你們膠西國素來對朝廷忠心耿耿, 卻被平白無故地削了封地, 今天是削地, 明天說不定就‘削頭’了。 不知道大王有沒有這樣的顧慮呢?”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吳王真是我的知己啊!”劉卬長歎一聲,“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應高等的就是這句話。他當即臉一板,義正詞嚴地說道:“俗話說先發者制人,後發者制於人。與其這樣坐以待斃,倒不如先下手為強。吳王此番叫我來,就是請大王一起出兵的。”應高終於亮出了底牌。

“萬萬不可啊,身為人臣,怎麼能做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事呢?”事實證明,劉卬別的本事沒有,但作秀的本事卻和劉邦有的一拼。他明明早已心動,但必要的過場還是要走的,這樣一來可以試探吳王的可靠性,二來成與不成都給自己留了臺階下。

應高沒有直接回答劉卬的話,而是談起了前不久天空出現百年難遇的彗星,以及天下蝗蟲四起這兩件事。凡是天下將發生大事前,都會出現一些不祥的徵兆。劉卬自然知道應高話裡的意思。

眼見劉卬還是隱而不發,應高使出了撒手鐧:“御史大夫晁錯蠱惑天子,削藩奪地,天下諸侯都有反叛之意。現在吳王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只等大王一句話,吳王便可立即發兵直取函谷關,守住滎陽這個軍事要地,佔領敖倉的糧道。等大王兵馬一到,共同進軍長安,天下唾手可得。那時,大王與楚王共分天下,豈不美哉?”

話說到這裡,已經足夠了,劉卬等的就是這樣一句承諾。應高已經順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接下來就看劉卬的表現了。

劉卬辦事雷厲風行,毫不含糊。他定下來的事都是鐵板釘釘,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的。他不顧手下重臣的堅決反對,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反漢的道路。他不但自己上了賊船,還主動聯繫了齊、菑川、膠東等國。

就在吳王劉濞和膠西王劉卬各自忙碌準備起兵時,削吳國會稽、豫章郡的“削藩書”被送到了劉濞手上。他不用再等什麼了,也不用再找什麼藉口了,一萬個理由太多,只要這份“削藩書”就足夠了。

春風吹,戰鼓擂。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共七國,率二十萬大軍,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口號,高舉反漢大旗,從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向最近的梁國進軍。一場“七國之亂”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吳王真是我的知己啊!”劉卬長歎一聲,“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應高等的就是這句話。他當即臉一板,義正詞嚴地說道:“俗話說先發者制人,後發者制於人。與其這樣坐以待斃,倒不如先下手為強。吳王此番叫我來,就是請大王一起出兵的。”應高終於亮出了底牌。

“萬萬不可啊,身為人臣,怎麼能做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事呢?”事實證明,劉卬別的本事沒有,但作秀的本事卻和劉邦有的一拼。他明明早已心動,但必要的過場還是要走的,這樣一來可以試探吳王的可靠性,二來成與不成都給自己留了臺階下。

應高沒有直接回答劉卬的話,而是談起了前不久天空出現百年難遇的彗星,以及天下蝗蟲四起這兩件事。凡是天下將發生大事前,都會出現一些不祥的徵兆。劉卬自然知道應高話裡的意思。

眼見劉卬還是隱而不發,應高使出了撒手鐧:“御史大夫晁錯蠱惑天子,削藩奪地,天下諸侯都有反叛之意。現在吳王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只等大王一句話,吳王便可立即發兵直取函谷關,守住滎陽這個軍事要地,佔領敖倉的糧道。等大王兵馬一到,共同進軍長安,天下唾手可得。那時,大王與楚王共分天下,豈不美哉?”

話說到這裡,已經足夠了,劉卬等的就是這樣一句承諾。應高已經順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接下來就看劉卬的表現了。

劉卬辦事雷厲風行,毫不含糊。他定下來的事都是鐵板釘釘,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的。他不顧手下重臣的堅決反對,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反漢的道路。他不但自己上了賊船,還主動聯繫了齊、菑川、膠東等國。

就在吳王劉濞和膠西王劉卬各自忙碌準備起兵時,削吳國會稽、豫章郡的“削藩書”被送到了劉濞手上。他不用再等什麼了,也不用再找什麼藉口了,一萬個理由太多,只要這份“削藩書”就足夠了。

春風吹,戰鼓擂。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共七國,率二十萬大軍,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口號,高舉反漢大旗,從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向最近的梁國進軍。一場“七國之亂”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