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蒼溪與宋蒙戰爭之1258年大獲城之戰究竟打了多久?

推薦:

從一個小地方看1236年宋蒙軍事衝突

抗蒙前哨大獲城:蒼溪先民的精神支柱

文/洪與

【作者簡介】洪與, 男, 漢族, 四川蒼溪人, 大學文化。

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 曾任四川省作家協會《作家文匯》特邀編輯、四川省作家協會青少年文學導師。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監獄三部曲:《敵人》《監獄長》《AB門——貪官的後半生》;長篇小說《大國相——蜀漢丞相諸葛亮》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優秀作品獎, 被列為全國農家書屋採購目錄。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1258年(寶佑六年)八月, 蒙古南征伐宋。

蒙哥的戰略意圖是:以南北三路分兵夾擊南宋, 東路軍由塔察爾統帥從河南進攻荊襄、兩淮;南路軍則由兀良合台率領遠征大理的主力, 出廣西、湖南北上, 從雲南包抄南宋, 約次年正月在長沙會師;西路軍則由蒙哥親自率領, 從陝西入川, 與駐守利州的汪德臣部會合後, 沿嘉陵江南下, 下重慶後, 沿長江東進, 與西路軍會合後, 再掃蕩江浙。 三大主力最後會師南宋行在——臨安。

那麼蒙哥這一路究竟有多少軍隊呢?

蒙哥從大本營帶來了四萬鐵騎, 加上利州汪德臣部、以及已經進攻成都等地的紐璘部五萬多人。 所以, 蒙哥號稱十萬, 大抵也相差無幾。

汪德臣, 也叫汪田哥(窩闊台賜名), 是原利州守將汪世顯的兒子, 1243年汪世顯去世後, 汪德臣受命承襲父爵, 佩虎符, 統領總帥府所轄各軍, 時年21歲。

為了這次南征, 蒙哥可是做了充分的準備。

(大獲城遺址:指揮部附近的墨池)

(1)派忽必烈遠征大理, 完成對南宋的包抄。

這裡特別說明的是:大理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大理, 是指大理國。 大理國的領土多大呢?當時其的疆域覆蓋今中國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 以及緬甸、老撾、越南北部部分地區, 要比現在的大理大得多。

1254年, 忽必烈一戰攻佔大理國王城, 實現了蒙哥的戰略意圖。

這一次, 蒙哥是志在必得。

巧合的是, 這一年, 我們的名將余玠同志, 不幸在重慶辭世。

關於他的死, 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有奸臣陷害說, 有中毒說, 有悲憤而死說, 等等。 《續資治通鑒》也比較含混, 說:“一夕暴卒, 或謂仰藥死, 蜀人莫不悲之。 ”

不過, 根據余玠的兒子余如孫為他寫的墓誌銘《玠府君墓誌》:4月, 宋理宗召餘玠作述職報告;5月, 召他還京, 下旨後次日(注意:詔令應該還在路上),

余玠死于重慶。 余玠之前因常年征戰、風餐露宿而有臂恙, 舊病發作, 又吃了河魚, 5月18日去世;同年7月, 理宗因餘玠去世而輟朝致哀;9月, 召余如孫葬余玠;11月9日, 余玠葬于溧陽縣荊山。

我寧願相信後一種說法, 不管余玠的兒子是否有迫於某種壓力而掩藏了部分真相。

不管怎麼說, 餘玠之死, 四川危矣。

(2)蒙古軍探索對付餘玠的堡壘防禦方法。

餘玠的堡壘防禦策略,在與蒙古軍對峙中略占上風,蒙古不得不改變策略,不再已襲擾搶掠為重點,而是注重地方政權建設,穩紮穩打儲備軍糧,準備和宋軍在四川打攻堅戰。寶佑元年(1253年)開始,蒙古在所佔領的利州和閬州部分地區築城屯田,至二年時完成。

實際上蒙古初步摸索到對付餘玠堡壘戰略的有效方法,那就是以堡壘對堡壘,以屯田對屯田,他們的意圖是,看誰熬得過誰。

(大獲城遺址)

(3)戰略測試。

1256年﹐蒙哥命鎮守大理的兀良合臺北上夾擊南宋四川州縣﹐兀良合台取道烏蒙(今雲南昭通)﹐從陸路進軍至石門關(今四川高縣西北),破關,經敘州(今四川宜賓東北)直奔重慶。當年十一月,與從北路蒙軍于重慶附近會師,完成了這次軍事測試,足以證明南北協同的可行性。正因為是試探性測試,沒有攻擊重慶便分別撤回。

1258年十月,蒙哥率主力進駐利州。

此時的大獲城守將是楊大淵。

楊大淵原為名將曹友聞的部下,當時任統制,這個職位大抵相當於現在的師長。曹友聞在陽平關戰死後,率殘部撤回內地。朝廷升他為都統,負責敘州(今宜賓)的防衛,其後不久(反正是1242年前),調防閬州。因為1242年,他的親弟弟楊大全在敘州與蒙古軍血戰而亡。抗蒙八柱之一的蓬州(今蓬安)運山城就是他主持修築的。

1254年,朝廷命他鎮守大獲城。這裡有個小插曲,南宋朝廷先是任命韓宜為大獲城主將,但韓宜以大獲城還沒有完善防禦設施為由,不就任。朝廷這才任命楊大淵(職務是利州東路安撫使、金州都統、知閬州)。

應該說,當時的大獲城經過兩次修築,已經具備一定的防禦能力,但還不完善。楊大淵到任後,開始了第三次修築。

楊大淵是野戰軍出身,這幾年又不時與蒙古軍汪德臣、紐璘等交鋒,互有勝負,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他第三次完善大獲城的軍事設施,大獲城的防禦能力大為提升。

楊大淵的這些動作,在利州的汪德臣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蒙哥十月抵達利州後,沒有急於攻打大獲城,而是先拔掉大獲城的週邊據點:攻破距劍門關不遠的苦竹隘、長寧山的鵝頂堡(蒼溪縣今白橋鄉、亭子鄉及劍閣縣鶴齡鄉交界處),屠城,將軍鄭炳孫、張實、楊立、段元鑒、楊禮和王佐、徐昕等相繼力戰而死。

十一月,蒙哥才兵進大獲城。

但蒙哥似乎還不放心,“冬,帝進軍至大獲山,紐璘率步騎號五萬,戰船二百艘,發成都。遣張威以五百人為前鋒,水陸並進,謀鎖重慶江,以絕吳、蜀之路,縛橋資州之口以濟師。”(《元史》)也就是說,要分散南宋的兵力,徹底截斷大獲城的外援。

當然,在嘉陵江流域,能夠支援大獲城的還有兩處:蓬州的運山城和順慶的青居城。不用說,蒙哥早就部署兵力監視和阻擊了。

這個時期,四川制置使是蒲擇之,紐璘這一動作,他不得不分兵分道截擊,根本顧不上閬州、蒼溪的戰事。

大獲城,成為一座沒有外援的孤城。

蒙哥先是派南宋降臣王仲去勸降。關於王仲,沒有過多的史料,據說是長寧山寨(也就是王佐將軍據守的鵝頂堡)中的一個知縣,這廝主動開寨門投降,致使鵝頂堡過早失守。楊大淵大怒,當著大獲城軍民的面斬之,表達誓死抵抗蒙古軍的決心與信心。

(西元1258年秋南宋地圖)

蒙哥震怒,下令攻城。《宋史》《元史》和《續資治通鑒》都說,蒙哥“督諸軍力攻”,加上上面說的“帝進軍至大獲山”,這可能是蒙哥親臨前線,直接指揮了大獲城之戰。蒙哥這次南征,還有一次從重親跑到前線親自指揮,就是釣魚城之戰了。

大汗親自督陣了,先鋒汪德臣焉能不賣命?

大獲城的守軍究竟是多少呢?從楊大淵的官階上,相當於利州東路的軍政長官,但兵力分配在各要塞,估計大獲城的守衛兵力應該在2000人左右,再加上幾萬百姓。

在數萬蒙古軍的圍攻下,大獲城水門失守,損失戰船百餘艘,第一道防線被突破。不久,北門失守,蒙古軍突破第二道防線。

《元史•汪德臣傳》記載:“宋將楊大淵遣子乞活數萬人命,(汪德臣)引至帝前為請,旦日,大淵率眾降。”

(大獲城附近的雲臺山)

蒙古軍究竟攻擊了多少天水門才失守的?第二道防線被突破後,楊大淵究竟還堅持了多久才投降的?正史都沒有記載。楊大淵是十一月二十三日投降的,我推算大約堅守了8天。

不過,從楊大淵的記載來看,他投降後的27天,才率所部與汪德臣部進攻蓬安,間隔時間不是不太長了一點?這不符合蒙古軍的作戰習慣。

蒙古軍在蒙哥這個時代,依然採用的是大迂回大穿插、分割包圍、速戰速決的戰術。蒙哥在閬州整整停留了一個月,這很不正常。決計不是因為閬州的山水好、美女多而流連盤恒。那麼,究竟什麼原因呢?

而楊大淵投降之後,《續資治通鑒》又幾句頗為尋味的記載:“大淵逃歸。蒙古主怒,欲屠其城……”而《元史•李忽蘭吉傳》亦有相關記載:“憲宗怒,將屠其城,眾不知所為。”大意說楊大淵投降後似乎有反復,但幾乎所有的將領都認為楊大淵是真的投降。

這個有點搞笑了,蒙哥是個大笨蛋?所有人都明瞭的事情,就他一個人看不出來?這顯然是托詞,說明蒙哥對大獲城強烈的抵抗心懷芥蒂,想找個理由報復。這,才符合蒙哥的性格。

(蒙古騎兵)

蒙哥可沒有忽必烈漢化程度高,連他部下紐璘都比他漢化程度高,他依然崇尚武力征服,崇尚殺戮。所以,只要稍微遇到抵抗,後果只有一個,就是屠城。據外國歷史專家對蒙古軍的研究,蒙古軍出征時候,給每個士兵殺人的基本數量是27人。沒有那麼多敵方軍人,要完成任務,那只好屠殺百姓。

所以,大獲城抵抗應該在將近20天左右,而且蒙古軍損失不小。而且,若不同意楊大淵的條件,強攻,肯定能攻下來,但蒙古軍將付出更大的代價,所以蒙哥不得不答應不屠城的條件。試想,若輕易就能拿下大獲城,蒙哥會答應嗎?

愈加耐人尋味的是:蒙哥並沒有按照以前的慣例焚毀大獲城,而是在此置東川路元帥府;到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罷元帥府升保甯路,不久又改為保寧府,但治所仍舊設在大獲城。

這說明什麼呢?從另外一方面佐證了大獲城的軍事和民用設施相當完備。

(大獲城南城門遺址)

直到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明玉珍在蜀稱帝,國號“大夏”,才將設在大獲城的閬州治所遷回舊治保寧城(今閬中)。

從西元1243年(宋淳佑三年)餘玠將駐紮在今陝西安康之守軍移至大獲城到1362年,大獲城風風雨雨經歷了119年。

是的,風風雨雨,700多年前蒼溪先民那場血戰,也掩埋在風風雨雨之中。

諷刺的是:就在1258年的春天,蒙哥安排忽必烈在開平府的大安閣主持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場宗教辯論會:佛道大辯論。

(南宋將士)

歷史上的美男子韓子高:從男寵到將軍,一段華麗而蒼涼的傳奇

歷史文化丨一萬年前,這地方就有人了,現在叫蒼溪

閬中蒼溪交界處東漢就有三座等距離的廟宇,古人究竟想表達什麼

(2)蒙古軍探索對付餘玠的堡壘防禦方法。

餘玠的堡壘防禦策略,在與蒙古軍對峙中略占上風,蒙古不得不改變策略,不再已襲擾搶掠為重點,而是注重地方政權建設,穩紮穩打儲備軍糧,準備和宋軍在四川打攻堅戰。寶佑元年(1253年)開始,蒙古在所佔領的利州和閬州部分地區築城屯田,至二年時完成。

實際上蒙古初步摸索到對付餘玠堡壘戰略的有效方法,那就是以堡壘對堡壘,以屯田對屯田,他們的意圖是,看誰熬得過誰。

(大獲城遺址)

(3)戰略測試。

1256年﹐蒙哥命鎮守大理的兀良合臺北上夾擊南宋四川州縣﹐兀良合台取道烏蒙(今雲南昭通)﹐從陸路進軍至石門關(今四川高縣西北),破關,經敘州(今四川宜賓東北)直奔重慶。當年十一月,與從北路蒙軍于重慶附近會師,完成了這次軍事測試,足以證明南北協同的可行性。正因為是試探性測試,沒有攻擊重慶便分別撤回。

1258年十月,蒙哥率主力進駐利州。

此時的大獲城守將是楊大淵。

楊大淵原為名將曹友聞的部下,當時任統制,這個職位大抵相當於現在的師長。曹友聞在陽平關戰死後,率殘部撤回內地。朝廷升他為都統,負責敘州(今宜賓)的防衛,其後不久(反正是1242年前),調防閬州。因為1242年,他的親弟弟楊大全在敘州與蒙古軍血戰而亡。抗蒙八柱之一的蓬州(今蓬安)運山城就是他主持修築的。

1254年,朝廷命他鎮守大獲城。這裡有個小插曲,南宋朝廷先是任命韓宜為大獲城主將,但韓宜以大獲城還沒有完善防禦設施為由,不就任。朝廷這才任命楊大淵(職務是利州東路安撫使、金州都統、知閬州)。

應該說,當時的大獲城經過兩次修築,已經具備一定的防禦能力,但還不完善。楊大淵到任後,開始了第三次修築。

楊大淵是野戰軍出身,這幾年又不時與蒙古軍汪德臣、紐璘等交鋒,互有勝負,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他第三次完善大獲城的軍事設施,大獲城的防禦能力大為提升。

楊大淵的這些動作,在利州的汪德臣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蒙哥十月抵達利州後,沒有急於攻打大獲城,而是先拔掉大獲城的週邊據點:攻破距劍門關不遠的苦竹隘、長寧山的鵝頂堡(蒼溪縣今白橋鄉、亭子鄉及劍閣縣鶴齡鄉交界處),屠城,將軍鄭炳孫、張實、楊立、段元鑒、楊禮和王佐、徐昕等相繼力戰而死。

十一月,蒙哥才兵進大獲城。

但蒙哥似乎還不放心,“冬,帝進軍至大獲山,紐璘率步騎號五萬,戰船二百艘,發成都。遣張威以五百人為前鋒,水陸並進,謀鎖重慶江,以絕吳、蜀之路,縛橋資州之口以濟師。”(《元史》)也就是說,要分散南宋的兵力,徹底截斷大獲城的外援。

當然,在嘉陵江流域,能夠支援大獲城的還有兩處:蓬州的運山城和順慶的青居城。不用說,蒙哥早就部署兵力監視和阻擊了。

這個時期,四川制置使是蒲擇之,紐璘這一動作,他不得不分兵分道截擊,根本顧不上閬州、蒼溪的戰事。

大獲城,成為一座沒有外援的孤城。

蒙哥先是派南宋降臣王仲去勸降。關於王仲,沒有過多的史料,據說是長寧山寨(也就是王佐將軍據守的鵝頂堡)中的一個知縣,這廝主動開寨門投降,致使鵝頂堡過早失守。楊大淵大怒,當著大獲城軍民的面斬之,表達誓死抵抗蒙古軍的決心與信心。

(西元1258年秋南宋地圖)

蒙哥震怒,下令攻城。《宋史》《元史》和《續資治通鑒》都說,蒙哥“督諸軍力攻”,加上上面說的“帝進軍至大獲山”,這可能是蒙哥親臨前線,直接指揮了大獲城之戰。蒙哥這次南征,還有一次從重親跑到前線親自指揮,就是釣魚城之戰了。

大汗親自督陣了,先鋒汪德臣焉能不賣命?

大獲城的守軍究竟是多少呢?從楊大淵的官階上,相當於利州東路的軍政長官,但兵力分配在各要塞,估計大獲城的守衛兵力應該在2000人左右,再加上幾萬百姓。

在數萬蒙古軍的圍攻下,大獲城水門失守,損失戰船百餘艘,第一道防線被突破。不久,北門失守,蒙古軍突破第二道防線。

《元史•汪德臣傳》記載:“宋將楊大淵遣子乞活數萬人命,(汪德臣)引至帝前為請,旦日,大淵率眾降。”

(大獲城附近的雲臺山)

蒙古軍究竟攻擊了多少天水門才失守的?第二道防線被突破後,楊大淵究竟還堅持了多久才投降的?正史都沒有記載。楊大淵是十一月二十三日投降的,我推算大約堅守了8天。

不過,從楊大淵的記載來看,他投降後的27天,才率所部與汪德臣部進攻蓬安,間隔時間不是不太長了一點?這不符合蒙古軍的作戰習慣。

蒙古軍在蒙哥這個時代,依然採用的是大迂回大穿插、分割包圍、速戰速決的戰術。蒙哥在閬州整整停留了一個月,這很不正常。決計不是因為閬州的山水好、美女多而流連盤恒。那麼,究竟什麼原因呢?

而楊大淵投降之後,《續資治通鑒》又幾句頗為尋味的記載:“大淵逃歸。蒙古主怒,欲屠其城……”而《元史•李忽蘭吉傳》亦有相關記載:“憲宗怒,將屠其城,眾不知所為。”大意說楊大淵投降後似乎有反復,但幾乎所有的將領都認為楊大淵是真的投降。

這個有點搞笑了,蒙哥是個大笨蛋?所有人都明瞭的事情,就他一個人看不出來?這顯然是托詞,說明蒙哥對大獲城強烈的抵抗心懷芥蒂,想找個理由報復。這,才符合蒙哥的性格。

(蒙古騎兵)

蒙哥可沒有忽必烈漢化程度高,連他部下紐璘都比他漢化程度高,他依然崇尚武力征服,崇尚殺戮。所以,只要稍微遇到抵抗,後果只有一個,就是屠城。據外國歷史專家對蒙古軍的研究,蒙古軍出征時候,給每個士兵殺人的基本數量是27人。沒有那麼多敵方軍人,要完成任務,那只好屠殺百姓。

所以,大獲城抵抗應該在將近20天左右,而且蒙古軍損失不小。而且,若不同意楊大淵的條件,強攻,肯定能攻下來,但蒙古軍將付出更大的代價,所以蒙哥不得不答應不屠城的條件。試想,若輕易就能拿下大獲城,蒙哥會答應嗎?

愈加耐人尋味的是:蒙哥並沒有按照以前的慣例焚毀大獲城,而是在此置東川路元帥府;到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罷元帥府升保甯路,不久又改為保寧府,但治所仍舊設在大獲城。

這說明什麼呢?從另外一方面佐證了大獲城的軍事和民用設施相當完備。

(大獲城南城門遺址)

直到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明玉珍在蜀稱帝,國號“大夏”,才將設在大獲城的閬州治所遷回舊治保寧城(今閬中)。

從西元1243年(宋淳佑三年)餘玠將駐紮在今陝西安康之守軍移至大獲城到1362年,大獲城風風雨雨經歷了119年。

是的,風風雨雨,700多年前蒼溪先民那場血戰,也掩埋在風風雨雨之中。

諷刺的是:就在1258年的春天,蒙哥安排忽必烈在開平府的大安閣主持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場宗教辯論會:佛道大辯論。

(南宋將士)

歷史上的美男子韓子高:從男寵到將軍,一段華麗而蒼涼的傳奇

歷史文化丨一萬年前,這地方就有人了,現在叫蒼溪

閬中蒼溪交界處東漢就有三座等距離的廟宇,古人究竟想表達什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