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備關羽的兄弟假像:荊州之戰實為借刀殺人?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 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 也是蜀漢歷史上的最大悲劇。 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不發救兵的問題, 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來不及去救。 但因為《三國志》中沒有記載, 所以後世對此也是猜測紛紛。 然而到了近代, 國學大師章太炎提出了一個驚人的看法, 說是由於關羽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方針, 所以諸葛亮決定要借吳人之手除掉關羽!“諸葛借刀殺關羽”於是被炒得沸沸揚揚。

諸葛亮的失職

在討論諸葛亮的失職問題之前, 需要先弄清楚一個關鍵問題——關羽攻打襄樊, 到底是誰的決定?這場戰爭是不是從一開始決策上就存在失誤呢?

關於這個問題, 《三國志》中沒有記載, 但十之八九是劉備的決定, 因為這樣大的軍事行動, 沒有最高統帥部的命令, 關羽是不敢自作主張的。 蜀漢的最高統治者是劉備, 只有劉備才有決定權。 自從劉備取益州, 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 形勢一片大好。 蜀漢的事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欣欣向榮。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也說“漢事將成也”。 不過儘管暫時取得了一點成績, 但此時劉蜀的力量跟曹魏相比還是相差甚遠的, 此時北伐的時機並不成熟。 但劉備這時候的腦子可能有點發熱, 有點利令智昏。 過去的劉備看見曹操非常害怕, 凡是和曹操打仗, 劉備是必敗。 但自從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

黃忠刀劈夏侯淵, 劉備居然破天荒地第一次打敗了曹操, 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 這一下子, 劉備就牛了, 就抖了, 就自以為了不起了。 劉備自稱漢中王后, 和曹操並駕齊驅, 劉備驕得很, 狂妄得很, 他不顧蜀漢國力弱小, 竟然馬上做出決定, 命令關羽主動出擊, 攻打曹魏的軍事重鎮———襄樊。

照理來說, 劉備頭腦發熱, 軍師諸葛亮就應該冷靜, 應該在劉備發熱的腦袋上潑點冷水, 讓他清醒清醒, 但找遍《三國志》, 也沒有看到有諸葛亮在攻打襄樊這件事情上反對劉備的記載。 諸葛亮是劉備的軍師, 這個時候諸葛亮的職務是軍師將軍, 署左將軍府事, 就是說諸葛亮主管劉備統帥部中的大大小小的所有事情, 劉備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諸葛亮都是可以參與的。 諸葛亮雖然不是決策者, 但他可以向決策者建言獻策。 可見在這件事情上, 諸葛亮顯然沒有盡到軍師的責任。

至於諸葛亮在關羽北伐襄樊戰役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在《三國志》中並無十分明確的記載, 但還是可以發現其中的奧秘的。 最關鍵的一點是:關羽出兵攻打襄樊, 無論從時機、條件等各方面的情況來看, 都違反了諸葛亮早年提出的《隆中對》。

《隆中對》的策略基本上就是諸葛亮助劉備打天下的軍事大綱。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得很清楚, 北伐必須符合這樣五個條件:第一, “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 就是說蜀漢要同西南少數民族搞好關係。 但當時劉備同少數民族並沒有搞好關係,

因為劉備雖然佔領了益州, 但他們是外來戶, 以孟獲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對劉備侵佔他們的地盤是非常痛恨的, 一有機會就要興風作浪。 在關羽攻襄樊時, 少數民族問題根本沒有解決。

這第二條, 就是“內修政理”。 所謂內修政理, 就是發展經濟, 增強國力。 劉備奪取四川漢中是非常不容易的, 劉璋這個人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劉備打四川打得非常艱苦, 連龐統也戰死了。 劉備前後經過九年的苦戰, 才得到四川這塊根據地。 九年的仗打下來, 軍隊十分疲勞, 四川的經濟破壞得很厲害, 老百姓也不堪負擔。 所以關羽此時的北伐根本不具備足夠的實力。

第三個條件就是“外結好孫權”, 孫劉聯盟的重要性早在我們之前的三國系列就分析過了。

但這時的蜀漢和東吳的關係已經很緊張了, 雖然孫劉兩家最後沒有動武, 但雙方已經撕破了臉皮。

實際上, 諸葛亮自己也知道孫劉聯盟靠不住。 他曾經對法正說過這樣一段話:“主公在公安的時候, 北面害怕曹操的強大, 東面害怕孫權的威脅, 主公的身邊又害怕孫夫人。 ”所以諸葛亮對孫劉聯盟的前景是非常擔憂的。

可能有的人會這樣認為, 諸葛亮畢竟不是神, 他也不可能未卜先知, 可以預測到孫權會乘關羽北伐的時候偷襲荊州。 諸葛亮確實不是神, 但是諸葛一生唯謹慎, 他用兵打仗向來小心翼翼, 從不做冒險的事。 在關羽出兵攻打襄樊的時候, 荊州城防必然空虛, 諸葛亮又怎麼會那麼粗心, 不提醒劉備或者關羽要當心孫權會突然襲擊, 從背後捅上一刀呢?這是軍事常識,諸葛亮怎麼會不懂這個軍事常識呢?他的警惕性又到哪裡去了呢?

還有關於北伐的第四個條件。諸葛亮曾經說過,北伐還必須要等到“天下有變”。天下有變是指曹魏有變,這個變是指曹魏統治集團發生內亂,或者說是出現農民起義、兵變,總之,要等曹魏內部出現問題才能出兵。關羽北伐的時候,卻是“天下無變”,也就是說曹魏內部很穩定。當時曹操已經完全控制了漢獻帝,曹操稱魏王,馬上就要做皇帝了,而且也沒有多少人反對,甚至連孫權也勸曹操稱帝。不要說什麼有變,簡直就是天下太平,曹魏的統治穩固得很。

第五,諸葛亮的戰略部署是蜀漢的北伐必須兵分兩路,從不同的方向出發,荊州軍攻打宛城、洛陽,益州軍攻打長安,像一把老虎鉗一樣發動鉗形攻勢,使魏國首尾難顧。但關羽的北伐,只是出動了荊州軍,劉備在益州的主力部隊卻紋絲不動,讓關羽這一支偏師北伐,這不是完全違背了諸葛亮親手制定的隆中決策嗎?

諸葛亮為何不進諫?

諸葛亮對劉備是非常之瞭解的,劉備稱帝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佈調動全國的軍隊討伐東吳,收復荊州。這當然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當時劉備已經做了皇帝,誰要進諫,搞得不好就要掉腦袋。只有趙雲不管,照樣說了一大通理由,堅決反對劉備伐吳。劉備果然大怒,一點也聽不進趙雲的意見,不僅聽不進去,伐吳也不要趙雲去了,讓趙雲留守後方,實際上是把趙雲晾在一邊。

《三國演義》上講,趙雲是五虎上將,其實,趙雲的官要比關、張、馬、黃小得多,關羽是前將軍,張飛是車騎將軍,馬超是驃騎將軍,黃忠是後將軍,他們都是重號將軍,但趙雲只是個翊軍將軍,是個雜號將軍。可見,由於趙雲過於耿直,所以劉備對他不是太喜歡。劉備準備伐吳的時候,還有一個大臣叫秦宓,他也進諫,說討伐東吳是天時不利,結果秦宓的下場就更慘了,差點被殺掉。幸虧大臣們求情,劉備才免他一死,把秦宓下了大獄,一直到劉備死後,秦宓才被從監獄裡放出來。後來劉備伐吳慘敗,火燒連營七百里,差不多全軍覆沒。這個時候諸葛亮才說了一句話:“如果法孝直在世的話,必定能夠說服主上不要伐吳。即使主上伐吳,如果法孝直在身邊,就不會慘敗了。”這簡直就是一句“事後諸葛亮”的話,這說明諸葛亮當時之所以沒有進諫,可能是對劉備這個人的性格、脾氣摸得比較透。在劉備大怒、一意孤行的時候,諸葛亮覺得說了也是白說,諫了也是白諫,那還不如不諫。但在這種事關國家利益興亡的時刻,作為大臣就是要盡自己的職責,何況諸葛亮作為軍師、宰相,更應該盡自己的職責。民族英雄林則徐說過這樣一句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意思是只要有利於國家,哪怕用生命去換取也值得,豈能因為災禍就避開呢。

而且,就算諸葛亮勸不動劉備,但總可以盡心盡責地幫助關羽吧?關羽這個人的驕橫跋扈是出了名的,有一個例子:在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西涼的馬超前來投奔劉備。馬超是一員虎將,連曹操這樣一個把天下英雄視為鼠輩的人,看見馬超也畏懼三分。馬超前來投奔劉備,劉備當然高興,就加封他為平西將軍,與關羽的地位相等。這一下子可把關羽惹火了,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本事可以同誰相比?諸葛亮馬上回了封信給關羽,說馬超文武雙全,勇猛過人,武藝和張飛差不多,他們兩人可以並駕齊驅,但同你美髯公比起來,還差了一截啊,因為你美髯公的武藝是絕倫逸群,天下第一。這一番話可把關羽捧上了九霄雲外,關羽本來就驕,這樣一來更是驕上加驕,他得意得不得了,還把諸葛亮的信拿給左右賓客們看。從此,關羽頭腦更加發熱,真的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了。諸葛亮這樣做只會害了關羽,關羽不是一般的將領,他鎮守荊州,承擔著蜀漢政權差不多半壁江山的重任。俗話說得好,驕兵必敗,關羽如此驕狂,以至於因張狂而不把孫權放在眼裡,最後走麥城,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其中諸葛亮確實是要負責任的。找遍《三國志》,也沒有看到諸葛亮離開荊州時,提醒關羽要注意和東吳搞好關係的史料記載。《三國演義》中孔明離開荊州將要進益州時,對關羽講的八字箴言:“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完全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

諸葛亮為什麼不派援兵?

關羽丟了荊州,敗走麥城,最後是被呂蒙生擒活捉,首級被送給了曹操。荊州之戰,不僅僅是蜀漢政權的致命之戰,同時也使得諸葛亮精心設計的《隆中對》戰略規劃未能實現,“興複漢室”最終也成了泡影,蜀國因此一蹶不振。

有的專家認為,關羽攻襄樊的時候兵力雄厚,兵精糧足,所以劉備、諸葛亮根本沒有必要派出援兵。那麼,關羽的兵力真的很充足嗎?關羽的軍隊到底有多少,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三國志》上講:“羽號有三萬人”,這樣算來,關羽能帶出去攻打襄樊的人馬就非常有限了,最多也不會超過兩萬人。而關羽水淹七軍,是俘虜了不少曹家的兵將,但他能否使用這些降兵降將,使他們反戈一擊呢?似乎不行。關羽平時驕橫跋扈,他同自己人都搞不好關係,怎麼可能讓他去做俘虜兵的思想工作?

那麼劉備、諸葛亮明明看到關羽因兵力不足攻不下襄樊,為什麼不給他增派援兵?有人說,這是劉備、諸葛亮不知道前線的戰況,而且時間上來不及。而實際情況是,襄樊戰役是從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打響的,到建安二十五年一月份結束,整個過程有半年時間,成都方面從來就沒有發過一兵一卒前去增援。如果說剛開始的時候,關羽水淹七軍打了勝仗,劉備、諸葛亮不給他增加兵力或許還情有可原,等到曹操派出大批人馬前往樊城,成都方面再不給關羽增加兵力,那就可疑了。

有兩條非常重要的史料,足以證明劉備與諸葛亮有足夠的時間發兵去救關羽。一條是呂蒙攻下江陵、公安後,為了擴大戰果,又派陸遜去攻打蜀國的邊境城市宜都、枝江、夷陵、秭歸,結果這些城市全部被陸遜打了下來,這樣吳國的疆域已經擴展到蜀國的西部邊境白帝城,這條史料出現在《三國志·孫權傳》中。另一條史料更為重要,就是劉備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棄城逃跑,逃回成都去,樊友逃跑的時間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這條史料是在《陸遜傳》中。這條史料太重要了!因為即使呂蒙攻下江陵後,馬上嚴密封鎖消息,關羽的荊州兵統統被呂蒙俘虜,無一漏網,沒有人能回成都報信,但是宜都太守樊友肯定知道。宜都既然被打下了,那前面的江陵、公安肯定是丟了,這麼重要的事情,樊友他敢不連滾帶爬地跑回去報信嗎?

而且,劉備在攻下漢中後,為了加強成都同漢中的聯繫,從成都到白水關,造了四百多所驛站,就是為了保證前方和後方之間通訊聯絡的暢通無阻。後來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從成都到湖北宜昌、武昌,到處都是快馬探子、細作,隨時瞭解敵情。這要放在今天來說,基本上就算是“諜報工作”做得很好了。

再來看看曹操那裡派出了多少增援部隊:第一批是于禁、龐德率領的七軍,這一批部隊被關羽消滅了。緊接著,曹操派出他的五虎上將———徐晃的部隊,他們吸取上一次於禁被消滅的教訓,在兵力不夠充足的情況下,先按兵不動,不同關羽決戰。曹操又陸續給他補充了後續部隊,派出了第三批、第四批部隊,估計徐晃這時的部隊至少在五萬左右,再加上樊城曹仁的軍隊,形成了裡外夾攻之勢。曹軍對關羽已經具有壓倒優勢。這還不算,曹操還不放心,他又下令,把合肥張遼的部隊調過來。張遼是曹操的五虎上將之首,他曾經在合肥打敗孫權,威震逍遙津,差一點就活捉了孫權。所以說,曹操為了對付關羽,已經把他的王牌軍都拿出來了。這還不算,曹操覺得還鎮不住,於是決定“御駕親征”,他統率十幾萬精銳部隊,開赴距離襄陽不遠的地方——摩陂。曹操一生南征北戰,打過多少大仗、硬仗,碰到多少困難,但好像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為了打關羽,花費這樣多的心血,進行了全國總動員。

為《資治通鑒》作注的胡三省對這件事曾經做過評論。他說:“就是呂蒙不偷襲荊州,關羽也必然被曹操打敗,關羽哪裡是曹操的對手,後來曹操借呂蒙的手來對付關羽,只不過是他想讓鷸蚌相爭,他自己好坐收漁人之利罷了。”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也做過這樣的評論:“呂蒙偷襲荊州,這確實是難以預料的,但就是呂蒙不偷襲荊州,關羽能制服曹操嗎?關羽對付曹仁還可以,對付曹操那就差得遠了。”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啊。後來的史學家、思想家對這一事件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

一場荊州之戰,失去的不僅僅是蜀國的一員大將,也不僅僅是一塊戰略要地,它失去的是之前剛剛有所好轉的蜀漢江山的大好形勢!傳統的觀點總是把這次失敗歸結在關羽的疏忽大意上,當然,作為這次戰役的指揮者,關羽的確要負責,他也付出了人頭落地的慘痛代價。但諸葛亮作為軍師責任更重大,可是到底能否就此斷定諸葛亮是“借荊州殺關羽”呢?而誰又應該對關羽之死負責呢?

關羽的無奈

荊州之戰,從時間和資訊上來說,蜀漢這個時候是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去救關羽的。如果劉備、諸葛亮得知關羽丟失荊州的消息後,即刻出兵,日夜兼程,馬不停蹄去救關羽,或許還有機會,還來得及。

當時關羽留了相當一部分兵力,駐守在大本營,防範東吳的偷襲,這就說明關羽還是有一定警惕性的。但是,關羽攻打襄樊的兵力實在太少,劉備、諸葛亮又不肯給關羽補充兵力,甚至連近在咫尺之遙,也就是在上庸的劉封、孟達也不聽指揮,不肯從上庸過來支援關羽,關羽百般無奈,才動了將鎮守江陵、公安大本營的部隊調出來這個念頭。但是關羽還是猶豫不決,不敢下這個決心,畢竟關羽南征北戰數十年,雖然稱不上足智多謀,但也不是一個完全沒有軍事常識的一介勇夫。

呂蒙和陸遜看到了關羽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於是他們施展妙計,連出高招。先是呂蒙裝病,離開自己的防區,假裝回建業(就是今天的南京)去養病,之後陸遜接替呂蒙,寫了一封信給關羽,說什麼在你關將軍的指揮下,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就是當年淮陰侯韓信用兵也不過如此,把關羽捧得雲裡霧裡。關羽在被陸遜灌飽了迷魂湯之後,才決定將荊州的部隊全部抽出來,增援樊城,這件事當然是關羽不對,上當受騙,中了呂蒙和陸遜的奸計。

但關羽為什麼會上當呢?如果他有充足的兵力,他還會上陸遜的當嗎?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劉備、諸葛亮的責任,不給關羽增派援兵。

而且,如果劉備、諸葛亮派出援兵,即便不能達到目的,救兵未到之前,關羽已經被害,劉備、諸葛亮在處理這件事情上總算還說得過去,還在情理之中。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事情成敗雖然由老天爺決定,但你總要謀一謀,如果你連謀都不謀,那又作何解釋呢?問題是,查遍《三國志》和《裴松之注》,沒有一句話,甚至一個字涉及到劉備和諸葛亮商量如何發兵去救關羽的記載。

當初劉備在攻打漢中時,也是遇到了夏侯淵、張郃的頑強抵抗,攻了一年多也打不下來,劉備著急了,覺得兵力不夠,於是就趕快叫諸葛亮增派援兵。諸葛亮覺得在這種關鍵時刻,“男子當戰,女子當運”,就是凡是青壯年的男子全部上前線,而女人也不能在家裡閑著,必須當運輸兵,將糧食物資運到前線。由於諸葛亮及時增派了大批的援軍,劉備終於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由此可見,攻城的艱巨性,劉備和諸葛亮都是深有體會的。在曹操增派大批援軍,增援樊城時,劉備、諸葛亮卻能無動於衷,真不知安的什麼心。

對於關羽走麥城,蜀漢方面不發救兵這件事,不只是諸葛亮的問題,就連與關羽有著兄弟之情的劉備身上也存在著很大的“疑點”。劉備、諸葛亮為什麼不救關羽?肯定是有原因的,諸葛亮同關羽有矛盾,而且劉備同關羽也有矛盾。

諸葛亮同關羽的矛盾

先來講諸葛亮同關羽在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我們都知道,諸葛亮“隆中對”的核心是聯吳抗曹,聯吳抗曹的政策是諸葛亮親自制定的,這是諸葛亮的總戰略。諸葛亮對孫劉聯盟的態度是非常堅定的。儘管這是諸葛亮的大方針政策,但關羽好像不太贊成孫劉聯盟。《三國演義》上有一個故事,說孫權曾經派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到關羽那裡,向關羽提親,說孫權有一個兒子,關羽有一個女兒,孫權想要同關將軍結成兒女親家,兩家聯姻以後,可以共同對付曹操。沒有想到,諸葛瑾的提親碰了一鼻頭的灰,關羽大發脾氣,指著諸葛瑾說:“吾虎女豈肯嫁犬子?”

這段故事基本上符合歷史,只不過“吾虎女豈肯嫁犬子”這句話是羅貫中通過想像力加上去的。《三國志》上的原文是:“羽辱駡其使,不許婚。”也就是關羽不僅不願意同孫權結這門親事,還把孫權臭駡一頓。其實,關羽辱駡孫權還不止這一次,還有比這更嚴重的。根據《關羽傳·裴松之注》記載,當關羽包圍樊城的時候,孫權表示願意助關羽一臂之力,派兵幫助關羽一起攻打樊城,關羽痛恨孫權的表態姍姍來遲,竟然破口大駡,“孫權你這個狢子,膽敢如此,如果我把樊城打下來,我就把你滅了”。

狢子是一種動物,跟狐狸和狼差不多,關羽罵孫權是狢子,實際上就是罵孫權是禽獸,是畜生,不是人!孫權可是三國時期的英雄,是吳國的君主,他怎麼受得了關羽如此的辱駡,所以也難怪他要翻臉不認人,派呂蒙偷襲荊州。而且關羽被活捉以後,並沒有被押解到孫權那裡,而是當場被東吳的將領潘璋、馬忠斬首,這是孫權恨透了關羽,所以命令手下將領,一旦抓住關羽,立刻就地正法,不需要向他請示。從這裡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諸葛亮和關羽在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上,確實是冰炭不能同器,水火不能相容。

正因為如此,章太炎才認為,關羽是諸葛亮聯吳抗曹戰略方針上的絆腳石,所以諸葛亮要除掉關羽。

諸葛亮同關羽個人之間也有矛盾,這在《三國演義》中看不出來,在《三國志》中有少量記載。譬如諸葛亮剛剛走出隆中,劉備對諸葛亮非常好,關羽和張飛很不高興,劉備說:“孤之有孔明,好比魚之有水。”關羽和張飛這才不吭聲了,不吭聲並不等於矛盾消除了,只不過是礙于劉備的面子,暫時將怨氣壓下去罷了。其實關羽的人際關係是非常差的,他同許多人關係都搞得非常緊張。黃忠在定軍山一仗中,刀劈曹操手下的大將夏侯淵,為劉備奪取漢中立下汗馬功勞,劉備稱漢中王后,封關羽為前將軍,封黃忠為後將軍,兩人平起平坐。當劉備派人冊封關羽官職時,關羽破口大駡,大丈夫怎麼能同黃忠這個老兵為伍?最後還是使者說了一大通好話,關羽才勉強地接受了劉備的冊封。

關羽不僅同蜀國五虎大將中的兩個大將有矛盾,他同劉封也鬧矛盾。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和關羽有叔侄關係,但他們的叔侄關係很不好。關羽同部下將領上庸太守孟達的關係也很緊張。他幾乎把劉備身邊的所有人都得罪了,所以到了危難時機,就沒有人肯救他。

關羽跟張飛正好相反,《三國志》中說“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羽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就是說張飛很敬重士大夫,但是不知道愛護士兵。關羽正好相反,他對待士兵很好,但是和士大夫的關係很緊張。諸葛亮是劉備集團中的頭號士大夫,是劉備手下最重要的謀士,“關羽驕于士大夫”,那估計和諸葛亮的關係也就不怎麼樣了。

關羽驕橫跋扈,從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諸葛亮其實也很自負,只不過關羽把驕傲寫在臉上,別人一看就看出來了,而諸葛亮的城府很深,輕易不動聲色。另外,關羽出山很早,早就跟隨劉備南征北戰,論資格要比諸葛亮老得多,對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立的大功,關羽肯定很嫉妒,諸葛亮對關羽這種驕橫跋扈的武將作風肯定也看不順眼。從內心深處來講,諸葛亮對關羽是相當不滿的,再加上關羽的官職比自己高,資格比自己老,諸葛亮覺得如果自己要成為劉備手下的第一號人物,關羽就是一個障礙。所以,在關鍵時刻,諸葛亮不救關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不過這裡有一件事必須予以澄清,就是諸葛亮不救關羽,並不等於說借刀殺關羽,這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如果是借刀,諸葛亮就是一個陰謀家,為了個人的利益不惜採用卑鄙的手段,那諸葛亮不就成了一個小人?諸葛亮畢竟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一手去操縱整個戰役的演變過程。諸葛亮也未必會想到關羽開始會打得這麼漂亮。更不會料到呂蒙會偷襲荊州,關羽會輸得這麼慘。關羽走麥城,肯定不是諸葛亮策劃的,只不過到了最後關頭,荊州已經丟了,敗局已經定了,再也無法挽回了,那就只能對不起關羽了,你是荊州軍的最高統帥,丟了荊州,你就應該負責。所以諸葛亮覺得,在丟了荊州以後,沒有必要為了救一個敗軍之將而興師動眾。因為就是把關羽救回來,也要不回荊州來。有的學者往往把荊州同關羽連在一起,認為不救關羽,就是放棄荊州。好像是人們在潑髒水的時候,把小孩子連同髒水一起倒掉了,關羽和荊州是兩個概念,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所以說,“不救”同“借刀”有本質上的區別。

劉備與關羽的矛盾

這裡還有一個千古之謎,那就是在關羽危在旦夕的時候,劉備是什麼態度?研究三國史的著名專家方詩銘就十分贊同章太炎的觀點,不過方先生也有他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不是諸葛亮要借刀殺關羽,而是劉備要借刀殺關羽。方先生認為,劉備同關羽之間也有矛盾,

這對千百年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可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劉、關、張三人情同手足,他們在桃園三結義時說,“不能同年同月生,但願同年同月死”,劉備說,“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這些諺語誰人不知,哪個不曉。但是方先生認為,由於關羽的驕橫跋扈,所以劉備對關羽也很不滿,比如關羽說到的“大丈夫豈能與老兵為伍”,並不是針對黃忠,而是針對劉備,因為是劉備讓黃忠與關羽平起平坐,是劉備讓關羽同老兵為伍。方先生還認為劉備讓小舅子糜芳與關羽一起鎮守荊州,是對關羽不放心,是讓自己的小舅子當監軍,監視關羽,這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且由於關羽太跋扈,劉備的兒子劉阿斗又太無能,可能劉備考慮在他死後,劉阿斗控制不住關羽,因此在生前就要把這個問題解決掉。就像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一樣,在他生前就要把韓信、彭越、英布這些異姓王都消滅掉,絕不遺留給自己的子孫。劉備又為什麼不能向他的老祖宗學呢?所以我們不要把古代的君臣關係太理想化了,認為真的是什麼“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關羽之死

《三國演義》上說劉備在聽說關羽戰死的消息後,“大叫一聲,昏厥於地”,那完全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史料中,並沒有關羽死後,劉備哭關羽的記載。相反,龐統死後,“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法正死後,“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就是劉備對法正的死也傷心得不得了,居然痛哭了好幾天。而結拜兄弟死了之後,居然沒有劉備痛哭的記載,難道不奇怪嗎?

劉備與關羽生死之交的關係雖然從來沒有人去懷疑,但那只是文學作品給大家留下的印象,事實並非如此。另外,關羽死後,照理說他是為國捐軀,英勇犧牲,劉備應該對他追封,給他諡號,但是劉備沒有對關羽追封,關羽的諡號壯繆侯,是後主劉禪追封的。而法正死後,劉備就追封他翼侯。《三國志》中說,劉備同關羽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但關羽死後,他所享受的待遇還不如法正,這完全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劉備和關羽之間的問題也許還牽涉到關羽被害的真相!這之所以成為千古之謎,最根本的原因,是陳壽所寫的《三國志》中的蜀志太簡單的緣故。

陳壽所寫的蜀志為什麼這麼簡單呢?按理說陳壽是蜀國人啊,他應該對蜀國的情況更熟悉才對啊?這是因為蜀國不設史官。修史是我國古代歷代王朝的傳統,而且魏、吳兩個國家都有史官,唯獨蜀國不設史官。所以陳壽寫蜀志就相當困難,蜀國沒有官方檔案,民間傳聞也不可靠,陳壽同司馬遷一樣,下筆非常謹慎,不可靠的絕對不寫,而且陳壽出生的時候,距離關羽被害已經十多年了。

那麼蜀國為什麼不修史呢?難道是蜀國缺少優秀的史官嗎?絕不是如此,陳壽的老師———譙周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史學家,劉備和諸葛亮為什麼不設史官?要違背漢朝的國家制度呢?如果大膽推測,或許是關羽被害這件事情的真相正是蜀漢最高統治階級的內部絕密,絕不能公之於眾,所以這件事就成了千古之謎。

關羽本是《三國志》裡和趙雲、張飛地位相當的武將,後來隨著地位的逐漸上升,開始被供到廟裡,成了和孔老夫子平起平坐的武聖人;而諸葛亮,千百年來被中國人當作智慧化身的完美智者形象,卻在某個時刻有了“借刀殺人”的嫌疑……我們無意推翻什麼,也無法真正“解密”歷史中的重重謎團。關羽和諸葛亮都是偉大的人物,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忠”!關羽的“忠”體現在敗走麥城的千古悲劇,諸葛亮則是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地扶助後主劉禪而流芳百世。

從背後捅上一刀呢?這是軍事常識,諸葛亮怎麼會不懂這個軍事常識呢?他的警惕性又到哪裡去了呢?

還有關於北伐的第四個條件。諸葛亮曾經說過,北伐還必須要等到“天下有變”。天下有變是指曹魏有變,這個變是指曹魏統治集團發生內亂,或者說是出現農民起義、兵變,總之,要等曹魏內部出現問題才能出兵。關羽北伐的時候,卻是“天下無變”,也就是說曹魏內部很穩定。當時曹操已經完全控制了漢獻帝,曹操稱魏王,馬上就要做皇帝了,而且也沒有多少人反對,甚至連孫權也勸曹操稱帝。不要說什麼有變,簡直就是天下太平,曹魏的統治穩固得很。

第五,諸葛亮的戰略部署是蜀漢的北伐必須兵分兩路,從不同的方向出發,荊州軍攻打宛城、洛陽,益州軍攻打長安,像一把老虎鉗一樣發動鉗形攻勢,使魏國首尾難顧。但關羽的北伐,只是出動了荊州軍,劉備在益州的主力部隊卻紋絲不動,讓關羽這一支偏師北伐,這不是完全違背了諸葛亮親手制定的隆中決策嗎?

諸葛亮為何不進諫?

諸葛亮對劉備是非常之瞭解的,劉備稱帝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佈調動全國的軍隊討伐東吳,收復荊州。這當然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當時劉備已經做了皇帝,誰要進諫,搞得不好就要掉腦袋。只有趙雲不管,照樣說了一大通理由,堅決反對劉備伐吳。劉備果然大怒,一點也聽不進趙雲的意見,不僅聽不進去,伐吳也不要趙雲去了,讓趙雲留守後方,實際上是把趙雲晾在一邊。

《三國演義》上講,趙雲是五虎上將,其實,趙雲的官要比關、張、馬、黃小得多,關羽是前將軍,張飛是車騎將軍,馬超是驃騎將軍,黃忠是後將軍,他們都是重號將軍,但趙雲只是個翊軍將軍,是個雜號將軍。可見,由於趙雲過於耿直,所以劉備對他不是太喜歡。劉備準備伐吳的時候,還有一個大臣叫秦宓,他也進諫,說討伐東吳是天時不利,結果秦宓的下場就更慘了,差點被殺掉。幸虧大臣們求情,劉備才免他一死,把秦宓下了大獄,一直到劉備死後,秦宓才被從監獄裡放出來。後來劉備伐吳慘敗,火燒連營七百里,差不多全軍覆沒。這個時候諸葛亮才說了一句話:“如果法孝直在世的話,必定能夠說服主上不要伐吳。即使主上伐吳,如果法孝直在身邊,就不會慘敗了。”這簡直就是一句“事後諸葛亮”的話,這說明諸葛亮當時之所以沒有進諫,可能是對劉備這個人的性格、脾氣摸得比較透。在劉備大怒、一意孤行的時候,諸葛亮覺得說了也是白說,諫了也是白諫,那還不如不諫。但在這種事關國家利益興亡的時刻,作為大臣就是要盡自己的職責,何況諸葛亮作為軍師、宰相,更應該盡自己的職責。民族英雄林則徐說過這樣一句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意思是只要有利於國家,哪怕用生命去換取也值得,豈能因為災禍就避開呢。

而且,就算諸葛亮勸不動劉備,但總可以盡心盡責地幫助關羽吧?關羽這個人的驕橫跋扈是出了名的,有一個例子:在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西涼的馬超前來投奔劉備。馬超是一員虎將,連曹操這樣一個把天下英雄視為鼠輩的人,看見馬超也畏懼三分。馬超前來投奔劉備,劉備當然高興,就加封他為平西將軍,與關羽的地位相等。這一下子可把關羽惹火了,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本事可以同誰相比?諸葛亮馬上回了封信給關羽,說馬超文武雙全,勇猛過人,武藝和張飛差不多,他們兩人可以並駕齊驅,但同你美髯公比起來,還差了一截啊,因為你美髯公的武藝是絕倫逸群,天下第一。這一番話可把關羽捧上了九霄雲外,關羽本來就驕,這樣一來更是驕上加驕,他得意得不得了,還把諸葛亮的信拿給左右賓客們看。從此,關羽頭腦更加發熱,真的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了。諸葛亮這樣做只會害了關羽,關羽不是一般的將領,他鎮守荊州,承擔著蜀漢政權差不多半壁江山的重任。俗話說得好,驕兵必敗,關羽如此驕狂,以至於因張狂而不把孫權放在眼裡,最後走麥城,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其中諸葛亮確實是要負責任的。找遍《三國志》,也沒有看到諸葛亮離開荊州時,提醒關羽要注意和東吳搞好關係的史料記載。《三國演義》中孔明離開荊州將要進益州時,對關羽講的八字箴言:“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完全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

諸葛亮為什麼不派援兵?

關羽丟了荊州,敗走麥城,最後是被呂蒙生擒活捉,首級被送給了曹操。荊州之戰,不僅僅是蜀漢政權的致命之戰,同時也使得諸葛亮精心設計的《隆中對》戰略規劃未能實現,“興複漢室”最終也成了泡影,蜀國因此一蹶不振。

有的專家認為,關羽攻襄樊的時候兵力雄厚,兵精糧足,所以劉備、諸葛亮根本沒有必要派出援兵。那麼,關羽的兵力真的很充足嗎?關羽的軍隊到底有多少,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三國志》上講:“羽號有三萬人”,這樣算來,關羽能帶出去攻打襄樊的人馬就非常有限了,最多也不會超過兩萬人。而關羽水淹七軍,是俘虜了不少曹家的兵將,但他能否使用這些降兵降將,使他們反戈一擊呢?似乎不行。關羽平時驕橫跋扈,他同自己人都搞不好關係,怎麼可能讓他去做俘虜兵的思想工作?

那麼劉備、諸葛亮明明看到關羽因兵力不足攻不下襄樊,為什麼不給他增派援兵?有人說,這是劉備、諸葛亮不知道前線的戰況,而且時間上來不及。而實際情況是,襄樊戰役是從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打響的,到建安二十五年一月份結束,整個過程有半年時間,成都方面從來就沒有發過一兵一卒前去增援。如果說剛開始的時候,關羽水淹七軍打了勝仗,劉備、諸葛亮不給他增加兵力或許還情有可原,等到曹操派出大批人馬前往樊城,成都方面再不給關羽增加兵力,那就可疑了。

有兩條非常重要的史料,足以證明劉備與諸葛亮有足夠的時間發兵去救關羽。一條是呂蒙攻下江陵、公安後,為了擴大戰果,又派陸遜去攻打蜀國的邊境城市宜都、枝江、夷陵、秭歸,結果這些城市全部被陸遜打了下來,這樣吳國的疆域已經擴展到蜀國的西部邊境白帝城,這條史料出現在《三國志·孫權傳》中。另一條史料更為重要,就是劉備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棄城逃跑,逃回成都去,樊友逃跑的時間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這條史料是在《陸遜傳》中。這條史料太重要了!因為即使呂蒙攻下江陵後,馬上嚴密封鎖消息,關羽的荊州兵統統被呂蒙俘虜,無一漏網,沒有人能回成都報信,但是宜都太守樊友肯定知道。宜都既然被打下了,那前面的江陵、公安肯定是丟了,這麼重要的事情,樊友他敢不連滾帶爬地跑回去報信嗎?

而且,劉備在攻下漢中後,為了加強成都同漢中的聯繫,從成都到白水關,造了四百多所驛站,就是為了保證前方和後方之間通訊聯絡的暢通無阻。後來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從成都到湖北宜昌、武昌,到處都是快馬探子、細作,隨時瞭解敵情。這要放在今天來說,基本上就算是“諜報工作”做得很好了。

再來看看曹操那裡派出了多少增援部隊:第一批是于禁、龐德率領的七軍,這一批部隊被關羽消滅了。緊接著,曹操派出他的五虎上將———徐晃的部隊,他們吸取上一次於禁被消滅的教訓,在兵力不夠充足的情況下,先按兵不動,不同關羽決戰。曹操又陸續給他補充了後續部隊,派出了第三批、第四批部隊,估計徐晃這時的部隊至少在五萬左右,再加上樊城曹仁的軍隊,形成了裡外夾攻之勢。曹軍對關羽已經具有壓倒優勢。這還不算,曹操還不放心,他又下令,把合肥張遼的部隊調過來。張遼是曹操的五虎上將之首,他曾經在合肥打敗孫權,威震逍遙津,差一點就活捉了孫權。所以說,曹操為了對付關羽,已經把他的王牌軍都拿出來了。這還不算,曹操覺得還鎮不住,於是決定“御駕親征”,他統率十幾萬精銳部隊,開赴距離襄陽不遠的地方——摩陂。曹操一生南征北戰,打過多少大仗、硬仗,碰到多少困難,但好像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為了打關羽,花費這樣多的心血,進行了全國總動員。

為《資治通鑒》作注的胡三省對這件事曾經做過評論。他說:“就是呂蒙不偷襲荊州,關羽也必然被曹操打敗,關羽哪裡是曹操的對手,後來曹操借呂蒙的手來對付關羽,只不過是他想讓鷸蚌相爭,他自己好坐收漁人之利罷了。”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也做過這樣的評論:“呂蒙偷襲荊州,這確實是難以預料的,但就是呂蒙不偷襲荊州,關羽能制服曹操嗎?關羽對付曹仁還可以,對付曹操那就差得遠了。”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啊。後來的史學家、思想家對這一事件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

一場荊州之戰,失去的不僅僅是蜀國的一員大將,也不僅僅是一塊戰略要地,它失去的是之前剛剛有所好轉的蜀漢江山的大好形勢!傳統的觀點總是把這次失敗歸結在關羽的疏忽大意上,當然,作為這次戰役的指揮者,關羽的確要負責,他也付出了人頭落地的慘痛代價。但諸葛亮作為軍師責任更重大,可是到底能否就此斷定諸葛亮是“借荊州殺關羽”呢?而誰又應該對關羽之死負責呢?

關羽的無奈

荊州之戰,從時間和資訊上來說,蜀漢這個時候是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去救關羽的。如果劉備、諸葛亮得知關羽丟失荊州的消息後,即刻出兵,日夜兼程,馬不停蹄去救關羽,或許還有機會,還來得及。

當時關羽留了相當一部分兵力,駐守在大本營,防範東吳的偷襲,這就說明關羽還是有一定警惕性的。但是,關羽攻打襄樊的兵力實在太少,劉備、諸葛亮又不肯給關羽補充兵力,甚至連近在咫尺之遙,也就是在上庸的劉封、孟達也不聽指揮,不肯從上庸過來支援關羽,關羽百般無奈,才動了將鎮守江陵、公安大本營的部隊調出來這個念頭。但是關羽還是猶豫不決,不敢下這個決心,畢竟關羽南征北戰數十年,雖然稱不上足智多謀,但也不是一個完全沒有軍事常識的一介勇夫。

呂蒙和陸遜看到了關羽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於是他們施展妙計,連出高招。先是呂蒙裝病,離開自己的防區,假裝回建業(就是今天的南京)去養病,之後陸遜接替呂蒙,寫了一封信給關羽,說什麼在你關將軍的指揮下,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就是當年淮陰侯韓信用兵也不過如此,把關羽捧得雲裡霧裡。關羽在被陸遜灌飽了迷魂湯之後,才決定將荊州的部隊全部抽出來,增援樊城,這件事當然是關羽不對,上當受騙,中了呂蒙和陸遜的奸計。

但關羽為什麼會上當呢?如果他有充足的兵力,他還會上陸遜的當嗎?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劉備、諸葛亮的責任,不給關羽增派援兵。

而且,如果劉備、諸葛亮派出援兵,即便不能達到目的,救兵未到之前,關羽已經被害,劉備、諸葛亮在處理這件事情上總算還說得過去,還在情理之中。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事情成敗雖然由老天爺決定,但你總要謀一謀,如果你連謀都不謀,那又作何解釋呢?問題是,查遍《三國志》和《裴松之注》,沒有一句話,甚至一個字涉及到劉備和諸葛亮商量如何發兵去救關羽的記載。

當初劉備在攻打漢中時,也是遇到了夏侯淵、張郃的頑強抵抗,攻了一年多也打不下來,劉備著急了,覺得兵力不夠,於是就趕快叫諸葛亮增派援兵。諸葛亮覺得在這種關鍵時刻,“男子當戰,女子當運”,就是凡是青壯年的男子全部上前線,而女人也不能在家裡閑著,必須當運輸兵,將糧食物資運到前線。由於諸葛亮及時增派了大批的援軍,劉備終於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由此可見,攻城的艱巨性,劉備和諸葛亮都是深有體會的。在曹操增派大批援軍,增援樊城時,劉備、諸葛亮卻能無動於衷,真不知安的什麼心。

對於關羽走麥城,蜀漢方面不發救兵這件事,不只是諸葛亮的問題,就連與關羽有著兄弟之情的劉備身上也存在著很大的“疑點”。劉備、諸葛亮為什麼不救關羽?肯定是有原因的,諸葛亮同關羽有矛盾,而且劉備同關羽也有矛盾。

諸葛亮同關羽的矛盾

先來講諸葛亮同關羽在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我們都知道,諸葛亮“隆中對”的核心是聯吳抗曹,聯吳抗曹的政策是諸葛亮親自制定的,這是諸葛亮的總戰略。諸葛亮對孫劉聯盟的態度是非常堅定的。儘管這是諸葛亮的大方針政策,但關羽好像不太贊成孫劉聯盟。《三國演義》上有一個故事,說孫權曾經派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到關羽那裡,向關羽提親,說孫權有一個兒子,關羽有一個女兒,孫權想要同關將軍結成兒女親家,兩家聯姻以後,可以共同對付曹操。沒有想到,諸葛瑾的提親碰了一鼻頭的灰,關羽大發脾氣,指著諸葛瑾說:“吾虎女豈肯嫁犬子?”

這段故事基本上符合歷史,只不過“吾虎女豈肯嫁犬子”這句話是羅貫中通過想像力加上去的。《三國志》上的原文是:“羽辱駡其使,不許婚。”也就是關羽不僅不願意同孫權結這門親事,還把孫權臭駡一頓。其實,關羽辱駡孫權還不止這一次,還有比這更嚴重的。根據《關羽傳·裴松之注》記載,當關羽包圍樊城的時候,孫權表示願意助關羽一臂之力,派兵幫助關羽一起攻打樊城,關羽痛恨孫權的表態姍姍來遲,竟然破口大駡,“孫權你這個狢子,膽敢如此,如果我把樊城打下來,我就把你滅了”。

狢子是一種動物,跟狐狸和狼差不多,關羽罵孫權是狢子,實際上就是罵孫權是禽獸,是畜生,不是人!孫權可是三國時期的英雄,是吳國的君主,他怎麼受得了關羽如此的辱駡,所以也難怪他要翻臉不認人,派呂蒙偷襲荊州。而且關羽被活捉以後,並沒有被押解到孫權那裡,而是當場被東吳的將領潘璋、馬忠斬首,這是孫權恨透了關羽,所以命令手下將領,一旦抓住關羽,立刻就地正法,不需要向他請示。從這裡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諸葛亮和關羽在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上,確實是冰炭不能同器,水火不能相容。

正因為如此,章太炎才認為,關羽是諸葛亮聯吳抗曹戰略方針上的絆腳石,所以諸葛亮要除掉關羽。

諸葛亮同關羽個人之間也有矛盾,這在《三國演義》中看不出來,在《三國志》中有少量記載。譬如諸葛亮剛剛走出隆中,劉備對諸葛亮非常好,關羽和張飛很不高興,劉備說:“孤之有孔明,好比魚之有水。”關羽和張飛這才不吭聲了,不吭聲並不等於矛盾消除了,只不過是礙于劉備的面子,暫時將怨氣壓下去罷了。其實關羽的人際關係是非常差的,他同許多人關係都搞得非常緊張。黃忠在定軍山一仗中,刀劈曹操手下的大將夏侯淵,為劉備奪取漢中立下汗馬功勞,劉備稱漢中王后,封關羽為前將軍,封黃忠為後將軍,兩人平起平坐。當劉備派人冊封關羽官職時,關羽破口大駡,大丈夫怎麼能同黃忠這個老兵為伍?最後還是使者說了一大通好話,關羽才勉強地接受了劉備的冊封。

關羽不僅同蜀國五虎大將中的兩個大將有矛盾,他同劉封也鬧矛盾。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和關羽有叔侄關係,但他們的叔侄關係很不好。關羽同部下將領上庸太守孟達的關係也很緊張。他幾乎把劉備身邊的所有人都得罪了,所以到了危難時機,就沒有人肯救他。

關羽跟張飛正好相反,《三國志》中說“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羽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就是說張飛很敬重士大夫,但是不知道愛護士兵。關羽正好相反,他對待士兵很好,但是和士大夫的關係很緊張。諸葛亮是劉備集團中的頭號士大夫,是劉備手下最重要的謀士,“關羽驕于士大夫”,那估計和諸葛亮的關係也就不怎麼樣了。

關羽驕橫跋扈,從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諸葛亮其實也很自負,只不過關羽把驕傲寫在臉上,別人一看就看出來了,而諸葛亮的城府很深,輕易不動聲色。另外,關羽出山很早,早就跟隨劉備南征北戰,論資格要比諸葛亮老得多,對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立的大功,關羽肯定很嫉妒,諸葛亮對關羽這種驕橫跋扈的武將作風肯定也看不順眼。從內心深處來講,諸葛亮對關羽是相當不滿的,再加上關羽的官職比自己高,資格比自己老,諸葛亮覺得如果自己要成為劉備手下的第一號人物,關羽就是一個障礙。所以,在關鍵時刻,諸葛亮不救關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不過這裡有一件事必須予以澄清,就是諸葛亮不救關羽,並不等於說借刀殺關羽,這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如果是借刀,諸葛亮就是一個陰謀家,為了個人的利益不惜採用卑鄙的手段,那諸葛亮不就成了一個小人?諸葛亮畢竟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一手去操縱整個戰役的演變過程。諸葛亮也未必會想到關羽開始會打得這麼漂亮。更不會料到呂蒙會偷襲荊州,關羽會輸得這麼慘。關羽走麥城,肯定不是諸葛亮策劃的,只不過到了最後關頭,荊州已經丟了,敗局已經定了,再也無法挽回了,那就只能對不起關羽了,你是荊州軍的最高統帥,丟了荊州,你就應該負責。所以諸葛亮覺得,在丟了荊州以後,沒有必要為了救一個敗軍之將而興師動眾。因為就是把關羽救回來,也要不回荊州來。有的學者往往把荊州同關羽連在一起,認為不救關羽,就是放棄荊州。好像是人們在潑髒水的時候,把小孩子連同髒水一起倒掉了,關羽和荊州是兩個概念,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所以說,“不救”同“借刀”有本質上的區別。

劉備與關羽的矛盾

這裡還有一個千古之謎,那就是在關羽危在旦夕的時候,劉備是什麼態度?研究三國史的著名專家方詩銘就十分贊同章太炎的觀點,不過方先生也有他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不是諸葛亮要借刀殺關羽,而是劉備要借刀殺關羽。方先生認為,劉備同關羽之間也有矛盾,

這對千百年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可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劉、關、張三人情同手足,他們在桃園三結義時說,“不能同年同月生,但願同年同月死”,劉備說,“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這些諺語誰人不知,哪個不曉。但是方先生認為,由於關羽的驕橫跋扈,所以劉備對關羽也很不滿,比如關羽說到的“大丈夫豈能與老兵為伍”,並不是針對黃忠,而是針對劉備,因為是劉備讓黃忠與關羽平起平坐,是劉備讓關羽同老兵為伍。方先生還認為劉備讓小舅子糜芳與關羽一起鎮守荊州,是對關羽不放心,是讓自己的小舅子當監軍,監視關羽,這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且由於關羽太跋扈,劉備的兒子劉阿斗又太無能,可能劉備考慮在他死後,劉阿斗控制不住關羽,因此在生前就要把這個問題解決掉。就像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一樣,在他生前就要把韓信、彭越、英布這些異姓王都消滅掉,絕不遺留給自己的子孫。劉備又為什麼不能向他的老祖宗學呢?所以我們不要把古代的君臣關係太理想化了,認為真的是什麼“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關羽之死

《三國演義》上說劉備在聽說關羽戰死的消息後,“大叫一聲,昏厥於地”,那完全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史料中,並沒有關羽死後,劉備哭關羽的記載。相反,龐統死後,“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法正死後,“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就是劉備對法正的死也傷心得不得了,居然痛哭了好幾天。而結拜兄弟死了之後,居然沒有劉備痛哭的記載,難道不奇怪嗎?

劉備與關羽生死之交的關係雖然從來沒有人去懷疑,但那只是文學作品給大家留下的印象,事實並非如此。另外,關羽死後,照理說他是為國捐軀,英勇犧牲,劉備應該對他追封,給他諡號,但是劉備沒有對關羽追封,關羽的諡號壯繆侯,是後主劉禪追封的。而法正死後,劉備就追封他翼侯。《三國志》中說,劉備同關羽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但關羽死後,他所享受的待遇還不如法正,這完全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劉備和關羽之間的問題也許還牽涉到關羽被害的真相!這之所以成為千古之謎,最根本的原因,是陳壽所寫的《三國志》中的蜀志太簡單的緣故。

陳壽所寫的蜀志為什麼這麼簡單呢?按理說陳壽是蜀國人啊,他應該對蜀國的情況更熟悉才對啊?這是因為蜀國不設史官。修史是我國古代歷代王朝的傳統,而且魏、吳兩個國家都有史官,唯獨蜀國不設史官。所以陳壽寫蜀志就相當困難,蜀國沒有官方檔案,民間傳聞也不可靠,陳壽同司馬遷一樣,下筆非常謹慎,不可靠的絕對不寫,而且陳壽出生的時候,距離關羽被害已經十多年了。

那麼蜀國為什麼不修史呢?難道是蜀國缺少優秀的史官嗎?絕不是如此,陳壽的老師———譙周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史學家,劉備和諸葛亮為什麼不設史官?要違背漢朝的國家制度呢?如果大膽推測,或許是關羽被害這件事情的真相正是蜀漢最高統治階級的內部絕密,絕不能公之於眾,所以這件事就成了千古之謎。

關羽本是《三國志》裡和趙雲、張飛地位相當的武將,後來隨著地位的逐漸上升,開始被供到廟裡,成了和孔老夫子平起平坐的武聖人;而諸葛亮,千百年來被中國人當作智慧化身的完美智者形象,卻在某個時刻有了“借刀殺人”的嫌疑……我們無意推翻什麼,也無法真正“解密”歷史中的重重謎團。關羽和諸葛亮都是偉大的人物,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忠”!關羽的“忠”體現在敗走麥城的千古悲劇,諸葛亮則是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地扶助後主劉禪而流芳百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