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宜昌記憶》:“獨臂將軍”賀炳炎上將的家世籍貫之謎(四)

點擊上方「三峽廣電」關注我們!

“獨臂將軍”賀炳炎上將的家世籍貫之謎(四)

文|明建中

賀炳炎

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革命生涯中, 歷任紅軍連長、大隊長、團長、師長, 八路軍120師716團團長、第120師獨立第3支隊司令員、358旅副旅長, 江漢軍區司令員, 晉北野戰軍副司令員, 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第1軍軍長。 參加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經過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先後11次負傷, 身上留下16處傷疤, 失去右臂, 被稱為“獨臂將軍”。

當賀炳炎夫人姜平得知“薑家灣”隸屬宜都管轄的實情後, 即將枝城市(今宜都市)委黨史辦撰寫的紀念賀炳炎逝世三十周年的文章, 推薦到成都軍區政治部編研室主辦的《黨史資料》上發表, 1998年9月又將此文收入自己編著的《戎馬一生——記賀炳炎上將》

眾多賀家親友和知情老人的回憶基本理清了賀炳炎出生後其家的遷徙歷程,

那麼, 成都賀炳炎碑文上“松滋縣劉家場薑家灣人”之說又是從何而來?

1990年以前, 宜都縣委黨史辦(1988年至1998年改稱枝城市委黨史辦)對此並不知情。 1990年3月5日, 筆者在湖北省軍區政治部黨史辦偶見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人物分冊》。 該書賀炳炎條目寫道:“賀炳炎(1913—1960),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1913年2月5日生於湖北省松滋縣劉家場薑家灣。 ”筆者詢問該書編寫組成員、解放軍總政治部幹部部編研室的孫志淵同志:“賀炳炎條目上出生地的依據從何而來?”孫說:“這是賀炳炎的夫人姜平提供的。 ”1990年3月、1991年3月, 姜平在北京先後接受枝城市(今宜都市)政協幹部劉忠武和筆者等人採訪時,對此予以確認,

並說:“賀炳炎是松滋縣劉家場薑家灣人, 成都賀炳炎墓碑上也是這樣寫的。 碑文是賀炳炎的老戰友余秋裡、王尚榮、賀彪、傅傳作等人主持起草, 成都軍區政治部寫的稿子。 ”當姜平得知“薑家灣”隸屬宜都管轄的實情後, 即將枝城市委黨史辦撰寫的紀念賀炳炎逝世30周年的文章《百戰忘我丹心為民》, 推薦到成都軍區政治部編研室主辦的《黨史資料》上發表, 1998年9月又將此文收入自己編著的《戎馬一生——記賀炳炎上將》(解放軍出版社出版), 1991年3月29日又寫信約請中共枝城市委組織撰寫賀炳炎長篇傳記, 信文首句即稱:“枝城市(宜都縣)是賀炳炎的家鄉”, 以後又將賀炳炎生前遺物軍襖、毛線衣、軍用水壺等捐贈給枝城市,
並請全國政協副主席肖克上將為江家灣炳炎小學題名。 姜平1951年曾隨賀炳炎回鄉探親, 賀與家鄉親屬的來往信件均由姜平代筆、代讀。 姜平對賀炳炎家鄉的情況有一定的瞭解。

1992年5月, 筆者為撰寫賀炳炎長篇傳記, 前往成都搜集賀炳炎史料, 採訪了賀炳炎的老戰友、松滋街河市人、成都軍區原副司令員李文清少將。 李文清將軍聽了筆者的自我介紹和來訪目的後, 詫異地說:“賀炳炎是松滋縣劉家場薑家灣的人, 松滋縣老早就派了幾個人在成都住了一個多月搞賀炳炎的材料, 到我家談了好幾次, 現在材料早就搞好了, 書都出版了。 是不是薑家灣現在劃給宜都了, 賀炳炎的材料歸你們宜都搞?”當筆者說明江家灣自晚清以來就屬宜都管轄的實情後,

將軍又說:“那松滋黨史辦的同志說姜家灣屬松滋管呀。 既然薑家灣屬宜都管, 那你們怎麼現在才來調查賀炳炎的材料?”筆者對此作了解釋, 並問:“賀炳炎是江家灣的人嗎?”將軍肯定地回答:“薑家灣的嘛, 離劉家場不遠, 出煤炭的地方。 有一句話嘛, ‘薑家灣出煤炭, 挖出來一身汗’。 ”筆者又問:“賀炳炎自己說他是江家灣的人嗎?”將軍再次肯定地回答:“賀炳炎自己說的, 他老婆姜平也知道, 還有好多老戰友也知道。 他老家還有一個女兒, 五幾年到成都來過, 都知道他是松滋薑家灣的人。 ”將軍還告訴筆者:“賀炳炎的事情碑文上寫得很清楚, 碑文是經過賀老總(賀龍)審查了的。 ”最後, 李文清將軍認真審閱了筆者的採訪記錄,在上面簽署“屬實”,並簽名蓋章。

李文清老家分別距劉家場、江家灣40餘裡、50餘裡。他1930年在松滋參加賀龍率領的紅四軍,革命戰爭年代常與賀炳炎在一個部隊戰鬥生活,新中國成立後,賀任四川軍區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時,李亦歷任四川軍區副司令員、成都軍區副司令員,與賀互以“老鄉”相稱。因此,姜平和李文清的回憶已經確鑿無疑地說明了賀炳炎碑文上“松滋縣劉家場薑家灣人”的來由。此外,成都軍區檔案館保存的、1960年7月成都軍區撰寫的《賀炳炎生平》,亦寫明賀是“松滋縣劉家場薑家灣人”。

1959年,賀炳炎與家人在成都合影

賀炳炎所指籍貫地“薑家灣”,事實上就是宜都的江家灣,由於賀炳炎弄錯了具體籍貫地江家灣的行政區劃歸屬,致使“松滋縣人”之說以訛相傳。那麼,賀炳炎為何弄錯了江家灣的行政區劃歸屬?

然而,經查《松滋縣誌》、《松滋縣地名志》、劉家場地區五萬分之一軍用地圖等資料和訪問了劉家場地區數十位老人後,得出的結論是:自晚清以來,以劉家場為治所的都、區、鄉、鎮的行政區域內根本就沒有“薑家灣”或同音字“江家灣”的地名。賀炳炎所指籍貫地“薑家灣”,事實上就是宜都的江家灣。那麼,賀炳炎為何弄錯了江家灣的行政區劃歸屬?筆者愚見,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邊界地域的影響。江家灣與劉家場所轄區域毗鄰,由江家灣賀家屋場南去700余米即進入松滋縣境,與松滋縣僅隔一道名為龔家坳的小山坳,坳頂分水處即為縣界。地域臨界,區劃歸屬容易混淆。

二是人員交流、家庭遷徙的影響。江家灣盛產優質原煤,自清朝同治以來,這裡就開有煤礦。據楊鳳章老人回憶,民國時每日來煤礦做工、運煤者不下400人,松滋邊境農民每天都有上百人過境來礦做工,早來晚歸。同時賀家在宜松兩地往返遷徙,賀父在距江家灣約4.5裡的松滋幹溝河譚家幫工時,賀炳炎在父親幫工地和江家灣么媽家來回流動居住。兩地人員交流頻繁、家庭往返遷徙模糊了賀炳炎的縣界意識。

三是經濟向心力的影響。民國時,管轄江家灣的行政區劃治所松木坪只有店鋪、作坊兩三家,無集市,且與江家灣隔著一條400多米高的山嶺。而劉家場是松滋、宜都、五峰三縣邊界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有店鋪、作坊近百家,市面繁華,因此又稱劉市。由江家灣至劉家場僅13裡,江家灣村民一般都到劉家場趕集、做生意,也有不少人去幫工、學藝,並沿襲至今,形成對劉家場經濟上的向心力。

上述因素淡化、模糊、混淆了少兒時期賀炳炎的縣界意識,加上他年少離家,長期在外,參加紅軍前其家已遷居松滋縣劉家場幹溝河,參加紅軍後習慣以劉家場來概括其影響的地域範圍,使他形成了錯誤的區劃歸屬概念。而眾多黨史軍史人物傳記、回憶錄又以此為據,循循相引,遂使“松滋縣人”之說以訛相傳,幾乎眾口一詞。

那麼,賀炳炎碑文為何把江家灣寫成了“薑家灣”?筆者認為,這是同音字引起的筆誤。賀炳炎“幼年時代因家中生活貧困,沒有受到什麼學校教育”(賀炳炎《自傳》),文化水準低。他的自傳、履歷表、信件等均由秘書或夫人姜平代筆。因此,在口述者和記錄者之間發生同音字誤寫,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僅以賀1953年8月的《自傳》為例,萬餘字篇幅同音字筆誤就有37處之多。如將中共湘鄂西分局書記夏曦寫成“夏希”;湘西軍閥陳渠珍寫成“陳其曾”;湖北襄北(襄河以北)寫成“湘北”;賀炳炎斷臂的長征瓦屋塘戰鬥寫成“瓦五堂戰鬥”等。巧合的是,賀的碑文將江家灣寫成“薑家灣”,而他的兄姐1951年受賀之囑為其母墓立碑時,則在碑上將賀妻姜平的姓名刻成“江平”。此可說明雙方執筆人都在根據各自的慣用字來理解對方的人名、地名。

順便指出,賀炳炎不僅弄錯了自己籍貫地江家灣的行政區劃歸屬,而且也弄錯了負傷斷臂地的行政區劃歸屬。賀炳炎在《自傳》中將負傷斷臂地寫成“雲南瓦五堂”,其實應為湖南省綏寧縣瓦屋塘。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保存的1935年12月國民黨《陸軍第六十二師在綏寧縣屬瓦屋塘剿匪之役戰鬥詳報》,明確記載了瓦屋塘的行政區劃歸屬和12月22日在此“截剿肖(克)、賀(龍)股匪”的戰況。

賀炳炎出生地宜都市松木坪鎮江家灣(紅圈處是賀家屋場遺址,1998年攝)

根據賀炳炎本人的認定,他毫無疑義的應是宜都市松木坪鎮江家灣人。而賀炳炎本人確認的籍貫地“薑家灣”,就是對“生於宜都江家灣”之說最有力的證明。事實證明,宜都江家灣就是賀炳炎的出生地

根據中國人的傳統習慣,籍貫一般由本人認定。因此,根據賀炳炎本人的認定,他毫無疑義的應是宜都市松木坪鎮江家灣人。而賀炳炎本人確認的籍貫地“薑家灣”,就是對“生於宜都江家灣”之說最有力的證明。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置身賀炳炎出生地爭議雙方之外的人們,自然希望全面瞭解雙方不同結論的依據。遺憾的是,1991年以來,筆者先後在《史志文萃》、《軍事百科通訊》、《湖北方志》等省級以上刊物多次發表關於賀炳炎籍貫考證的文章,但不知何因,至今未見證明賀“生於松滋劉家場黑衝子口”的考證文章回應。

此外,賀炳炎“生於宜都江家灣”,也不是宜都市黨史辦單方面的調查結論。除前述原武漢軍區政治部創作組梁立真等人撰寫的《獨臂將軍》,明確記載賀炳炎幼年時期家居宜都的事實外。1984年11月4日,解放軍總參謀部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賀龍傳》編寫組組長劉雁聲和資料員韓俊亞,來宜都、松滋搜集賀龍史料時,查閱了宜都縣委黨史辦徵集的賀炳炎家世、出生地等原始資料,在松木坪、江家灣等地親自採訪了賀炳炎么媽之妹胡德英和兒時夥伴劉家勇等知情老人,在江家灣村柳林河實地察看了賀炳炎母親墓碑,隨後前往松滋劉家場進行了採訪,確認賀炳炎生於宜都江家灣。劉雁聲回京後寄來賀炳炎《自傳》,供宜都縣委黨史辦撰寫賀炳炎傳記,並將宜都黨史幹部撰寫的《賀炳炎傳》推薦給解放軍出版社,在《解放軍將領傳》第四集發表,1987年8月解放軍建軍60周年之際,又將宜都黨史辦幹部撰寫的另一篇賀炳炎事蹟文稿推薦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軍事生活·解放軍將領雄風錄》專題節目中播出。

前文所述表明:賀炳炎將軍對本人具體籍貫地的確認,眾多賀家親友、知情老人的回憶,大量的文字、圖片、實物史料和軍史部門的調查結果,為賀“生於宜都江家灣”之說提供了充分、確鑿的依據。事實證明,宜都江家灣就是賀炳炎的出生地。

版權歸作者所有

主編:李瑜(北美宜昌同鄉會會長)責編:劉慧豔(三峽廣電)

三峽廣電整理發佈

編輯:郭曉暉

商務合作:0717—6862151

往期回顧

李文清將軍認真審閱了筆者的採訪記錄,在上面簽署“屬實”,並簽名蓋章。

李文清老家分別距劉家場、江家灣40餘裡、50餘裡。他1930年在松滋參加賀龍率領的紅四軍,革命戰爭年代常與賀炳炎在一個部隊戰鬥生活,新中國成立後,賀任四川軍區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時,李亦歷任四川軍區副司令員、成都軍區副司令員,與賀互以“老鄉”相稱。因此,姜平和李文清的回憶已經確鑿無疑地說明了賀炳炎碑文上“松滋縣劉家場薑家灣人”的來由。此外,成都軍區檔案館保存的、1960年7月成都軍區撰寫的《賀炳炎生平》,亦寫明賀是“松滋縣劉家場薑家灣人”。

1959年,賀炳炎與家人在成都合影

賀炳炎所指籍貫地“薑家灣”,事實上就是宜都的江家灣,由於賀炳炎弄錯了具體籍貫地江家灣的行政區劃歸屬,致使“松滋縣人”之說以訛相傳。那麼,賀炳炎為何弄錯了江家灣的行政區劃歸屬?

然而,經查《松滋縣誌》、《松滋縣地名志》、劉家場地區五萬分之一軍用地圖等資料和訪問了劉家場地區數十位老人後,得出的結論是:自晚清以來,以劉家場為治所的都、區、鄉、鎮的行政區域內根本就沒有“薑家灣”或同音字“江家灣”的地名。賀炳炎所指籍貫地“薑家灣”,事實上就是宜都的江家灣。那麼,賀炳炎為何弄錯了江家灣的行政區劃歸屬?筆者愚見,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邊界地域的影響。江家灣與劉家場所轄區域毗鄰,由江家灣賀家屋場南去700余米即進入松滋縣境,與松滋縣僅隔一道名為龔家坳的小山坳,坳頂分水處即為縣界。地域臨界,區劃歸屬容易混淆。

二是人員交流、家庭遷徙的影響。江家灣盛產優質原煤,自清朝同治以來,這裡就開有煤礦。據楊鳳章老人回憶,民國時每日來煤礦做工、運煤者不下400人,松滋邊境農民每天都有上百人過境來礦做工,早來晚歸。同時賀家在宜松兩地往返遷徙,賀父在距江家灣約4.5裡的松滋幹溝河譚家幫工時,賀炳炎在父親幫工地和江家灣么媽家來回流動居住。兩地人員交流頻繁、家庭往返遷徙模糊了賀炳炎的縣界意識。

三是經濟向心力的影響。民國時,管轄江家灣的行政區劃治所松木坪只有店鋪、作坊兩三家,無集市,且與江家灣隔著一條400多米高的山嶺。而劉家場是松滋、宜都、五峰三縣邊界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有店鋪、作坊近百家,市面繁華,因此又稱劉市。由江家灣至劉家場僅13裡,江家灣村民一般都到劉家場趕集、做生意,也有不少人去幫工、學藝,並沿襲至今,形成對劉家場經濟上的向心力。

上述因素淡化、模糊、混淆了少兒時期賀炳炎的縣界意識,加上他年少離家,長期在外,參加紅軍前其家已遷居松滋縣劉家場幹溝河,參加紅軍後習慣以劉家場來概括其影響的地域範圍,使他形成了錯誤的區劃歸屬概念。而眾多黨史軍史人物傳記、回憶錄又以此為據,循循相引,遂使“松滋縣人”之說以訛相傳,幾乎眾口一詞。

那麼,賀炳炎碑文為何把江家灣寫成了“薑家灣”?筆者認為,這是同音字引起的筆誤。賀炳炎“幼年時代因家中生活貧困,沒有受到什麼學校教育”(賀炳炎《自傳》),文化水準低。他的自傳、履歷表、信件等均由秘書或夫人姜平代筆。因此,在口述者和記錄者之間發生同音字誤寫,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僅以賀1953年8月的《自傳》為例,萬餘字篇幅同音字筆誤就有37處之多。如將中共湘鄂西分局書記夏曦寫成“夏希”;湘西軍閥陳渠珍寫成“陳其曾”;湖北襄北(襄河以北)寫成“湘北”;賀炳炎斷臂的長征瓦屋塘戰鬥寫成“瓦五堂戰鬥”等。巧合的是,賀的碑文將江家灣寫成“薑家灣”,而他的兄姐1951年受賀之囑為其母墓立碑時,則在碑上將賀妻姜平的姓名刻成“江平”。此可說明雙方執筆人都在根據各自的慣用字來理解對方的人名、地名。

順便指出,賀炳炎不僅弄錯了自己籍貫地江家灣的行政區劃歸屬,而且也弄錯了負傷斷臂地的行政區劃歸屬。賀炳炎在《自傳》中將負傷斷臂地寫成“雲南瓦五堂”,其實應為湖南省綏寧縣瓦屋塘。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保存的1935年12月國民黨《陸軍第六十二師在綏寧縣屬瓦屋塘剿匪之役戰鬥詳報》,明確記載了瓦屋塘的行政區劃歸屬和12月22日在此“截剿肖(克)、賀(龍)股匪”的戰況。

賀炳炎出生地宜都市松木坪鎮江家灣(紅圈處是賀家屋場遺址,1998年攝)

根據賀炳炎本人的認定,他毫無疑義的應是宜都市松木坪鎮江家灣人。而賀炳炎本人確認的籍貫地“薑家灣”,就是對“生於宜都江家灣”之說最有力的證明。事實證明,宜都江家灣就是賀炳炎的出生地

根據中國人的傳統習慣,籍貫一般由本人認定。因此,根據賀炳炎本人的認定,他毫無疑義的應是宜都市松木坪鎮江家灣人。而賀炳炎本人確認的籍貫地“薑家灣”,就是對“生於宜都江家灣”之說最有力的證明。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置身賀炳炎出生地爭議雙方之外的人們,自然希望全面瞭解雙方不同結論的依據。遺憾的是,1991年以來,筆者先後在《史志文萃》、《軍事百科通訊》、《湖北方志》等省級以上刊物多次發表關於賀炳炎籍貫考證的文章,但不知何因,至今未見證明賀“生於松滋劉家場黑衝子口”的考證文章回應。

此外,賀炳炎“生於宜都江家灣”,也不是宜都市黨史辦單方面的調查結論。除前述原武漢軍區政治部創作組梁立真等人撰寫的《獨臂將軍》,明確記載賀炳炎幼年時期家居宜都的事實外。1984年11月4日,解放軍總參謀部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賀龍傳》編寫組組長劉雁聲和資料員韓俊亞,來宜都、松滋搜集賀龍史料時,查閱了宜都縣委黨史辦徵集的賀炳炎家世、出生地等原始資料,在松木坪、江家灣等地親自採訪了賀炳炎么媽之妹胡德英和兒時夥伴劉家勇等知情老人,在江家灣村柳林河實地察看了賀炳炎母親墓碑,隨後前往松滋劉家場進行了採訪,確認賀炳炎生於宜都江家灣。劉雁聲回京後寄來賀炳炎《自傳》,供宜都縣委黨史辦撰寫賀炳炎傳記,並將宜都黨史幹部撰寫的《賀炳炎傳》推薦給解放軍出版社,在《解放軍將領傳》第四集發表,1987年8月解放軍建軍60周年之際,又將宜都黨史辦幹部撰寫的另一篇賀炳炎事蹟文稿推薦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軍事生活·解放軍將領雄風錄》專題節目中播出。

前文所述表明:賀炳炎將軍對本人具體籍貫地的確認,眾多賀家親友、知情老人的回憶,大量的文字、圖片、實物史料和軍史部門的調查結果,為賀“生於宜都江家灣”之說提供了充分、確鑿的依據。事實證明,宜都江家灣就是賀炳炎的出生地。

版權歸作者所有

主編:李瑜(北美宜昌同鄉會會長)責編:劉慧豔(三峽廣電)

三峽廣電整理發佈

編輯:郭曉暉

商務合作:0717—6862151

往期回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