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考改革後,這六種學生更容易得高分

截止2017年8月, 全國上下已有眾多省市出臺高考改革方案。 伴隨著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 學生的課程、授課形式、授課內容等均發生改變,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 什麼樣的孩子更加適應新的考試形式, 更容易脫穎而出呢?

思維活躍的孩子更有前途

實際上, 學科之間的邊界在某些學段就是模糊的。 比如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 很難分出是純美術課還是純數學課, 或者是純語文課;高中又有各個學科綜合的學習。 而現代科學技術正朝著既不斷分化又不斷綜合的方向發展, 新知識的生長點往往出現在學科的邊緣和學科之間的交叉處。

所以, 具備各學科、各板塊知識融通能力的孩子, 更符合時代潮流。

高考中絕大多數試題的解答方法、思維方式不是唯一的, 而是多種多樣的。 通過方法的選擇、解題時間的長短, 就能夠區分出考生能力的差異。 因此, 能夠廣泛涉獵、博學多識、學貫古今、觸類旁通, 未來善於穿越學科邊界、進行融通並且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 是最有前途的。

今後, 學生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應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多按照自己的興趣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這對於迎戰新高考, 搞好大學本科階段的學習, 甚至對於今後參加工作都是有好處的。 適應高考, 孩子一生的成長, 以及素質教育, 這三張“皮”應該是合在一起的。

廣泛閱讀的孩子成績更好

縱觀近年來的高考試題, 閱讀能力成為多門學科考查的重點。 結合閱讀來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 不僅僅體現在語文卷中, 在理綜、文綜、數學等多個學科也都有不同程度地加強。 尤其是語文卷的閱讀試題, 涉及古今中外各種作品。 考生完整地讀過和沒有讀過原著, 最後的成績絕對是不一樣的。

資訊時代和高校的人才選拔, 要求學生具有快速閱讀能力和資訊篩選處理能力。 高考試題閱讀量的加大, 很好地貫徹了這個要求, 並向整個基礎教育學段的教師和學生、家長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今後高考側重于考查學生在12年基礎教育階段的閱讀積累和知識融通、應用能力, 靠死記硬背和只熟悉課本中節選的名著片段,

是考不出好成績的!

要想讓學生多讀書, 家長就要從自身做起, 同時, 要教給孩子速讀、泛讀、精讀等多種閱讀技巧, 學會深度閱讀, 不斷豐富並積累知識和能力。

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更吃香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考查。 多地學業水準考試改革方案規定, 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思想品德等科目按等級賦分, 不再強調分數差異。 每科都除了學業水準考試, 高考參考的綜合素質評價, 每個方面都包含開放性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 對實踐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這意味著今後學生必須將學習搬到社會大課堂中, 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養。

學生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重視學習與社會和生活的聯繫, 提高所學知識的應用性, 提高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老師和家長也應該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家庭中的各類資源, 拓寬孩子主動學習的空間環境, 創造出更多親身體驗的機會, 為豐富學習方式提供支援。 讓孩子在體驗和探究中發現問題, 提出質疑, 研討解決方案, 真正做到“做中學”。

親近傳統文化的孩子更受歡迎

高考語文科目在語文基礎運用、現代文閱讀、古詩文等方面都進行了修訂, 有較大變化, 將更加重視對傳統文化的考查。

不只是語文, 書法、匾額、對聯、兵法、連環畫、京劇、古代文言名篇、古代文學名著……這些內容在高考其他科目中都會出現。 如思想政治等科目可能考查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傳承中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

考查學生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進行思考、體悟的能力。 歷史可以考查對中華文明長期歷史進程中的事實觀點、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斷等。 地理可以考查對鄉土意識、環境保護等理念的掌握。

傳統文化教育提高了孩子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 傳統文化教育能引導孩子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讓孩子形成向上和向善的力量。 通過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讓孩子接受德育和思想層面教育, 孩子的身心能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教師和家長要引導學生在課堂內外關注傳統文化, 學校也要創設機會讓學生走進傳統文化。 學習傳統文化不是簡簡單單地死記硬背知識,而是要加強對古代文化基礎知識尤其是古詩文的積累,融匯歷史知識,對中國傳統思想的發展脈絡有基本的瞭解;要遵循繼承、弘揚、創新的發展路徑,注重傳統文化在現實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孩子可以在課餘學習書法、國畫、京劇、武術、剪紙、曲藝、木雕、篆刻等課程,培育審美情趣,體悟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善於傳遞正能量的孩子更受青睞

近年來各地高考各科試題都加入了“德”的元素,如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命題素材,體現革命烈士寧死不屈、甘願為崇高理想獻身的高尚品質的片段等,既旗幟鮮明,又與“智育”的考查相得益彰。

今後的高考試題,勢必會從新聞、科普文、學術論文、文學作品等材料中,選取更多生動鮮活的事例,意在引導考生將自身的發展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起來;高考文科綜合卷尤其是政治學科的非選擇題,將更加突出價值立意,堅持立德樹人,通過試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

老師在教學和複習備考中,可以通過從優秀文學作品中選取能夠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試題材料,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內涵,並將之內化為行為準則;同時一定要增強“時事語文”意識,及時閱讀新聞報刊,保持對社會現實的敏感度。

擅長邏輯思維的孩子更有優勢

開放性試題將是未來高考的一大特色。專家表示,考試中安排開放性試題,供學生選擇不同的解決策略,為學生提供彈性的發展空間,讓不同水準、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發揮。在這種考查中,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強的孩子更有優勢。

考題呈現一定的開放性,最終答案需要學生自己表達觀點和想法。未來學生就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及陳述表達能力,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做邏輯思維訓練來提高。傳統的機械記憶、單調計算、模仿應用,既會加重學生負擔,又於提高能力無益,所以必須摒棄。

學習傳統文化不是簡簡單單地死記硬背知識,而是要加強對古代文化基礎知識尤其是古詩文的積累,融匯歷史知識,對中國傳統思想的發展脈絡有基本的瞭解;要遵循繼承、弘揚、創新的發展路徑,注重傳統文化在現實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孩子可以在課餘學習書法、國畫、京劇、武術、剪紙、曲藝、木雕、篆刻等課程,培育審美情趣,體悟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善於傳遞正能量的孩子更受青睞

近年來各地高考各科試題都加入了“德”的元素,如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命題素材,體現革命烈士寧死不屈、甘願為崇高理想獻身的高尚品質的片段等,既旗幟鮮明,又與“智育”的考查相得益彰。

今後的高考試題,勢必會從新聞、科普文、學術論文、文學作品等材料中,選取更多生動鮮活的事例,意在引導考生將自身的發展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起來;高考文科綜合卷尤其是政治學科的非選擇題,將更加突出價值立意,堅持立德樹人,通過試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

老師在教學和複習備考中,可以通過從優秀文學作品中選取能夠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試題材料,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內涵,並將之內化為行為準則;同時一定要增強“時事語文”意識,及時閱讀新聞報刊,保持對社會現實的敏感度。

擅長邏輯思維的孩子更有優勢

開放性試題將是未來高考的一大特色。專家表示,考試中安排開放性試題,供學生選擇不同的解決策略,為學生提供彈性的發展空間,讓不同水準、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發揮。在這種考查中,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強的孩子更有優勢。

考題呈現一定的開放性,最終答案需要學生自己表達觀點和想法。未來學生就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及陳述表達能力,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做邏輯思維訓練來提高。傳統的機械記憶、單調計算、模仿應用,既會加重學生負擔,又於提高能力無益,所以必須摒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