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朗色林:西藏最古老的貴族莊園

莊園的主樓

西藏的阿忠(信使)都是神行太保, 從拉薩到紮囊的山道約130公里, 但作為貴族的專用信使, 主人會在阿忠的褲腰上非常不人性地蓋上火漆印,

以防止信使解手而延誤時間。 為了解手阿忠會跑得更快, 會晝夜策馬狂奔, 翻過積雪覆蓋的岡底斯山脈, 渡過奔騰咆哮的雅魯藏布江, 整整兩天兩夜不能合眼, 直到把信件送到郎色林——大貴族班覺久美的巍峨莊園。

莊園現被當地居民所占

從古到今, 每座莊園都有它的一種文化和制度, 而在莊園裡的秘密也可能藏過好幾個世紀。 西藏的貴族莊園曾經無比的奢華和繁榮, 如果它們依然存在的話, 也許會像法國塞納河畔的數百座城堡, 俄羅斯曠野中的普希金莊園、托爾斯泰莊園一樣, 成為極具文物價值的歷史活體。 只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還殘存的數千座大小貴族的莊園, 已經在歷史的塵埃中迅速地灰飛煙滅了, 絕大部分甚至沒有留下半點蹤跡。 而與西藏第一座寺廟桑耶寺遙遙相望的郎色林, 有著700年風雨與光陰的郎色林, 還破碎但不倒地屹立在寂寞的沙土之上, 成了西藏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莊園。

從莊園二層向外俯瞰

揭秘西藏的貴族莊園, 還需要從舊西藏的農奴制度說起。 舊西藏的農奴主, 是由官家、世襲貴族和寺廟上層僧侶這三大領主組成的。 舊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場、森林、山川、河流、河灘以及大部分牲畜, 都由約占人口5%的三大領主佔有。 而占西藏人口90%左右的“差巴(領種份地,

向農奴主支差役的人)”、“堆窮(意為冒煙的小戶)”是農奴, 他們沒有生產資料和人身自由, 靠耕種份地維持生計。 另有約5%的“朗生”是世代奴隸, 被當成“會說話的工具”, 農奴主可以任意買賣、懲罰、審訊, 甚至處死他們。 幾乎每個西藏貴族都是在分封土地後才獲得貴族稱號和特權的, 因此在封地上建房建莊園就成了極其重要的事情。 撰寫《西藏貴族世家》的藏學專家次仁央宗說:“貴族們永久性和最重要的房屋都位於拉薩, 它們被稱為‘森廈’, 而坐落在各自屬地上的房屋群體則稱為‘卡(莊園)’。 所有這些‘森廈’或者‘卡’都會有響亮的名字, 這個名字在貴族社會中往往比貴族的名字更為重要。 因此貴族們往往會把家庭居住的‘森廈’或者‘卡’的名字放在個人名字之前,
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

朗色林莊園又名“囊色林”, 意為“財神之地”。 莊園的領主曾是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的女婿, 這位駙馬的官邸叫作朗色林。 大約在帕竹萬戶王朝時期, 即13世紀的元末時期, 朗色林莊園開始建造。 此時帕竹政權雖取代了薩迦成為中央政府承認的、統一的西藏地方政府, 但本質上西藏封建割據的狀態還沒有結束, 帕竹政權仍然需要通過其軍事據點宗堡或卡來實現對其他地方勢力的控制, 因此, 朗色林莊園周圍仍然是採取高大垣牆圍合的整體格局。 莊園處於臨江的袋形谷地中, 谷地面積達6平方公里, 平坦的地形為莊園提供了廣闊的可耕作土地。 而從雅魯藏布江邊向南遠望即可看到一馬平川上高達七層的莊園主樓, 它完整統一的形式、和諧的比例以及精美巧妙的裝飾,顯示了建造者從整體到局部的把握能力,其完美的結構體系和高超的建築技術使高達七層的碉房建築屹立于高原數百年而成為了西藏最古老的高層莊園建築之一。

北門遺址

而與這雄偉莊園相匹配的,則是莊園主人那代代顯赫的地位和身份。這個家族裡曾出過眾多著名人物,包括貢嘎縣古老的多吉紮寺的兩位活佛,大學者班禪·羅桑益西和原西藏嘎夏政府的噶倫,最後一位即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四位孜本之一,朗色林·班覺久美,他與另外一位孜本阿沛·阿旺晉美齊名,可惜的是他選擇了另外一個錯誤的方向,在1959年叛逃到印度。

站在朗色林村一望無際的曠野上,看著正在廢墟上緩慢修復的暗色莊園,與偶遇的莊園裡最後一位奴隸曲桑聊天,這時所有的謎底就像曲桑臉上那縱橫交錯的皺紋樣在一點一滴地被掀開。

83歲的曲桑只會說藏語,翻譯加局嘀咕著曲桑老是跑調跑題,又不知道扯到哪兒去了。我理解一位經歷了快一個世紀滄桑的老人,他所回憶的無疑是他最燦爛的年輕歲月。

在朗色林莊園光線黯淡的陡峭樓道裡攀爬的時候,會發現有四個特別之最。第一宗“最”顯然就是莊園的顯赫地位了。莊園樓共有7層高,在第三層裡有一個朱紅色的16柱會客大廳,在莊園裡柱子的設置是分等級的,除了達賴喇嘛使用的24柱之外,這裡是級別最高的了。只是四周那些古老的佛祖悟道的珍貴壁畫,在文革中被塗上了厚厚的白色灰漿,上面寫滿了毛主席語錄。而在莊園座北朝南的樓體頂部,有一金光閃耀的法輪徽記,這表明莊園裡曾經誕生了活佛。而朗色林莊園有別于其他貴族莊園的一個特色就是,在主樓體面朝東方的位置,還依附著牆體修建了一列專供活佛使用的經樓,它與主樓體連在一起,渾然天成,但是只有活佛才能使用。

朗色林莊園廢墟

經樓有7扇雕樑畫棟的花窗,花窗外有外沿的甬道,採用的是當時時尚的英國、印度式的風格。推開花窗的時候,陽光會像灑金似的鋪滿了整個經樓,幼小的活佛曾經在這裡誦經、曬太陽,與窗外的飛禽玩耍,即使是現在遊客也能在甬道上撿到一枚枚新鮮的鴿子蛋。

在頂層露臺還有活佛專用的廁所,它是懸空的,排泄物從高處墜落之後會融合在泥土中,變成塵埃。我想那種感覺和創意應該與現在在飛機上的“飛泄”相似。

莊園的第二宗“最”應該就是功能最齊全了。第1層是畜圈和關押農奴的牢房,第2至第4層是糧倉、儲藏室、釀酒坊、織卡墊氆氌房、帳房和廚房。第5至第7層是朗色林一家的起居室、客房和經堂。頂層上是個大平臺,平臺的四個角落插著五色的風馬旗,站在平臺上可以俯視整個村莊、田野以及藍天白雲之下的東山和西山。曲桑回憶說,最後一任總管家是個尼姑,下面還有六七個管家,有管肉的、管莊稼的、管牲畜的、管農奴的、管飲食起居的、管倉庫的;農奴也分得很細,有種地的、有放牧的、有掃院的、有餵牲口的,他是因為家裡欠租被賣到這裡來,在廚房當夥頭工的。主樓有專用的糧道,修築在中間鏤空的牆體裡。收穫的糧食從三樓往下倒在糧道裡,打開一樓的取糧口,青稞、小麥、豌豆、大豆就會汩汩而去,吃上數年數月都吃不完。在第1層的地面上,還專門設置了一個狹窄的倒飯口,那是丟放食物給關押在地牢裡的犯了錯的奴隸的。我問曲桑,莊園主是否都像小說裡寫的那樣殘暴?曲桑微閉著眼睛,緩緩地回答道:“他們中有的很正直,也不會亂用刑的,但有的的確很無情。”

在莊園的正門之上,有兩級露臺,管家站在第一級露臺,主人則站在第二級露臺上,向匍匐在院子裡的農奴們發號施令。當作為一個旅行者設身處地站在露臺上時,那種等級森嚴、威令天下的感覺一下就自然地蹦了出來。

第三宗“最”就是最具防禦性的城堡了。莊園內的每層樓板都是用傳統的阿嘎土製成的。農奴們要先將取自岡底斯山脈的阿嘎土夯實,沒有了水份,再用桐油來磨,這樣夯磨出來的樓面不僅像鏡子樣光可照人,而即便是裡面的木頭腐爛了,也可以像水泥一樣堅硬而不塌陷。而寬及1.5米的牆體上,還採用了白馬草牆,白馬草采自常年積雪的高海拔山頂,將每根大小都均勻的白馬草紮整齊,再刷上紅漆,不僅可以減輕牆體的重量,而且還可以牢牢地吸住遠處射來的箭矢,因此白馬草牆還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抓箭牆”,只有在寺廟和貴族人家才能使用。

在莊園的週邊,即是雙重圍牆與護牆河。在內圍牆四角上,建有守望的碉樓,大門就設于東牆正中,有3米寬。而在內牆與外圍牆之間,還開築了一條寬約5米的護牆河,護牆河在藏式建築中是很少見的,顯然是郎色林大貴族吸收了漢式的紫禁城風格。內圍牆的牆體有中空的門,侍衛可以從這裡進去圍著牆體巡邏。可以這麼說,那時的朗色林莊園是固若金湯的。

接下來的最後一宗“最”,就是最奢靡腐朽的生活了。要想知道舊西藏貴族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朗色林莊園會在無聲無息的廢墟中給我們提供一個活的標本。

在江孜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帕拉莊園,還遺存著當時的一些物件來顯示著西藏莊園主人很“現代”的生活,比如木質的羽毛球拍、小提琴盒、旱冰鞋、講究的帽盒、臥榻上鋪著的雲豹皮、鹿皮、鑲金的馬鞍、進口的留聲機、英式馬靴等等。但在朗色林莊園,即便所有的財寶都遺失一空,莊園裡已是空無一物,但每到春暖花開時林卡裡次遞盛開的花木,卻在向你傳遞出郎色林貴族曾經有過多麼超前的“低碳”生活,夢想著在雪域高原也能有四季花開、春如江南的生活。

英國最經典的作家們都曾經醉心于寫莊園的小說,奧斯丁有《曼斯菲爾莊園》,夏洛蒂·勃朗特有《簡·愛》中的桑菲爾德莊園,我想當你有一天去西藏旅行時,也許也能在落日的最後一抹餘暉下,像寫《塵埃落定》的阿來一樣,在某個過去的莊園裡發現一些值得回味的秘密。

它完整統一的形式、和諧的比例以及精美巧妙的裝飾,顯示了建造者從整體到局部的把握能力,其完美的結構體系和高超的建築技術使高達七層的碉房建築屹立于高原數百年而成為了西藏最古老的高層莊園建築之一。

北門遺址

而與這雄偉莊園相匹配的,則是莊園主人那代代顯赫的地位和身份。這個家族裡曾出過眾多著名人物,包括貢嘎縣古老的多吉紮寺的兩位活佛,大學者班禪·羅桑益西和原西藏嘎夏政府的噶倫,最後一位即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四位孜本之一,朗色林·班覺久美,他與另外一位孜本阿沛·阿旺晉美齊名,可惜的是他選擇了另外一個錯誤的方向,在1959年叛逃到印度。

站在朗色林村一望無際的曠野上,看著正在廢墟上緩慢修復的暗色莊園,與偶遇的莊園裡最後一位奴隸曲桑聊天,這時所有的謎底就像曲桑臉上那縱橫交錯的皺紋樣在一點一滴地被掀開。

83歲的曲桑只會說藏語,翻譯加局嘀咕著曲桑老是跑調跑題,又不知道扯到哪兒去了。我理解一位經歷了快一個世紀滄桑的老人,他所回憶的無疑是他最燦爛的年輕歲月。

在朗色林莊園光線黯淡的陡峭樓道裡攀爬的時候,會發現有四個特別之最。第一宗“最”顯然就是莊園的顯赫地位了。莊園樓共有7層高,在第三層裡有一個朱紅色的16柱會客大廳,在莊園裡柱子的設置是分等級的,除了達賴喇嘛使用的24柱之外,這裡是級別最高的了。只是四周那些古老的佛祖悟道的珍貴壁畫,在文革中被塗上了厚厚的白色灰漿,上面寫滿了毛主席語錄。而在莊園座北朝南的樓體頂部,有一金光閃耀的法輪徽記,這表明莊園裡曾經誕生了活佛。而朗色林莊園有別于其他貴族莊園的一個特色就是,在主樓體面朝東方的位置,還依附著牆體修建了一列專供活佛使用的經樓,它與主樓體連在一起,渾然天成,但是只有活佛才能使用。

朗色林莊園廢墟

經樓有7扇雕樑畫棟的花窗,花窗外有外沿的甬道,採用的是當時時尚的英國、印度式的風格。推開花窗的時候,陽光會像灑金似的鋪滿了整個經樓,幼小的活佛曾經在這裡誦經、曬太陽,與窗外的飛禽玩耍,即使是現在遊客也能在甬道上撿到一枚枚新鮮的鴿子蛋。

在頂層露臺還有活佛專用的廁所,它是懸空的,排泄物從高處墜落之後會融合在泥土中,變成塵埃。我想那種感覺和創意應該與現在在飛機上的“飛泄”相似。

莊園的第二宗“最”應該就是功能最齊全了。第1層是畜圈和關押農奴的牢房,第2至第4層是糧倉、儲藏室、釀酒坊、織卡墊氆氌房、帳房和廚房。第5至第7層是朗色林一家的起居室、客房和經堂。頂層上是個大平臺,平臺的四個角落插著五色的風馬旗,站在平臺上可以俯視整個村莊、田野以及藍天白雲之下的東山和西山。曲桑回憶說,最後一任總管家是個尼姑,下面還有六七個管家,有管肉的、管莊稼的、管牲畜的、管農奴的、管飲食起居的、管倉庫的;農奴也分得很細,有種地的、有放牧的、有掃院的、有餵牲口的,他是因為家裡欠租被賣到這裡來,在廚房當夥頭工的。主樓有專用的糧道,修築在中間鏤空的牆體裡。收穫的糧食從三樓往下倒在糧道裡,打開一樓的取糧口,青稞、小麥、豌豆、大豆就會汩汩而去,吃上數年數月都吃不完。在第1層的地面上,還專門設置了一個狹窄的倒飯口,那是丟放食物給關押在地牢裡的犯了錯的奴隸的。我問曲桑,莊園主是否都像小說裡寫的那樣殘暴?曲桑微閉著眼睛,緩緩地回答道:“他們中有的很正直,也不會亂用刑的,但有的的確很無情。”

在莊園的正門之上,有兩級露臺,管家站在第一級露臺,主人則站在第二級露臺上,向匍匐在院子裡的農奴們發號施令。當作為一個旅行者設身處地站在露臺上時,那種等級森嚴、威令天下的感覺一下就自然地蹦了出來。

第三宗“最”就是最具防禦性的城堡了。莊園內的每層樓板都是用傳統的阿嘎土製成的。農奴們要先將取自岡底斯山脈的阿嘎土夯實,沒有了水份,再用桐油來磨,這樣夯磨出來的樓面不僅像鏡子樣光可照人,而即便是裡面的木頭腐爛了,也可以像水泥一樣堅硬而不塌陷。而寬及1.5米的牆體上,還採用了白馬草牆,白馬草采自常年積雪的高海拔山頂,將每根大小都均勻的白馬草紮整齊,再刷上紅漆,不僅可以減輕牆體的重量,而且還可以牢牢地吸住遠處射來的箭矢,因此白馬草牆還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抓箭牆”,只有在寺廟和貴族人家才能使用。

在莊園的週邊,即是雙重圍牆與護牆河。在內圍牆四角上,建有守望的碉樓,大門就設于東牆正中,有3米寬。而在內牆與外圍牆之間,還開築了一條寬約5米的護牆河,護牆河在藏式建築中是很少見的,顯然是郎色林大貴族吸收了漢式的紫禁城風格。內圍牆的牆體有中空的門,侍衛可以從這裡進去圍著牆體巡邏。可以這麼說,那時的朗色林莊園是固若金湯的。

接下來的最後一宗“最”,就是最奢靡腐朽的生活了。要想知道舊西藏貴族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朗色林莊園會在無聲無息的廢墟中給我們提供一個活的標本。

在江孜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帕拉莊園,還遺存著當時的一些物件來顯示著西藏莊園主人很“現代”的生活,比如木質的羽毛球拍、小提琴盒、旱冰鞋、講究的帽盒、臥榻上鋪著的雲豹皮、鹿皮、鑲金的馬鞍、進口的留聲機、英式馬靴等等。但在朗色林莊園,即便所有的財寶都遺失一空,莊園裡已是空無一物,但每到春暖花開時林卡裡次遞盛開的花木,卻在向你傳遞出郎色林貴族曾經有過多麼超前的“低碳”生活,夢想著在雪域高原也能有四季花開、春如江南的生活。

英國最經典的作家們都曾經醉心于寫莊園的小說,奧斯丁有《曼斯菲爾莊園》,夏洛蒂·勃朗特有《簡·愛》中的桑菲爾德莊園,我想當你有一天去西藏旅行時,也許也能在落日的最後一抹餘暉下,像寫《塵埃落定》的阿來一樣,在某個過去的莊園裡發現一些值得回味的秘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