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要想寶寶聰明,就和ta多說話吧!

導讀:嬰兒可以聽懂大人說話?其實媽媽們在寶寶還處在嬰兒期時, 就應該和寶寶經常交流了!

在一次帶娃經驗座談會中, 一位媽媽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 第一天晚上老公怕寶寶晚上睡覺會害怕, 就一夜沒睡, 這樣過了第一天, 就感覺之後女兒特別喜歡他, 但凡是女兒在我那裡吃完奶不餓的時候, 就不願意我抱, 只要靠在她爸爸胸前, 她就變得好癡迷的樣子, 看著都好笑。

從醫院出來回到家以後, 她爹洗尿片, 才洗了兩天, 就讓我看手指, 說手都洗破了, 當時女兒在旁邊沒睡著醒著, 但好像是聽懂了我老公的話了。 十多天后穿上衣服就墊個小尿片, 我每隔十多分鐘就抱女兒起來掂個尿, 沒想到才出生不到一個月的女兒很配合, 醒的時候基本不會拉在身上, 我一掂就撒尿拉屎, 感覺寶寶就像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一樣, 三四個月依然如此,

我到現在逢人都說她是個非常好帶的娃。

三個月後她爹就讓她靠在被子上給她念兒歌, 講故事, 她很喜歡, 眼睛亮晶晶的, 後來到了四歲左右, 雖然我們沒有刻意教她認字, 但她自己也能拿本圖畫書有模有樣地看了個大概。

早點和孩子交流溝通的好處還是很明顯的, 我女兒現在上托兒所, 並不是什麼天才兒童, 和班上其他學生沒什麼太大的區別, 但是表達能力、自律能力、理解能力比同齡的要好一些。 ”

寶寶其實從出生的那天起, 就揮舞著小手, 睜著眼睛, 動動嘴巴不斷地感知這個新環境新世界, 感受著周圍一切令她感到有安全感的事物。

要想寶寶聰明 與寶寶說話少不了

跟寶寶交流溝通有利於寶寶大腦發育,

讓寶寶變得更聰明。

有研究表明:寶寶的智力和他在三歲之前所聽到的語言多少呈正相關。

最重要的時間是一歲以前, 也就是大多數人認為嬰兒還聽不懂父母在講什麼的時候最為關鍵。 研究者給研究物件孩子做《史丹佛•比奈智力測驗》(即標準智商測驗), 發現孩子的詞彙與他小時候聽到的字數的相關係數為0.6;實驗者繼續追查這批孩子到9歲, 這時, 他們在嬰兒期所聽到的字數與他們在《Peabody圖片詞彙測驗》的相關係數是0.77。

這說明: 嬰兒期父母和孩子說話的多少, 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智力。

為何會影響智力

我們從腦結構的角度上來看, 神經學家測量人的腦細胞使用率的方法是看腦細胞上面有多少“突觸”。 突觸就是連接腦細胞的神經節點,

也叫神經元。 突觸越多, 說明腦細胞的使用率越高。 腦突觸形成的最關鍵的時期就是0-6歲這個時期。 而0-3歲的嬰兒腦突觸增長最快;3-6歲速度減半;13歲以後速度就相當緩慢了。

腦突觸是如何產生

人的感官器官接受到外界的刺激, 腦細胞間就會形成突觸, 傳遞相應的資訊。 所以寶寶從出生那天起就在不斷地接受外界的資訊, 不斷地學習, 感受體驗。 腦突觸的數量決定孩子的智力和記憶力, 腦突觸就像我們城市的道路, 道路越發達我們所能傳遞資訊的速度和承受的總體體量就會更高, 腦突觸密集的人, 資訊傳導可達到一般人的2-3倍。

建議家長從寶寶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 就跟寶寶有事沒事地聊天嘮嗑。

我們“自言自語”得越多就越有利於孩子腦部的突觸發育, 讓他們比一般的小孩更有智力, 反應更快。

不少同事朋友說過, 小孩一歲以前, 不用管他, 反正他們也是吃了睡, 睡了吃。 其實, 父母若是用心帶過孩子, 還是能夠分辨得出, 花心思養育的孩子與沒有花心思帶過的孩子之間的區別, 大多數是一眼都能看得出的。 同樣是4-5個月的嬰兒, 花心思帶過的嬰兒, 反應更靈敏, 神情開朗, 也更好動一點;而嬰兒期與大人缺乏互動的孩子, 大人對他說話, 他就很可能是一副沒有回應的神情。

大部分父母都會覺得嬰兒啥都不懂, 可事實並非如此。 孩子從生下來的那天起, ta就在感知這個世界, 就在學習, 父母越用心跟她交流, 她的學習能力會越強。 有天賦、天生聰明的孩子畢竟是少數,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孩子都是平常人。他們感知的東西越多越早,學習的能力就會越強大,在一定條件下相較於同齡人,孩子表現出來的各方面的天賦就會顯現。

增加腦突觸的具體方法

小編在這裡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僅供參考的方法。總的來說就是要像對待人工智慧AI一樣不停的輸入,但不是簡單的程式輸入,而是有愛與陪伴為基礎,隨時回應互動交流。

5個月以內的寶寶

寶寶不言不語 媽媽自言自語

這個時期最好的交流就是,他有需求有情緒時,發自充滿愛意地回應:哦,你餓了?媽媽馬上喂你喝奶奶。原來紙尿褲髒了不舒服呀!媽媽幫你換哦。 好了,洗乾淨屁股,小寶貝舒服了媽媽抱!媽媽在!媽媽愛你!這些都是充滿愛意的回應。嬰兒即使沒有語言表達能力,他的表情,肢體語言都會傳遞他的資訊:是的,我現在滿足了。

5-12個月的寶寶

寶寶咿呀學語 媽媽積極回應

這個時期的寶寶會說一些“寶寶語言”,比如“啊啊、哦哦、咿咿”等。媽媽需要積極的回應,並依然以自言自語為主,比如看到什麼就指給寶寶看這是什麼,語速最好要慢,以方便寶寶接收。

1-2歲的寶寶

寶寶會用迭字,媽媽需引導

在這個時期,寶寶經常用迭詞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餓的時候就會說:“餓、餓”,自己想吃放的時候就會說:“飯、飯”,此時媽媽們就應該說:“肚子餓了嗎?想吃飯了嗎”“怎麼了?自己想獨立吃飯嗎?”“啊!原來是玩具掉在地上了!謝謝寶寶提醒媽媽。”

2-3歲的寶寶

寶寶媽媽互相提問

這個時期的寶寶,家長最好親子共讀,或者念繪本、念唐詩、念兒歌、念牛頓定律,可以把你自己知道的都可以說給他聽,當然也要有所互動,比如寶寶時不時會蹦出一句,為什麼呀? 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寶寶能夠理解的方式去回答。碰到一些具體的問題,大人也可以向寶寶提問,比如:寶寶感覺冷不冷呀,餓不餓呀,這樣做對不對呀?雙向的互動交流效果更佳。

說到這裡小編再囉嗦幾句了,不管爸爸媽媽們時間上生活上是否條件允許,是否真的有立竿見影的顯著效果。 早期教育的重點是愛與陪伴,真心真誠付出盡力即可,不可強求或者刻意如何如何,因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要當成短跑來看待。

有天賦、天生聰明的孩子畢竟是少數,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孩子都是平常人。他們感知的東西越多越早,學習的能力就會越強大,在一定條件下相較於同齡人,孩子表現出來的各方面的天賦就會顯現。

增加腦突觸的具體方法

小編在這裡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僅供參考的方法。總的來說就是要像對待人工智慧AI一樣不停的輸入,但不是簡單的程式輸入,而是有愛與陪伴為基礎,隨時回應互動交流。

5個月以內的寶寶

寶寶不言不語 媽媽自言自語

這個時期最好的交流就是,他有需求有情緒時,發自充滿愛意地回應:哦,你餓了?媽媽馬上喂你喝奶奶。原來紙尿褲髒了不舒服呀!媽媽幫你換哦。 好了,洗乾淨屁股,小寶貝舒服了媽媽抱!媽媽在!媽媽愛你!這些都是充滿愛意的回應。嬰兒即使沒有語言表達能力,他的表情,肢體語言都會傳遞他的資訊:是的,我現在滿足了。

5-12個月的寶寶

寶寶咿呀學語 媽媽積極回應

這個時期的寶寶會說一些“寶寶語言”,比如“啊啊、哦哦、咿咿”等。媽媽需要積極的回應,並依然以自言自語為主,比如看到什麼就指給寶寶看這是什麼,語速最好要慢,以方便寶寶接收。

1-2歲的寶寶

寶寶會用迭字,媽媽需引導

在這個時期,寶寶經常用迭詞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餓的時候就會說:“餓、餓”,自己想吃放的時候就會說:“飯、飯”,此時媽媽們就應該說:“肚子餓了嗎?想吃飯了嗎”“怎麼了?自己想獨立吃飯嗎?”“啊!原來是玩具掉在地上了!謝謝寶寶提醒媽媽。”

2-3歲的寶寶

寶寶媽媽互相提問

這個時期的寶寶,家長最好親子共讀,或者念繪本、念唐詩、念兒歌、念牛頓定律,可以把你自己知道的都可以說給他聽,當然也要有所互動,比如寶寶時不時會蹦出一句,為什麼呀? 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寶寶能夠理解的方式去回答。碰到一些具體的問題,大人也可以向寶寶提問,比如:寶寶感覺冷不冷呀,餓不餓呀,這樣做對不對呀?雙向的互動交流效果更佳。

說到這裡小編再囉嗦幾句了,不管爸爸媽媽們時間上生活上是否條件允許,是否真的有立竿見影的顯著效果。 早期教育的重點是愛與陪伴,真心真誠付出盡力即可,不可強求或者刻意如何如何,因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要當成短跑來看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