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諸葛亮為何不取劉禪而自立為王?劉備遺詔竟暗藏千古懸案!

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後代歷史學家對待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這個問題共總結出了兩個原因, 一是街亭失守, 使得諸葛亮一招走錯滿盤皆輸, 馬謖的怠忽職守讓諸葛亮三次北伐都化作一堆泡影, 第二個因素是因為後主劉禪懦弱無能, 他不能給諸葛亮帶來貢獻反而拖了諸葛亮的後腿, 使得諸葛亮5次北伐都失敗。

根據史書記載, 諸葛亮親自指揮的北伐戰役實際共有五次, 分別是:

228年1月出祁山, 後因街亭兵敗退軍;

228年12月出散關攻陳倉, 20餘日未下糧盡退兵;

229年春, 進攻佔領陰平、武都兩郡而歸,

雙方未交戰;

231年2月出祁山, 後因糧盡退兵;

234年經斜穀出五丈原, 後因諸葛亮病死而退軍。

戰役實際進程在第一、二次北伐失敗後, 諸葛亮從第三次北伐開始, 改變了基本戰略——不以奪占魏國城市為重點, 而是以圍困魏國戰略要點, 誘使魏軍來援, 自己控制強大的機動兵團以求在野戰中殲滅魏軍的主力。

本次戰役諸葛亮依然採取這一戰略, 希望尋求魏軍主力決戰。

西元234年2月, 蜀軍開始自漢中沿斜谷向關中地區進兵。 由於秦嶺穀道崎嶇難行, 直到4月蜀軍才到達關中的郿一帶。 此時, 司馬懿率軍渡過渭河, 在渭河南背水築壘堅守。 司馬懿智謀與諸葛不相上下劉禪廢人矣, 魏國之所以能勝還在權術上魏國君主雖與諸葛亮相差太大但比劉禪有過之而無不及大派宦官腐蝕劉禪, 蜀國又兼國力`人口, 經濟諸方面原因所以大敗, 其實諸葛亮會治國而不會治人, 一個性情中人!

建安二十四年, 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 擊敗曹操、佔據戰略要地漢中。 在這樣節節勝利的情況下, 劉備部將關羽孤軍北伐曹魏, 雖然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襄陽, 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 但是荊州後方空虛, 東吳違背湘水劃界, 在背後對盟友倒戈一擊, 呂蒙以白衣渡江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 最後關羽被吳軍擒獲,

遭到殺害, “失荊州”使得劉備元氣大傷, 蜀漢政權也開始走下坡路。 劉備聞後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 為關羽報仇, 被陸遜擊敗, 劉備兵敗退到白帝城。

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 召諸葛亮等人托孤, 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 你就輔佐他, 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 你就自行取度吧。 ”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 為了大漢竭智盡忠, 直到死那一刻。 ”

劉備一介布衣, 織席販履之輩, 能夠最終三分天下, 獲得一席之地, 主要在於其仁義道德的名聲, 和傳承, 這一點得到當時的儒家和普通老百姓的支持。 因此, 劉備死前跟諸葛亮說“彼可取而代之”, 一方面, 可以美名傳揚, 像陶謙三讓徐州一樣, 劉備讓天下, 這要是傳出去, 那不是仁義到了極點!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 我劉備當眾讓你取而代之, 你不同意, 以後你再取而代之就沒有了合法性, 那時必然會遭到群臣的反對, 感念先帝的仁義, 而對劉禪死心塌地。 因此, 說出來不是為了真讓, 而是徹底斷絕劉禪被取而代之的可能!

而是徹底斷絕劉禪被取而代之的可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