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成為兵法高手的第一步,就是分清利害|孫子兵法智慧

為什麼要分清利害?

1972年出土的銀雀漢簡《孫子兵法》殘篇中, 有《見吳王》一篇, 文中孫子這樣總結戰爭:兵者, 利也, 非好也。

意思是, 人發動戰爭, 是為了爭奪利益, 而不是喜好殺戮人命。

這是孫子對戰爭的本質最為精准的定義。

沒有人是喜歡殺人的, 他只是想要獲取某種利益, 不得已而殺掉阻礙者或潛在的阻礙者。

《見吳王》殘簡原文片段:

□于孫子之館, 曰:“不毅好□□□□□□□□□□兵者歟?”孫……乎?不毅之好兵□□□□之□□□也, 適之好之也。 ”孫子曰:“兵, 利也, 非好也。 兵, □【也】, 非戲也。 君王以好與戲問之, 外臣不敢對。 ”

然而, 什麼是利呢?孫子並沒有定義。

在孫子看來,

利, 是不說自明的東西, 不需要解釋。

“合於利而動, 不合於利而止”, 這是孫子總結的軍事行動的基本原則, 因利制行。

“軍爭為利”, 兩軍爭鋒, 無利不動, 這是孫子總結的軍爭原則。

“以利動之, 以卒待之”, 這是孫子總結的“致人而不致於人”的謀略原則。

“非利不動, 非得不用, 非危不戰”, “趨諸侯以利, 屈諸侯以害”, “智者之慮, 必雜於利害”, “能使敵人自至者, 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 害之也”。

整部《孫子兵法》, 核心就在利害。

人的本質, 就四個字:趨利避害。

《孫子兵法》就是教我們, 如何更好的趨利避害。

所以, 《孫子兵法》可以看成是趨利避害的哲學和方法論, 是如何趨避的戰略戰術原理原則。

而想要讀好兵法, 第一任務則是分清自己的利害。

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寫道 :“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中國過去一切革命鬥爭成效甚少, 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 以攻擊真正的敵人。 革命党是群眾的嚮導, 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 我們的革命要有不領錯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 不可不注意團結我們的真正的朋友, 以攻擊我們的真正的敵人”。

什麼是我們的利?什麼是我們的害?這個問題也是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 否則, 就是無頭蒼蠅, 永遠學不到《孫子兵法》的精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