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讓徐達都頭疼的陳友諒手下第一猛將,朱元璋出馬後,只一招便秒殺

話說隋朝末年, 兩大梟雄陳友諒和朱元璋因為“一山不容二主”, 而展開了你死我活的爭鬥, 幾番交手都失利的陳友諒改變戰略, 開始四處張羅人才。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同樣的道理, 重尋之下必有人才。 很快, 陳友諒手下便多了一位超級的得力幹將——趙普勝。

提起“雙刀將”趙普勝, 赫赫有名。 至正十五年(西元1355年), 朱元璋向集慶進軍的第一站, 過長江時, 當時在巢湖當土霸王的趙普勝原本有歸順朱元璋之心, 但他把部隊交給朱元璋時, 突然反悔了, 覺得跟著朱元璋沒有什麼前程, 於是選擇了“另擇高就”。 後來便一直在尋找“明主”, 這一找, 最後把目標定在了“後起之秀”陳友諒身上。

“我看好你……”這是趙普勝見到陳友諒說的第一句話, 直言不諱。

“我也看好你……”這是陳友諒對趙普勝說的第一句話, 同樣直言不諱。

什麼叫惺惺相惜, 由此可見一斑

實施了引進人才戰略後,

陳友諒很快煥發第二春。 馬上率大軍佔領了元軍把守的江南重鎮安慶城。 這一戰中, 趙普勝大發神威, 一舉奠定了“應急先鋒”的地位。 小試牛刀, 就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後, 陳友諒決定攻打朱元璋的軍事重鎮——池州, 以報九江口潰敗之心頭大恨。

這一次的應急先鋒還是趙普勝,

他主動請纓, 陳友諒自然不會拒絕了。 鑒於他在安慶城的不凡表現, 陳友諒對他充滿期待。 結果趙普勝再一次不負陳友諒重望, 帶領三萬先頭部隊, 佯裝從陸地上去進攻池州, 暗地裡大部隊卻從水上偷渡到了池州城下, 結果偷襲得手, 兵不血刃便把池州城佔領了。

朱元璋聽說池州丟了, 驚得雲裡霧裡。 池州一丟, 集慶便像個裸露的嬰兒, 岌岌可危啊!為了奪回這個軍事要地, 朱元璋馬上派他手下的頭號大將徐達帶三萬人馬去奪回池州。 徐達那是啥人物, 他一出手自然非同小可。

他來了個以其人之道還施其人之身。 他也是佯裝從陸地上進攻, 暗地裡卻以水軍進軍, 結果打了趙普勝一個措手不及,

池州城很快就易主了。 被打敗的趙普勝只好灰溜溜地回到了安慶。 收復了池州, 徐達對趙普勝的評價是:不過如此耳。 於是帶兵退回了集慶。

那趙普勝豈是輕易肯認輸的主兒, 聽說徐達和自己一樣, 在池州城裡連屁股都還沒坐穩就走了, 他覺得這是重立威名的大好時機。 於是乎, 帶領大軍再向池州行。 結果池州再度成了趙普勝的囊中物。

就這樣, 池州如變法戲般在飛快地易著主, 能和自己手下第一猛人過招, 且不分伯仲, 這讓朱元璋很驚詫, 更為驚慌的是, 在一次又一次的攻防戰中, 朱軍每次對趙普勝都忌憚三分。 對此, 朱元璋決定虎口拔牙, 先除去趙普勝這個眼中釘、肉中刺再說。

就在朱元璋陷入沉思時, 他“三顧茅廬”請來的手下第一謀士劉基又登場亮相了。 他只跟朱元璋說了三個字, 就讓朱元璋喜笑顏開。

“反間計。 ”劉基說出這三個字後, 還馬上進行了解析:一是陳友諒雖然有勇有謀, 但性格狡詐多疑, 屬於典型的鼠目寸光之人;二是趙普勝雖然勇冠三軍, 但是性格過於剛猛, 屬於典型的有勇無謀之人。結論:用反間計可使兩人相互猜忌,各懷鬼胎,勢不相融。

對於劉基的計謀和分析,朱元璋同樣惜字如金,只說了四個字:“妙不可言。”

計謀定下,接下來便是實行的時候了。具體的做法如下,概括起來可以叫三步走:

第一步:賄賂。賄賂誰呢?賄賂趙普勝手下的一個超級謀士,據說這個謀士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知兵法通謀略。都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泥巴三個樁。趙普勝之所以能橫行天下,戰無不勝。除了自己勇猛外,也離不開這個謀士的鼎力支持,因此,趙普勝對他也是相當器重。 劉伯溫通過分析認為,就從這個謀士這裡尋找突破口。

第二步:造謠。有錢能使鬼推磨,這話一點兒不假。面對朱元璋的糖衣炮彈,這個超級謀士很快便成了超級殺手,這個謀士充分發揮能說會寫的優勢,開始替朱元璋的第二步行動造勢。他四處散佈謠言,一方面是虛誇趙普勝作戰英勇,另一方面貶低陳友諒忌妒賢才。結論是,趙普勝想回到朱元璋身邊……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當傳得滿城風雨時,陳友諒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了。面對這樣嚴重的問題,陳友諒顯得很平靜,他不動聲色,很快也來了個三步走:

第一步:調查取證。陳友諒馬上派了心腹之人曾法興去調查這件事。曾法興是天完軍“大哥大”級別的人物,在軍中素有威信,而且和趙普勝也是老交情。趙普勝是個性情中人,平常說話大大咧咧慣了,此時眼看老朋友來了,不但嘴裡吟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之類的話,而且並沒有認識到曾法興這次不是敘舊的,而是來調查他有沒有“違紀違規”的行為。於是乎,在接下來的談話中,他充分發揮口無遮攔的作風,天南地北一陣亂侃,最後又炫耀自己的種種功勞,發洩自己的一些牢騷。大有黃河之水天上來,滔滔不絕之氣概。 曾法興聽了臉色凝重,回去後一五一十地向陳友諒進行了彙報。陳友諒聽了臉色更加凝重,對趙普勝由將信將疑演變成完全懷疑。

於是,陳友諒馬上來了個第二步:開會論證。把陳普文、張必先、張定邊等文將召集來召開了一次內部分析會。得出的結論是:謀反之心有之,謀反之證據不足,還需繼續觀察留看。

就在陳友諒又是調查又是論證時,朱元璋將反間計進行到底,馬上上演第三步:出兵。他集中優勢兵力,對趙普勝進行了猛攻,結果,趙普勝防守的責任區的兩座小城連接被攻佔。朱元璋得了城池還不忘“賣瓜”——繼續造謠。又在敗兵中收買人四處製造謠言,說趙普勝跟朱元璋暗地來往,故意把城池獻給朱元璋,再下一步就是要獻上陳友諒的人頭作為投奔的大禮了。

鐵證如山,不容改變。原本就多疑的陳友諒沒有再選擇沉默。他也馬上來了第三步走:出兵。立即帶著五萬水師往安慶趕,並且美其名曰:解圍。

趙普勝聽說陳友諒不遠千里親自帶兵來為解圍,既高興又感動。立即帶兵衝破朱元璋布下的“天羅地網”,想要和陳友諒來個“牽手”,以示內心的感激之情。然而,他不會料到,等待他的將是他命運的終點。

然而,當趙普勝的人頭落地的那一瞬間,陳友諒突然醒悟了什麼似的,心裡暗叫道:不好,我中計了。當他不顧一切地沖上前時,一切都已經悔之晚矣。趙普勝已和他陰陽兩隔了。

屬於典型的有勇無謀之人。結論:用反間計可使兩人相互猜忌,各懷鬼胎,勢不相融。

對於劉基的計謀和分析,朱元璋同樣惜字如金,只說了四個字:“妙不可言。”

計謀定下,接下來便是實行的時候了。具體的做法如下,概括起來可以叫三步走:

第一步:賄賂。賄賂誰呢?賄賂趙普勝手下的一個超級謀士,據說這個謀士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知兵法通謀略。都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泥巴三個樁。趙普勝之所以能橫行天下,戰無不勝。除了自己勇猛外,也離不開這個謀士的鼎力支持,因此,趙普勝對他也是相當器重。 劉伯溫通過分析認為,就從這個謀士這裡尋找突破口。

第二步:造謠。有錢能使鬼推磨,這話一點兒不假。面對朱元璋的糖衣炮彈,這個超級謀士很快便成了超級殺手,這個謀士充分發揮能說會寫的優勢,開始替朱元璋的第二步行動造勢。他四處散佈謠言,一方面是虛誇趙普勝作戰英勇,另一方面貶低陳友諒忌妒賢才。結論是,趙普勝想回到朱元璋身邊……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當傳得滿城風雨時,陳友諒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了。面對這樣嚴重的問題,陳友諒顯得很平靜,他不動聲色,很快也來了個三步走:

第一步:調查取證。陳友諒馬上派了心腹之人曾法興去調查這件事。曾法興是天完軍“大哥大”級別的人物,在軍中素有威信,而且和趙普勝也是老交情。趙普勝是個性情中人,平常說話大大咧咧慣了,此時眼看老朋友來了,不但嘴裡吟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之類的話,而且並沒有認識到曾法興這次不是敘舊的,而是來調查他有沒有“違紀違規”的行為。於是乎,在接下來的談話中,他充分發揮口無遮攔的作風,天南地北一陣亂侃,最後又炫耀自己的種種功勞,發洩自己的一些牢騷。大有黃河之水天上來,滔滔不絕之氣概。 曾法興聽了臉色凝重,回去後一五一十地向陳友諒進行了彙報。陳友諒聽了臉色更加凝重,對趙普勝由將信將疑演變成完全懷疑。

於是,陳友諒馬上來了個第二步:開會論證。把陳普文、張必先、張定邊等文將召集來召開了一次內部分析會。得出的結論是:謀反之心有之,謀反之證據不足,還需繼續觀察留看。

就在陳友諒又是調查又是論證時,朱元璋將反間計進行到底,馬上上演第三步:出兵。他集中優勢兵力,對趙普勝進行了猛攻,結果,趙普勝防守的責任區的兩座小城連接被攻佔。朱元璋得了城池還不忘“賣瓜”——繼續造謠。又在敗兵中收買人四處製造謠言,說趙普勝跟朱元璋暗地來往,故意把城池獻給朱元璋,再下一步就是要獻上陳友諒的人頭作為投奔的大禮了。

鐵證如山,不容改變。原本就多疑的陳友諒沒有再選擇沉默。他也馬上來了第三步走:出兵。立即帶著五萬水師往安慶趕,並且美其名曰:解圍。

趙普勝聽說陳友諒不遠千里親自帶兵來為解圍,既高興又感動。立即帶兵衝破朱元璋布下的“天羅地網”,想要和陳友諒來個“牽手”,以示內心的感激之情。然而,他不會料到,等待他的將是他命運的終點。

然而,當趙普勝的人頭落地的那一瞬間,陳友諒突然醒悟了什麼似的,心裡暗叫道:不好,我中計了。當他不顧一切地沖上前時,一切都已經悔之晚矣。趙普勝已和他陰陽兩隔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