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作者簡介

劉禹錫(西元772年-842年), 字夢得, 洛陽人, 唐代中葉的哲學家和詩人。 貞元九年劉禹錫中進士, 又登博學宏詞科;貞元十一年吏部取士科, 官授太子校書;貞元十六年, 為徐州掌書記;兩年後調任京兆渭南主簿;貞元十九年, 擢升為監察禦史。 開成三年, 劉禹錫改任太子賓客, 分司東都, 一年後加檢校禮部尚書,

世稱劉賓客。 唐武宗會昌二年(西元842年)七月卒, 終年71歲。

劉禹錫與柳宗元交誼很深, 人稱“劉柳”。 他又與白居易唱和甚多, 並稱“劉白”。 劉禹錫精于文, 善於詩。 劉禹錫的詩歌雄渾爽朗, 語言乾淨明快, 節奏比較和諧響亮。 尤以律詩和絕句見長。 有《劉夢得文集》40卷, 現存30卷。 另有外集10卷, 為北宋時輯錄, 收有遺詩407首, 雜文22篇。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 西元805年(永貞元年), 順宗即位, 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 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 以失敗而告終。 順宗被迫退位, 王叔文賜死, 劉禹錫被貶。 可貴的是, 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後, 並沒有消沉下去。 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

是三十四歲。 正感到春風得意, 卻被趕出了朝廷, 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 做事都想與眾不同, 不肯人云亦云。 《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作品鑒賞

“自古逢秋悲寂寥”, 詩人開篇, 即以議論起筆, 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

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 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 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歎秋天的寂寞蕭索。 “自古”和“逢”, 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 接著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 態度鮮明, 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 這種自信, 儘管染上的, 是一種不幸的色彩, 然而, 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 “秋日勝春朝”, 用對比手法, 熱情讚美秋天, 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 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 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 詩人抓住秋天“一鶴淩雲”, 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 展現的是秋高氣爽, 萬里晴空, 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

那淩雲的鶴, 也載著詩人的詩情, 一同遨遊到了雲霄。 雖然, 這鶴是孤獨的, 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 卻是非凡的。 一個“排”字, 所蘊涵的深意, 盡在不言中了。 也許, 詩人是以“鶴”自喻, 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 這裡, 有哲理的意蘊, 也有藝術的魅力, 發人深思, 耐人吟詠。 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注腳。 第四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 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蕩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 也像白鶴淩空一樣, 直沖雲霄了。 字裡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 昂揚的鬥志國安呼之欲出。 如果說, 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 那麼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 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 更有力度。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麼悲涼的氣息,詩人隨著自己的“詩情”,和想像馳騁于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麼悲涼的氣息,詩人隨著自己的“詩情”,和想像馳騁于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