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2018歷史學考研知識點:維也納會議

為了幫助2018歷史學考研的同學更好地複習, 下面文都考研為大家分享“2018歷史學考研知識點:維也納會議 ”, 考研是一段漫長的旅程, 文都考研官網會持續為大家分享2018年考研專業課複習知識點!

維也納會議:

1814.3.9俄英普奧四國簽訂《夏芒條約》, 約定結成同盟20年, 同意推翻拿破崙, 不許他和他的家庭重登法國王位, 對歐洲領土的重新安排予以保證。

1814.5.30法國與反法同盟簽訂《巴黎合約》, 規定法國本土以1792的疆界為准, 交戰列強派出全權代表參加維也納會議。

維也納會議:1814.11.1—1815.6.9年反法同盟各國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

法國外長塔里蘭提出的正統主義原則成為會議的旗幟。 這個原則就是肯定法國革命前的封建君主為正統王朝, 恢復他們的統治力量, 政治體制及所屬領土等。 會議由俄英普奧四大國操縱, 最後決定:恢復歐洲舊的統治秩序, 限制法國, 保證歐洲均勢, 按照大國意志重新劃分歐洲版圖, 分割海外殖民地, 英國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進一步確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繼續維護德意志和義大利的分裂局面, 承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 維也納會議所確定的歐洲統治新秩序和國家體系稱為維也納體系, 歐洲又恢復了均勢局面。

維也納會議的四首腦: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英國外相卡斯爾端, 奧國首相梅特涅,

普魯士全權代表哈登堡

各國目的:① 俄國:在西歐使德意志分裂永久化, 在東歐吞併華沙大公國, 最終確立俄國在歐洲的霸權。 ② 英國:保持歐洲大陸諸國均勢, 擴大海外殖民地, 以加強海上霸主地位。

③ 普:擴充領土, 以便同奧地利爭奪德意志的領導權 ④ 奧:力圖建立在中歐的霸權, 特別是德意志的優勢。

會議原則:會議目的是恢復和鞏固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 消除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滿足各國重新分配歐洲和殖民地的要求。 法國外長塔里蘭提出的正統主義原則成為會議的旗幟, 這個原則就是肯定法國革命前的封建君主為正統王朝, 恢復他們的統治權力, 政治體制及其所屬領土等。 與此相適應, 戰勝國又採取補償原則,

即以相當面積的領土補償舊日統治者的損失, 重新劃分歐洲的政治地圖, 這兩項原則符合正統君主的利益, 而違背了民族主義和正統主義的精神。

《最後議定書》:1815.6.9簽訂, 主要內容:① 按照會議的正統主義原則, 許多被推翻的舊王朝卷土從來, 波旁王朝復辟, 薩伏依王朝復辟, 德意志諸王公又恢復了他們的統治。 ② 波蘭被重新瓜分, 十分之九的領土包括首都華沙在內都被俄國佔領有 ③ 德意志組成邦(34邦, 4自由市), 奧地利居首席地位。 ④ 奧地利取得義大利的廣大地區, 重新佔領倫巴底和威尼斯。 ⑤ 義大利仍然四分五裂 ⑥ 會議不顧有關民族的意願, 把荷蘭與比利時合併, 挪威與瑞典合併。 ⑦ 英國奪得大量海外殖民地 ⑧ 會議承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

評價:維也納體系是歷史的反動, 19世界初資本主義發展和民族獨立運動是歷史進步的潮流。 維也納體系卻維護歐洲舊的封建統治秩序, 用18世紀原則來統治19世紀的歐洲。 那時, 德意要完成統一, 以便開展工業革命, 東南歐被壓迫民族要實現民族獨立, 這也是歷史的潮流, 而維也納體系卻維護德意的分裂局面, 鎮壓東南歐的民族獨立運動, 任由大國踐踏小國家和民族, 這些都說明了這一體系的發動性。

歐洲協調的兩同盟三會議:

神聖同盟:1815年俄普奧三國君主在維也納會議後締結的同盟。 1815年9月, 亞歷山大一世發表宣言, 倡議歐洲各國君主建立神聖同盟, 以保衛君主政體和基督教義。 奧地利皇帝和普魯士國王回應倡議,

同沙皇一起首先簽署了宣言, 宣言約定三國君主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互相幫助, 敦促他們的人民實行基督教教義, 三國君主宣稱要根據基督教教義結成真正的, 牢不可破的友誼關係, 即神聖同盟。 到1815年, 除英國, 教皇, 土耳其, 蘇丹外, 所有歐洲國家相繼簽字加入。 在同盟居領導地位的是俄國和奧地利。 19世紀20年代, 神聖同盟先後鎮壓了義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 還曾企圖干涉拉美的獨立運動, 後因歐洲革命蓬勃發展, 列強矛盾加劇, 1822年名存實亡。

四國同盟:1815年11月, 為進一步採取措施對付法國, 俄英普奧四國成立四國同盟, 四國同盟條約規定:① 在20年裡以武力維護《巴黎合約》和《最後議定書》所作的安排, 這即包括關於歐洲領土的劃分, 又包括排除拿破崙及其家族重登法國王位的決定。② 締約一方如遭到法國的進攻,締約各國要出兵援助。③ 締約國還同意定期開會,討論有關“共同利益”的問題,以維護歐洲和平。四國同盟把維護神聖同盟目的的手段具體化,定期舉行會議,為以後一系列國際會議的召開和歐洲協調奠定了基礎。1818年11月法國加入,四國同盟擴大為五國同盟,新的五國同盟具有持久同盟的性質,目的在於保持歐洲的協調。

亞琛會議:1818,9歐洲協調的第一次會議在亞琛舉行。參加會議的有俄英普奧法五國,這次會議主要解決法國賠款和盟國從法國撤軍問題。1818.10.19五國簽署了《亞琛條約》,盟國表示讓步,同意提前撤退駐軍。11.4法國接受四國邀請加入四國同盟,舊的四國同盟體現著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制裁,而新的五國同盟具有持久同盟的性質,目的在於保持歐洲協調。

特洛波會議:1820.10.20在特洛波舉行的歐洲協調會議。19世紀的革命浪潮和民族獨立運動使歐洲封建君主惶恐不安,為扼殺革命運動,1820.10.20在特洛波召開國際會議,俄普奧三國君主參加,英國派外交使節出席,三國首腦簽署了《特洛波議定書》,規定凡因革命而更迭政府的國家一概排斥在歐洲協調之外,締約國有責任使破壞現狀的國家回到歐洲協調內,必要時不惜使用武力。英國由於國內自由派的反對,未在議定書上簽字,法國雖簽字,但做了保留。它第一次破壞了四國同盟規定的大國協調一致原則,歐洲協調開始變得不協調。

維羅納會議:1822.10在維羅納召開的歐洲協調的最後一次會議。俄英普奧法五國出席,會議主要討論西班牙革命問題。英國出於發展海外貿易,拓展海外市場的需要,支援西班牙獨立,主張西屬殖民地不得侵佔。而其他各國則主張干涉西班牙革命。最後,會議通過了武裝干涉西班牙的決議,並由法國承擔這項義務。可見英國放棄了歐洲協調,與俄普奧分道揚鑣。從此由大國會議統治的歐洲協調局面宣告結束。

⑴ 神聖同盟的破裂:① 希臘獨立戰爭標誌著神聖同盟開始分裂 ② 比利時獨立使神聖同盟最終破裂。

⑵ 維也納體系的嚴重動搖:① 19世紀20.30年代的革命運動衝擊了維也納體系封建統治秩序② 法國七月革命使維也納體系名存實亡 ③希臘,比利時的獨立維也納體系所規定的歐洲版圖首次和再次變動。

⑶ 維也納體系的徹底瓦解:1848年歐洲革命

⑷ 維也納體系的完全粉碎:19世紀60.70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統一戰爭完全粉碎了維也納體系。

列強矛盾與歐洲均勢:

三皇同盟:1873年德皇為了達到獨立和打擊法國的目的,與俄,奧匈兩皇結成的同盟。1873年6月,俄奧兩國皇帝簽署了一項協議規定雙方如有利害衝突問題,則進行協商解決,如遇第三國進攻締約一方,兩國皇帝應相互諒解,求的一致行動,如果認為必須採取軍事行動,則要經過特殊軍事會議的安排。這一協定通知德國後德皇表示加入,形成了三皇同盟。通過同盟,德國實現了孤立和虛弱法國的目的,俄國加強了在中亞地區對付英國的力量和西部邊疆安全的保證,使俄奧當時在巴爾幹的矛盾有所緩和,三皇同盟是舊時王朝外交的產物,它所維護的是君主之間的協作原則,並不是真正的軍事同盟。

1875年德法危機:1875年德法之間的一次戰爭危機。普法戰爭使法德兩國長期處於武裝和平狀態。法國經濟的復興,軍隊的改革,復仇意識的宣傳及保皇黨的上臺,使德國感到了來自法國的威脅。德國決定利用三皇同盟造成的有利態勢,先發制人,以戰爭恫嚇法國,迫使它徹底屈服,拋棄任何復仇的打算。1875年德國開始大肆製造戰爭輿論,加緊戰爭準備,就當時的實力而言,新的德法戰爭必然使法國遭到更慘重的失敗。面對德國的戰爭叫囂,俄國表示他難以容忍德國發動對法國的新戰爭,英國也表示不能坐視法國的失敗,由於英俄反對,德國只得罷手,一場戰爭危機解除。法國外交取得一定勝利,但英.俄兩國的目的在於維持現狀,並非有意幫助法國恢復戰前的國際地位。

為了幫助考生更好地複習,文都考研為廣大學子推出2018考研特訓彩虹卡、考研一對一、秋季集訓營等課程系列備考專題,針對每一個科目要點進行深入的備考指導,還會根據考研大綱進行針對性的輔導~歡迎廣大考生瞭解諮詢。

又包括排除拿破崙及其家族重登法國王位的決定。② 締約一方如遭到法國的進攻,締約各國要出兵援助。③ 締約國還同意定期開會,討論有關“共同利益”的問題,以維護歐洲和平。四國同盟把維護神聖同盟目的的手段具體化,定期舉行會議,為以後一系列國際會議的召開和歐洲協調奠定了基礎。1818年11月法國加入,四國同盟擴大為五國同盟,新的五國同盟具有持久同盟的性質,目的在於保持歐洲的協調。

亞琛會議:1818,9歐洲協調的第一次會議在亞琛舉行。參加會議的有俄英普奧法五國,這次會議主要解決法國賠款和盟國從法國撤軍問題。1818.10.19五國簽署了《亞琛條約》,盟國表示讓步,同意提前撤退駐軍。11.4法國接受四國邀請加入四國同盟,舊的四國同盟體現著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制裁,而新的五國同盟具有持久同盟的性質,目的在於保持歐洲協調。

特洛波會議:1820.10.20在特洛波舉行的歐洲協調會議。19世紀的革命浪潮和民族獨立運動使歐洲封建君主惶恐不安,為扼殺革命運動,1820.10.20在特洛波召開國際會議,俄普奧三國君主參加,英國派外交使節出席,三國首腦簽署了《特洛波議定書》,規定凡因革命而更迭政府的國家一概排斥在歐洲協調之外,締約國有責任使破壞現狀的國家回到歐洲協調內,必要時不惜使用武力。英國由於國內自由派的反對,未在議定書上簽字,法國雖簽字,但做了保留。它第一次破壞了四國同盟規定的大國協調一致原則,歐洲協調開始變得不協調。

維羅納會議:1822.10在維羅納召開的歐洲協調的最後一次會議。俄英普奧法五國出席,會議主要討論西班牙革命問題。英國出於發展海外貿易,拓展海外市場的需要,支援西班牙獨立,主張西屬殖民地不得侵佔。而其他各國則主張干涉西班牙革命。最後,會議通過了武裝干涉西班牙的決議,並由法國承擔這項義務。可見英國放棄了歐洲協調,與俄普奧分道揚鑣。從此由大國會議統治的歐洲協調局面宣告結束。

⑴ 神聖同盟的破裂:① 希臘獨立戰爭標誌著神聖同盟開始分裂 ② 比利時獨立使神聖同盟最終破裂。

⑵ 維也納體系的嚴重動搖:① 19世紀20.30年代的革命運動衝擊了維也納體系封建統治秩序② 法國七月革命使維也納體系名存實亡 ③希臘,比利時的獨立維也納體系所規定的歐洲版圖首次和再次變動。

⑶ 維也納體系的徹底瓦解:1848年歐洲革命

⑷ 維也納體系的完全粉碎:19世紀60.70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統一戰爭完全粉碎了維也納體系。

列強矛盾與歐洲均勢:

三皇同盟:1873年德皇為了達到獨立和打擊法國的目的,與俄,奧匈兩皇結成的同盟。1873年6月,俄奧兩國皇帝簽署了一項協議規定雙方如有利害衝突問題,則進行協商解決,如遇第三國進攻締約一方,兩國皇帝應相互諒解,求的一致行動,如果認為必須採取軍事行動,則要經過特殊軍事會議的安排。這一協定通知德國後德皇表示加入,形成了三皇同盟。通過同盟,德國實現了孤立和虛弱法國的目的,俄國加強了在中亞地區對付英國的力量和西部邊疆安全的保證,使俄奧當時在巴爾幹的矛盾有所緩和,三皇同盟是舊時王朝外交的產物,它所維護的是君主之間的協作原則,並不是真正的軍事同盟。

1875年德法危機:1875年德法之間的一次戰爭危機。普法戰爭使法德兩國長期處於武裝和平狀態。法國經濟的復興,軍隊的改革,復仇意識的宣傳及保皇黨的上臺,使德國感到了來自法國的威脅。德國決定利用三皇同盟造成的有利態勢,先發制人,以戰爭恫嚇法國,迫使它徹底屈服,拋棄任何復仇的打算。1875年德國開始大肆製造戰爭輿論,加緊戰爭準備,就當時的實力而言,新的德法戰爭必然使法國遭到更慘重的失敗。面對德國的戰爭叫囂,俄國表示他難以容忍德國發動對法國的新戰爭,英國也表示不能坐視法國的失敗,由於英俄反對,德國只得罷手,一場戰爭危機解除。法國外交取得一定勝利,但英.俄兩國的目的在於維持現狀,並非有意幫助法國恢復戰前的國際地位。

為了幫助考生更好地複習,文都考研為廣大學子推出2018考研特訓彩虹卡、考研一對一、秋季集訓營等課程系列備考專題,針對每一個科目要點進行深入的備考指導,還會根據考研大綱進行針對性的輔導~歡迎廣大考生瞭解諮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