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驕縱蠻橫的安祿山不怕皇帝,卻懼怕一代權相李林甫,是真怕嗎?

唐朝可謂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朝代, 它的繁榮興盛、國泰民安是即使到了這個時代也會讓人去嚮往的, 最後由安史之亂為導火索的唐朝顛覆, 也慢慢地拉開它的篇章。 安史之亂後摧毀了統治基礎, 削弱了封建集權, 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 使唐王朝自盛而衰, 一蹶不振。 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 讓我們抽絲剝繭, 一步步地對這段歷史進行探究。

提起安史之亂 不得不說的是 安祿山與李林甫, 那麼這兩位歷史人物又有什麼樣的微妙關係

說到安祿山, 大家眼前可能浮現出一個威風凜凜的人, 其實不然安祿山是一個體態略肥的男子, 他的外貌到是長得符合唐朝人的想像。 安祿山的童年也比較悲苦, 從小就沒了父親, 而後母親也帶他改了嫁, 這可能是造成他以後如此野心的一個伏筆, 在那個時候的安祿山就有了謀權思想上的萌芽。

安祿山的一生出現過許許多多的人, 有的人反抗他, 而有的人也在他困難的時候幫助了他。

唐朝的宰相——李林甫便是安祿山的這樣一個“貴人”。 李林甫是玄宗在位期間任職宰相最久的人, 但也正是因為他, 唐朝才會由盛轉弱。

李林甫不僅是獨攬大權, 排除異己, 還嫉賢妒能, 最可怕的是這位宰相還重用胡將, 這就讓當時的安祿山可以慢慢地壯大起來, 但是安祿山的一生都十分忌憚李林甫。

作為邊鎮的封疆大吏, 安祿山仗著唐玄宗和楊貴妃寵信, 連太子都不放在眼裡。 第一次見李林甫時傲慢無禮, 冷嘲熱諷。 李林甫不動聲色, 當著安祿山面召見御史大夫王 鉷, 王 鉷權勢僅次於李林甫, 卻在李的威嚴訓斥下表現得奴顏婢膝, 乖巧如貓。 安祿山看到這一情景, 心裡開始打鼓, 態度馬上轉為恭敬。

李林甫看見安祿山態度的轉變, 這才胸有成竹地對安祿山說道:“安將軍此次來京, 深得皇上歡心, 可喜可賀。 將軍務必好自為之, 效命朝廷。 皇上雖春秋已高, 但宰相不老。 ”安祿山聽了李林甫的話, 心中深懼。

此後李林甫每次和安祿山講話, 都能猜透安祿山的真實心思, 安祿山心裡暗暗驚服。 安祿山善於拍馬屁, 將玄宗哄得服服帖帖, 對滿朝文武倨傲無禮, 任意侮慢朝臣, 唯獨畏懼李林甫一人。 只要李林甫開口說話,

雖值盛寒之時, 安祿山也不免冷汗淋漓。 李林甫問安祿山任何事情, 安祿山絲毫不敢隱瞞, 將李林甫奉若神明。

李林甫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並不敢輕易得罪安祿山, 見安祿山意屈, 也不免暗自得意, 之後便恩威並施。 慢慢地, 二人關係親密起來, 安祿山親切地稱呼李林甫為“十郎”。

安祿山人在范陽時,每逢派人向朝廷奏事,便叮嚀問候李林甫。奏事之人從長安回來,所問的第一句話不是別的,而是問“十郎何如”。安祿山曾對親近之人說:“我安祿山出生入死,天不怕地不怕, 當今天子 我也不怕,只是害怕李相公。”對李林甫的忌憚之心可見一斑。這話也道出了當時的局勢:天子忙於享樂,朝政則盡為李林甫把持。

據說安祿山每次進京的時候,總說斜著眼不停地在觀察左右,甚至要把周圍都看過好幾遍,才肯進殿去。由此可見,安祿山心中對大唐的 錦繡河山 ,已經開始有蠢蠢欲動的念頭,感到天下可圖,朝廷可欺,不免暗生異志。

由此可見,安祿山心懷反意久矣,他懼怕李林甫,是害怕李林甫窺視到他內心的反意。他對李林甫屈意迎奉,李林甫對他倚重,兩人只不過是互相借力,互引為後援。他們是利益結合體。並不是誰怕誰。當安祿山準備就緒時,無論李林甫存不存在,他都會造反,“安史之亂”無可避免。所以“李林甫死後安祿山才造反,是因為安祿山懼怕李林甫”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安祿山親切地稱呼李林甫為“十郎”。

安祿山人在范陽時,每逢派人向朝廷奏事,便叮嚀問候李林甫。奏事之人從長安回來,所問的第一句話不是別的,而是問“十郎何如”。安祿山曾對親近之人說:“我安祿山出生入死,天不怕地不怕, 當今天子 我也不怕,只是害怕李相公。”對李林甫的忌憚之心可見一斑。這話也道出了當時的局勢:天子忙於享樂,朝政則盡為李林甫把持。

據說安祿山每次進京的時候,總說斜著眼不停地在觀察左右,甚至要把周圍都看過好幾遍,才肯進殿去。由此可見,安祿山心中對大唐的 錦繡河山 ,已經開始有蠢蠢欲動的念頭,感到天下可圖,朝廷可欺,不免暗生異志。

由此可見,安祿山心懷反意久矣,他懼怕李林甫,是害怕李林甫窺視到他內心的反意。他對李林甫屈意迎奉,李林甫對他倚重,兩人只不過是互相借力,互引為後援。他們是利益結合體。並不是誰怕誰。當安祿山準備就緒時,無論李林甫存不存在,他都會造反,“安史之亂”無可避免。所以“李林甫死後安祿山才造反,是因為安祿山懼怕李林甫”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