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平遙這些古建廟

平遙財神廟的故事

一九三八年二月十二日(正月十四), 日本鬼子從上東門攻佔平遙後, 平遙百姓便陷進了水深火熱之中。 日本鬼子燒殺搶掠, 欺侮百姓, 無惡不作, 人們怨聲載道, 苦不堪言。 城隍爺、財神爺看在眼裡, 怒在心頭!

過了一段日子, 從直隸天津來了一個梨園劇社, 也就是唱蹦蹦戲(評劇)的, 進了財神廟, 在財神廟戲臺上唱開了大戲。

蹦蹦戲的班主抓住人們想發財的心理, 賣票為賣“號號”, 即一張票為一個號號, 每個號2角, 如果中了彩可得4元, 總共1-40個號。 每天戲演完了, 從戲臺一旁把早已卷著的號號一拉開便知分曉。

人們為了中彩, 每天不論在家吃飯, 還是在戲院裡看戲, 如同著了迷似的討論出什麼號號, 臺上的精彩演出根本不理睬。 當時蹦蹦戲也有不少名頭把式, 如:胡雲仙、白世雲等等, 都唱得相當走紅, 可人們就是熟視無睹。 在戲院裡三、五一夥, 十幾個人一堆, 都猜測明天該出幾號……

不少的人因買號號家破人亡, 妻離子散。 比如:東大街有一個從外地來平遙賣蒸籠發了財的, 結果因買號號而窮困潦倒, 客死他鄉,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當時, 平遙人流傳有四種人走“倒運”走得深。 即:一種人熏料料;二種人買號號;三種人打麻將;四種人抱姑娘(逛*院)。

平遙南大街有一字型大小叫“魁泰”, 經營曲沃皮煙。 日本鬼子、南門頭的特務隊,

經常來鋪面搗亂, 欺負夥計, 隨手拿上皮煙不給錢, 還要打罵, 對此, 夥計們早就深惡痛絕;同時對蹦蹦戲用號號撈取平遙人錢財的做法也很不滿。

一日, 一個姓王的掌櫃和一個姓趙的夥計閒談說:“咱們今晚給財神爺燒燒香, 明天買他個滿貫(包場)。 ”在場的掌櫃、夥計異口同聲贊成。

深夜, 趙夥計跟著王掌櫃前往財神廟, 在財神爺牌位前燒了一把子香, 又點燃了一對蠟燭。 王掌櫃口裡念念有詞:財神你保佑俺平遙百姓, 讓財源再不要外流, 讓日本鬼子早日滾出平遙去, 禱告財神爺顯顯靈!正在此時, 燃著的蠟燭“啪!啪”冒出了兩個透亮的火星。

掌櫃急忙告夥計說:“你看, 你看, 財神爺顯靈了!”其實財神爺也在想:可不是, 蹦蹦兒戲在我廟裡折騰了將近一年,

不僅撈取了平遙人不少錢財, 而且使我一年不能安寧, 不能清靜, 魁泰掌櫃說得在理!

難道我身為平遙的財神, 不為平遙人保一方平安, 還能為蹦蹦兒戲不成?於是便分別托夢於兩個人, 一個人是“魁泰”煙店王掌櫃, 一個人是“蹦蹦兒”戲出號號的副班主。

夢是這樣的:財神爺邀八仙相聚財神廟, 又吃又喝, 有說有笑。 其中一個叫呂洞賓的神仙告財神, 如果明天蹦蹦兒戲賣八號, 平遙人買八號便大發財。 隨後張果老神仙插了一句, 讓日本鬼子也失敗在“八”字上!這個夢王掌櫃和副班主同時夢見, 只不過是一字之差:王掌櫃夢見是“買”, 副班主夢見是“賣”。

二日天明, 兩人睜眼, 不見八仙, 不見財神, 原來是一場夢!

吃了飯, 魁泰煙店早早訂票, 買了滿貫(包場)。 戲完了, 把一旁卷著的號號打開了:第……八號!果然“魁泰”煙店全中了, 而蹦蹦戲一下子全賭進去了。 三天后, 蹦蹦兒戲無聲無息地離開了平遙城, “魁泰”則發了一大筆橫財!之後的一九四五年八月, 日本鬼子宣佈無條件投降, 一個個小日本鬼子滾出了平遙!

一訪平遙青龍廟

2008年秋末, 與羅長仁老師相約, 我騎摩托馱著羅老師, 兩個年過六旬老翁一早啟程順汾屯公路逶迤而上。 山區的早晨已是寒風吹落葉, 枯草罩白霜, 冷風撲面, 手麻腳寒。 不時汽車呼嘯而過, 使人不由得打個寒噤。 遙望裸露遠山, 更顯出深秋的肅殺之氣。 轉過石城, 路邊山凹幾株古槐高楊中隱隱露出幾間石窯、土房。

羅老師告我右拐進村, 如一直往前不遠翻過神南嶺就是沁源縣界了。 這是下青沙村, 穿村向西北爬上山頂就是青山廟。 進村轉彎是一座陡坡, 我加足馬力迎坡而上, 不想迎面出現一個急轉彎, 我急忙中途換擋, 一個趔趄, 看看旁邊的深溝, 兩人皆嚇出一身冷汗。 欣喜沿途都已建成水泥路和磚路, 再加我騎技還算過關, 總算有驚無險。 不過有此驚嚇, 不得不時讓羅老師下車步行幾步, 我心中謹慎了許多。 約行七八裡, 乘停車之機我順著羅老師手勢仰望西北山巔, 一座土堡隱隱塌露出灰瓦青磚, 那就是青山廟了。

爬上山梁四岔路口處, 已是中午十一點許。 不知是風和日麗之故, 還是有釋重負之感, 頓覺暖意融融, 神清氣爽。 極目遠眺, 紅日高懸,天高雲淡。羅老師指著東北沿坡而下山梁上的村莊;那是尚家莊,西面不遠處即是上青沙,西北那座山梁便是大禹治水前古人在晉陽湖行船時靠岸的碼頭,人們一直稱為“碼頭山。”山腰樹蔭中透出的青磚石窯便是董家莊。環顧四周,東南西三面山巒疊嶂,巍峨起伏。唯北面晉中平原則一望無際。汾河如帶,逶迤穿越于古城平遙和大小村莊之間。大小村莊又如星星點點,點綴汾河兩旁。不是老羅提醒差點忘卻此行的目的所在。

西上緩坡,古堡式青山廟背依土坡坐北向南,坡後幾棵古松巍峨屹立,蒼勁挺拔。沿堡向南從巽位進入廟門,廟為四合庭院,院內寂靜肅然。一中年男子蹲在東窯前正扒玉米,抬頭看看我們憨厚地淡然一笑,雙手接過我們遞過的香煙,告我們他是村裡安排看廟的單身漢。說著放下手中的活兒給我們打開正殿殿門。正窯一排五孔,中間忱頭窯三孔加前廊,明間隔扇,次間檻窗直欞。原有前廊,現已不存,但基石可辨。階上有清代雍正至民國年間大小石碑五通,基本完好。兩邊兩孔窯洞伸出與東西窯相連,明堂處有小拱側門可通,伸出部頂上原有鐘鼓二樓,現已蕩然不存。東為住僧、善友儲藏室,西名為西天洞,是青龍爺坐化成神之地,也是進入青龍神墓穴的通道。東窯三孔,西窯四孔,皆前廊不存。南為戲樓,台基青磚砂石砌成,基高1.5米,右有磚拱窯洞一孔左牆開小門可通戲樓。據說戲樓磚雕、木雕、石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頂棚天花板繪有水滸108將惟妙惟肖。可惜1958年捭拆除,文革中台基又遭毀壞。2001年村中善男信女自籌資金修復台基。傳說戲樓前梁為二尺方木,是廟後古松一枝做成,古松老朽身空,倒伏後人可直腰穿行,可見古廟淵源誰能說清!正殿內舊有塑像早已蕩然無存,2005年村內外善男信女又集資募化新塑神像七尊,中為青龍神紫面長須,因青龍爺生前整日野外放羊,飽受風吹日曬之苦,因此所塑青龍爺神像面色紫黑。又因青龍爺生前使用放羊鏟與三尖兩刃刀相似,因此塑為三尖兩刃刀立於神像一側。左為東宮娘娘,右為西宮娘娘,西側塑乳母及侍女二尊,進門右側為帶刀侍衛。左右舊有壁畫依稀可辨,左為青龍神出巡圖,右為青龍神布雲施雨圖,內壁偶有還願題記等時代遺墨,也算是古廟歷經滄桑的印跡吧。我倆清洗謄錄完碑已是下午三時許,腹中早已饑腸轆轆,只得帶著青龍爺身世之迷和後人何以如此虔誠敬仰的疑問告別看廟漢子尋食充饑。行前也不免向功德箱中略有表示。

郝汝春

再訪平遙青龍廟

溫晉亨老先生是襄垣鄉青沙村人,早有解惑故鄉青沙、石城青沙和祁縣青沙三村一名之疑。十九街武介其先生自告奮勇;“我友趙振雙老師即下青沙人,在卜宜學區工作,可作嚮導,可預約當地幹部、老人作詳細介紹,必能滿足各位所願。”於是與溫老、武介其、廉樹炳、張法偉、趙振雙以及昆明書畫院副院長、國畫家鄭槐寶先生一行七人租車結伴於6月3日三訪青山廟。

上午10時許,到達青山廟時已由上青沙村、下青沙村、尚家莊、董家莊四村合併為青山村的村支部書記王吉文、村委主任王克元和村幹部及82歲的王有為等四五位老人早在廟內等候。幹部們談起國家文物的保護深感責任重大,任重道遠。老人們談起該廟昔日的輝煌、盛況無不慷慨萬端,歎息不已。聽他們介紹:此山原名為青龍山,那時風調雨順,滿山蒼松翠柏,草木繁茂。後來不知怎地草木不豐,山石裸露,被叫成黃龍山。廟為青山廟,所祀為青龍神。青龍神原為上界神龍,因不忍下界久旱不雨,便偷施甘雨普救眾生,所以違犯天條被玉帝貶下凡間。他生於臨縣磧口,人只知姓張不知其名。其母娘家為平遙範村人,因幼年失父家貧,只得寄居舅家,從小在青龍山青沙村一帶牧羊為業。因與人為善,樂於助人,人們尊稱張爺。張爺娶妻一為平遙人,一為祁縣人。二妻皆賢慧善良,樂善好施,一妻有幫人接生之術,被尊為送子娘娘。一妻有下奶醫藥良方,被尊為佑子娘娘,兩人和睦相處,相得益彰,同為當地人排憂解難,深得當地人敬尊和愛戴。兩位娘娘娘家故人知其所能,雖然路途遙遠,中間翻山越嶺,不免常來求助。姐妹兩個不論誰的娘家有求必應,熱情接待,盡力相幫。兩村人吃水須下溝驢馱、肩挑往返數裡,羊群也須下溝飲水,甚是不便。張爺不忍百姓疾苦,施展法力,用放羊鏟隨地挖一小坑,便甘泉自流,免除人民肩挑、驢馱之苦。一年久旱無雨,莊稼枯萎,人民看看無望,不少人準備拖兒帶女沿路乞討,外出謀生。張爺眼見生靈塗炭,於心不忍,再次偷降甘雨,解民倒懸,使一方生靈免遭流離失所之苦。張爺自知得罪天庭,定遭懲罰,於是進入西天洞內頭枕玉枕,身臥石床閉目坐化而亡。據說青龍爺睡過的石床、玉枕洞中尚存。有個小和尚出於好奇不聽師傅勸告,偷偷進洞察看,被一大蛇嚇得昏死過去,老和尚救醒小和尚後。恐再有類似事情發生只得把洞封死。

傳說青龍爺身藏一寶,名“回壟谷”,此穀種貴在前面搖耬下種第一壟,回頭再種第二壟時前壟種的已經成熟。一些村民有此方便也就好吃懶做,遊手好閒,失去往日勤勞。因此青龍爺坐化前將穀帶入洞中,不留人世,以免世人懶惰成性。傳說有一膽大而貪婪者為取出穀籽欲爬進西天洞挖掘,結果挖得雙手十指出血不能如願,就在失望中出來拍打衣服浮土時竟將指甲心帶出一粒穀子掉在地上。結果種子落地生根發芽,長成幼苗,幼苗迅速拔節生穗,轉眼穀粒飽滿即將成熟。此人看著好不喜歡,心想:穀穗成熟再種穀子,如此快速迴圈,就是光賣谷種何愁一生富貴?正在想入非非,得意忘形之際不想竄來一隻種羊一吃將穀穗吞入肚中,從此世上“回壟穀”絕種。種羊食穀穗後頭生雙角如同彎曲穀穗,體魄健壯高大,精力過剩好鬥,且繁殖能力極強,有“母羊生母羊三年五隻羊”之快速。為此種羊深受羊工寵愛。

張爺坐化後,周邊上、下青沙村、董家莊、尚家莊四村山民不忘張爺在世好生之德,就在洞前建此廟宇,尊為青龍神,四時祭祀。每年正月十五,善友、住持黃土填道,清水灑掃,打開廟門迎接四村男女老少。村人敲鑼打鼓,扮演紅火,進廟獻神,用混秧歌曲調唱道:“正月十五廟門開,全村老少燒香來,青龍老爺是神靈,保佑合村發財人……”四村山民手捧供品,虔誠敬香,頂禮膜拜,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每逢清明節前後和六月初十青龍爺生日之際,四鄉八鄰必來上香祭祀,范村舅家尤為重視。逢節必來,來必佈施,帶花還願,許願唱戲。求雨,乞子者,還願佈施獻戲者日眾,慢慢形成物資交流大會。會前沁源、汾陽、磧口、介休、靈石等周邊各縣商家駱駝、騾馬馱隊馱著各地貨物蜂擁而至,沿途人流絡繹不絕。會日時,廟外鋪面鱗次櫛比,遊人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廟內舞臺戲班鼓瑟吹笙,霓裳歌舞,熱鬧非凡。奇怪的是雖不大院落除看戲的外還有燒香許願,還願佈施以及小商小販千余人進進出出不覺擁擠,人們深信這是青龍爺冥冥之中的神氣。村東邊一所院落山民幾口大鍋不停地燒水,燒開便倒入幾把大茶壺內供商販遊人免費喝水,天長日久,人便把此院叫作“茶壺窯。”院外空場放一長丈余,寬高各三尺石槽以供牲畜飲用,幾百牲畜屢飲不幹。可惜石槽已失,無可驗證。說起唱戲都是祈雨、求嗣者還願出資,現殿壁仍留有求子還願,治病康復的題字。每逢天旱,周邊及下游村落便上山進廟祈雨,每祈必有應驗。尤其範村人來求更是有求必應,即使鄰村也要惠及範村,故祈者下大雨,范村下小雨,古有“青沙下雨澆範村”之說。同樣青龍廟修葺佈施花費之大首推范村,範村獻戲,不惜高價,專揀名角。看來甥舅之情人神皆然。說起唱戲盛況老人們言辭動情,情及於表;“我們小時看過“蓋天紅、”“丁果仙、”“獅則黑”的戲,那才叫過癮哩!聽上輩說:“萬人迷”、祝豐園在此唱過,南路“一盞燈”也在此唱過。周邊村民們不惜翻山越嶺前來看戲,有的甚至身背乾糧,不辭勞苦從沁源、介休百里以外而來,他們在歇台時吃口乾糧喝碗水,前簷底下打個盹,鑼鼓響起繼續看,真是場場爆滿,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就是這樣的盛況從來不用維持秩序。”話中不無顯示出對神的尊重和敬仰,也顯示出農耕文化時期,人民對水的嚮往和企盼。看來,人的一生只要勇於奉獻,有益於人民,有益於社會必然會受到社會的尊重和人民的愛戴。必然祖祖輩輩不會忘記,敬若神明。

青山村的幹部和老人告訴我們:現在黨中央以人為本,注重民生,在蔔宜村正為他們修建移民新居。他們將告別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山村,告別這艱苦惡劣的生活環境,告別貧困的過去。走進一個由國家統籌安排的,生活條件相對舒適和生產條件相對優越的新的生活環境之中。

人們依戀過去,更嚮往未來。告別青山村幹部和村民後,老天稀稀疏疏地下起小雨,這也許是青龍神向我們作別的表示吧!

郝汝春

平遙西坡村城隍廟的傳說

郝汝春 郭曉光

城隍,顧名思義為城中主宰之神。但在縣城城南50裡的群山疊巒中,不足200戶的西坡山村卻竟然建有一座城隍廟。廟雖不大,卻在鄉間獨一無二,難道古時城隍也越俎代庖行鄉間之事?說起來這裡還有一段傳奇故事。

不知何朝何代,西坡村出了一位被皇帝封為懷遠將軍的劉姓武官。劉將軍任職四川巴州,因武功非凡,名威大震。且在任職期間忠於職守,治理有方,注重教化,恩威並重,使當地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安居樂業,因而為當地百姓所稱道。

這年劉老將軍告老返鄉,車馬行至村口,見村前一條山溝木橋坍塌,只得棄車徒步涉水翻溝,翻過山溝,一道二裡半長坡道被雨水沖刷得坑坑窪窪,凸凹不平。進得村口,只見廟宇破敗,滿眼淒涼。再到村中,又見父老鄉親房屋不整,面有菜色,深知皆交通不便所致。歎息之余,決心修橋補路,造福桑梓。但仔細一算,即使全數捐出自己的養老俸銀也是杯水車薪,於是寫了一封疏引,讓村人四處募化。

村人拿著“一橋二裡半,橋頭三座廟”。蓋著縣署大印的疏引外出募化,每到一處,施者一看疏引,僅一座橋就長達二裡半長,且橋頭再建三座廟堂,一定工程浩大,費資豈非小數?於是不惜重金,慷慨解囊。不數月,化緣之人陸續返回。於是庀材鳩工,越數月,一座磚石拱橋建成,村口真武廟、關帝廟煥然一新,進村二裡半長的土坡全部石砌。從此,道路暢通,百姓生活日漸好轉。劉老將軍的善舉,四方百姓無不交口稱頌,傳為一時美談。

這夜劉老將軍忽得一夢;一位身穿官服之人登門拜訪。劉將軍連忙迎入客廳。舉目一看,好生面善,但一時想不起在哪裡見過。客人見劉老將軍面有疑色,便自作介紹:“我乃四川巴州城隍是也。”劉老將軍恍然省悟,果與巴州城隍塑像面貌一般無二。連忙下拜,城隍急忙雙手相攙,“你我不必客氣,今日以友相訪,何拘神人禮節?感恩你在任期間盡職盡責,使一方地面安寧,至今全境百姓念念不忘。聽說你回鄉後修橋補路,甘守清貧,多行善舉。造福桑梓,實為敬仰而來。”彼此落座,談得很是投機。眼見日色漸暮,城隍只得起身告辭。老將軍送至村口,不免有戀戀不捨之情。“你我雖然相知,怎奈老朽凡夫俗子,神人殊途,不知何日再逢?”不由潸然淚下。城隍也覺淒然,“本欲長談盡興,怎奈一來公務在身,二來鄉間無有棲身之所。只得暫且作別,後會有期”,說罷化一股清風而去。劉老將軍感恩城隍知遇之情,於是在村中真武廟側修了一座城隍小廟,並在該廟前修了一座戲臺,每年城隍壽誕或成道之日,必唱戲三日,神人同樂。若思念情切,使焚信香一爐。城隍感知,不免乘閑與之日談夜宿。如此神人之誼數年,直至劉老將軍謝世。自此,地處邊遠的山區鄉西坡村便有了一座世間罕見,平遙絕無僅有的城隍廟。而且與當地城隍近在咫尺卻豪無牽涉,而是遠在千里之外的四川城隍。

南神娘娘廟述古

郭保旺

南神娘娘廟位於平遙縣東泉鎮東泉村村南,地處寶塔山腳下,惠濟河東岸的高崗上,海拔1050米。始建於元大德10年(1306),擴建于清嘉慶7年(1802),重修于清道光24年(1844)。歷來香火旺盛,聲名遠播,求子求財者絡繹不絕。惜毀於戰亂和拆廟建校。2004年東泉村有識之士王鳳儀、李超康、侯步英等人順應民意,多方籌集10余萬元對南神廟主殿進行初步修復,重塑了神像,於2006年完成第一期工程,並舉行了開光剪綵儀式。2014年初東泉村黨總支、村委會為加快鄉村旅遊和集鎮建設,決定動員社會力量全面修復南神廟,東泉籍有識之士、在外經商辦企業多年的熱心人鄧耀武先生自願積德行善,自籌資金挑起全面修復南神廟的重任,特聘平遙今朝古建園林設計院繪製了全套設計圖紙,當年投資120萬元完成了主殿加前簷、重修魁星樓、重修禪院及彩繪工程,並把南北大殿和山門戲臺築了基礎。2015年又修了齋房和餐廳等工程。現在南神廟已恢復了往日香火旺盛的景象。

一、南神廟概貌

南神廟座東朝西,主殿5楹,正中3間為古式十字枕窯,塑有南神聖母娘娘坐像和懷抱嬰兒的送子娘娘像,兩邊還塑有懷抱童男童女的乳母像,再兩邊各塑有一位童子站像。正殿南面一間塑南神爺像,北面一間塑文昌爺像。主殿兩側原有南北大殿,東西中軸線上有卷棚、山門和戲臺等建築。卷棚前後原各有大柏樹兩株,大殿東北角聳立著偉岸的魁星樓,山門外兩側各有大松樹一株,當年松樹長勢繁茂,枝幹舒展挺拔,如張開雙臂迎接四面八方的友人,十分壯觀。據清道光24年(1844)甲午科舉人、乙酉科拔貢張居壽所撰《重修南神廟碑記》雲:“東泉村固平遙之重鎮也,山勢正東南一帶層疊而下,人民居於曠平之原,而建廟于南崗,所以接龍脈也。其廟東祀南神,西建彩樓,蓋取斯于二章之義,欲其子孫繩繩姒續於無窮耳。”這就清楚地告訴世人,南神廟是建在接龍脈的風水寶地上,祀奉南神即可子孫永葆而永續無窮。《重修南神碑記》又雲:“爰于嘉慶七年在正南方建立窯殿,祀文昌帝君、魁星天二尊之神,固紫垣尊貴之星,所以造福於人間者也,而尊斯神者必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聽、長和幼順、泯詐虞、敦樸素。凡所以必謀日用而尚往來者,所先正為法,夫然後可以盡彝倫之敘。”可見敬奉南神娘娘、求財求子、望子成龍,必須家庭和睦、公道正派、一心向善,功德圓滿才能有求必應。

許多年來,南神廟香火旺盛,經久不衰。每逢農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也是南神娘娘廟的廟會。從前一天開始,就廟院大開,人來人往,鞭炮不斷,二月十五正式祭祀之日,淩晨子時,人們就去搶燒頭爐香了。據傳,太陽出山之前燒香者最為靈驗。舊時,求神者在這一天要置辦五供五菜,置於捧盒之中,有錢人家要置多種菜肴,用食盒抬上前來上供求神。生子還願者要領著孩童,攜帶用五色紙紮成的六角架兒,來祭祀南神娘娘。這一天,廟院從早到晚香煙繚繞,燈火通明,道長們早早就撞鐘擊鼓,為前來進香者祝福。方圓百里的善男信女有的前來求子,有的生了子又前來還願。有的子女稱心如意又來求財。這一天全村家家戶戶高朋滿座,親戚朋友上香之後還要趕廟會、逛大街,村南通往大廟的路上更是熱鬧非凡,騎馬坐轎者往返穿梭,穿長袍、戴禮帽者川流不息。每年二月十五廟會,必請戲班唱戲,而且當天上下午要重複唱《滿床笏》“拜夀”一折,而不唱接下來的“打金枝”。據說,唱“打金枝”對南神娘娘有不敬之意。第二天,戲班要轉移到東泉村內馬王廟戲臺再唱三天。由於南神廟神奇和靈應,行善施銀者眾多,據道光24年(1844)《重修南神廟碑記》和民國十九年(1920)《維修南神廟碑記》所載,為南神廟施銀者除本村人外,還有大量外地香客,有汾陽、介休、孝義、祁縣、太谷等周邊縣的,還有省城太原,乃至北京、天津等地的字型大小和商人,這些就足以說明當年香火之盛況。

二、南神廟的傳說

“平遙民間傳說,南神娘娘是竇王的三女兒,她還有兩個姐姐,俗稱青沙娘娘和白娥娘娘,他們都各有廟宇”(見張燕生《東泉南聖廟》一文)。還有一種傳說是:“竇王的三個女兒,大女兒出嫁于東泉村,二女兒出嫁于偏城村,三女兒出嫁于青沙村,三人均同情百姓,體恤窮人,助人為樂,和親睦鄰,常為村民保胎接生,且有求必應。姐妹三人仙逝之後,村民皆感其盛恩,奉大女兒為南神娘娘,奉二女兒為後土娘娘,奉三女兒為青沙娘娘,並分別立廟祀之。”(見劉志超《竇王墓述古》一文)。兩種說法大同小異,流傳甚廣。

竇王乃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竇建德,康熙四十六年《平遙縣誌》卷之一星野志載:“竇建德墓在縣東南三十裡羅家山牛口峪,俗稱竇王墓。”另據光緒八年《平遙縣誌》記載:“扇車石在西坡村北,傳言竇王盔甲在此石下。”“馬蹄泉在千秋嶺連山石上有井如馬蹄,俗傳唐太宗禦馬過此渴甚,忽湧此泉,沁平以此為界。”“千秋嶺,俗名太山神嶺,相傳唐初,秦國公鐙打石雷處,嶺上有太宗廟。”“點將台在千秋嶺,俗傳為尉遲敬德點將之處,今止留土丘,中有大蛇守護,人不敢近。”以上種種記載說明隋末唐初確有農民起義軍和隋唐王朝在平遙境內打過仗。可見竇王及其女兒的傳說應有些來歷。

經查史書:竇建德(573--621)隋末河北農民起義軍首領,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東北)人,農民出身,初為裡長,大業七年(611)任二百人長。因助孫安祖起義。家屬遭殺害,遂率部起義,投高雞泊起義軍首領高士達任司兵。十二年任軍司馬,擊殺涿郡守郭絢,高士達戰死後,他繼任領袖,稱大將軍。擁軍十余萬。十二年于樂壽(河北獻縣)稱長樂王,建元丁醜,攻佔信都、清河等郡。河間之戰,攻下河北大部,次年稱夏王,建都樂壽,改元五鳳,國號夏。五鳳二年(619)擊殺宇文化及,不久遷都洺州(河北永年)。他禮賢下士,每得戰利品,均分給將士,自奉甚儉。在其所占地區內,“勸課農桑,境內無盜,商旅野宿。”武德四年(621),李世民率軍圍攻盤踞洛陽的王世充,竇建德率部馳援進抵滎陽以西,在牛口佈陣,以輕敵兵敗被俘,後被殺于長安。

以上記載說明:竇建德是一個體恤百姓、禮賢下士、生活儉樸、甚得民心的農民起義軍首領。在河北稱王后,遂逐西進,馳援洛陽,必然翻越太行山,過黃河、在晉中一帶駐兵作戰也在情理之中。另外,他勸課農桑、發展生產、必然要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他自奉節儉、禮賢下士的作風也必然要影響到他的三個女兒,一家人多行善舉、救助百姓,也必然深受老百姓的尊崇,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救星,日常生活的楷模。據傳南神娘娘特重親情,因父親竇王和兩個同胞姊妹的墓地、廟宇都在西面,故南神廟的坐向是坐東朝西,意在守望著她的親人。

康熙四十六年《平遙縣誌》中還有這樣一段話:“舊志載竇建德墓雲,在牛口峪。牛口河洛地耳,且建德就擒至長安,方為文皇所誅,則此地之塚可疑,而華陰東山有建德墓,故臣憐而收葬或近之矣。”意思是竇建德在牛口峪被擒後押至長安,被李世民所殺,對平遙的竇王墓提出了質疑。陝西華陰東之墓可能是真的。這也不足為怪,古人以衣冠、生前用具、兵器所埋作墓的多有先例,死後遺骨移此下葬也有可能,關鍵是生前的德行如何,生前做了好事,老百姓必然會採取一定方式來紀念他。反之,歷史上的*臣,如秦檜、嚴嵩等人,即使墓葬近在咫尺,老百姓也會當作反面教材,唾棄他。

三、南神廟的紅色承載

在解放戰爭時期,南神廟還是徐向前司令員親率華北野戰軍第八縱隊,解放晉中第一戰——原家莊大捷的總指揮部。

1948年6月臨汾解放後,徐向前採用“聲東擊西”的戰略,派部隊挺進風陵渡,製造主力南渡黃河的態勢,專等閻錫山的“閃擊集團”調防,晉中門戶洞開之時,親率第八縱隊沿同蒲路東側的山區,向平遙、介休以東地區出擊。6月18日16時徐向前下達了直插晉中的命令,把一張縝密的網悄然撒開。6月19日淩晨,臨汾旅67團七營從上莊的林坡村迂回到原家莊村南麓的九龍溝村,向盤踞在原家莊的閻軍親訓師獨立營,撒開包圍大網,8時總攻開始,槍炮聲、喊殺聲使敵人亂成一團。敵軍營長,急忙呼救,要求增援。徐向前司令員調集太岳部隊控制了介休張蘭鎮,華北野戰軍13縱隊控制了祁縣,第8縱隊控制了南同蒲鐵路,徐向前作戰總指揮部從仁義根據地遷到東泉村南神堖娘娘廟內,迫使平遙城內敵軍親訓師不敢貿然推進。最後,原家莊據點的親訓師獨立營被我軍全殲。此時,敵軍從太原派出的兩架轟炸機增援,轟炸機飛行員沒有想到我軍已奪取了他們的電臺,我方命令敵軍電報員向飛行員喊話,緊接著炮彈在敵軍中爆炸。經過激戰,我軍斃敵71人,俘虜敵人235人,繳獲大炮10門、槍支160余支,俘虜了敵營長,敵軍無一漏網。(摘 自《山西政協報》2008年9月10日王青梅署名文章“解放晉中第一戰。”)

王青梅同志當時是平遙五區婦女主任,親自帶領五區衛生隊和擔架隊參加了解放晉中的戰役。另據參加過晉中戰役看護隊的張昶棟回憶:“1948年夏的麥收季節,我人民解放軍華北野戰軍,在徐向前同志的指揮下,從沁源縣大山溝裡挺進平遙,首先要解放的就是盤踞在原家莊據點裡的敵人。經過半夜的激戰,敵人全部被消滅,拔除了這個據點。天亮後,閻錫山派出了地面增援部隊,並派出飛機進行空中掃射,又經過半天的戰鬥,在我軍強大的攻勢下,國民黨增援部隊也被徹底擊退。印象最深的是,當時已時至盛夏,被俘的國民黨兵還穿著棉衣,在我軍押解下顯得十分狼狽。”(摘自《古村史韻》第252頁張昶棟“在戰鬥的歲月裡”一文)

晉王廟修戲樓時,幾乎平遙各大小票號都為之捐了款!

燭臺香火隱紅塵,荒顏殘相簷檁深。幾樹新綠廟中立,春罷迎來探訪人。

七洞龍王廟(有碑文記載為晉王廟)緊依在七洞村小學的後面,看起來雜草覆院,雖也有綠意叢生,但樹木枝幹橫七豎八,不僅讓舊時的物件更顯得有些蒼涼。儘管如此,這座廟還是不失它原有的文化承載。

殘破的廟內,兩通保存完好的石碑讓關於這座廟的來龍去脈有跡可查。 據碑文記載,龍王廟(晉王廟)建自前明萬曆年間,戲樓一座,建自我朝雍正四年。殿內神像正中晉王尊神,中左龍王尊神,中右虸蚄尊神,正東五路將軍尊神,正西 聖大夫尊神,正中的晉王就是朱元璋三子朱。

朱是朱元璋與馬皇后所生的第三個兒子,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封晉王,建藩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十一年(西元1378年)就藩。史書記載,這位元第一任晉王,自小跟大學者宋濂學文,又從杜環學習書法,長得“修目美髯,顧盼有威”,而且智慧極高。封王之後,鎮守北方重鎮,與燕王朱棣一起成為明初最有勢力的藩王,多次參預明初軍國大事,對明初的朱氏政權和國家民族,作出過較大貢獻。但朱棡這個人的性格,頗有些驕縱,在晉王任上,也做過許多不法妄違的事,甚至一度陰謀造反,因被人告發不遂,從此受到朱元璋的責怪和疏遠,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因憂怨而死,年僅41歲,在位28年,諡為恭,史稱晉恭王。

隨著歲月的洗禮,龍王廟(晉王廟)日漸磚瓦不全,樑棟俱損,於是于大清同治九年,村人將廟又進行了一次整修,當時不光是在村裡的,就連在京的七洞生意人都為維修此廟捐了款,這些在碑文上都有記載。可見當時有不少七洞人是以晉商為生,並且把生意做到了京城,在他們發跡時不忘桑梓,非常樂意為家鄉的建設捐款集資,這就是一個地方最可貴的人文文化。

非常可惜的是,龍王廟內的戲樓已無跡可尋,曾經戲樓的建築部分已被一棵大樹替代,只見軀幹堅挺,直指蒼天。而當年為增修戲樓捐款的、

平遙城裡大大小小的票號卻在碑刻上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遐想。是啊!一座村裡的戲樓,何以能驚動那麼多家票號為之捐款?不僅讓人匪夷所思。

一座廟宇就是一個地方物質文明的載體,也是人們精神文明的載體。毋庸置疑,只要一談到廟,人們或多或少會加注封建思想、封建倫理和封建迷信等色彩。為此,我們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認識這份重要的傳統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科學傳承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使之能夠與地域發展較好地相適應。

七洞《重修晉王廟碑記》

夫碑何為乎?不過記廟之始末焉耳。是廟也,在昔正殿三楹,建自前明萬曆年間。戲樓一座,建自我朝雍正四年。迄今磚瓦俱壞,樑棟欲摧,將有不蔽風雨之勢。村中耆正以為廟貌如是當村事者之過也,於是集我村人商所以修理之。一時輸財鳩工,人皆踴躍爭先。對於分給緣簿能為者亦皆欣然攜去,毫無難色,此可見好善樂施,竭力辦公,吾鄉實其人。錢糧既備,大工斯尖,正殿三楹改為磚窯三孔。又因道光年間山水入廟,淹壞神像,所以增其基址,以防水患。戲樓一座亦增其基址改為磚窯一孔,且與正殿並建前簷,蓋取其質而有文,不僅以堅固畢乃事也。殿內神像正中晉王尊神,中左龍王尊神,中右虸蚄尊神,正東五路將軍尊神,正西列聖大夫尊神。諸神像皆照舊重塑,未敢妄為改易,遵先制也。東西建房數楹,以為有事人休息之地;兩邊高其垣墉,純用以磚。門外列以照壁,蓋以必如是庶可稱完美矣。斯役也,始于同治八年五月,告成于同治九年七月,經二年之久。諸先生之經理之一,亦未嘗於工料而外藉端濫(浪)費,其樂善之誠、立志之潔,更為嘉焉。工成,諸先生告余曰:廟工費錢二千六百吊有餘,再工之始末汝所素知,可作文以記之。余固不能文,但義有難辭,姑就余之所知以記其事如此。捐錢人名載於碑陰並及別碑。

鄉飲介賓邑癢生侯錫五沐手撰文並書

經理人:信士侯國俊 從九李維綱

從九李奇軍 典籍冀光仁

從九李煥章 信士李德裕

千總侯秉仁 武生李繼昌

大清同治九年歲次庚午十月轂旦

崇禮東泉南神廟

張中偉

早年翻閱《平遙縣誌》,見有“竇建德墓在縣東南三十裡羅家山牛口峪,俗稱竇王墓”的記載,心中感到十分可笑。竇建德,河北人,隋末起義先稱長樂王于樂壽(今河北獻縣),後遷都洺州(今河北永年),稱夏王。失敗後,被唐朝廷殺害于長安,怎麼會在平遙這個地方出現了“竇王墓”呢?

近日接縣文聯通知,為迎接二月十五平遙東泉村南神娘娘廟廟會,東泉村黨支部、村委會和南神娘娘廟管理處主任鄧耀武,誠邀縣文學協會、縣書畫界藝術人士在二月十四日,赴南神娘娘廟舉辦采風筆會。我與眾文友乘車到達後進到南神娘娘廟正殿,只見南神娘娘儀態慈祥,端坐於神台之上,殿裡也沒有任何解釋性文字。於是我向旁邊幫忙的村裡婦女打問這位娘娘究竟是誰?但她們的回答是“不知道”。我知道,一般的娘娘殿裡,供奉的都是天下聞名的神佛性人物,如東嶽泰山上的碧霞元君娘娘,佛教裡的摩耶夫人、觀世音菩薩等。這時站在我旁邊的文友王振文提醒我道:“南面這間殿裡供奉的是南神爺,而且牆上有文字。”於是我便隨他來到供奉南神的旁殿裡。只見南神爺也端坐於神臺上,眼有所看,手有所指,十分威嚴。南面牆壁上有鏡框型板面上寫道:“南神爺相傳為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竇王的女婿。竇王以體恤百姓,禮賢下士,勸課農桑著稱。他的大女兒嫁給了東泉村一位勤勞善良的農夫,婚後兩人相敬如賓,男耕女織。辛勤勞作成為富戶後,仗義疏財,見義勇為,助人為樂。他教子有方,個個成才,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楷模。後得道成仙,羽化為民間財神,被人尊稱為南神爺。”我讀了這篇說明性文字後,頓時感覺到,這是一座俗神廟,是供奉當地對人們有貢獻的民間人物的神靈之廟。這時旁邊有一位當地的老者,見我仔細研究牆上文字,於是湊上來說道:“嫁在我們東泉村的是竇王的大女兒,也就是正殿裡的南神娘娘。二女兒嫁于偏城村,現在還有供奉她的後土廟存在。三女兒嫁青沙村,現也有青沙娘娘廟供奉。”說著他將我們引到廟外的西面,指著西南方向說:“離這裡十幾裡地的羅家山牛口峪處,竇王死後就埋在那裡。人們稱‘竇王墓’。南神娘娘為了永遠紀念她的父親,於是將自己的廟堂建成坐東向西的方位。”這時我腦子裡忽然閃現出東莊郝汝春的身影。他在世時對我說,他想整理寫一本記載平遙俗神的書。因為他在整理編寫《平遙古戲臺》書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少供奉平遙地方性人物的俗神廟,反映了平遙源遠流長的豐富地方文化的又一個方面。但由於他的過早去世,這項工作便被擱置在了一旁。竇建德被殺後,作為他的親人妻子、女兒們,很有可能將其屍體運到她們躲避居住的平遙境內,尋地安葬。隨著女兒們安穩立足深得民心後,於是將其流傳民間,載入史冊,也是極有可能的。如果竇王墓是一座空墓,最起碼也應是一處衣冠塚。如果其他地方沒有墓地的話,說不來,也可能還就是真實的一座墓塚。

關於夏王竇建德“以體恤百姓,禮賢下士,勸課農桑著稱”的印象,第一次是前三年到河北永年參加全國太極拳比賽時。那是在遊覽永年古城時,從古城的聽講中驀然發現的。那裡至今流傳有好多關於竇建德稱孤為王時的實物和傳說,說明竇建德在當時確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這樣女兒們繼承他的優良傳統,力所能及繼續造福民間,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並因此受到當地人的世代崇奉和愛戴。

限於手頭的資料,我還不敢說後土娘娘、青沙娘娘有何作為,但從本廟的主殿人物設置來說,南神娘娘的生前作為,不論是送子接產,還是救難濟貧,在當時的影響遠都應在南神爺之上。也可能當時是有竇王的身份地位在那裡擺著,但南神娘娘個人的品行作為,也是置於正殿主位上的一個重要原因。何況中國當時還是一個男尊女卑,等級社會特別森嚴的時代。但這裡更需要說明的是,不論是南神娘娘、南神爺之所以成為人們心目中尊奉的神靈,還是竇建德稱孤夏王傳世,也還是東泉,乃至更多地區人對他們的尊崇抬愛,才使他們得以世代相接地流傳了下來。

雖然隨著世遠年湮,民間已缺乏了有關河北人與我們平遙東泉人的往來傳說,但在當時肯定會有許多的佳話蔓延。

經過一上午的會議、采風、書畫展示,中午吃過齋飯後,我們再次乘車踏上了回城的歸程。當我再次回首南神娘娘廟時,只見高高聳立於廟宇南面供奉文運之神的魁星樓更加巍峨挺拔,似乎它也在南神娘娘、南神爺以及竇王呼朋引伴的感召下,正準備給東泉,乃至更多的華夏兒女普降下甘霖般的福祉,造福於更廣闊範圍內的世代人們。

紅日高懸,天高雲淡。羅老師指著東北沿坡而下山梁上的村莊;那是尚家莊,西面不遠處即是上青沙,西北那座山梁便是大禹治水前古人在晉陽湖行船時靠岸的碼頭,人們一直稱為“碼頭山。”山腰樹蔭中透出的青磚石窯便是董家莊。環顧四周,東南西三面山巒疊嶂,巍峨起伏。唯北面晉中平原則一望無際。汾河如帶,逶迤穿越于古城平遙和大小村莊之間。大小村莊又如星星點點,點綴汾河兩旁。不是老羅提醒差點忘卻此行的目的所在。

西上緩坡,古堡式青山廟背依土坡坐北向南,坡後幾棵古松巍峨屹立,蒼勁挺拔。沿堡向南從巽位進入廟門,廟為四合庭院,院內寂靜肅然。一中年男子蹲在東窯前正扒玉米,抬頭看看我們憨厚地淡然一笑,雙手接過我們遞過的香煙,告我們他是村裡安排看廟的單身漢。說著放下手中的活兒給我們打開正殿殿門。正窯一排五孔,中間忱頭窯三孔加前廊,明間隔扇,次間檻窗直欞。原有前廊,現已不存,但基石可辨。階上有清代雍正至民國年間大小石碑五通,基本完好。兩邊兩孔窯洞伸出與東西窯相連,明堂處有小拱側門可通,伸出部頂上原有鐘鼓二樓,現已蕩然不存。東為住僧、善友儲藏室,西名為西天洞,是青龍爺坐化成神之地,也是進入青龍神墓穴的通道。東窯三孔,西窯四孔,皆前廊不存。南為戲樓,台基青磚砂石砌成,基高1.5米,右有磚拱窯洞一孔左牆開小門可通戲樓。據說戲樓磚雕、木雕、石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頂棚天花板繪有水滸108將惟妙惟肖。可惜1958年捭拆除,文革中台基又遭毀壞。2001年村中善男信女自籌資金修復台基。傳說戲樓前梁為二尺方木,是廟後古松一枝做成,古松老朽身空,倒伏後人可直腰穿行,可見古廟淵源誰能說清!正殿內舊有塑像早已蕩然無存,2005年村內外善男信女又集資募化新塑神像七尊,中為青龍神紫面長須,因青龍爺生前整日野外放羊,飽受風吹日曬之苦,因此所塑青龍爺神像面色紫黑。又因青龍爺生前使用放羊鏟與三尖兩刃刀相似,因此塑為三尖兩刃刀立於神像一側。左為東宮娘娘,右為西宮娘娘,西側塑乳母及侍女二尊,進門右側為帶刀侍衛。左右舊有壁畫依稀可辨,左為青龍神出巡圖,右為青龍神布雲施雨圖,內壁偶有還願題記等時代遺墨,也算是古廟歷經滄桑的印跡吧。我倆清洗謄錄完碑已是下午三時許,腹中早已饑腸轆轆,只得帶著青龍爺身世之迷和後人何以如此虔誠敬仰的疑問告別看廟漢子尋食充饑。行前也不免向功德箱中略有表示。

郝汝春

再訪平遙青龍廟

溫晉亨老先生是襄垣鄉青沙村人,早有解惑故鄉青沙、石城青沙和祁縣青沙三村一名之疑。十九街武介其先生自告奮勇;“我友趙振雙老師即下青沙人,在卜宜學區工作,可作嚮導,可預約當地幹部、老人作詳細介紹,必能滿足各位所願。”於是與溫老、武介其、廉樹炳、張法偉、趙振雙以及昆明書畫院副院長、國畫家鄭槐寶先生一行七人租車結伴於6月3日三訪青山廟。

上午10時許,到達青山廟時已由上青沙村、下青沙村、尚家莊、董家莊四村合併為青山村的村支部書記王吉文、村委主任王克元和村幹部及82歲的王有為等四五位老人早在廟內等候。幹部們談起國家文物的保護深感責任重大,任重道遠。老人們談起該廟昔日的輝煌、盛況無不慷慨萬端,歎息不已。聽他們介紹:此山原名為青龍山,那時風調雨順,滿山蒼松翠柏,草木繁茂。後來不知怎地草木不豐,山石裸露,被叫成黃龍山。廟為青山廟,所祀為青龍神。青龍神原為上界神龍,因不忍下界久旱不雨,便偷施甘雨普救眾生,所以違犯天條被玉帝貶下凡間。他生於臨縣磧口,人只知姓張不知其名。其母娘家為平遙範村人,因幼年失父家貧,只得寄居舅家,從小在青龍山青沙村一帶牧羊為業。因與人為善,樂於助人,人們尊稱張爺。張爺娶妻一為平遙人,一為祁縣人。二妻皆賢慧善良,樂善好施,一妻有幫人接生之術,被尊為送子娘娘。一妻有下奶醫藥良方,被尊為佑子娘娘,兩人和睦相處,相得益彰,同為當地人排憂解難,深得當地人敬尊和愛戴。兩位娘娘娘家故人知其所能,雖然路途遙遠,中間翻山越嶺,不免常來求助。姐妹兩個不論誰的娘家有求必應,熱情接待,盡力相幫。兩村人吃水須下溝驢馱、肩挑往返數裡,羊群也須下溝飲水,甚是不便。張爺不忍百姓疾苦,施展法力,用放羊鏟隨地挖一小坑,便甘泉自流,免除人民肩挑、驢馱之苦。一年久旱無雨,莊稼枯萎,人民看看無望,不少人準備拖兒帶女沿路乞討,外出謀生。張爺眼見生靈塗炭,於心不忍,再次偷降甘雨,解民倒懸,使一方生靈免遭流離失所之苦。張爺自知得罪天庭,定遭懲罰,於是進入西天洞內頭枕玉枕,身臥石床閉目坐化而亡。據說青龍爺睡過的石床、玉枕洞中尚存。有個小和尚出於好奇不聽師傅勸告,偷偷進洞察看,被一大蛇嚇得昏死過去,老和尚救醒小和尚後。恐再有類似事情發生只得把洞封死。

傳說青龍爺身藏一寶,名“回壟谷”,此穀種貴在前面搖耬下種第一壟,回頭再種第二壟時前壟種的已經成熟。一些村民有此方便也就好吃懶做,遊手好閒,失去往日勤勞。因此青龍爺坐化前將穀帶入洞中,不留人世,以免世人懶惰成性。傳說有一膽大而貪婪者為取出穀籽欲爬進西天洞挖掘,結果挖得雙手十指出血不能如願,就在失望中出來拍打衣服浮土時竟將指甲心帶出一粒穀子掉在地上。結果種子落地生根發芽,長成幼苗,幼苗迅速拔節生穗,轉眼穀粒飽滿即將成熟。此人看著好不喜歡,心想:穀穗成熟再種穀子,如此快速迴圈,就是光賣谷種何愁一生富貴?正在想入非非,得意忘形之際不想竄來一隻種羊一吃將穀穗吞入肚中,從此世上“回壟穀”絕種。種羊食穀穗後頭生雙角如同彎曲穀穗,體魄健壯高大,精力過剩好鬥,且繁殖能力極強,有“母羊生母羊三年五隻羊”之快速。為此種羊深受羊工寵愛。

張爺坐化後,周邊上、下青沙村、董家莊、尚家莊四村山民不忘張爺在世好生之德,就在洞前建此廟宇,尊為青龍神,四時祭祀。每年正月十五,善友、住持黃土填道,清水灑掃,打開廟門迎接四村男女老少。村人敲鑼打鼓,扮演紅火,進廟獻神,用混秧歌曲調唱道:“正月十五廟門開,全村老少燒香來,青龍老爺是神靈,保佑合村發財人……”四村山民手捧供品,虔誠敬香,頂禮膜拜,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每逢清明節前後和六月初十青龍爺生日之際,四鄉八鄰必來上香祭祀,范村舅家尤為重視。逢節必來,來必佈施,帶花還願,許願唱戲。求雨,乞子者,還願佈施獻戲者日眾,慢慢形成物資交流大會。會前沁源、汾陽、磧口、介休、靈石等周邊各縣商家駱駝、騾馬馱隊馱著各地貨物蜂擁而至,沿途人流絡繹不絕。會日時,廟外鋪面鱗次櫛比,遊人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廟內舞臺戲班鼓瑟吹笙,霓裳歌舞,熱鬧非凡。奇怪的是雖不大院落除看戲的外還有燒香許願,還願佈施以及小商小販千余人進進出出不覺擁擠,人們深信這是青龍爺冥冥之中的神氣。村東邊一所院落山民幾口大鍋不停地燒水,燒開便倒入幾把大茶壺內供商販遊人免費喝水,天長日久,人便把此院叫作“茶壺窯。”院外空場放一長丈余,寬高各三尺石槽以供牲畜飲用,幾百牲畜屢飲不幹。可惜石槽已失,無可驗證。說起唱戲都是祈雨、求嗣者還願出資,現殿壁仍留有求子還願,治病康復的題字。每逢天旱,周邊及下游村落便上山進廟祈雨,每祈必有應驗。尤其範村人來求更是有求必應,即使鄰村也要惠及範村,故祈者下大雨,范村下小雨,古有“青沙下雨澆範村”之說。同樣青龍廟修葺佈施花費之大首推范村,範村獻戲,不惜高價,專揀名角。看來甥舅之情人神皆然。說起唱戲盛況老人們言辭動情,情及於表;“我們小時看過“蓋天紅、”“丁果仙、”“獅則黑”的戲,那才叫過癮哩!聽上輩說:“萬人迷”、祝豐園在此唱過,南路“一盞燈”也在此唱過。周邊村民們不惜翻山越嶺前來看戲,有的甚至身背乾糧,不辭勞苦從沁源、介休百里以外而來,他們在歇台時吃口乾糧喝碗水,前簷底下打個盹,鑼鼓響起繼續看,真是場場爆滿,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就是這樣的盛況從來不用維持秩序。”話中不無顯示出對神的尊重和敬仰,也顯示出農耕文化時期,人民對水的嚮往和企盼。看來,人的一生只要勇於奉獻,有益於人民,有益於社會必然會受到社會的尊重和人民的愛戴。必然祖祖輩輩不會忘記,敬若神明。

青山村的幹部和老人告訴我們:現在黨中央以人為本,注重民生,在蔔宜村正為他們修建移民新居。他們將告別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山村,告別這艱苦惡劣的生活環境,告別貧困的過去。走進一個由國家統籌安排的,生活條件相對舒適和生產條件相對優越的新的生活環境之中。

人們依戀過去,更嚮往未來。告別青山村幹部和村民後,老天稀稀疏疏地下起小雨,這也許是青龍神向我們作別的表示吧!

郝汝春

平遙西坡村城隍廟的傳說

郝汝春 郭曉光

城隍,顧名思義為城中主宰之神。但在縣城城南50裡的群山疊巒中,不足200戶的西坡山村卻竟然建有一座城隍廟。廟雖不大,卻在鄉間獨一無二,難道古時城隍也越俎代庖行鄉間之事?說起來這裡還有一段傳奇故事。

不知何朝何代,西坡村出了一位被皇帝封為懷遠將軍的劉姓武官。劉將軍任職四川巴州,因武功非凡,名威大震。且在任職期間忠於職守,治理有方,注重教化,恩威並重,使當地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安居樂業,因而為當地百姓所稱道。

這年劉老將軍告老返鄉,車馬行至村口,見村前一條山溝木橋坍塌,只得棄車徒步涉水翻溝,翻過山溝,一道二裡半長坡道被雨水沖刷得坑坑窪窪,凸凹不平。進得村口,只見廟宇破敗,滿眼淒涼。再到村中,又見父老鄉親房屋不整,面有菜色,深知皆交通不便所致。歎息之余,決心修橋補路,造福桑梓。但仔細一算,即使全數捐出自己的養老俸銀也是杯水車薪,於是寫了一封疏引,讓村人四處募化。

村人拿著“一橋二裡半,橋頭三座廟”。蓋著縣署大印的疏引外出募化,每到一處,施者一看疏引,僅一座橋就長達二裡半長,且橋頭再建三座廟堂,一定工程浩大,費資豈非小數?於是不惜重金,慷慨解囊。不數月,化緣之人陸續返回。於是庀材鳩工,越數月,一座磚石拱橋建成,村口真武廟、關帝廟煥然一新,進村二裡半長的土坡全部石砌。從此,道路暢通,百姓生活日漸好轉。劉老將軍的善舉,四方百姓無不交口稱頌,傳為一時美談。

這夜劉老將軍忽得一夢;一位身穿官服之人登門拜訪。劉將軍連忙迎入客廳。舉目一看,好生面善,但一時想不起在哪裡見過。客人見劉老將軍面有疑色,便自作介紹:“我乃四川巴州城隍是也。”劉老將軍恍然省悟,果與巴州城隍塑像面貌一般無二。連忙下拜,城隍急忙雙手相攙,“你我不必客氣,今日以友相訪,何拘神人禮節?感恩你在任期間盡職盡責,使一方地面安寧,至今全境百姓念念不忘。聽說你回鄉後修橋補路,甘守清貧,多行善舉。造福桑梓,實為敬仰而來。”彼此落座,談得很是投機。眼見日色漸暮,城隍只得起身告辭。老將軍送至村口,不免有戀戀不捨之情。“你我雖然相知,怎奈老朽凡夫俗子,神人殊途,不知何日再逢?”不由潸然淚下。城隍也覺淒然,“本欲長談盡興,怎奈一來公務在身,二來鄉間無有棲身之所。只得暫且作別,後會有期”,說罷化一股清風而去。劉老將軍感恩城隍知遇之情,於是在村中真武廟側修了一座城隍小廟,並在該廟前修了一座戲臺,每年城隍壽誕或成道之日,必唱戲三日,神人同樂。若思念情切,使焚信香一爐。城隍感知,不免乘閑與之日談夜宿。如此神人之誼數年,直至劉老將軍謝世。自此,地處邊遠的山區鄉西坡村便有了一座世間罕見,平遙絕無僅有的城隍廟。而且與當地城隍近在咫尺卻豪無牽涉,而是遠在千里之外的四川城隍。

南神娘娘廟述古

郭保旺

南神娘娘廟位於平遙縣東泉鎮東泉村村南,地處寶塔山腳下,惠濟河東岸的高崗上,海拔1050米。始建於元大德10年(1306),擴建于清嘉慶7年(1802),重修于清道光24年(1844)。歷來香火旺盛,聲名遠播,求子求財者絡繹不絕。惜毀於戰亂和拆廟建校。2004年東泉村有識之士王鳳儀、李超康、侯步英等人順應民意,多方籌集10余萬元對南神廟主殿進行初步修復,重塑了神像,於2006年完成第一期工程,並舉行了開光剪綵儀式。2014年初東泉村黨總支、村委會為加快鄉村旅遊和集鎮建設,決定動員社會力量全面修復南神廟,東泉籍有識之士、在外經商辦企業多年的熱心人鄧耀武先生自願積德行善,自籌資金挑起全面修復南神廟的重任,特聘平遙今朝古建園林設計院繪製了全套設計圖紙,當年投資120萬元完成了主殿加前簷、重修魁星樓、重修禪院及彩繪工程,並把南北大殿和山門戲臺築了基礎。2015年又修了齋房和餐廳等工程。現在南神廟已恢復了往日香火旺盛的景象。

一、南神廟概貌

南神廟座東朝西,主殿5楹,正中3間為古式十字枕窯,塑有南神聖母娘娘坐像和懷抱嬰兒的送子娘娘像,兩邊還塑有懷抱童男童女的乳母像,再兩邊各塑有一位童子站像。正殿南面一間塑南神爺像,北面一間塑文昌爺像。主殿兩側原有南北大殿,東西中軸線上有卷棚、山門和戲臺等建築。卷棚前後原各有大柏樹兩株,大殿東北角聳立著偉岸的魁星樓,山門外兩側各有大松樹一株,當年松樹長勢繁茂,枝幹舒展挺拔,如張開雙臂迎接四面八方的友人,十分壯觀。據清道光24年(1844)甲午科舉人、乙酉科拔貢張居壽所撰《重修南神廟碑記》雲:“東泉村固平遙之重鎮也,山勢正東南一帶層疊而下,人民居於曠平之原,而建廟于南崗,所以接龍脈也。其廟東祀南神,西建彩樓,蓋取斯于二章之義,欲其子孫繩繩姒續於無窮耳。”這就清楚地告訴世人,南神廟是建在接龍脈的風水寶地上,祀奉南神即可子孫永葆而永續無窮。《重修南神碑記》又雲:“爰于嘉慶七年在正南方建立窯殿,祀文昌帝君、魁星天二尊之神,固紫垣尊貴之星,所以造福於人間者也,而尊斯神者必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聽、長和幼順、泯詐虞、敦樸素。凡所以必謀日用而尚往來者,所先正為法,夫然後可以盡彝倫之敘。”可見敬奉南神娘娘、求財求子、望子成龍,必須家庭和睦、公道正派、一心向善,功德圓滿才能有求必應。

許多年來,南神廟香火旺盛,經久不衰。每逢農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也是南神娘娘廟的廟會。從前一天開始,就廟院大開,人來人往,鞭炮不斷,二月十五正式祭祀之日,淩晨子時,人們就去搶燒頭爐香了。據傳,太陽出山之前燒香者最為靈驗。舊時,求神者在這一天要置辦五供五菜,置於捧盒之中,有錢人家要置多種菜肴,用食盒抬上前來上供求神。生子還願者要領著孩童,攜帶用五色紙紮成的六角架兒,來祭祀南神娘娘。這一天,廟院從早到晚香煙繚繞,燈火通明,道長們早早就撞鐘擊鼓,為前來進香者祝福。方圓百里的善男信女有的前來求子,有的生了子又前來還願。有的子女稱心如意又來求財。這一天全村家家戶戶高朋滿座,親戚朋友上香之後還要趕廟會、逛大街,村南通往大廟的路上更是熱鬧非凡,騎馬坐轎者往返穿梭,穿長袍、戴禮帽者川流不息。每年二月十五廟會,必請戲班唱戲,而且當天上下午要重複唱《滿床笏》“拜夀”一折,而不唱接下來的“打金枝”。據說,唱“打金枝”對南神娘娘有不敬之意。第二天,戲班要轉移到東泉村內馬王廟戲臺再唱三天。由於南神廟神奇和靈應,行善施銀者眾多,據道光24年(1844)《重修南神廟碑記》和民國十九年(1920)《維修南神廟碑記》所載,為南神廟施銀者除本村人外,還有大量外地香客,有汾陽、介休、孝義、祁縣、太谷等周邊縣的,還有省城太原,乃至北京、天津等地的字型大小和商人,這些就足以說明當年香火之盛況。

二、南神廟的傳說

“平遙民間傳說,南神娘娘是竇王的三女兒,她還有兩個姐姐,俗稱青沙娘娘和白娥娘娘,他們都各有廟宇”(見張燕生《東泉南聖廟》一文)。還有一種傳說是:“竇王的三個女兒,大女兒出嫁于東泉村,二女兒出嫁于偏城村,三女兒出嫁于青沙村,三人均同情百姓,體恤窮人,助人為樂,和親睦鄰,常為村民保胎接生,且有求必應。姐妹三人仙逝之後,村民皆感其盛恩,奉大女兒為南神娘娘,奉二女兒為後土娘娘,奉三女兒為青沙娘娘,並分別立廟祀之。”(見劉志超《竇王墓述古》一文)。兩種說法大同小異,流傳甚廣。

竇王乃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竇建德,康熙四十六年《平遙縣誌》卷之一星野志載:“竇建德墓在縣東南三十裡羅家山牛口峪,俗稱竇王墓。”另據光緒八年《平遙縣誌》記載:“扇車石在西坡村北,傳言竇王盔甲在此石下。”“馬蹄泉在千秋嶺連山石上有井如馬蹄,俗傳唐太宗禦馬過此渴甚,忽湧此泉,沁平以此為界。”“千秋嶺,俗名太山神嶺,相傳唐初,秦國公鐙打石雷處,嶺上有太宗廟。”“點將台在千秋嶺,俗傳為尉遲敬德點將之處,今止留土丘,中有大蛇守護,人不敢近。”以上種種記載說明隋末唐初確有農民起義軍和隋唐王朝在平遙境內打過仗。可見竇王及其女兒的傳說應有些來歷。

經查史書:竇建德(573--621)隋末河北農民起義軍首領,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東北)人,農民出身,初為裡長,大業七年(611)任二百人長。因助孫安祖起義。家屬遭殺害,遂率部起義,投高雞泊起義軍首領高士達任司兵。十二年任軍司馬,擊殺涿郡守郭絢,高士達戰死後,他繼任領袖,稱大將軍。擁軍十余萬。十二年于樂壽(河北獻縣)稱長樂王,建元丁醜,攻佔信都、清河等郡。河間之戰,攻下河北大部,次年稱夏王,建都樂壽,改元五鳳,國號夏。五鳳二年(619)擊殺宇文化及,不久遷都洺州(河北永年)。他禮賢下士,每得戰利品,均分給將士,自奉甚儉。在其所占地區內,“勸課農桑,境內無盜,商旅野宿。”武德四年(621),李世民率軍圍攻盤踞洛陽的王世充,竇建德率部馳援進抵滎陽以西,在牛口佈陣,以輕敵兵敗被俘,後被殺于長安。

以上記載說明:竇建德是一個體恤百姓、禮賢下士、生活儉樸、甚得民心的農民起義軍首領。在河北稱王后,遂逐西進,馳援洛陽,必然翻越太行山,過黃河、在晉中一帶駐兵作戰也在情理之中。另外,他勸課農桑、發展生產、必然要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他自奉節儉、禮賢下士的作風也必然要影響到他的三個女兒,一家人多行善舉、救助百姓,也必然深受老百姓的尊崇,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救星,日常生活的楷模。據傳南神娘娘特重親情,因父親竇王和兩個同胞姊妹的墓地、廟宇都在西面,故南神廟的坐向是坐東朝西,意在守望著她的親人。

康熙四十六年《平遙縣誌》中還有這樣一段話:“舊志載竇建德墓雲,在牛口峪。牛口河洛地耳,且建德就擒至長安,方為文皇所誅,則此地之塚可疑,而華陰東山有建德墓,故臣憐而收葬或近之矣。”意思是竇建德在牛口峪被擒後押至長安,被李世民所殺,對平遙的竇王墓提出了質疑。陝西華陰東之墓可能是真的。這也不足為怪,古人以衣冠、生前用具、兵器所埋作墓的多有先例,死後遺骨移此下葬也有可能,關鍵是生前的德行如何,生前做了好事,老百姓必然會採取一定方式來紀念他。反之,歷史上的*臣,如秦檜、嚴嵩等人,即使墓葬近在咫尺,老百姓也會當作反面教材,唾棄他。

三、南神廟的紅色承載

在解放戰爭時期,南神廟還是徐向前司令員親率華北野戰軍第八縱隊,解放晉中第一戰——原家莊大捷的總指揮部。

1948年6月臨汾解放後,徐向前採用“聲東擊西”的戰略,派部隊挺進風陵渡,製造主力南渡黃河的態勢,專等閻錫山的“閃擊集團”調防,晉中門戶洞開之時,親率第八縱隊沿同蒲路東側的山區,向平遙、介休以東地區出擊。6月18日16時徐向前下達了直插晉中的命令,把一張縝密的網悄然撒開。6月19日淩晨,臨汾旅67團七營從上莊的林坡村迂回到原家莊村南麓的九龍溝村,向盤踞在原家莊的閻軍親訓師獨立營,撒開包圍大網,8時總攻開始,槍炮聲、喊殺聲使敵人亂成一團。敵軍營長,急忙呼救,要求增援。徐向前司令員調集太岳部隊控制了介休張蘭鎮,華北野戰軍13縱隊控制了祁縣,第8縱隊控制了南同蒲鐵路,徐向前作戰總指揮部從仁義根據地遷到東泉村南神堖娘娘廟內,迫使平遙城內敵軍親訓師不敢貿然推進。最後,原家莊據點的親訓師獨立營被我軍全殲。此時,敵軍從太原派出的兩架轟炸機增援,轟炸機飛行員沒有想到我軍已奪取了他們的電臺,我方命令敵軍電報員向飛行員喊話,緊接著炮彈在敵軍中爆炸。經過激戰,我軍斃敵71人,俘虜敵人235人,繳獲大炮10門、槍支160余支,俘虜了敵營長,敵軍無一漏網。(摘 自《山西政協報》2008年9月10日王青梅署名文章“解放晉中第一戰。”)

王青梅同志當時是平遙五區婦女主任,親自帶領五區衛生隊和擔架隊參加了解放晉中的戰役。另據參加過晉中戰役看護隊的張昶棟回憶:“1948年夏的麥收季節,我人民解放軍華北野戰軍,在徐向前同志的指揮下,從沁源縣大山溝裡挺進平遙,首先要解放的就是盤踞在原家莊據點裡的敵人。經過半夜的激戰,敵人全部被消滅,拔除了這個據點。天亮後,閻錫山派出了地面增援部隊,並派出飛機進行空中掃射,又經過半天的戰鬥,在我軍強大的攻勢下,國民黨增援部隊也被徹底擊退。印象最深的是,當時已時至盛夏,被俘的國民黨兵還穿著棉衣,在我軍押解下顯得十分狼狽。”(摘自《古村史韻》第252頁張昶棟“在戰鬥的歲月裡”一文)

晉王廟修戲樓時,幾乎平遙各大小票號都為之捐了款!

燭臺香火隱紅塵,荒顏殘相簷檁深。幾樹新綠廟中立,春罷迎來探訪人。

七洞龍王廟(有碑文記載為晉王廟)緊依在七洞村小學的後面,看起來雜草覆院,雖也有綠意叢生,但樹木枝幹橫七豎八,不僅讓舊時的物件更顯得有些蒼涼。儘管如此,這座廟還是不失它原有的文化承載。

殘破的廟內,兩通保存完好的石碑讓關於這座廟的來龍去脈有跡可查。 據碑文記載,龍王廟(晉王廟)建自前明萬曆年間,戲樓一座,建自我朝雍正四年。殿內神像正中晉王尊神,中左龍王尊神,中右虸蚄尊神,正東五路將軍尊神,正西 聖大夫尊神,正中的晉王就是朱元璋三子朱。

朱是朱元璋與馬皇后所生的第三個兒子,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封晉王,建藩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十一年(西元1378年)就藩。史書記載,這位元第一任晉王,自小跟大學者宋濂學文,又從杜環學習書法,長得“修目美髯,顧盼有威”,而且智慧極高。封王之後,鎮守北方重鎮,與燕王朱棣一起成為明初最有勢力的藩王,多次參預明初軍國大事,對明初的朱氏政權和國家民族,作出過較大貢獻。但朱棡這個人的性格,頗有些驕縱,在晉王任上,也做過許多不法妄違的事,甚至一度陰謀造反,因被人告發不遂,從此受到朱元璋的責怪和疏遠,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因憂怨而死,年僅41歲,在位28年,諡為恭,史稱晉恭王。

隨著歲月的洗禮,龍王廟(晉王廟)日漸磚瓦不全,樑棟俱損,於是于大清同治九年,村人將廟又進行了一次整修,當時不光是在村裡的,就連在京的七洞生意人都為維修此廟捐了款,這些在碑文上都有記載。可見當時有不少七洞人是以晉商為生,並且把生意做到了京城,在他們發跡時不忘桑梓,非常樂意為家鄉的建設捐款集資,這就是一個地方最可貴的人文文化。

非常可惜的是,龍王廟內的戲樓已無跡可尋,曾經戲樓的建築部分已被一棵大樹替代,只見軀幹堅挺,直指蒼天。而當年為增修戲樓捐款的、

平遙城裡大大小小的票號卻在碑刻上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遐想。是啊!一座村裡的戲樓,何以能驚動那麼多家票號為之捐款?不僅讓人匪夷所思。

一座廟宇就是一個地方物質文明的載體,也是人們精神文明的載體。毋庸置疑,只要一談到廟,人們或多或少會加注封建思想、封建倫理和封建迷信等色彩。為此,我們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認識這份重要的傳統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科學傳承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使之能夠與地域發展較好地相適應。

七洞《重修晉王廟碑記》

夫碑何為乎?不過記廟之始末焉耳。是廟也,在昔正殿三楹,建自前明萬曆年間。戲樓一座,建自我朝雍正四年。迄今磚瓦俱壞,樑棟欲摧,將有不蔽風雨之勢。村中耆正以為廟貌如是當村事者之過也,於是集我村人商所以修理之。一時輸財鳩工,人皆踴躍爭先。對於分給緣簿能為者亦皆欣然攜去,毫無難色,此可見好善樂施,竭力辦公,吾鄉實其人。錢糧既備,大工斯尖,正殿三楹改為磚窯三孔。又因道光年間山水入廟,淹壞神像,所以增其基址,以防水患。戲樓一座亦增其基址改為磚窯一孔,且與正殿並建前簷,蓋取其質而有文,不僅以堅固畢乃事也。殿內神像正中晉王尊神,中左龍王尊神,中右虸蚄尊神,正東五路將軍尊神,正西列聖大夫尊神。諸神像皆照舊重塑,未敢妄為改易,遵先制也。東西建房數楹,以為有事人休息之地;兩邊高其垣墉,純用以磚。門外列以照壁,蓋以必如是庶可稱完美矣。斯役也,始于同治八年五月,告成于同治九年七月,經二年之久。諸先生之經理之一,亦未嘗於工料而外藉端濫(浪)費,其樂善之誠、立志之潔,更為嘉焉。工成,諸先生告余曰:廟工費錢二千六百吊有餘,再工之始末汝所素知,可作文以記之。余固不能文,但義有難辭,姑就余之所知以記其事如此。捐錢人名載於碑陰並及別碑。

鄉飲介賓邑癢生侯錫五沐手撰文並書

經理人:信士侯國俊 從九李維綱

從九李奇軍 典籍冀光仁

從九李煥章 信士李德裕

千總侯秉仁 武生李繼昌

大清同治九年歲次庚午十月轂旦

崇禮東泉南神廟

張中偉

早年翻閱《平遙縣誌》,見有“竇建德墓在縣東南三十裡羅家山牛口峪,俗稱竇王墓”的記載,心中感到十分可笑。竇建德,河北人,隋末起義先稱長樂王于樂壽(今河北獻縣),後遷都洺州(今河北永年),稱夏王。失敗後,被唐朝廷殺害于長安,怎麼會在平遙這個地方出現了“竇王墓”呢?

近日接縣文聯通知,為迎接二月十五平遙東泉村南神娘娘廟廟會,東泉村黨支部、村委會和南神娘娘廟管理處主任鄧耀武,誠邀縣文學協會、縣書畫界藝術人士在二月十四日,赴南神娘娘廟舉辦采風筆會。我與眾文友乘車到達後進到南神娘娘廟正殿,只見南神娘娘儀態慈祥,端坐於神台之上,殿裡也沒有任何解釋性文字。於是我向旁邊幫忙的村裡婦女打問這位娘娘究竟是誰?但她們的回答是“不知道”。我知道,一般的娘娘殿裡,供奉的都是天下聞名的神佛性人物,如東嶽泰山上的碧霞元君娘娘,佛教裡的摩耶夫人、觀世音菩薩等。這時站在我旁邊的文友王振文提醒我道:“南面這間殿裡供奉的是南神爺,而且牆上有文字。”於是我便隨他來到供奉南神的旁殿裡。只見南神爺也端坐於神臺上,眼有所看,手有所指,十分威嚴。南面牆壁上有鏡框型板面上寫道:“南神爺相傳為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竇王的女婿。竇王以體恤百姓,禮賢下士,勸課農桑著稱。他的大女兒嫁給了東泉村一位勤勞善良的農夫,婚後兩人相敬如賓,男耕女織。辛勤勞作成為富戶後,仗義疏財,見義勇為,助人為樂。他教子有方,個個成才,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楷模。後得道成仙,羽化為民間財神,被人尊稱為南神爺。”我讀了這篇說明性文字後,頓時感覺到,這是一座俗神廟,是供奉當地對人們有貢獻的民間人物的神靈之廟。這時旁邊有一位當地的老者,見我仔細研究牆上文字,於是湊上來說道:“嫁在我們東泉村的是竇王的大女兒,也就是正殿裡的南神娘娘。二女兒嫁于偏城村,現在還有供奉她的後土廟存在。三女兒嫁青沙村,現也有青沙娘娘廟供奉。”說著他將我們引到廟外的西面,指著西南方向說:“離這裡十幾裡地的羅家山牛口峪處,竇王死後就埋在那裡。人們稱‘竇王墓’。南神娘娘為了永遠紀念她的父親,於是將自己的廟堂建成坐東向西的方位。”這時我腦子裡忽然閃現出東莊郝汝春的身影。他在世時對我說,他想整理寫一本記載平遙俗神的書。因為他在整理編寫《平遙古戲臺》書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少供奉平遙地方性人物的俗神廟,反映了平遙源遠流長的豐富地方文化的又一個方面。但由於他的過早去世,這項工作便被擱置在了一旁。竇建德被殺後,作為他的親人妻子、女兒們,很有可能將其屍體運到她們躲避居住的平遙境內,尋地安葬。隨著女兒們安穩立足深得民心後,於是將其流傳民間,載入史冊,也是極有可能的。如果竇王墓是一座空墓,最起碼也應是一處衣冠塚。如果其他地方沒有墓地的話,說不來,也可能還就是真實的一座墓塚。

關於夏王竇建德“以體恤百姓,禮賢下士,勸課農桑著稱”的印象,第一次是前三年到河北永年參加全國太極拳比賽時。那是在遊覽永年古城時,從古城的聽講中驀然發現的。那裡至今流傳有好多關於竇建德稱孤為王時的實物和傳說,說明竇建德在當時確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這樣女兒們繼承他的優良傳統,力所能及繼續造福民間,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並因此受到當地人的世代崇奉和愛戴。

限於手頭的資料,我還不敢說後土娘娘、青沙娘娘有何作為,但從本廟的主殿人物設置來說,南神娘娘的生前作為,不論是送子接產,還是救難濟貧,在當時的影響遠都應在南神爺之上。也可能當時是有竇王的身份地位在那裡擺著,但南神娘娘個人的品行作為,也是置於正殿主位上的一個重要原因。何況中國當時還是一個男尊女卑,等級社會特別森嚴的時代。但這裡更需要說明的是,不論是南神娘娘、南神爺之所以成為人們心目中尊奉的神靈,還是竇建德稱孤夏王傳世,也還是東泉,乃至更多地區人對他們的尊崇抬愛,才使他們得以世代相接地流傳了下來。

雖然隨著世遠年湮,民間已缺乏了有關河北人與我們平遙東泉人的往來傳說,但在當時肯定會有許多的佳話蔓延。

經過一上午的會議、采風、書畫展示,中午吃過齋飯後,我們再次乘車踏上了回城的歸程。當我再次回首南神娘娘廟時,只見高高聳立於廟宇南面供奉文運之神的魁星樓更加巍峨挺拔,似乎它也在南神娘娘、南神爺以及竇王呼朋引伴的感召下,正準備給東泉,乃至更多的華夏兒女普降下甘霖般的福祉,造福於更廣闊範圍內的世代人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