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人遇到父母受辱都是怎樣做的呢,其實孔子早已經給出答案

聊城於歡刺死辱母者一案最近持續發酵, 很多人討論案情之餘可能會提出下面的問題, 中國古代碰到這樣母親受辱的情況, 古人們又是怎樣處理的呢?

其實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禮記.檀弓上》記載: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 如之何?夫子曰:寢苫[shān]枕幹、不仕, 弗與共天下也, 遇諸市朝, 不反兵而鬥。 簡單翻譯一下意思是這樣的:侮辱父母的人, 不共戴天, 我每天拿盾牌當枕頭、睡在草席上, 就為了哪天遇見你, 手無寸鐵也要和你搏鬥。 同樣是孔子編纂的《春秋》一書中, 也有“子不復仇,

非子也”, 還有“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 父母仇不報不配做兒子, 君子報仇百世都不晚, 態度之堅決在儒家經典中十分罕見。

孔子一向以謙和有禮的聖人著稱, 但是碰到弟子提到侮辱母親這件事, 立刻就不淡定了, 幾乎就要暴走了。 是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士可殺不可辱, 何況是至親生母受辱, 無論從孝道還是倫理道德從發, 這都是要奮起反抗自衛的奇恥大辱。

東漢章帝頒佈《輕侮法》, 規定在父母遭受他人侮辱, 當時或者以後不分男女只要子女找其報仇都可以免去死罪, 甚至可以免刑, 判決復仇者死刑的官員, 將會受到懲罰, 重則判為死刑以告孝子冤魂。

東漢和帝時期, 句章縣石台鄉人(今浙江省余姚市大隱鎮)人董黯, 是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孫, 幼年喪父, 家境貧寒, 從小侍奉母親極為孝順。 有一次母親生病想喝故鄉的溪水, 董黯於是每天往返二十多裡山路到大隱溪上游永昌潭打水給母親喝。 董黯有個鄰居叫王寄, 家裡有錢但是生性頑劣, 對待自己的母親很不孝順。

有一次, 董母與王母拉家常, 各自談及兒子孝與不孝, 恰好被王寄聽到, 王寄於是嫉恨董母。 於是王寄經常趁董黯不在家的時候, 跑到董家對董母百般辱駡毆打, 導致董母一病不起並且很快去世。 董黯傷心憤怒, 但是因為王寄家中還有老母, 就隱忍不發。 過了幾年, 王母去世喪事辦完之後, 董黯才殺了王寄在母親墳前祭奠, 然後到官府自首。 漢和帝聽說後深受感動, 不但赦免他殺人的罪過, 還封他做詔郎中的官職, 被董黯所拒絕。 後來人們就把大隱溪叫作慈溪, 後來又用慈溪來命名縣名, 這就是慈溪的來由。

《太平御覽》中記載了這樣一則“孝子傳”:漢朝一個叫魏湯的少年, 與父親相依為命, 一次父親被惡霸毆打, 魏湯只能不斷磕頭求饒, 好在被路人相助, 父子倆沒被打死。 後來魏湯一直隱忍到父親壽終正寢, 才去實施復仇計畫, 最終殺死當年侮辱父親的惡霸祭奠父親。 下面的魏湯報復仇漢代石刻畫象, 出自山東嘉祥武梁祠東壁畫像。

《後漢書·酷吏傳》所記, 郡中有位官員侮辱了陽球的母親, 他就糾集了幾十名少年將這個官吏和全家殺死, 陽球因此出名, 還被舉薦為孝廉, 補任尚書侍郎。 後來官至司隸校尉、衛尉, 位列九卿。

唐朝太宗時期, 絳州(今山西運城新絳)有個孝順的女孩子叫衛無忌, 是夏縣人。 幼年時她的父親被鄉里一個叫衛長則的人殺害了, 當時無忌才六歲,母親改嫁了,而她也沒有兄弟。當無忌長大了,她就思考該如何報仇。無忌的從伯父設宴作樂,而那個衛長則正好也在,衛無忌便用一塊磚頭打死了衛長則。然後,她去縣衙自首,說既然父仇得報,她願意接受懲罰。當時的巡察大使、黃門侍郎褚遂良聽說了這件事,報告給了皇帝。唐太宗表彰衛無忌的孝順及剛烈,特地下令赦免她的罪過。讓她搬到雍州(今陝西西安附近),賞賜給她田地和房屋,並且命令當地官員給她找門好親事,風光送嫁。

唐高宗時,濮州(今山東菏澤市鄄城縣)有一位孝女賈氏,父親被同族人殺害,她發誓不嫁,將弟弟撫養長大以報父仇,待弟弟殺了仇人,祭奠亡父後,要被判罪,賈氏又欲代弟服罪,高宗知道後,哀憐姐弟倆,給予特赦免罪。

唐憲宗元和六年(811)九月,12歲的男孩梁悅,為了替父報仇,殺死仇人秦杲[gǎo]並自首。大文豪韓愈,為此上書著名的《復仇狀》給唐憲宗,說,“復仇之名雖同,而其事各異”,殺或赦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尚書省經過辯論,最終裁定梁悅為父報仇,投獄請罪,特敕免死,決杖一百,發配循州。

《新唐書·列女傳》上,有一位叫謝小娥的女子,是豫章(今南昌)商人的女兒,後來嫁給曆陽(今安徽和縣)俠少段居貞為妻。後來父與夫同時被強盜殺害,謝小娥也受了重傷,落水被救。她立誓報仇,喬裝打扮為男子,四處尋訪,最終手刃仇人申蘭,並報官將申蘭的同黨一網打盡。刺史張錫表彰小娥為父、夫報仇的節義,免其死罪,附近豪族聞小娥之名,都來求聘。但小娥卻誓不再嫁,削髮為尼。最後成為了文學作品的好素材,寫入《唐傳奇》《太平廣記》等,廣為流傳。

看完這些,相信大家都知道於歡案應該如何改判了 。

當時無忌才六歲,母親改嫁了,而她也沒有兄弟。當無忌長大了,她就思考該如何報仇。無忌的從伯父設宴作樂,而那個衛長則正好也在,衛無忌便用一塊磚頭打死了衛長則。然後,她去縣衙自首,說既然父仇得報,她願意接受懲罰。當時的巡察大使、黃門侍郎褚遂良聽說了這件事,報告給了皇帝。唐太宗表彰衛無忌的孝順及剛烈,特地下令赦免她的罪過。讓她搬到雍州(今陝西西安附近),賞賜給她田地和房屋,並且命令當地官員給她找門好親事,風光送嫁。

唐高宗時,濮州(今山東菏澤市鄄城縣)有一位孝女賈氏,父親被同族人殺害,她發誓不嫁,將弟弟撫養長大以報父仇,待弟弟殺了仇人,祭奠亡父後,要被判罪,賈氏又欲代弟服罪,高宗知道後,哀憐姐弟倆,給予特赦免罪。

唐憲宗元和六年(811)九月,12歲的男孩梁悅,為了替父報仇,殺死仇人秦杲[gǎo]並自首。大文豪韓愈,為此上書著名的《復仇狀》給唐憲宗,說,“復仇之名雖同,而其事各異”,殺或赦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尚書省經過辯論,最終裁定梁悅為父報仇,投獄請罪,特敕免死,決杖一百,發配循州。

《新唐書·列女傳》上,有一位叫謝小娥的女子,是豫章(今南昌)商人的女兒,後來嫁給曆陽(今安徽和縣)俠少段居貞為妻。後來父與夫同時被強盜殺害,謝小娥也受了重傷,落水被救。她立誓報仇,喬裝打扮為男子,四處尋訪,最終手刃仇人申蘭,並報官將申蘭的同黨一網打盡。刺史張錫表彰小娥為父、夫報仇的節義,免其死罪,附近豪族聞小娥之名,都來求聘。但小娥卻誓不再嫁,削髮為尼。最後成為了文學作品的好素材,寫入《唐傳奇》《太平廣記》等,廣為流傳。

看完這些,相信大家都知道於歡案應該如何改判了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