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記憶裡的綠皮車

時光往回退到上世紀80年代, 正值改革開放後, 社會進步, 百姓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逐漸豐富起來, 國家開始全面建設時期。 人們交往增多, 交通運輸方式逐步向海陸空大運量推進。

第一次坐火車應該是姥姥姥爺帶著我和哥哥從北京南到豐台, 具體時間已經模糊, 但當時的情景的碎片在腦海裡定格。 後來也走親訪友在小學和中學時期時候做了幾次火車, 回憶起來從北京到天津(往返)、北京到大連(往返)、北京到集甯南(往返)、北京到八達嶺(多次往返)、北京到古北口(往返)、北京南到苟各莊(往返);林林總總, 從最初的一無所知到逐漸喜歡上了這種交通工具, 成了課餘時間的一種消遣, 後來就對京包線、豐沙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方面老京包人字形鐵路深深吸引了我, 更重要的是一些親朋好友來京, 去長城玩坐火車成了固定的選擇, 因此做了好幾次去八達嶺的火車。

當時早上西直門火車站有個575次、577次、579次, 票價便宜三塊五塊的能到達八達嶺景區, 車上買門票旅遊紀念品, 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這幾趟車終點站都到延慶的康莊, 基本到了北京西北的邊上了。

因為那會兒零花錢不算太多, 只能做做通勤車過過癮, 當時通勤車有好幾趟, TXX次(通)次, 站上一般不賣這種車的聯網票, 象徵性的車票是2元, 鐵路內部人員乘車比較多, 所以車上可以兼補票, 這些通勤車基本都在老南站, 北京站和北京北站相對較少, 北京南站那會兒是綠皮車的天下,

長途車短途車通勤車市郊車, 非空調車成了主流。

印象裡經常坐去楊村的T11次、去良各莊的T43次、去石樓的T3次、去豐台西的901/3/5次。 有時候來不及買票, 在檢票口和檢票的阿姨說一聲, 來不及車上補吧, 一般都能順利進站上車。 車上的工作人員拿著那種公車上的鹿皮售票包,

拿出圓珠筆在票上車上寫上車次車站, 把一張小粉票交到你的手裡。 這種通勤火車廉價、守時、以及有座位等諸多得天獨厚的條件, 使得一些低收入者、農民成了一個很好的選擇。

從高中到大學慢慢地旅行旅行半徑逐漸擴大, 通勤車已經無法滿足自己的胃口了, 慢慢地更喜歡做一些沒有做過的列車,當時南站一些普通慢車、管內快車、也是非常多。河北、山西、以及北京郊區,基本都是靠這些列車來服務城鄉,短途客流基本都選擇這些列車。現在這些車大多都取消了,有的列車變成了空調車,停的停改的改,已經面目全非了。這些美好的記憶都在腦海裡,我也會一直珍藏下去。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慢慢地更喜歡做一些沒有做過的列車,當時南站一些普通慢車、管內快車、也是非常多。河北、山西、以及北京郊區,基本都是靠這些列車來服務城鄉,短途客流基本都選擇這些列車。現在這些車大多都取消了,有的列車變成了空調車,停的停改的改,已經面目全非了。這些美好的記憶都在腦海裡,我也會一直珍藏下去。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