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故事百式通:沈諸梁三問孔夫子——兼論葉公好龍

故事百式通(系列連載)

——沈氏文化與人物專題

作者:沈建華

沈諸梁三問孔夫子

——兼論葉公好龍

沈諸梁, 字子高, 春秋末期楚國人, 因為父親以及本人的軍功被楚昭王封于葉邑, 所以人稱葉公。

葉邑地處中原腹地, 西北是秦國, 正北方鄰近晉國和周王室的都城洛邑, 東南面則有陳、蔡等諸侯國家。 葉邑三面邊關, 為南北戰略要衝, 因此, 掌管葉邑的人遠非一般泛泛者可比。

葉公賞罰分明治葉有方,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 轄區內甚至達到了夜不閉戶道不失遺的境界。

後來, 葉公的子孫開枝散葉, 以葉為姓。

作為中國葉姓的始祖,

沈諸梁無疑是個焦點人物, 有關他的故事, 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 甚至連他的家庭出身, 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據《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第十子聃季, 食采于沈, 因氏焉。 今汝南平輿沈亭, 即沈子國也。 ”後來, 沈國被蔡國兼併, 沈氏後裔一部分人逃亡楚國, 其中, 有個叫沈子逞的人, 他有一個孫子名字叫做戌, 曾經做過沈尹, 也就是在沈丘當過縣令, 所以, 人們又稱他為沈尹戌。 沈尹戌勇武過人, 在他擔任楚國左司馬期間, 血灑疆場為國捐軀。

還有一種說法, 有人認為沈尹戌是楚莊王的曾孫, 因為名字叫戌, 又做過沈尹, 所以叫做沈尹戌。 有趣的是這個沈尹戌也曾經擔任過楚國的左司馬, 並且在楚昭王十年與吳國作戰時不幸陣亡。

第二種說法對沈尹戌去世記載詳細, 還標明了時間。 不過也應了那句俗語話“鋼多必炸, 言多必敗”。 據史籍記載, 沈諸梁生於西元前五百五十年, 至楚昭王十年即西元前五百零六年, 已經四十多歲了。 兒子四十多老爺子起碼得六七十歲, 公子王孫六七十歲還上陣作戰, 人家不要性命倒也罷了, 咱們向來秉筆直書史家對這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怎麼能無動於衷?

因此, 肖智漢的《萬姓族譜》以及熊峻運的《氏族箋釋》都說沈諸梁系出聃季。 北宋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 有一首詩書贈葉氏友人——“玉葉金枝不等常, 源流姬姓出文王。 尊親善繼名聃子, 裂土榮封實沈梁。 ”

與沈諸梁一樣, 孔子的出身也頗具傳奇色彩。

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 即西元前五百五十一年, 父親叔梁紇, 是魯國的一員武將, 曾經做過鄹邑縣令, 當時已經六十多歲。 晚年的叔梁紇去尼山祈禱, 就在那次野外活動中與一位名字叫做顏徵在的女子相愛了。 孔子出生不久, 叔梁紇便去世了。 從小跟隨母親長大的孔子, 直到十多歲還弄不清楚父親葬在何方, 他也曾經問過母親, 可是母親不肯告訴他。 後來孔子的母親也去世了, 棺木入土不久, 得到一位老大娘的指點, 孔子才知道父親墳墓在防山, 於是, 便將母親與父親合葬在一起。

與葉公沈諸梁相見時, 孔子周遊列國已經有四五個年頭, 年紀在六十歲開外了。 據《論語》與《史記》記載, 孔子自蔡如葉, 葉公問政, 孔子說:“近者悅,

遠者來。 ”

葉公氣度恢弘政聲頗佳, 且又多才多藝, 尤其在雕塑繪畫藝術方面, 其鑒賞水準堪稱海內一流。 若不是這個原因, 孔夫子怎麼會到楚國來?別看楚國地方數千里, 卻是遠離華夏主流文化中心, 一向被中原人士視為蠻夷之地。 並且, 楚國的國君又妄自尊大, 本來是個子爵, 卻僭稱為王。 春秋時代, 在中原人士心目中, 周天子才是惟一合法的王爺。

孔夫子克己復禮講正名, 這會兒與葉公相見, 不僅等於默認了人家的爵位, 《論語》又照書不誤, 可見兩人相契之深。

“近者悅, 遠者來”。 簡簡單單一句話兒, 讓葉公有些摸不著頭腦:孔子來了, 可以當作遠者來最好的例證, 然而, 儘管自己的轄區內風清氣正人們遵紀守法, 卻還沒有達到民眾心悅誠服的地步。

過了幾天, 葉公就問子路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子路一時間不懂得如何回答。 孔子知道了, 就說:“你怎麼不說, 他這個人呀, 發憤努力忘記了吃飯, 快樂隨和忘記了憂傷, 不知道人快老了, 就是這個話兒。 ”

孔子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 尤其在北方地區有著深厚的根基, 葉邑是楚國的北部邊疆, 周圍列國環伺, 當家人稍有不慎, 便會喪師失地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 因此, 葉公比楚國任何人都渴望結交中原人士, 假如得到人家的認可, 讓葉邑的這份家當傳承下去, 到時候, 誰還會說自己這個公爺名不副實呢?所以, 這會兒孔子來到葉邑, 葉公打算好好的與人家溝通一下。 不料一連幾次, 孔子都巧妙的避開了那些敏感的政治話題。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尤其在政治方面,孔子一向是有啥說啥,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可以去衛國會見南子夫人,為什麼到了楚國就閃爍其辭?葉公想不出自己哪裡得罪了孔子,也許是人家認為楚國的政治制度不行,必須得文化一番以後再說。

這一日,在葉公的精心安排下,賓主雙方談起了風俗與法制的事兒。

葉公告訴孔子說:“我們家鄉有個直爽人,他的父親偷了羊兒,這個做兒子的便將此事告到官府。”孔子說:“我們那兒的直爽人與你們這兒不同: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直爽就在其中啦!”

憑心而論,兩人的觀點各有千秋。葉公側重法治社會。一個國家,若是小國寡民倒也罷了,新興大國怎麼可以不講法治?因為恐懼以及生存的需要,人們才去開疆拓土,轟轟烈烈的事業為的就是長治久安,有法不依,倒楣的不光是老百姓,基礎動搖連執政者也難逃覆滅的命運。大的不說,一個家庭有人犯法,若是隱瞞不報,等到事情敗露,公家治你一個包庇罪,沒准整個家庭被一鍋端去。生存乃是第一要義,不管違法者有多大,總大不過這個家族,因此,非常時期丟卒保車便是最明智的選擇;孔子側重禮儀安邦,也別說老套,個人隱私同樣受到法律的保護。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化繁為簡同樣需要智慧。就葉公所舉的例子而言,糊塗老倌偷了人家一隻羊,即使夠得上立案的標準,應該不會去坐牢。那個小夥子不是直爽人麼?快去賠償人家的損失替老爹道個歉嘛!何必驚動官府?人贓俱獲的事兒,官府除了追繳贓物,再將竊賊打個七死八活,假若糊塗老倌因傷致殘,直到死去都是你的爹呀!令人羞恥的事兒,卻又不夠立案標準,並不意味能夠逃脫良心的譴責,因此,親朋好友相互之間擔待一些兒,漸漸的社會風俗便會趨向于溫柔敦厚。

客人不是旅遊團體,風土人情的事兒可以緩一緩再說。

自從楚莊王稱霸以來,一百多年了,楚國的巔峰時刻似乎已經過去,如今的王爺想重振雄風,無奈朝廷內外安於現狀的人比比皆是,葉公身處北部邊疆,深感孤掌難鳴,恰在此時,孔子來了。

人家慕名而來,做主人的怎麼能讓客人空手而歸?前一向,葉公已經向楚昭王報告了孔子到來的消息。

沒想到朝廷方面遲遲不作答覆。

在葉邑逗留了多日,孔子知道主人左右為難,師生一行人要走。葉公見挽留不住,便叫他們別走遠了,最好是在葉邑附近等待消息。

據《史記》記載:孔子去葉,返回蔡國,徘徊于陳、蔡之間。三年以後,楚國方面派來使者聘請孔子。見孔子要去接受聘請,陳、蔡兩國的大夫說:孔子是個賢者,對當今諸侯的錯誤缺點往往冷嘲熱諷,且又久留陳、蔡之間,咱們的所作所為,都不符合他的心意。如今,勢力強大的楚國聘請孔子,孔子一旦在楚國得志,陳、蔡當權的大夫們危在旦夕啦!於是,他們徵發兵士將孔子師生圍困在野外。這就是《論語》上所說的:“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後來,子貢突破重圍去到楚國,楚昭王興師動眾前來迎接孔子。接著,王爺又打算將方圓七百里的“書社地” 封與孔子。所謂“書社地”, 指的有戶籍登記的富裕地區。如此一來,孔子眼看就要成為一國諸侯啦!

以華夏當時的版圖而論,楚國與秦國無疑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兩個國家。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誰能想到先前的偏遠蠻荒之地,成就了兩個新興的大國?兩個國家,一個在西南一個在西北,只要你有能耐,就不難做到疆域萬里的地步。

孔子的學生年富力強詩書滿腹,其中不乏文武雙全治國安邦之才,老夫子本人更是中華先進文化的代表人物,假如有了自己的領地,極有可能改變此後整個東方政治與文化的格局。

令人惋惜的是,等待的結果,楚昭王改變了主意。

魯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歲。沒過多久,楚昭王去世了。

三年等待,一事無成。孔子師生一行人只好掉轉頭,從此開始了漫漫的回國旅程。

假如不是葉公曾經有過承諾,孔子和他的學生們決不會在陳、蔡兩國默默的等待三年之久。

回去的路上,師生們的怨言可想而知。

於是乎就有了葉公好龍的故事。

《葉公好龍》屬於寓言故事——孔子的弟子子張想去拜見魯哀公,等了七天哀公不予理會。子張臨走時託付車夫將自己的話兒轉告給哀公,他說:“臣下耳聞君主禮賢下士,所以不遠千里,淩霜踐露,風塵僕僕長途跋涉,腳板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不敢耽誤一心只想見到君主。不料您七天不理不睬,我想您的禮賢下士,有如葉公好龍。葉公子高好龍,用彎刀去雕刻,用鑿子去雕刻,滿屋子雕樑畫棟上面全都是龍的圖案。於是天龍聞名而來,頭腦在窗戶裡探望,尾巴在廳堂上擺來擺去。葉公看見了,離開龍轉頭就跑,嚇得喪魂落魄面色如土。所以葉公並非是真的好龍,他喜歡的不過是似龍而非龍的東西罷了。現在聽說我君禮賢下士,因此臣下不遠千里前來拜望您,沒想到七天過去您還不當一回事兒,您這不是真的禮賢下士,您所喜歡的不過是似士而非士的那一類人罷了。《詩三百》上有句詩歌說:‘我的心裡有個你,不知道何日才能夠忘記。’我所斗膽請人轉告的就是這些話兒,好了我先走了(1)。”

有名有姓的故事,也別說捕風捉影。葉公與孔子有過交往,他本人又是個藝術鑒賞家,在雕塑繪畫這一塊兒,葉公好龍不僅天下聞名,甚至可以說開華夏頂級潮流的風氣之先。葉公好龍,千百年後,那些大夢方覺的帝王才跟在後面亦步亦趨,不僅宣佈自己為真龍天子,而且還壟斷了一切龍紋圖案。

葉公先知先覺,卻沒有料到自己的名聲受到了損害。

誰叫葉公是個東道主?孔子南下,至楚國無功而返,儘管老夫子一生中受到的挫折數不勝數,有些人還是將這個責任推到了葉公身上。

事實果真如此嗎?不是。

——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國的宰相子西問道:“王爺的使節,出使諸侯國家,有子貢那樣的人麼?”

昭王說:“沒有。”

“王爺的卿相,有顏回那樣的人麼?”

“沒有。”

“王爺的將領統帥,有子路那樣的人麼?”

“沒有。”

“王爺的地方行政官員,有宰予那樣的人麼?”

“沒有。”

於是,子西說:“咱們楚國受封于周王室,最初是個子爵,領地不過方圓五十裡。如今孔丘祖述三皇、五帝之法,宣揚周公、召公之業,王爺若是起用孔丘,楚國還能世世代代堂而皇之的領有幾個方圓千里的疆域麼?從前文王在豐邑,武王在鎬京,不過百里之君,最終統一了天下。今後孔子成了諸侯,以那些精明強幹的弟子為輔佐,不是楚國的福氣呀!”

昭王中止了自己的計畫(2)。

檔案解密需要時間,孔子和他的學生不瞭解此事其中的來龍去脈,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葉公好龍》這篇文章之所以膾炙人口,就在於文章的作者道出了人之常情。真龍現身大家都沒有見過的,誰不害怕?不要說葉公害怕,連孔子也會害怕。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對自然現象恭恭敬敬,便是遇到打炸雷刮大風也會神情肅穆沉默不語。

臨危不懼當然要看場合以及當事人所面臨的物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天龍下凡比恐龍復活的概率還要小,且不說天龍下凡,假如真的有一頭恐龍沖過來,大家都嚇呆了,一個人挺身而出,那個人便是真正的勇士;若是周圍空無一人,這時候還不跑開,那個人便是標準的傻瓜。真龍現身,葉公嚇得六神無主,講故事的繪聲繪色,聽眾被逗樂了忍不住發出笑聲。笑葉公便是笑我們自己,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我們也需要這樣的笑聲來調劑生活。

注釋:

(1)譯自西漢學者劉向的《新序》。

(2)譯自《史記、孔子世家》。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尤其在政治方面,孔子一向是有啥說啥,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可以去衛國會見南子夫人,為什麼到了楚國就閃爍其辭?葉公想不出自己哪裡得罪了孔子,也許是人家認為楚國的政治制度不行,必須得文化一番以後再說。

這一日,在葉公的精心安排下,賓主雙方談起了風俗與法制的事兒。

葉公告訴孔子說:“我們家鄉有個直爽人,他的父親偷了羊兒,這個做兒子的便將此事告到官府。”孔子說:“我們那兒的直爽人與你們這兒不同: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直爽就在其中啦!”

憑心而論,兩人的觀點各有千秋。葉公側重法治社會。一個國家,若是小國寡民倒也罷了,新興大國怎麼可以不講法治?因為恐懼以及生存的需要,人們才去開疆拓土,轟轟烈烈的事業為的就是長治久安,有法不依,倒楣的不光是老百姓,基礎動搖連執政者也難逃覆滅的命運。大的不說,一個家庭有人犯法,若是隱瞞不報,等到事情敗露,公家治你一個包庇罪,沒准整個家庭被一鍋端去。生存乃是第一要義,不管違法者有多大,總大不過這個家族,因此,非常時期丟卒保車便是最明智的選擇;孔子側重禮儀安邦,也別說老套,個人隱私同樣受到法律的保護。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化繁為簡同樣需要智慧。就葉公所舉的例子而言,糊塗老倌偷了人家一隻羊,即使夠得上立案的標準,應該不會去坐牢。那個小夥子不是直爽人麼?快去賠償人家的損失替老爹道個歉嘛!何必驚動官府?人贓俱獲的事兒,官府除了追繳贓物,再將竊賊打個七死八活,假若糊塗老倌因傷致殘,直到死去都是你的爹呀!令人羞恥的事兒,卻又不夠立案標準,並不意味能夠逃脫良心的譴責,因此,親朋好友相互之間擔待一些兒,漸漸的社會風俗便會趨向于溫柔敦厚。

客人不是旅遊團體,風土人情的事兒可以緩一緩再說。

自從楚莊王稱霸以來,一百多年了,楚國的巔峰時刻似乎已經過去,如今的王爺想重振雄風,無奈朝廷內外安於現狀的人比比皆是,葉公身處北部邊疆,深感孤掌難鳴,恰在此時,孔子來了。

人家慕名而來,做主人的怎麼能讓客人空手而歸?前一向,葉公已經向楚昭王報告了孔子到來的消息。

沒想到朝廷方面遲遲不作答覆。

在葉邑逗留了多日,孔子知道主人左右為難,師生一行人要走。葉公見挽留不住,便叫他們別走遠了,最好是在葉邑附近等待消息。

據《史記》記載:孔子去葉,返回蔡國,徘徊于陳、蔡之間。三年以後,楚國方面派來使者聘請孔子。見孔子要去接受聘請,陳、蔡兩國的大夫說:孔子是個賢者,對當今諸侯的錯誤缺點往往冷嘲熱諷,且又久留陳、蔡之間,咱們的所作所為,都不符合他的心意。如今,勢力強大的楚國聘請孔子,孔子一旦在楚國得志,陳、蔡當權的大夫們危在旦夕啦!於是,他們徵發兵士將孔子師生圍困在野外。這就是《論語》上所說的:“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後來,子貢突破重圍去到楚國,楚昭王興師動眾前來迎接孔子。接著,王爺又打算將方圓七百里的“書社地” 封與孔子。所謂“書社地”, 指的有戶籍登記的富裕地區。如此一來,孔子眼看就要成為一國諸侯啦!

以華夏當時的版圖而論,楚國與秦國無疑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兩個國家。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誰能想到先前的偏遠蠻荒之地,成就了兩個新興的大國?兩個國家,一個在西南一個在西北,只要你有能耐,就不難做到疆域萬里的地步。

孔子的學生年富力強詩書滿腹,其中不乏文武雙全治國安邦之才,老夫子本人更是中華先進文化的代表人物,假如有了自己的領地,極有可能改變此後整個東方政治與文化的格局。

令人惋惜的是,等待的結果,楚昭王改變了主意。

魯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歲。沒過多久,楚昭王去世了。

三年等待,一事無成。孔子師生一行人只好掉轉頭,從此開始了漫漫的回國旅程。

假如不是葉公曾經有過承諾,孔子和他的學生們決不會在陳、蔡兩國默默的等待三年之久。

回去的路上,師生們的怨言可想而知。

於是乎就有了葉公好龍的故事。

《葉公好龍》屬於寓言故事——孔子的弟子子張想去拜見魯哀公,等了七天哀公不予理會。子張臨走時託付車夫將自己的話兒轉告給哀公,他說:“臣下耳聞君主禮賢下士,所以不遠千里,淩霜踐露,風塵僕僕長途跋涉,腳板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不敢耽誤一心只想見到君主。不料您七天不理不睬,我想您的禮賢下士,有如葉公好龍。葉公子高好龍,用彎刀去雕刻,用鑿子去雕刻,滿屋子雕樑畫棟上面全都是龍的圖案。於是天龍聞名而來,頭腦在窗戶裡探望,尾巴在廳堂上擺來擺去。葉公看見了,離開龍轉頭就跑,嚇得喪魂落魄面色如土。所以葉公並非是真的好龍,他喜歡的不過是似龍而非龍的東西罷了。現在聽說我君禮賢下士,因此臣下不遠千里前來拜望您,沒想到七天過去您還不當一回事兒,您這不是真的禮賢下士,您所喜歡的不過是似士而非士的那一類人罷了。《詩三百》上有句詩歌說:‘我的心裡有個你,不知道何日才能夠忘記。’我所斗膽請人轉告的就是這些話兒,好了我先走了(1)。”

有名有姓的故事,也別說捕風捉影。葉公與孔子有過交往,他本人又是個藝術鑒賞家,在雕塑繪畫這一塊兒,葉公好龍不僅天下聞名,甚至可以說開華夏頂級潮流的風氣之先。葉公好龍,千百年後,那些大夢方覺的帝王才跟在後面亦步亦趨,不僅宣佈自己為真龍天子,而且還壟斷了一切龍紋圖案。

葉公先知先覺,卻沒有料到自己的名聲受到了損害。

誰叫葉公是個東道主?孔子南下,至楚國無功而返,儘管老夫子一生中受到的挫折數不勝數,有些人還是將這個責任推到了葉公身上。

事實果真如此嗎?不是。

——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國的宰相子西問道:“王爺的使節,出使諸侯國家,有子貢那樣的人麼?”

昭王說:“沒有。”

“王爺的卿相,有顏回那樣的人麼?”

“沒有。”

“王爺的將領統帥,有子路那樣的人麼?”

“沒有。”

“王爺的地方行政官員,有宰予那樣的人麼?”

“沒有。”

於是,子西說:“咱們楚國受封于周王室,最初是個子爵,領地不過方圓五十裡。如今孔丘祖述三皇、五帝之法,宣揚周公、召公之業,王爺若是起用孔丘,楚國還能世世代代堂而皇之的領有幾個方圓千里的疆域麼?從前文王在豐邑,武王在鎬京,不過百里之君,最終統一了天下。今後孔子成了諸侯,以那些精明強幹的弟子為輔佐,不是楚國的福氣呀!”

昭王中止了自己的計畫(2)。

檔案解密需要時間,孔子和他的學生不瞭解此事其中的來龍去脈,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葉公好龍》這篇文章之所以膾炙人口,就在於文章的作者道出了人之常情。真龍現身大家都沒有見過的,誰不害怕?不要說葉公害怕,連孔子也會害怕。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對自然現象恭恭敬敬,便是遇到打炸雷刮大風也會神情肅穆沉默不語。

臨危不懼當然要看場合以及當事人所面臨的物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天龍下凡比恐龍復活的概率還要小,且不說天龍下凡,假如真的有一頭恐龍沖過來,大家都嚇呆了,一個人挺身而出,那個人便是真正的勇士;若是周圍空無一人,這時候還不跑開,那個人便是標準的傻瓜。真龍現身,葉公嚇得六神無主,講故事的繪聲繪色,聽眾被逗樂了忍不住發出笑聲。笑葉公便是笑我們自己,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我們也需要這樣的笑聲來調劑生活。

注釋:

(1)譯自西漢學者劉向的《新序》。

(2)譯自《史記、孔子世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