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沒有常識的電視劇容易觸碰哪些雷區?

說起古裝劇, 相信很多人又要吐槽了, 雖然那個時代離我們已經很久遠了, 但是劇組也不能因此忽悠觀眾, 有些基本的歷史常識都沒有, 更別說有什麼考究的地方。 從稱呼、穿著、禮儀等等各方面常常都是漏洞百出, 令人尷尬不已。

太醫如何看病

宮中太醫院的主要職責是給皇室看病, 中醫講望、聞、問、切四診法, 但是面對皇帝, 太醫平跪著給皇上診脈, 抬頭仰視是不太可能的, 更別說讓皇上伸出舌頭, 看看眼瞼, 詢問一些身體的機能, 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致災禍。 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診脈, 那也得小心翼翼, 盡力不讓自己的手抖。

給皇帝看診尚且如此困難, 更別說後宮妃嬪。 古時候確實有過所謂因男女授受不親的“懸絲診脈”, 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背後都是滿滿的套路。 “懸絲診脈”本身是不可能作為看診的方式, 沒有絲毫科學依據。 而所謂的“懸絲診脈”其實也不過是通過詢問病人,

以及花錢賄賂伺候病人的宮女太監, 從而得知病人具體病症後的故弄玄虛罷了。

皇室稱呼

“哀家”是皇太后的自稱, “哀”本身就有不好的含義, 意思是說:可憐之人, 無夫之哀。 先帝去世了, 只剩下我在人世間, 所以感到悲哀。

一般皇后不能這樣自稱。 皇后對皇帝一般都是自稱妾或妾某氏, 對臣子自稱我或吾, 當皇帝駕崩之後皇后才這樣稱呼。

關於君王的稱呼更是亂七八糟, “皇帝”、“陛下”這些稱謂從秦始皇開始, 後來才發展出“萬歲”等稱呼, 而“皇上”則是明清時代大臣對皇帝的稱呼。 現在古裝劇裡不管什麼朝代, 大臣對皇帝的稱呼都用的“皇上”, 絲毫沒有去考究朝代之間的差異。

信鴿傳書

通過對中國野鴿、馴鴿、信鴿、傳書鴿及海外舶鴿相關記載的詳細考證, 現已確認中國信鴿通訊始自張九齡, 是他獨自完成了中國第一隻信鴿的馴化和使用。 張九齡, 唐開元年間的中書令, 生於西元678年, 卒於740年, 因而在張九齡之前用信鴿傳書都是不靠譜的, 根本用不上信鴿。

在此之前傳遞書信, 基本上只有驛站, 而且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 只傳遞官府文書。 一般老百姓傳遞資訊, 只有托人捎帶。 但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不少“鴻雁捎書”的故事, 都是古代人民通信艱難的產物, 今天我們郵政通信的綠色圖示就是一隻大雁。

諡號廟號

諡號是君王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 內務府根據他們的生前事蹟而給的稱號, 對他們的一生功績有一個總結和定論;廟號是君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可見, 諡號和廟號都是死後才立的。

但劇裡卻經常聽到唐太宗、秦惠王的稱呼, 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在電視劇《康熙大帝》中,斯琴高娃扮演的孝莊皇后自稱“我孝莊”,算是這部經典作品中的一處敗筆了。

但皇帝還有個年號,比如康熙、光緒等等,這一般是由皇帝發起的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年號的使用是在皇帝生前就有的,但是在民間老百姓依舊不能直呼皇帝的年號。

古裝劇對我們的吸引,最根本是來自於我們想探究古人的內心世界與今天就和不同,產生這種不同的原因是否是人類文明的必然結果?

如果在裡面看不到從細節的考究中體現出來的古人風範,那這也不過是穿著古裝的現代人在演戲罷了。

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在電視劇《康熙大帝》中,斯琴高娃扮演的孝莊皇后自稱“我孝莊”,算是這部經典作品中的一處敗筆了。

但皇帝還有個年號,比如康熙、光緒等等,這一般是由皇帝發起的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年號的使用是在皇帝生前就有的,但是在民間老百姓依舊不能直呼皇帝的年號。

古裝劇對我們的吸引,最根本是來自於我們想探究古人的內心世界與今天就和不同,產生這種不同的原因是否是人類文明的必然結果?

如果在裡面看不到從細節的考究中體現出來的古人風範,那這也不過是穿著古裝的現代人在演戲罷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