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不用站在道德制高點,鄙視鏈的頂端不是你

前幾天因為發了完整視頻:孩子是無辜的, 孩子的母親是過分的, 員警的行為是不當的!有一個男人頭像的關注者留言給我:“你這麼護著交警, 交警是你親戚嗎?我就是餓死, 以後都不會讓兒子去做丟人現眼的員警!”。 首先我全文都沒有護著誰, 我只是在說媽媽出門怎麼保全自己和孩子, 遠離危險。

其次說的那麼堅決, 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你確實家財萬貫, 有更好的選擇。 二是你知道你兒子根本當不了。 電影《私人訂制》結尾處的葛優受訪對話:

如果您有100萬, 您捐嗎?

我捐!

如果您有1000萬呢?

我捐!

如果您有1億呢?

我捐!

如果您有一輛車呢?

不捐。 因為我真有一輛車。

我幾乎敢肯定, 你兒子將來被員警隊伍錄取, 你會忘記下過的毒誓。

你不是比別人高尚多少, 你只是沒機會。

下面男姐推薦的文章原名《你未必是好人, 你只是沒機會放蕩》, 來自點亮生活的那束光, 有刪減。

謹以此文, 也送給近期母嬰圈裡很多互相攻擊和菲薄評價對方的從業者。 我們並沒有資格去評價誰, 指責誰, 每個人都有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歷程, 我們並做不到設身處地。

還沒等到審判嫌犯, 章瑩穎及家人就被網友審判了。

“章瑩穎小姨在美國代購奶粉。 ”

“全家人想蹭美國綠卡, 死了活該。 ”

九寨溝地震, 吳京被逼捐1億。

九寨溝地震後, 吳京捐款100萬。

但很多網友覺得他捐得太少了:

“賺這麼多, 捐這麼點, 太自私了。 ”

“還說愛國, 就憑這一點就不愛國。 ”

在中國, 吃瓜群眾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當一件事情發生後, 就拿起放大鏡盯住當事人, 尋找人家生活及行為的瑕疵, 從而把對真相的追究轉變為對當事人的道德審判。

在中國, 幾乎所有熱點事件,

最後都會演變成為道德之爭。

02

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

為什麼這麼熱衷於搞道德審判呢?

我先來講一個心理學上的“道德執照效應”。

這個效應是心理學家莫林和米勒提出的。

莫林和米勒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讓兩組學生分別接受兩個命題。

第一組學生接受的命題是:大多數女人都不聰明, 更適合在家看孩子, 而不是出來工作。

學生立馬提出抗議:“這是性別歧視。 ”

第二組學生接受的命題是:有些女人真的不聰明, 更適合在家看孩子。

接受命題的學生態度都比較緩和。

接下來, 莫林和米勒讓這兩組人去當招聘考官——判斷應聘者是否適合某高層職位。

這幾份工作所處行業一直是男性主導的,

比如建築業和金融業。

實驗結果讓人大吃一驚:

剛剛強烈反對性別歧視的第一組學生,

反而更傾向於選擇男性來擔任這些職務。

而剛剛態度緩和的第二組學生,

對男女應聘者反而做到了公平公正。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莫林和米勒說:“那些明確反對過性別歧視的學生, 便認為自己不是一個有性別歧視的人了, 所以便獲得了一種道德許可——做什麼都不帶性別歧視, 於是便為所欲為的任性發揮。 ”

這就是著名的“道德執照效應”: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做了好事之後,

他就會獲得一種道德優越感,

仿佛取得了一種“道德許可證”:

我便可以心安理得的評價別人。

03

中國人為什麼愛吃瓜?愛評論別人?

因為吃瓜常常可以獲得道德優越感。

這種“道德執照效應”還有一個極其詭異的特徵——那就是即便我沒有做好事, 僅僅是意淫一下, 大腦也會真的認為自己做了, 從而產生道德許可。

很多一分錢沒捐的人,

不就是靠著意淫獲得了“道德高潮”嗎?

“我相信自己的道德比吳京高尚。 ”

“我若賺了十幾億, 肯定捐1億。”

04

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

真的就比那些當事人更高尚嗎?

其實未必。

于建嶸教授講過一件事:

一次,他去鄰居家玩,

正好碰到老大爺看病回來,

一進門,老大爺就對醫院破口大駡:

“檢查個骨質增生就要幾百塊,醫生都是黑心爛肝的狗東西。”

一會,於建嶸和他兒子談到高考,

老大爺聽到了,斬釘截鐵地說:

“一定要考醫學院,要當醫生,工資一分不要都行,單拿紅包和提成就幾輩子吃不完。”

為什麼要講這個例子,

我就是想說——當我們站在道德高地批判眾生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忘記自己也是眾生的一員。

我們痛恨貪官,又拼命報考公務員。

我們咒駡壟斷,又削減腦袋往壟斷行業鑽。

我們譏諷不正之風,卻一辦事就忙著找關係。

我們憤怒,不是因為覺得不公平,

而是覺得自己處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

我們憎恨的不是特權,而是自己沒有特權。

人都是善惡同體的獸,

我們未見得比人家高尚多少。

05

非常喜歡作家楊奇函的一段話:

“維持我們節儉的,可能是我們的貧窮。

維持我們檢點的,可能是我們的醜陋。

維持我們低調的,可能是我們的平庸。

維持我們鑽研的,可能是我們的笨拙。

促成我們義無反顧的,可能是我們的走投無路。

激發我們看淡一切的,可能是我們的一無所有。

我們心無旁騖,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去從容。

我們剛正不阿,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沒有資格被誘惑。”

很多時候,我們的言行之所以合乎道德規範,

並不是因為我們的道德情操高人一等,

而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短板變成了高尚。

正如楊奇函所說:我們未必是人好,我們只是沒有機會去放蕩。

06

意識到“我們未必比人家更高尚”後,

我們該如何正確地當一名吃瓜群眾呢?

當我們目睹一件事情發生後,

一定要學會“且慢下手”:

1、不要輕易妄下結論

2、不要輕易急於站隊

3、不要輕易評價別人

4、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評論左右

5、不要輕易說什麼感同身受

因為我們並沒有對他們的經歷進行還原,

我們並不知道人家經歷了和正在經歷著什麼。

且慢下手與且慢下口之後,

我們再暫時忘掉自己的身份,

把自己放在“無知之幕”後面,

讓自己成為當事人A、當事人B、當事人C,

去理解當事人的行為、處境與成長經歷。

只有真正地理解與瞭解各種“真相”之後,

我們才有資格作出較為公正的陳述與評判。

遇到事情,智者最喜歡做的,

就是躲在“無知之幕”後面熱眼旁觀。

並在旁觀中漸漸學會了兩件事。

一件是:先以衡量別人的標準檢視自己。

越檢視自己就越懂得閉嘴不去評判他人。

一件是:學會一丟丟寬容,所以能容不同。

柴靜在《看見》中有一句話:

“人怎麼才能寬容呢?

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

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

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

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瞭解和體諒,

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

站在“無知之幕”之後,我們才能真正的“有知”。

·END·

肯定捐1億。”

04

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

真的就比那些當事人更高尚嗎?

其實未必。

于建嶸教授講過一件事:

一次,他去鄰居家玩,

正好碰到老大爺看病回來,

一進門,老大爺就對醫院破口大駡:

“檢查個骨質增生就要幾百塊,醫生都是黑心爛肝的狗東西。”

一會,於建嶸和他兒子談到高考,

老大爺聽到了,斬釘截鐵地說:

“一定要考醫學院,要當醫生,工資一分不要都行,單拿紅包和提成就幾輩子吃不完。”

為什麼要講這個例子,

我就是想說——當我們站在道德高地批判眾生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忘記自己也是眾生的一員。

我們痛恨貪官,又拼命報考公務員。

我們咒駡壟斷,又削減腦袋往壟斷行業鑽。

我們譏諷不正之風,卻一辦事就忙著找關係。

我們憤怒,不是因為覺得不公平,

而是覺得自己處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

我們憎恨的不是特權,而是自己沒有特權。

人都是善惡同體的獸,

我們未見得比人家高尚多少。

05

非常喜歡作家楊奇函的一段話:

“維持我們節儉的,可能是我們的貧窮。

維持我們檢點的,可能是我們的醜陋。

維持我們低調的,可能是我們的平庸。

維持我們鑽研的,可能是我們的笨拙。

促成我們義無反顧的,可能是我們的走投無路。

激發我們看淡一切的,可能是我們的一無所有。

我們心無旁騖,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去從容。

我們剛正不阿,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沒有資格被誘惑。”

很多時候,我們的言行之所以合乎道德規範,

並不是因為我們的道德情操高人一等,

而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短板變成了高尚。

正如楊奇函所說:我們未必是人好,我們只是沒有機會去放蕩。

06

意識到“我們未必比人家更高尚”後,

我們該如何正確地當一名吃瓜群眾呢?

當我們目睹一件事情發生後,

一定要學會“且慢下手”:

1、不要輕易妄下結論

2、不要輕易急於站隊

3、不要輕易評價別人

4、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評論左右

5、不要輕易說什麼感同身受

因為我們並沒有對他們的經歷進行還原,

我們並不知道人家經歷了和正在經歷著什麼。

且慢下手與且慢下口之後,

我們再暫時忘掉自己的身份,

把自己放在“無知之幕”後面,

讓自己成為當事人A、當事人B、當事人C,

去理解當事人的行為、處境與成長經歷。

只有真正地理解與瞭解各種“真相”之後,

我們才有資格作出較為公正的陳述與評判。

遇到事情,智者最喜歡做的,

就是躲在“無知之幕”後面熱眼旁觀。

並在旁觀中漸漸學會了兩件事。

一件是:先以衡量別人的標準檢視自己。

越檢視自己就越懂得閉嘴不去評判他人。

一件是:學會一丟丟寬容,所以能容不同。

柴靜在《看見》中有一句話:

“人怎麼才能寬容呢?

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

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

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

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瞭解和體諒,

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

站在“無知之幕”之後,我們才能真正的“有知”。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