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羅險峰:龍橋魂

作者: 羅險峰

明初建文四年(西元1402年), 都城南京。

城外, 燕王軍攻城正猛!

城內, 中央軍殊死抵抗!

偌大的南京城, 到處火光沖天、炮聲隆隆,

喊殺聲震耳欲聾!

這時, 建文帝在死寂的勤政殿內, 焦急地踱來踱去, 不時發出長籲短歎!

空蕩的大殿裡, 只有貼身太監何公公低首彎腰靜靜地侍候著。

何公公忽然靈光一閃, 輕聲說道:

“皇上, 何不打開太祖皇帝所遺金匣一看?”

“哦!”

建文帝猛然想起祖父太祖皇帝臨終前交付給自己的一個金匣, 並一再囑咐他要待危急時刻, 方可打開查看。

建文帝隨即叫何公公將金匣取來, 打開一看, 只見裡面有一紙條和一本度牒。

紙條上寫著:

“允炆吾孫:龍椅寶座下鐵櫃中存有十六套僧服, 再往下有一通往城外之暗道。 危急時可往西蜀瀘州玉蟾山之玉蟾寺一避!切記!切記!”

度牒上寫著:

“西蜀玉蟾山玉蟾寺圓通禪師之牒”

原來, 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統兵征服西蜀時,

因久聞玉蟾山玉蟾寺的盛名, 便特意上山進香。 因其年少時曾一度出家, 但都只是一個小沙彌, 而從未獲得正式剃度。 於是, 朱元璋便向寺裡的明慧住持捐獻了大量香火錢, 從而獲得了“圓通禪師”的封號和度牒, 以了卻當年的遺憾。 待到駕崩時, 又將它遺留給了愛孫允炆。

另一心腹太監劉公公負責精選十三名貼身侍衛, 每名侍衛身背大量金銀細軟。

約莫大半日過後, 何公公秘密返回, 稟報建文帝一切辦妥。

建文帝和何公公及十三名侍衛隨即削去頭髮, 換上僧服, 由暗道出城而去。

劉公公自告奮勇, 要求留下斷後。

待幾個時辰過後, 燕王軍已攻破城門, 蜂擁而入, 直奔皇宮!

劉公公穿戴好建文帝的行頭,

將早已準備好的燃油灑遍勤政殿。 隨即四處點火, 熊熊的烈火頓時騰空而起, 瞬間彌漫了宮殿。 就這樣, 劉公公最後端坐在龍椅上為主盡忠了!

此時, 站立在西行船頭上的建文帝淚流滿面, 悵望著煙霧彌漫、火光沖天的南京城!

經過多日的長途奔波, 船隻終於到達瀘州城。

建文帝等不敢停留, 馬不停蹄地向北邁進。

夜幕降臨時, 終於到達玉蟾山。

建文帝見到玉蟾寺明慧住持後, 出示了度牒。

明慧住持一見, 大吃了一驚, 急忙將建文帝等人迎入內堂, 妥善安置。

從此, 玉蟾寺裡便有了一位“圓通禪師”, 玉蟾寺也更名為“圓通寺”。

圓通禪師出資將圓通寺修繕了一番, 使得寺廟的香火更比以前興旺了, 玉蟾山也由此成為“川南明珠”!

後人作有一幅寺門楹聯, 其語為:

僧為帝, 帝亦為僧, 數十載衣缽相傳, 正覺依然皇覺舊;

叔負侄, 侄不負叔, 八千里芒鞋徒步, 蟾山更比燕山高。

瀘縣玉蟾山“建文皇帝像”

圓通禪師閒暇時, 遍遊附近的蟬羅寺、龍岩寺、古佛寺、碓窩寺、彌陀寺、白雲寺等寺院。 有時,

也登上玉蟾山的最高峰金鼇閣極目遠眺, 吟詩抒懷:

牢落西南四十秋, 蕭蕭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 朝陽閣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 野老吞聲哭未休。

遠自金陵遍九州, 雲龍止住暗藏修。

蒼生未識真明主, 南國空留作楚囚。

北雁飛來無資訊, 黑雲遮住漫心頭。

江山社稷今何在?萬里煙波無盡愁。

閱罷楞嚴磬懶敲, 笑看茅屋雨花飄。

南遊嶂嶺千層聳, 北望京都萬里遙。

牢落久辭飛鳳輦, 袈裟換卻當龍袍。

公卿此時歸何處?惟有群鴉早晚朝。

風塵一夕忽南侵, 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 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 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京城今夜月, 六宮猶望翠華臨。

瀘縣龍腦橋

一日,圓通禪師從香客那兒得知九曲河上的一座石橋被洪水沖毀了。

於是,當洪水退去,圓通禪師就帶著三名弟子前往察看,發現河邊有一狀似龍腦的大石橫臥,甚感驚訝!

圓通禪師不禁聯想到自己,原是堂堂一國之君、真龍天子,如今卻只能隱臥山寺,以度殘年!

回到寺院後,圓通禪師的心久久都不能平靜!

忽然,一個絕妙的念頭在腦海產生:

“我何不在此出資修建一座舉世至美的龍橋,以志影蹤?”

圓通禪師隨即出資、設計龍橋和延請能工巧匠。

石料從九曲河上游一公里處的鹽灘開鑿後,運用“滾木法”,沿河邊修建一條便道,再由人工牽拉而至。

材料運到後,先修好橋墩,再堆上土,形成一個斜面,用繩索將雕刻好的石龍拉上安裝而成,最後將沙土去掉。這就是古代建築上常用的“累土法”。

就這樣,一座舉世最為宏偉的龍橋建成了!

瀘縣圓通寺

圓通禪師親自題名為“龍腦橋”!隨後又捐資在北面的山岩上修建了一座寺院,命名為“龍腦寺”。

歲月如斯,時光荏苒,年邁的圓通禪師時常拄杖倚立於龍腦寺旁的山岩邊,注視著腳下的龍腦橋,不禁心潮起伏:“我是一條隱龍啊”!

一個夕陽無限美好的黃昏,圓通禪師叫弟子搬來乾柴,自己端坐其中。隨著烈焰的升起,圓通禪師雙目緊閉,雙手合掌於胸前,心底喃喃自語:

“今日逝去的是我的肉體,我的靈魂將隨龍橋而萬古不滅!阿—彌—陀—佛—!”

作者介紹:作者羅險峰瀘州瀘縣人,系瀘州市政協文史研究員。

瀘縣龍腦橋

一日,圓通禪師從香客那兒得知九曲河上的一座石橋被洪水沖毀了。

於是,當洪水退去,圓通禪師就帶著三名弟子前往察看,發現河邊有一狀似龍腦的大石橫臥,甚感驚訝!

圓通禪師不禁聯想到自己,原是堂堂一國之君、真龍天子,如今卻只能隱臥山寺,以度殘年!

回到寺院後,圓通禪師的心久久都不能平靜!

忽然,一個絕妙的念頭在腦海產生:

“我何不在此出資修建一座舉世至美的龍橋,以志影蹤?”

圓通禪師隨即出資、設計龍橋和延請能工巧匠。

石料從九曲河上游一公里處的鹽灘開鑿後,運用“滾木法”,沿河邊修建一條便道,再由人工牽拉而至。

材料運到後,先修好橋墩,再堆上土,形成一個斜面,用繩索將雕刻好的石龍拉上安裝而成,最後將沙土去掉。這就是古代建築上常用的“累土法”。

就這樣,一座舉世最為宏偉的龍橋建成了!

瀘縣圓通寺

圓通禪師親自題名為“龍腦橋”!隨後又捐資在北面的山岩上修建了一座寺院,命名為“龍腦寺”。

歲月如斯,時光荏苒,年邁的圓通禪師時常拄杖倚立於龍腦寺旁的山岩邊,注視著腳下的龍腦橋,不禁心潮起伏:“我是一條隱龍啊”!

一個夕陽無限美好的黃昏,圓通禪師叫弟子搬來乾柴,自己端坐其中。隨著烈焰的升起,圓通禪師雙目緊閉,雙手合掌於胸前,心底喃喃自語:

“今日逝去的是我的肉體,我的靈魂將隨龍橋而萬古不滅!阿—彌—陀—佛—!”

作者介紹:作者羅險峰瀘州瀘縣人,系瀘州市政協文史研究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