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改變大唐歷史,以五千兵對峙十萬大軍300天,殺妻食肉留駡名!

張巡,唐玄宗開元末年進士, 歷任太子通事舍人, 唐朝名將, 戰敗被俘遇害, 諡號大都督、鄧國公。

張巡年輕時就博覽群書, 通曉兵法, 作為開元年間的進士, 本可以在朝為官, 可他卻說:“如今朝綱不振, 為什麼要在朝廷做官?”就因為這句話被楊國忠排擠出朝廷, 到真源縣(今河南省鹿邑縣)去做了縣令。

安史之亂後, 雍丘縣(今河南省杞縣)縣令令狐潮投降, 縣民不肯, 於是他們找來張巡幫守城。 張巡到來後, 總共只有兩千多人, 而令狐潮的叛軍有五萬人, 他立刻分兵幾路,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叛軍殺得措手不及。 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 張巡堅守了兩個多月。

令狐潮見兩個月還不能拿下張巡, 於是用以利誘, 他跑到城下跟張巡說:“大唐氣數已盡, 你還堅守這座危城, 有何意義?”張巡嘲笑道:“令狐大人, 你一向以忠義自居, 怎麼會說出這等逆言, 你的忠義知心在哪裡?”竟然把令狐潮駁得啞口無言。

張巡的手下看到敵人如此兇猛, 己軍完全沒有勝算, 也來向張巡勸降, 最後卻被張巡一刀砍了, 從此沒人敢再說半個“降”字。 雖然士兵都心驚膽戰, 但必死守城之心更甚。

光靠意志是不能打仗的, 沒過多久, 張巡的弓箭用完了,

一個漆黑的夜晚, 敵軍突然發現我方城頭密密麻麻的冒出很多黑衣人, 以為是我軍來襲, 於是萬箭齊發, 瞬間把城頭的黑衣人射得千瘡百孔, 直到他們一聲不吭, 令狐潮才知道原來對方是稻草人, 中計了!

守城將士把數千稻草人帶回來, 得了十萬多隻箭, 這一役雖然沒有《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精彩, 但卻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 而《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 卻是羅貫中為了小說藝術效果而虛構出來的, 也許他還仿照了張巡這個故事呢。

又經過數個月, 叛軍來了助援尹子奇, 而張巡跟睢陽、寧陵合兵, 此時張巡這邊有六千多人, 尹子奇有十五萬大軍, 這在比例懸殊的情況下, 張巡仍然苦苦抵抗尹子奇大軍。

有一次張巡激勵將士:“我們深受皇恩, 應當以死報國!”他把士兵都打得雞血滿滿, 然後率領幾千人沖向敵軍十萬之中, 張巡還一馬當先, 奮勇無前, 看到張巡此舉, 敵軍哈哈大笑, 所謂驕兵必敗, 果不其然, 在張巡帶領的敢死隊縱橫馳騁之下, 叛軍驚慌失措,

連連敗逃了三十幾裡。

雖然張巡英勇無比, 但當時張巡在睢陽城中完全沒有補給, 而尹子奇的軍隊卻可以休養生息, 又過數月, 睢陽城中都是食不果腹的羸弱士兵, 連馬匹, 老鼠都吃完之後, 士兵們個個饑餓難耐, 憤怒和絕望壓上心頭, 張巡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但他絕對不會棄城投降!

突然有一天, 張巡扛著一大麻袋, 往地上一扔, 告訴士兵們這是食物, 士兵迫不及待打開麻袋, 眼睛瞬間變得通紅——人肉, 真的人肉!那是張巡的愛妾, 短暫的沉默之後, 士兵如餓狼般撲向那堆人肉, 瞬間瓜分無遺。

在饑餓無援的情況下,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什麼道德、愧疚又算什麼, 有了這個先例, 從此睢陽變成一座人間煉獄, 士兵們開始大量撲殺女人為食, 女人吃完就撲殺小孩、老人,可以想像士兵們三五成群,坐在火堆前啃著一手一腿的恐怖情景……

據《新唐書·張巡傳》記載,在睢陽後面的兩個月裡,約有三萬多女人老小被吃掉。

在此消彼長的環境下,張巡支撐了十個月,也就是300多天,最終睢陽城還是被尹子奇攻破,張巡被俘。在對面尹子奇時:“我志在生吞叛賊,只恨力不從心!”為了這誓言,傳說張巡每次作戰前必把牙齒咬碎,尹子奇撬開其嘴一看,果然只剩下三四顆牙,豎然起敬,他勸張巡投降,但張巡誓死不從,最後左右均說:“張巡深得軍心,若留此人,後患無窮!”尹子奇思來想去,還是殺掉了張巡,據說張巡英勇就義,死時面不改色,終年49歲。

後世關於張巡的評價,褒貶不一,基本分為正方和反方兩個極端。

正方說張巡是軍事天才,作戰不墨守成規,常常出奇制勝,可稱為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將領之一,若非他堅守睢陽十個月,當時日落西山的唐王朝立刻會失去江淮地區的供給,甚至有王國滅種之憂,所以張巡挽救了整個大唐江山,使唐王朝多延續了140多年,是歷史上的有功之臣!

反方說張巡吃人,違背人倫常理,雖說萬不得已,就算按照當時儒家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被吃掉的人自己肯定是不願意的,這種行為已經突破了作為人類的底線,應當受到道德的強烈譴責!

對張巡的評價,歷史認為這就類似於今天的情況:有人為了保護大多數人,而傷害了小部分人,在量刑時可以給予適當減刑,但絕不能饒恕!

女人吃完就撲殺小孩、老人,可以想像士兵們三五成群,坐在火堆前啃著一手一腿的恐怖情景……

據《新唐書·張巡傳》記載,在睢陽後面的兩個月裡,約有三萬多女人老小被吃掉。

在此消彼長的環境下,張巡支撐了十個月,也就是300多天,最終睢陽城還是被尹子奇攻破,張巡被俘。在對面尹子奇時:“我志在生吞叛賊,只恨力不從心!”為了這誓言,傳說張巡每次作戰前必把牙齒咬碎,尹子奇撬開其嘴一看,果然只剩下三四顆牙,豎然起敬,他勸張巡投降,但張巡誓死不從,最後左右均說:“張巡深得軍心,若留此人,後患無窮!”尹子奇思來想去,還是殺掉了張巡,據說張巡英勇就義,死時面不改色,終年49歲。

後世關於張巡的評價,褒貶不一,基本分為正方和反方兩個極端。

正方說張巡是軍事天才,作戰不墨守成規,常常出奇制勝,可稱為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將領之一,若非他堅守睢陽十個月,當時日落西山的唐王朝立刻會失去江淮地區的供給,甚至有王國滅種之憂,所以張巡挽救了整個大唐江山,使唐王朝多延續了140多年,是歷史上的有功之臣!

反方說張巡吃人,違背人倫常理,雖說萬不得已,就算按照當時儒家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被吃掉的人自己肯定是不願意的,這種行為已經突破了作為人類的底線,應當受到道德的強烈譴責!

對張巡的評價,歷史認為這就類似於今天的情況:有人為了保護大多數人,而傷害了小部分人,在量刑時可以給予適當減刑,但絕不能饒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