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最大的賭注,德軍進入萊茵非武裝區

希特勒在35年5月21演說中, 說德國將“無條件尊重”凡爾塞和約關於萊茵非軍事區的條款, “支持和旅行由於羅加諾公約而產生的一切義務”。

在此之前, 5月2日德軍就得到命令, 準備佔領萊茵非軍事區。 11月21日, 希特勒接見法國駐德大使弗朗索瓦·龐塞時, 對法國在3月間同蘇聯簽訂互助協定表示不滿, 並對蘇聯進行攻擊。 到36年初, 希特勒認為時機成熟, 公開石灰羅加諾公約, 衝破凡爾塞和約剩下的最後一點對德限制, 3月2日命令三營部隊越過萊茵河, 向亞琛、特里爾和薩布魯根挺進, 接著只用1個師的後援兵力佔領了整個萊茵區。 德軍進駐萊茵震動了法國。 法國薩羅內閣在3月7日至9日連續開會, 研究對策。 一部分閣員強烈要求採取一次“員警行動”來回擊德國另一部分閣員則頑固反對實行對德制裁。 內閣的決議最後是:在國聯未作出決定之前, 法國不採取任何行動。
薩羅一面在廣播演說中聲稱:我們不準備把斯特拉斯堡暴露在德國大炮炮口底下。 一面卻叫人們“保持平靜”。 軍方的態度也很曖昧當時, 德軍人數和裝備都不如法國。 法國不用英國援助, 只靠自己的軍隊就能把德軍趕出萊茵區。 事實上, 進入萊茵區的德軍奉有密令, 一遭法軍採取敵對行動就立即撤回。


希特勒後來自己也說:“進軍萊茵區以後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 如果當時法國人也開進萊茵區, 我們就只好夾著尾巴撤退。 因為我們手中可資利用的那一點點軍事力量, 即使是用來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夠的。 ”可是, 法國卻未採取任何軍事行動, 只是將此訴諸國聯, 要求洛加諾公約各簽字國磋商行動, 並建議實行經濟制裁。 最後取得的不過是一紙口頭“譴責”的空文。 法國實際上已向希特勒的冒險挑戰屈服德軍進軍萊茵區對法國來說是直接的威脅, 為此, 法軍調動13個師的兵力加強馬其諾防線, 但沒有根據條約要求進入萊茵區趕走德軍的3個營。
法國在萊茵區重新軍事化問題上表現出來的軟弱大大削弱了法國的軍事防禦地位, 加速了其同盟體系的分崩離析, 同時也大大助長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 德國開始在西部邊界修築齊格菲防線, 加緊擴軍備戰活動。 萊茵區重新軍事化後, 法國在對外政策方面開始日益唯英國馬首是瞻, 表現出越來越濃重的妥協和綏靖色彩。 英國公開宣傳說, “德國人終究不過是進入他們自己的後援而已”。 英國政府在記者招待會上宣佈:“德國這個舉動是根本多餘的、不必要的。 因為德國打開了一扇即使不這樣也會對它開放的大門。 ”很清楚, 這是因為英法政府篤信德國進軍萊茵區只是為了反對蘇聯而採取的鞏固後方的行動。
英法政府為推動德國大膽東進攻蘇, 而沒有對德國這一行動作出什麼實質反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