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對於秦始皇,自古以來毀譽參半,那麼他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我認為, 秦始皇的功勞大於過失,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他統一了中國, 不但是疆土上的統一, 更是文化、思想、制度、習俗上的統一, 這就避免了中國像歐洲大陸一樣, 分裂為許多小國家, 而是逐漸形成了一個泱泱大國。

戰國時期的七國文化不同, 又相互制衡, 如果照此下去, 中國也很有可能像歐洲一樣, 形成多個國家並存的局面。 正所謂合則強, 分則弱, 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是根本不可能創造後來那些輝煌的歷史的。

秦始皇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 始皇嬴政挺身而出, 承擔了引領中國走向統一的歷史重任。 當然, 他本人不可能意識到他當時的行為給後世帶來的巨大影響。

秦國之所以在紛亂的戰國時代脫穎而出, 得益於其所採用的實用主義法家思想, 法家的主要思路, 正如商鞅所說“苟可以強國, 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 不循其禮”。 在這個思想指導之下,

秦國毅然打破了國籍的界限, 不拘一格的招攬他國人才以為己用, 比如穆公時的百里奚, 孝公時的商鞅, 以及嬴政時期的尉繚、李斯、韓非、呂不韋等等。 同時, 秦國以全民皆兵的軍事思想治國, 以致兵強馬壯, 同時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 比如王翦、蒙毅、蒙恬、王賁等。 而商鞅變法大大打擊了奴隸制經濟, 使秦國走上了封建制經濟道路。 這一切大大提高了秦國的國力。

然而秦國畢竟是偏遠之國, 國內的奴隸主勢力還很強大, 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法家嚴重觸犯了他們的利益, 因此成為他們的眼中之釘, 故而他們不遺餘力地進行阻撓, 商鞅被處死就是一例。

秦滅六國

嬴政親政後, 以嚴酷的手段肅清了長期把持朝政、的已經成為阻礙嬴政施展自己抱負的擋路石的呂不韋, 同時解決了穢亂後宮且覬覦皇位的醪毒, 為自己一統天下鋪平了內部道路。

就在這時, 秦國國內的奴隸主勢力借機上書, 要求秦王驅逐居住在秦國的他國客卿, 理由是這些人極可能像呂不韋一樣擾亂秦國內政,

遺毒無窮。 而多年來一直生活在韓國人呂不韋陰影下的嬴政, 想想也覺不寒而慄, 於是答應了這一要求, 開始“逐客”。

如果這一條令實現下去, 秦國將會失去其辛苦積累下來的人才儲備, 隨著大批官職空缺被秦國舊勢力補充, 商鞅此前所做的種種革新也將付之東流。 這時, 客卿李斯向嬴政獻上了一篇可以說改變歷史的千古名文---《柬逐客書》, 痛陳利弊。 而嬴政此時展現了一個卓越政治家的頭腦, 立刻撥亂反正, 廢除了逐客令。 同時重用李斯、尉繚、韓非等法家代表, 這就一舉奠定了秦國堅持走法家治國路線。 法家固然有其局限性, 但是在戰國這個“棄仁義而用詭譎, 捐禮讓而貴戰爭”的特殊時期,

法家的實用無疑是最合適的。 秦國從此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

此後, 贏政採納了尉繚的建議, 攻佔巴蜀地區, 富庶的巴蜀從此成為了秦國的後防物資供應基地, 極大地提高了秦國的經濟實力。

接下來, 嬴政又採取了“遠交近攻”的正確策略, 籠絡實力較強且與秦接壤的楚國, 同時打擊趙魏韓等國, 此計很見成效。 原屬晉的三國逐漸衰落, 而和秦國走的很近的楚國也失去了其餘諸國的信任, 無法繼續擔當六國盟主, 而位於山東半島的齊國對合力抗秦一直並不熱心, 北部的燕國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此時的六國形如一盤散沙。

秦疆域

從此,六國與秦的差距漸漸開始拉大。待到時機成熟,嬴政以王翦為大將,開始了滅六國的軍事行動,秦軍勢如破竹,迅速將六國逐個攻陷。

但是,佔據了土地並不意味著最終的統一,想後世的成吉思汗雖然建立了地跨歐亞的大帝國,然而不過百年就煙消雲散,主要是他並沒能使這些國家的文化思想制度等方面達到統一。

六國歷經多年發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風格,頗似後來中世紀的歐洲,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林立,而且各自有自己的文化偏好和治國方針。

比如齊國以開放著稱,有點像中世紀的荷蘭、西班牙等國,海港文化和通商文化極其發達;

楚國則是文學風氣濃厚,很似法國;

而魏國尚武,尤其在任命著名將領龐涓後曾一度傲視天下,然而卻引起公憤,導致馬陵大敗,一蹶不振,很有點後來德意志的味道;

而趙國是山東六國中抗秦最為堅決的一個,其境內鹽鐵發達,兵器犀利;

韓國則較為弱小,治國策略上也是長期搖擺不定,且錯過了韓非這個法家人才,境況有點類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沒能好好利用機遇;

燕國地處北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比如荊軻,但是因地處苦寒偏遠之所,作物難以生長,故國力較弱,很似北歐諸國。

更甚者,這些國家的經濟制度不同,民間習俗不同,政治制度也頗有相異,甚至連文字也不相同,就像《英雄》這部電影裡對“劍”字寫法的刻畫便可見一斑。

國家剛亡,人心思舊,稍有不慎就可能重新陷入分裂的局面。因此嬴政開始了一系列改革,他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實行中央集權制,劃分行政區域,設立郡縣,修建官道。

這一系列措施牢牢地控制了天下局勢,同時也為後世提供了參考的範本,以致後來劉邦建國時,在州縣設置上就是隨秦制,而後世的政治制度大多是秦制基礎上的修補和革新罷了。

最重要的是,通過一系列改革,大大提高了原屬各國的臣民的向心力,使得他們彼此融合在一起,對這個統一的國家逐漸有了認同感。

正是這個認同感,使得後來的中國儘管歷經了多次“合久必分”,但是終將會再次統一為一體。儒家後來的“大一統”思想,也正是來源於此。

秦疆域

從此,六國與秦的差距漸漸開始拉大。待到時機成熟,嬴政以王翦為大將,開始了滅六國的軍事行動,秦軍勢如破竹,迅速將六國逐個攻陷。

但是,佔據了土地並不意味著最終的統一,想後世的成吉思汗雖然建立了地跨歐亞的大帝國,然而不過百年就煙消雲散,主要是他並沒能使這些國家的文化思想制度等方面達到統一。

六國歷經多年發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風格,頗似後來中世紀的歐洲,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林立,而且各自有自己的文化偏好和治國方針。

比如齊國以開放著稱,有點像中世紀的荷蘭、西班牙等國,海港文化和通商文化極其發達;

楚國則是文學風氣濃厚,很似法國;

而魏國尚武,尤其在任命著名將領龐涓後曾一度傲視天下,然而卻引起公憤,導致馬陵大敗,一蹶不振,很有點後來德意志的味道;

而趙國是山東六國中抗秦最為堅決的一個,其境內鹽鐵發達,兵器犀利;

韓國則較為弱小,治國策略上也是長期搖擺不定,且錯過了韓非這個法家人才,境況有點類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沒能好好利用機遇;

燕國地處北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比如荊軻,但是因地處苦寒偏遠之所,作物難以生長,故國力較弱,很似北歐諸國。

更甚者,這些國家的經濟制度不同,民間習俗不同,政治制度也頗有相異,甚至連文字也不相同,就像《英雄》這部電影裡對“劍”字寫法的刻畫便可見一斑。

國家剛亡,人心思舊,稍有不慎就可能重新陷入分裂的局面。因此嬴政開始了一系列改革,他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實行中央集權制,劃分行政區域,設立郡縣,修建官道。

這一系列措施牢牢地控制了天下局勢,同時也為後世提供了參考的範本,以致後來劉邦建國時,在州縣設置上就是隨秦制,而後世的政治制度大多是秦制基礎上的修補和革新罷了。

最重要的是,通過一系列改革,大大提高了原屬各國的臣民的向心力,使得他們彼此融合在一起,對這個統一的國家逐漸有了認同感。

正是這個認同感,使得後來的中國儘管歷經了多次“合久必分”,但是終將會再次統一為一體。儒家後來的“大一統”思想,也正是來源於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