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新時期“網貸”換湯不換藥,擦亮雙眼謹防上當

互聯網金融在讓我們逐漸走入“無現金社會”, 讓生活愈發便利的同時, 也帶來了聳人聽聞的負面事件。 而問題的高發區, 就在於各種互聯網借貸——學生深陷“校園貸”自殺;“裸貸”讓無數女生陷入泥淖, 身敗名裂……現如今, 在相關部門的重拳打擊下, 校園貸近乎銷聲匿跡, 眾多校園貸企業也遠離了學校。

但這並不意味著互聯網借貸市場就已經風平浪靜, 反而是衍生出諸多變種“網貸”。 培訓貸、美容貸等變種“網貸”肆虐, 不僅同樣危害極大, 甚至還自帶“洗腦”功能。 隱蔽性更強, 且讓人防不勝防。 接下裡, 不妨一起揭秘那些自帶“洗腦”的“高利貸。

培訓貸:利用大學生就業急迫心理瘋狂撈錢

當下, 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 許多應屆大學生或多或少都有就業急迫心理, 甚至還有的大學生在初入大學校園時就想為未來就業“添磚加瓦”。 這種心理被非法網貸平臺敏銳地察覺到, 以“培訓貸”為終極目標, 設下一個嚴絲合縫的連環套。

這些非法網貸平臺首先在校內開辦就業的講座, 邀請學生前去上課。 而在講座結束之後, 就會以各種理由要求學生填寫聯繫方式、姓名等。 隨後就會通過郵箱等其他聯繫方式發送一份職業測評問卷, 一旦學生填寫, 非法網貸平臺的工作人員就會表示能提供免費的職業諮詢。

而在面對面的諮詢中, 這些工作人員會瘋狂指出學生們的缺點,

讓學生感到自卑和無用。 進而工作人員就會推銷所謂的“就業訓練計畫”, 幫助大學生“打造職場必備技能”。

當然, 這肯定是收費的, 收費還比較貴。 而一般的大學生都拿不出這麼多錢, 非法網貸平臺就提供了所謂的兼職機會, 還能先領錢——這時候就到了貸款申請表亮相的時候。

就這樣, 一步步下來學生就被完全“忽悠瘸了”, 甚至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只是面試的過程!最終的結果, 就是很多學生背上了高額債務。 而非法網貸平臺在短時間內撈金後, 就迅速歡迎地方繼續行騙。

此外, 另外一種形式的“培訓貸”則要簡單粗暴地多。 打著招聘的幌子, 以提供高薪工作崗位為名, 在面試中讓應聘者以“低壓力分期還款”的方式,

貸款接受高價培訓。 公司從網貸平臺得到學費, 但培訓品質卻難有保證。

而且部分求職者在接受培訓後, 公司並未按照承諾為其安排滿意工作。 結果就是應聘者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征信, 無奈地去還這些“培訓貸”。

美容貸:美麗後面的陷阱

在朋友圈中, 那些賣面膜、打水光針的小作坊等, 總是會發一些危言聳聽的消息。 比如長得不漂亮, 再努力也百搭;不美就前途無望, 長得醜的一輩子受窮……而很容易被誤導的年輕人就有了美容、整容的想法。 錢不夠怎麼辦?網貸平臺自然就興奮了——可以來找我貸款啊!

目前, 國內很多整形、美容醫院和機構都提供了貸款這一業務, 滿足人們的需求。 據悉, 很多“美容貸”只需本人的身份證、銀行卡即可。

審批時間最短15分鐘, 最長也就1天, 個別醫院號稱通過率99%。

雖然有正規的“美容貸”, 但其中的陷阱也非常多。 主要的形式就是整形、美容機構忽悠消費者做天價項目、手術, 而網貸平臺就是賺取高額利息。

比如消費者在被整形、美容機構忽悠地想做某個專案, 但卻囊中羞澀, 於是後者就會介紹去從網貸平臺借貸。 但貸來的錢是直接打到整形、美容機構帳戶上的, 消費者必須要做專案, 然後每月還款。 如果專案不想做了, 基本不可能退款。

還有的消費者本身沒有美容的需求, 只是想貸款。 結果誤信黑仲介所介紹的“免費美容還能貸款”, 傻傻地就借了“美容貸”。 而一般這樣的貸款方式, 仲介會收取一多半的“好處費”,

留下了巨額貸款讓消費者自己去償還!

洗腦的背後, 是真正的“大坑”

可以看到, 這些變種“網貸”實際上都是先以“洗腦”為主。 在成功“洗腦”之後, 就途圖窮匕見, 讓人們去貸款。 如果是正常的貸款、正常的利息還可以接受, 但這些貸款卻是真正的“大坑”。

“培訓貸”、“校園貸”與其他貸款不同, 貸來的錢會直接進入相關機構的帳戶中, 根本不會到消費者手中。 這意味著想退款極其困難, 只能任由機構進行“宰割”。 哪怕是服務再差, 也只能忍受——與房貸、車貸完全是兩碼事。

在利率層面, 稍微還有點“良心”的網貸平臺, 一般給出的年利率在15%—25%左右, 不過已經大大超出正常的利率水準。 鑒於“培訓貸”、“美容貸”的針對群體基本都是年輕人, 還貸能力孱弱,一旦背負上利率極高的這些貸款,很容易會被“壓垮”。

更讓人氣憤的是,還有的網貸平臺會針對那些有還款壓力的消費者繼續去借錢,不停地“借新還舊”。利滾利的結果就是最終產生巨額本金利息,導致消費者陷入債務危機。由此影響消費者的征信,甚至引發惡性事件。

頻發的變種“網貸”,越來越具有隱蔽性,也越來越讓人難以防備。而這些“網貸”因為經過了“變種”,也讓監管難以對其產生威懾力。就目前來看,消費者還是要提高警惕,不要被花言巧語所騙。一旦上當受騙不能妥協,要及時採用各種手段去維護自己的權益。(轉)

還貸能力孱弱,一旦背負上利率極高的這些貸款,很容易會被“壓垮”。

更讓人氣憤的是,還有的網貸平臺會針對那些有還款壓力的消費者繼續去借錢,不停地“借新還舊”。利滾利的結果就是最終產生巨額本金利息,導致消費者陷入債務危機。由此影響消費者的征信,甚至引發惡性事件。

頻發的變種“網貸”,越來越具有隱蔽性,也越來越讓人難以防備。而這些“網貸”因為經過了“變種”,也讓監管難以對其產生威懾力。就目前來看,消費者還是要提高警惕,不要被花言巧語所騙。一旦上當受騙不能妥協,要及時採用各種手段去維護自己的權益。(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