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Isdera|歐洲獨立汽車品牌的一個典型樣本

在我們中國人從小的文化環境裡, 我們傾向於默認:

很多偉大的事情, 是一個組織或者集體長時間的行為。 我們很少把偉大的東西安排在一個人的名下。 這是我們的文化習慣。

即使是偉人, 也是來自於人民的, 是人民群眾創造的。 脫離了人民群眾, 他就什麼也不是。

西方的文化, 相對更看重個體。

今天我就想說一個個體。 說說Isdera這個冷門小眾高逼格的德國手工超跑品牌, 如何“憑藉一人之力”而建立起來。

這個品牌很冷門, 知道它的人很有限, 實際上我也是不久以前才有所瞭解。

要說明白這個品牌, 必須說明白一個人。

而說明白了這個人, 你就自然懂得Isdera了。

對, 就是這個老頭子。 先賣個關子, 放他拽拽的的背景照。

老頭子名叫Schulz, 是位德國人。

很多年輕一輩的德國設計師, 都奉他為偶像。

從這個背影照, 你或許可以看出:老頭兒很倔強很囂張很有個性。 他平時不是很愛講話,

可能和很多天才一樣有一種智商優越症, 生活在自己獨特的思維迷宮裡。 Schulz的私生活也不像中國家庭情景喜劇那麼美好和諧, 為了尊重他的隱私, 這裡就不多說。

我想我們應該對天才多一些包容, 畢竟他們活著不是為了做一個好好先生, 而是想要改變世界。

德國式天才“藝匠”

Schulz絕對是一個在德國社會環境裡, 才能誕生的那種天才。

德國是一個非常重視文化、哲學、工程、藝術的國度——學習過德語或者喜歡看德國電影的影迷, 可能會更容易認可我這個判斷。

Schulz小時候就展現了很強的藝術天賦, 尤其擅長繪畫。

但最終他沒有往第二個畢卡索或者梵古的方向發展, 因為他在青年時迷戀上了車輛工程。 於是他開始主動學習汽車的設計和工程知識。

德國的大學教育是很嚴謹的, 遠不如中國這樣容易畢業。 進了大學以後, 別人忙著學習經典的理論和知識, 但Schulz覺得學校的授課知識太簡單太無聊, 於是自己開始動手設計一台自己想要的跑車。 前後花了三年時間, 以致於耽誤了畢業——沒錯, 和很多天才一樣, 沒拿到畢業證。

當時他已經結婚了, 妻子負責工作養家, 他在家裡的洗衣房搗鼓自己的設計。 聽上去有點像李安導演在出道前時代。

特別牛逼的地方是, 他不僅善於設計, 而且具備工程能力, 他自己把這台車造了出來。

因為沒有畢業證, 最初, 沒有任何汽車大牌公司的設計部門願意接收他——直到他的三年磨一劍的作品問世。

學院派畢業的年輕設計師, 帶著學校畢業證、簡歷和天馬行空的繪畫作品去找工作, 而Schulz直接開著自己造的車去面試, 還是一台拉風的跑車。

保時捷立刻招募了他——都有真車了, 誰TMD還在乎文憑?!

這就是老爺子人生第一台車的故事。

從這台車裡, 我們真切的看到了Schulz的天賦,

絕非一般的汽車設計師或者工程人員。 他結合了“藝術細胞+汽車設計+工程能力”這三方面的天賦, 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 這實屬罕見。

這三種年輕時就顯露無疑的天賦, 缺一不可, 影響了他的一生。

身在曹營心在漢, 保時捷人打造賓士車

尋常人, 進入職場後, 完成上級佈置的任務。

但是Schulz永遠做不好這樣的下屬。

他在保時捷的三年, 工作的不太開心。 他不滿意當時保時捷的設計方向, 但他的胳膊擰不過大腿。

有些惱火的他利用在保時捷的三年業餘時間, 又自己折騰了一款車出來。

如果說上次的學生作品, 是在汽車設計領域嶄露頭角。 那麼這次, 他驚豔了世界!

CW311,當時的F1世界冠軍Niki Lauda很喜歡這台車,對這款車進行了首次試駕。

這款車的身世,算是一個汽車歷史上一個奇葩:

一名保時捷設計師在自己的業餘時間,以賓士為假想物件,設計出了一款跑車作品。

賓士公司破天荒的對這台車進行了授權,讓他真正使用了三叉星Logo,同時,給把賓士自己的V8發動機塞了進去。

這是歷史上唯一一台非賓士設計但印上賓士Logo的汽車。

極速超過300km/h,風阻0.311,均為當時的世界領先水準。

這款車,賓士沒有出錢,卻為賓士贏得了巨大的品牌曝光和聲譽——當時賓士並沒有自己的超跑。

這讓寶馬公司羡慕、嫉妒、恨、疑惑不解。

他們感覺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行銷——於是他們私下找到了Schulz,詢問究竟。

Schulz說,不是行銷,我就是自己想設計這樣一個車。

於是寶馬說,那你給我們也設計一款唄?!

後來Schulz還真給寶馬設計了一款運動摩托車。

永遠保持好奇心的老男孩

一般人是看到一個東西好玩,就去玩。

Schulz是想到一個東西好玩,就把它造出來。

老爺子年輕的時候,身體倍兒棒,玩皮划艇。

發現當時的健身器材不科學——划船機還沒有發明,於是他自己設計並製造一台,給自己用。

如果一個摩托車有兩隻頭會怎麼樣?Schulz設計了這樣一款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摩托車,跟他比起來,哈雷都顯得平庸了。

V8是很強大的發動機,那麼一台車可以同時擁有兩台V8發動機嗎?

為了驗證這個腦海裡的想法,Schulz設計了這樣一款復古汽車。

超長的前引擎蓋下面,是兩台V8發動機,配合在一起工作。

模型看起來有些滄桑。

然而真車華麗極了!看的出Schulz很喜歡這款車。(本文封面亦是這台車)

整個職業生涯,都在打造內燃機超跑的Schulz,並不是一個腦袋裡只有汽油味,不接受新事物的頑固分子。

據說,他正在帶領公司設計團隊,秘密打造最新的電動化作品。

在當面詢問後,他依然不肯透露過多的細節,只是說:

這款新車,將完全按照電動車的架構設計,完全跳出內燃機車的思維方式。它一定會是令人激動的作品。

保有量稀少的德國設計師品牌

奢侈品和歷史積澱,是有強相關性的。

在服裝、紅酒、汽車等等行業,總有一些極為奢侈小眾的高級品牌,價格昂貴,大量採用手工定制或者融入設計師個人風格。這些品牌,一般都誕生於歐洲,這塊歷史雖然不是最悠久但文化傳承做的最好的大陸。

Isdera也是如此,實際上就是一個全個性定制的設計師品牌,它是歐洲深厚汽車文化和優秀歷史積澱的一個縮影。

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可能會好奇,如果你問一個Isdera的客戶,為什麼不買法拉利而要買Isdera,他會怎麼回答呢?

我真的採訪到了一位Isdera的真實車主。為了保護隱私,他的名字將被隱去。

這位來自瑞士的先生,帶著他的兒子,一起來參加Isdera的Party,和許多Isdera車主一起,把車停在了靠近德法邊境的一座農莊。

我問他:為什麼會買Isdera,這車可不便宜,你本來可以選擇法拉利的?

他說:有一年,他在汽車雜誌上,看到一輛車,他不認識但感覺很迷人,正是Isdera。第二年,他又在雜誌上看到了這台Isdera,他感到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深深的迷上了這個神秘而小眾的品牌。於是他想方設法聯繫到了Isdera的總經理,驅車從瑞士趕到德國,付了訂金。(因為品牌特別小眾,所以根本是沒有零售管道商的,所有想要買Isdera的人,都需要直接撥打總經理的電話)

之後的兩年期間,他每隔幾個周,就來一次德國,在這台車的設計和製造過程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訴求和想法,最終,和Isdera的設計工程人員一起,形成了屬於他的私人訂制。

他表達了自己對Isdera的熱愛,他說他到死也不會賣掉這台車,儘管如果拍賣的話,應該很值錢。他會把這台車作為家族財產,傳遞到給他兒子手上。

歐洲作為汽車的發源地,有全世界最深厚的汽車文化,美國和日本與之相比,依然顯得遜色。Isdera這樣的極為小眾、不為世界熟知、卻擁有高超技藝的獨立設計師品牌,在歐洲絕不只這一個——因為歐洲提供了這樣的土壤。這裡有很多對汽車充滿熱情的人,富有並且尊重和欣賞這種傳統和文化。

和 @王洪浩 @魚非魚,一起在德國旅行的時候,我能夠強烈的感受到這種濃厚的汽車文化。德國人從長相、到言行舉止、到下班後的生活,都有夠無聊的的。但就是這麼一群有些木訥的人,在週六的早晨,他們就變身嬉皮士,他們會突然出動,驅車上百公里,只為了趕到一些類似紐柏格琳賽道的地方,參加車迷們的聚會,參加老爺車紀念賽,開自己的車花上一百歐去賽道裡爽一圈。

They do love cars!

魚博士也說,可能唯一汽車文化比美國更深厚的地方,就是德國了。

藝術、熱愛與商業

Isdera的所有車型加在一起,一共只產生過30多台。正是是30多位金主,讓這個品牌不光停留在設計圖紙和原型車,而是走向了真實的生活。

Isdera的單價與同時代的法拉利相當。但作為一名中國汽車從業者,我一聽到這個數字,第一反應,其實是皺眉頭和強烈的懷疑——賣這麼少,就算一台車賺10萬歐元,公司也不可能盈利啊。

我個人從來不是超級跑車或者極致工藝的粉絲,但出於曾經的職業習慣,我總是從商業的角度來思考汽車。

從商業的角度,Isdera或許不是一個好生意,光靠造車賣車,這公司肯定賠本。

因此,Isdera公司不僅僅是作為一個獨立汽車品牌製造商存在,也是一家汽車工程和設計諮詢公司。他們造車之外,同時提供各種服務,只要客戶有需求。

關於這一點,我向Schulz老爺子做了當面求證。

我問他怎麼看待Isdera造車業務、藝術追求與商業回報的平衡。他說:“Das ist eine Gute Frage”(德語:這是一個好問題)。

然後他給出了一個間接、犀利而又略帶悲涼的答案,他的原話是這麼說的:

“Once there was a Japanese company asking us to design for a 55 seats bus. And, we did it. 曾經有一個日本企業,想讓我們幫忙設計一款55個座位的大巴,於是我們就設計了。”

Isdera這個獨立品牌,在商業上沒有成功,也沒有蜚聲世界,只是成為了少數派心中的英雄——然而為了堅持這個夢想,老爺子和他的團隊,願意做一些更賺錢但不那麼Cool的事情,比如給日本公司設計一款大巴,比如給大眾汽車設計一款輪轂,比如給香奈兒之類的奢侈品設計一款絲巾,比如給某某畫廊畫幾幅油畫。

老爺子做了特別多這樣的事情,賺取設計諮詢費,從而維持Isdera公司的運作,不斷的開發完全原創的、激動人心的藝術作品。

這讓我聯想起《麥田的守望者》裡有一句話:

The mark of the im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die nobly for a cause, while the mark of the mature man is he wants to live

humbly for it.

一個不成熟的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慷慨赴死,一個成熟的男子的標誌使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忍辱負重。

通過對Schulz先生的背景瞭解,以及和他本人、他的下屬、他的車主接觸,我覺得他就像“當代的達芬奇”,他是一個活生生的發明家、永不停止的創作者,帶著藝術的審美,嚴謹的工程和超強的設計能力,影響了這個世界——哪怕這種影響不是全面性的不是廣泛的。

他對得起自己的天賦,他完全集中100%的注意力在他自己擅長的領域,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Schulz先生讓我想起約伯斯和Elon Musk。

Schulz是最強的設計師和工程師,他是一名“藝術家級別的工匠大師”,但他不是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更不擅長行銷。他精通如何打造一款兼具藝術與性能的製造品,但他並非精通人心、洞悉世界的人物——約伯斯和Elon才是這樣的人。他不是一個優秀的商人,他總是想要去設計牛逼到讓人的舌頭不自覺發出聲響的藝術品,而非去造一個賺錢的機器。

Schulz如果能像沃茲尼亞克一樣遇到他身邊的約伯斯,如果能像JB Straubel(特斯拉聯合創始人、CTO)一樣遇到他身邊的Elon Musk,或許Isdera就不只是一家獨立設計師品牌了,而會成為汽車領域的阿瑪尼,成為和瑪莎拉蒂媲美的品牌,銷售到全球各地,成為一門真正的生意。

Isdera與中國

來自中國的初創汽車公司威馬,據說會和Isdera有一定的合作,比如風阻優化和車身輕量化等。細節沒有公佈。

依我看,他們絕對不會走“北汽福田-德國寶沃”的套路,那不叫合作,那叫騙人。

威馬品牌的定位是很清楚的,要造平民消費的創新電動汽車,不會玩假扮洋鬼子那一套的。

所有低劣的假扮,最終都會被火眼晶晶的消費者拆穿的。

個人覺得,兩家公司的背景和定位完全不同,有一定的互補性:

當年Isdera在日本曾經頗有人氣,日本資本在經濟大泡沫破裂前,還險些投資Isdera的巔峰之作Commendatore112i跑車,將其規模化量產。

然而廣場協議之後,日本金融危機爆發,合作不得不終止了。

歐洲技術+亞洲資本的故事,會不會由21世紀的中國,續寫新的篇章呢?

個人覺得還是有機會的。

對於Isdera來說,如果沒有外部的投資,他們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打造藝術品的階段,而無法走向商業化量產。

威馬已經在準備其第一款平民消費電動車的量產化,或許在開發過程中,Isdera可以成為一個工程和設計諮詢顧問。

更大的合作,說不定和Isdera未來開發的電動跑車有關係。當年特斯拉起步初期,也曾經通過和英國蓮花的合作,打造其首款產品Roadster。如果有這樣一個作品來填補自己的門店展廳,對於任何新品牌來說,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而且,全電動跑車在中國,其實是一個市場的藍海呢。

特斯拉Model S跑的特別快,但它不能算一台跑車。

寶馬i8勉強算電動超跑,雖然其實是增程式混動。

保時捷的純電動跑車兩年內應該會進入中國市場了。

我聽說阿斯頓馬丁的全電動作品,也已經在路上。

也許Isdera這一次,還能敢先一步呢。

正文完,下面分享一些花絮圖片

老爺子年輕時的樣子

老爺子為兩個朋友設計的奇怪的雙人摩托車(這裡是模型,實物應該是送人了)

一位藝術家匠人當年的工作臺(他至今還沒有退休哦)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sdera

http://www.isdera.de/

Eberhard Schulz (Autodesigner)

@LiuS (Isdera中文品牌書作者)

-----------------------

我是一苒,知乎汽車話題優秀回答者、什麼值得買生活家、汽車之家說客作者,歡迎關注我的微信號「一苒說:yiransay」,隨時和我交流。

CW311,當時的F1世界冠軍Niki Lauda很喜歡這台車,對這款車進行了首次試駕。

這款車的身世,算是一個汽車歷史上一個奇葩:

一名保時捷設計師在自己的業餘時間,以賓士為假想物件,設計出了一款跑車作品。

賓士公司破天荒的對這台車進行了授權,讓他真正使用了三叉星Logo,同時,給把賓士自己的V8發動機塞了進去。

這是歷史上唯一一台非賓士設計但印上賓士Logo的汽車。

極速超過300km/h,風阻0.311,均為當時的世界領先水準。

這款車,賓士沒有出錢,卻為賓士贏得了巨大的品牌曝光和聲譽——當時賓士並沒有自己的超跑。

這讓寶馬公司羡慕、嫉妒、恨、疑惑不解。

他們感覺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行銷——於是他們私下找到了Schulz,詢問究竟。

Schulz說,不是行銷,我就是自己想設計這樣一個車。

於是寶馬說,那你給我們也設計一款唄?!

後來Schulz還真給寶馬設計了一款運動摩托車。

永遠保持好奇心的老男孩

一般人是看到一個東西好玩,就去玩。

Schulz是想到一個東西好玩,就把它造出來。

老爺子年輕的時候,身體倍兒棒,玩皮划艇。

發現當時的健身器材不科學——划船機還沒有發明,於是他自己設計並製造一台,給自己用。

如果一個摩托車有兩隻頭會怎麼樣?Schulz設計了這樣一款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摩托車,跟他比起來,哈雷都顯得平庸了。

V8是很強大的發動機,那麼一台車可以同時擁有兩台V8發動機嗎?

為了驗證這個腦海裡的想法,Schulz設計了這樣一款復古汽車。

超長的前引擎蓋下面,是兩台V8發動機,配合在一起工作。

模型看起來有些滄桑。

然而真車華麗極了!看的出Schulz很喜歡這款車。(本文封面亦是這台車)

整個職業生涯,都在打造內燃機超跑的Schulz,並不是一個腦袋裡只有汽油味,不接受新事物的頑固分子。

據說,他正在帶領公司設計團隊,秘密打造最新的電動化作品。

在當面詢問後,他依然不肯透露過多的細節,只是說:

這款新車,將完全按照電動車的架構設計,完全跳出內燃機車的思維方式。它一定會是令人激動的作品。

保有量稀少的德國設計師品牌

奢侈品和歷史積澱,是有強相關性的。

在服裝、紅酒、汽車等等行業,總有一些極為奢侈小眾的高級品牌,價格昂貴,大量採用手工定制或者融入設計師個人風格。這些品牌,一般都誕生於歐洲,這塊歷史雖然不是最悠久但文化傳承做的最好的大陸。

Isdera也是如此,實際上就是一個全個性定制的設計師品牌,它是歐洲深厚汽車文化和優秀歷史積澱的一個縮影。

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可能會好奇,如果你問一個Isdera的客戶,為什麼不買法拉利而要買Isdera,他會怎麼回答呢?

我真的採訪到了一位Isdera的真實車主。為了保護隱私,他的名字將被隱去。

這位來自瑞士的先生,帶著他的兒子,一起來參加Isdera的Party,和許多Isdera車主一起,把車停在了靠近德法邊境的一座農莊。

我問他:為什麼會買Isdera,這車可不便宜,你本來可以選擇法拉利的?

他說:有一年,他在汽車雜誌上,看到一輛車,他不認識但感覺很迷人,正是Isdera。第二年,他又在雜誌上看到了這台Isdera,他感到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深深的迷上了這個神秘而小眾的品牌。於是他想方設法聯繫到了Isdera的總經理,驅車從瑞士趕到德國,付了訂金。(因為品牌特別小眾,所以根本是沒有零售管道商的,所有想要買Isdera的人,都需要直接撥打總經理的電話)

之後的兩年期間,他每隔幾個周,就來一次德國,在這台車的設計和製造過程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訴求和想法,最終,和Isdera的設計工程人員一起,形成了屬於他的私人訂制。

他表達了自己對Isdera的熱愛,他說他到死也不會賣掉這台車,儘管如果拍賣的話,應該很值錢。他會把這台車作為家族財產,傳遞到給他兒子手上。

歐洲作為汽車的發源地,有全世界最深厚的汽車文化,美國和日本與之相比,依然顯得遜色。Isdera這樣的極為小眾、不為世界熟知、卻擁有高超技藝的獨立設計師品牌,在歐洲絕不只這一個——因為歐洲提供了這樣的土壤。這裡有很多對汽車充滿熱情的人,富有並且尊重和欣賞這種傳統和文化。

和 @王洪浩 @魚非魚,一起在德國旅行的時候,我能夠強烈的感受到這種濃厚的汽車文化。德國人從長相、到言行舉止、到下班後的生活,都有夠無聊的的。但就是這麼一群有些木訥的人,在週六的早晨,他們就變身嬉皮士,他們會突然出動,驅車上百公里,只為了趕到一些類似紐柏格琳賽道的地方,參加車迷們的聚會,參加老爺車紀念賽,開自己的車花上一百歐去賽道裡爽一圈。

They do love cars!

魚博士也說,可能唯一汽車文化比美國更深厚的地方,就是德國了。

藝術、熱愛與商業

Isdera的所有車型加在一起,一共只產生過30多台。正是是30多位金主,讓這個品牌不光停留在設計圖紙和原型車,而是走向了真實的生活。

Isdera的單價與同時代的法拉利相當。但作為一名中國汽車從業者,我一聽到這個數字,第一反應,其實是皺眉頭和強烈的懷疑——賣這麼少,就算一台車賺10萬歐元,公司也不可能盈利啊。

我個人從來不是超級跑車或者極致工藝的粉絲,但出於曾經的職業習慣,我總是從商業的角度來思考汽車。

從商業的角度,Isdera或許不是一個好生意,光靠造車賣車,這公司肯定賠本。

因此,Isdera公司不僅僅是作為一個獨立汽車品牌製造商存在,也是一家汽車工程和設計諮詢公司。他們造車之外,同時提供各種服務,只要客戶有需求。

關於這一點,我向Schulz老爺子做了當面求證。

我問他怎麼看待Isdera造車業務、藝術追求與商業回報的平衡。他說:“Das ist eine Gute Frage”(德語:這是一個好問題)。

然後他給出了一個間接、犀利而又略帶悲涼的答案,他的原話是這麼說的:

“Once there was a Japanese company asking us to design for a 55 seats bus. And, we did it. 曾經有一個日本企業,想讓我們幫忙設計一款55個座位的大巴,於是我們就設計了。”

Isdera這個獨立品牌,在商業上沒有成功,也沒有蜚聲世界,只是成為了少數派心中的英雄——然而為了堅持這個夢想,老爺子和他的團隊,願意做一些更賺錢但不那麼Cool的事情,比如給日本公司設計一款大巴,比如給大眾汽車設計一款輪轂,比如給香奈兒之類的奢侈品設計一款絲巾,比如給某某畫廊畫幾幅油畫。

老爺子做了特別多這樣的事情,賺取設計諮詢費,從而維持Isdera公司的運作,不斷的開發完全原創的、激動人心的藝術作品。

這讓我聯想起《麥田的守望者》裡有一句話:

The mark of the im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die nobly for a cause, while the mark of the mature man is he wants to live

humbly for it.

一個不成熟的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慷慨赴死,一個成熟的男子的標誌使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忍辱負重。

通過對Schulz先生的背景瞭解,以及和他本人、他的下屬、他的車主接觸,我覺得他就像“當代的達芬奇”,他是一個活生生的發明家、永不停止的創作者,帶著藝術的審美,嚴謹的工程和超強的設計能力,影響了這個世界——哪怕這種影響不是全面性的不是廣泛的。

他對得起自己的天賦,他完全集中100%的注意力在他自己擅長的領域,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Schulz先生讓我想起約伯斯和Elon Musk。

Schulz是最強的設計師和工程師,他是一名“藝術家級別的工匠大師”,但他不是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更不擅長行銷。他精通如何打造一款兼具藝術與性能的製造品,但他並非精通人心、洞悉世界的人物——約伯斯和Elon才是這樣的人。他不是一個優秀的商人,他總是想要去設計牛逼到讓人的舌頭不自覺發出聲響的藝術品,而非去造一個賺錢的機器。

Schulz如果能像沃茲尼亞克一樣遇到他身邊的約伯斯,如果能像JB Straubel(特斯拉聯合創始人、CTO)一樣遇到他身邊的Elon Musk,或許Isdera就不只是一家獨立設計師品牌了,而會成為汽車領域的阿瑪尼,成為和瑪莎拉蒂媲美的品牌,銷售到全球各地,成為一門真正的生意。

Isdera與中國

來自中國的初創汽車公司威馬,據說會和Isdera有一定的合作,比如風阻優化和車身輕量化等。細節沒有公佈。

依我看,他們絕對不會走“北汽福田-德國寶沃”的套路,那不叫合作,那叫騙人。

威馬品牌的定位是很清楚的,要造平民消費的創新電動汽車,不會玩假扮洋鬼子那一套的。

所有低劣的假扮,最終都會被火眼晶晶的消費者拆穿的。

個人覺得,兩家公司的背景和定位完全不同,有一定的互補性:

當年Isdera在日本曾經頗有人氣,日本資本在經濟大泡沫破裂前,還險些投資Isdera的巔峰之作Commendatore112i跑車,將其規模化量產。

然而廣場協議之後,日本金融危機爆發,合作不得不終止了。

歐洲技術+亞洲資本的故事,會不會由21世紀的中國,續寫新的篇章呢?

個人覺得還是有機會的。

對於Isdera來說,如果沒有外部的投資,他們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打造藝術品的階段,而無法走向商業化量產。

威馬已經在準備其第一款平民消費電動車的量產化,或許在開發過程中,Isdera可以成為一個工程和設計諮詢顧問。

更大的合作,說不定和Isdera未來開發的電動跑車有關係。當年特斯拉起步初期,也曾經通過和英國蓮花的合作,打造其首款產品Roadster。如果有這樣一個作品來填補自己的門店展廳,對於任何新品牌來說,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而且,全電動跑車在中國,其實是一個市場的藍海呢。

特斯拉Model S跑的特別快,但它不能算一台跑車。

寶馬i8勉強算電動超跑,雖然其實是增程式混動。

保時捷的純電動跑車兩年內應該會進入中國市場了。

我聽說阿斯頓馬丁的全電動作品,也已經在路上。

也許Isdera這一次,還能敢先一步呢。

正文完,下面分享一些花絮圖片

老爺子年輕時的樣子

老爺子為兩個朋友設計的奇怪的雙人摩托車(這裡是模型,實物應該是送人了)

一位藝術家匠人當年的工作臺(他至今還沒有退休哦)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sdera

http://www.isdera.de/

Eberhard Schulz (Autodesigner)

@LiuS (Isdera中文品牌書作者)

-----------------------

我是一苒,知乎汽車話題優秀回答者、什麼值得買生活家、汽車之家說客作者,歡迎關注我的微信號「一苒說:yiransay」,隨時和我交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