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周厲王暴政,引發國人暴動?其實他的政策被歷代統治者沿用

周厲王(西元前904年―西元前829年), 姬姓, 名胡, 周夷王姬燮之子, 西周第十位君主, 在位時間為西元前879年—西元前843年。

周厲王在位時, 周朝的社會矛盾錯綜複雜, 日趨激化。 在司馬遷《史記》中, 認為厲王與夏桀、商紂王不分伯仲, 而且周厲王死後諡號為“厲”, “厲”即濫殺之意, 周厲王的口碑被史家們看來很差。

周厲王生性暴戾, 在他看來, 其父周夷王過於仁慈, 對諸侯大夫寬厚縱容, 導致王室的號召力一日不如一日。 而且西周一直征伐周圍的戎狄等少數民族, 如此, 長久以來, 西周國勢日益沒落, 國庫也逐漸空虛。

所以, 周厲王即位後, 決定刷新政治, 革除弊端, 在國內推行新政, 以達到增強國力、維護周朝統治的目的, 他所改革的新政, 就是歷史上的“曆始革典”。

周厲王注重政治與經濟領域的革新。 在政治領域, 厲王致力於“削藩”, 也就是消減諸侯的力量, 尤其是那些實力雄厚的諸侯。

《周禮》中記載了周厲王的改革計畫:“凡邦國千里, 封公以方五百里, 則四公;方四百里, 則六候;方三百里, 則十一伯;方二百里, 則二十五子;方百里, 則百男, 以周知天下。 ”

當時周天子按照諸侯爵位的高低來分封給他們領土, 爵位越高, 領土越多, 諸侯的爵位由高到低分別是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 所以, 通過上面那段話, 不難理解, 實力極其雄厚的諸侯國絕對不願意領土被分割, 他們必定堅決反對厲王的新政。

周厲王為了監管各諸侯國的政事, 他還想任命一些叫做“牧”的欽差大臣, 把他們派往各個諸侯國。 諸侯們早已習慣無拘無束了, 都不願意受到這樣的監管, 因此, 他們對這件事也是百般阻擾, 對周厲王也是深深記恨。 周厲王頒佈的這些新政, 在當時的貴族眼裡, 不但淩厲而且都算是殘酷了。

周厲王對於國家的江河湖泊、山丘原野、樹木森林等各類自然資源, 也是牢牢地控制, 並美其名曰“專利”。 他嚴格禁止人們使用這些自然資源, 人們但凡進山采藥、砍柴伐木、捕魚捉鳥等,

都要繳納相應的賦稅。

當時, 人們稱居住在城市裡的百姓為“國人”, 居住在鄉野的農民為“野人”。 在周都鎬京居住的國人因此非常不滿周厲王的暴政, 他們滿腹牢騷, 紛紛議論。

周厲王見國人不滿自己的新政, 在城市裡議論政事, 又下令嚴禁國人談論政事, 違者就格殺勿論。 一時間, 國人在路上、大街上互相都不敢說話, 僅僅是側面而視, 點點頭就走開了。

上卿召穆公勸諫厲王, 民怨沸騰, 還不讓百姓說話, 這樣即使實行新政是對的, 也應該讓百姓言論自由, 讓他們討論, 新政受到大家的非議, 就應該反省新政的對錯, 而不是用強權來加以封堵啊。

但是, 周厲王根本不聽召穆公的話, 繼續貫徹他的改革新政。 新政的實行, 給眾多的貴族和平民帶來了很大的利益損失, 引起他們的強烈抵制。 周厲王對所有的反對和抵抗, 一律採取高壓手段強行鎮壓。

最終, 到了西元前841年, 國人終於忍無可忍了, 大量的國人在某些貴族的默許和鼓勵下, 暴動起來, 沖進皇宮, 要殺掉周厲王, 厲王僅僅依靠幾個心腹才一路逃出都城。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國人暴動”。

周厲王的新政也隨著國人暴動而夭折。實際上,周厲王頒行的“曆始革典”,嚴格控制國家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並借此來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增強國家的力量,壯大軍隊,就能更好地維護西周的統治。這種政策主張,被後世的實踐證實是非常對的,後代的各個政權統治者也都是這樣做的,它對推動社會的發展、增強國家的實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惜的是,周厲王推行新政,不懂得採用緩和的方式,而是一味的強制去實施,所以新政引起貴族和平民們的一致反對和拼命阻擾,最終引發了暴動。周厲王一路從鎬京逃到了彘邑(今山西霍縣),直到十四年後去世,也沒有一個諸侯站出來替他說話。

仔細算算,“削藩”、派往各地的“牧”、礦產收歸國有,這些政策哪一個不是歷代統治者們所沿用的治國方案呢?能堅持讀到這裡的你,認同筆者的這個說法嗎?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

厲王僅僅依靠幾個心腹才一路逃出都城。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國人暴動”。

周厲王的新政也隨著國人暴動而夭折。實際上,周厲王頒行的“曆始革典”,嚴格控制國家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並借此來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增強國家的力量,壯大軍隊,就能更好地維護西周的統治。這種政策主張,被後世的實踐證實是非常對的,後代的各個政權統治者也都是這樣做的,它對推動社會的發展、增強國家的實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惜的是,周厲王推行新政,不懂得採用緩和的方式,而是一味的強制去實施,所以新政引起貴族和平民們的一致反對和拼命阻擾,最終引發了暴動。周厲王一路從鎬京逃到了彘邑(今山西霍縣),直到十四年後去世,也沒有一個諸侯站出來替他說話。

仔細算算,“削藩”、派往各地的“牧”、礦產收歸國有,這些政策哪一個不是歷代統治者們所沿用的治國方案呢?能堅持讀到這裡的你,認同筆者的這個說法嗎?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