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看朝鮮半島歷朝歷代,韓國人是不是中國人後代

上古時期

檀君朝鮮

根據古代的神話傳說, 西元前2333年(相當於中國的夏朝時期), 太陽神之子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 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後代檀君王儉在平壤建立王儉城, 創立古朝鮮國。 檀君朝鮮, 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 檀君朝鮮歷史有1500年之久。 在12世紀的高麗王朝時期, 檀君傳說首次出現于高麗國的國師一然所著的《三國遺事》。 此書屬私家著述, 記載傳聞稗說, 是否為信史存在爭議。 比它早成書150年的官修正史《三國史記》不記檀君, 宋人徐競使高麗後於1224年著《高麗圖經》,

“雖設‘建國’專條但不記檀君。 查一然所稱《魏書》, 無檀君記載。 ”朝鮮王國的正祖的老師, 《東史綱目》的作者安鼎福所著的《東史綱目》, 還認為檀君之說是“誕妄不足辯”。 (屬於神話歷史, 真假難辨)

漢四郡時期

箕子朝鮮

西元前12世紀, 中國商朝(殷朝)的遺臣箕子帶領部分中原移民, 在朝鮮半島的北方平壤城附近建立了箕子朝鮮。 這是韓國古代官方史書記載的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第一個中國地方政權。 朝鮮民族的古代第一本官方史書《三國史記》, 韓國歷史學家尹乃鉉在其所著的《朝鮮民族古代史新論》中都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並認為箕子來源於中國中原。 但20世紀以後出於民族主義原因, 目前有部分南北朝鮮的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

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衛滿朝鮮

在西元前195年,中國西漢的燕王盧綰北走匈奴後,其部將衛滿帶領舊部滅掉箕子朝鮮並建立了衛滿朝鮮。 衛滿朝鮮的國力相當強大,故漢武帝于西元前109年派軍遠征衛滿朝鮮。 于西元前108年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把其土地分為四個郡,史稱漢四郡。 這是有據可查並有實物證明, 世界歷史學界公認的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第一個地方政權。

南部辰國

辰國是西元前2,3世紀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 定都于漢江以南. 辰國被認為是三韓(辰韓, 馬韓, 弁韓)的前身。

漢四郡

漢四郡與朝鮮前三國時代是西元前2世紀後朝鮮半島三國時代之前的朝鮮歷史時期。 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鐵器的廣泛生產和運用。

由於鐵的應用, 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 這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西元前108年, 西漢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漢四郡, 西元前82年合併為樂浪郡, 歷經中原西漢、東漢、魏國、西晉的統治管轄。 高句麗于西元前37年建立于西漢玄菟郡, 開始逐步擴展, 在西晉末年(313年)吞併了樂浪郡。

朝鮮三國時期

前三國時代

在朝鮮半島南部, 辰國已發展成了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組成的鬆散的三韓聯盟。 根據《三國史記》, 西元前18年, 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 並逐步將馬韓取替。 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 弁韓建立了伽倻。 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

朝鮮民族三國時代

進入4世紀以後樂浪郡被高句麗佔領。 同時南部的百濟、新羅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 百濟完全消滅了馬韓54國。 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慕韓、辰韓等數國。 朝鮮半島形成了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 史稱“朝鮮半島三國時代”。 位於中國東北東部和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 據中國東北發現的好太王碑的記載, 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臣服於高句麗, 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 百濟(前18年-660年)是朝鮮半島古代西南部的國家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 並且在3世紀末完全統一了馬韓54國。 西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西元660年聯合新羅攻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高宗再次出兵,最終于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臺。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新羅最終將領土拓展至大同江領域,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後三國時代

朝鮮後三國時代是朝鮮半島國家對其歷史上的單方面時代劃分之一。始于892年農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時期新羅人弓裔亦建立後高句麗導致已衰弱的新羅分裂,終於936年高麗再度統一朝鮮民族。

新羅景德王之子惠恭王即位後,都城內頻繁發生暴動,780年惠恭王與妃嬪等被殺,武烈王系血統斷絕。之後連續發生篡位事件,宮廷紛亂。王位爭奪戰中失敗的王族後裔金憲昌於熊川州獨立,擁有海上勢力的將領張保皐亦起兵,介入了都城的王位爭奪。起事雖為中央軍隊鎮壓,地方上仍發生農民暴動,新羅王朝統治能力逐漸弱化。

九世紀中期,此類暴動頻繁發生,地方豪族多有舉兵,號稱將軍、城主等,脫離新羅統治。其中甄萱、北原的梁吉及其部下弓裔等為有力的勢力。甄萱是尚州出身的農民,在西南海建立軍功被升為將領。892年以完山(今全州)為根據地起兵,攻佔武珍州(今光州)獨立。後糾集周邊豪族以擴大勢力,900年自稱後百濟王,於朝鮮半島西南部建立後百濟。

弓裔891年起兵反新羅,隨梁吉於江原道等地作戰。898年以松嶽(開城)為都於北部建立了後高句麗,901年推翻梁吉自行稱王,建立獨自的年號與官制。後高句麗904年改國號為摩震,905年改為泰封。

如此形成新羅、後百濟、後高句麗三國鼎立的局面。

王氏高麗

918年,後高句麗國(泰封國)將軍王建以弓裔行為不軌和濫用權力而推翻了他,自立為王,定國號為“高麗”。 王建立國後,採取了敵對後百濟,但與新羅友好的策略,並在935年吞併新羅,936年吞併後百濟,王建統一後三國後,自封天子,遷都于自己的家鄉松嶽,並改稱為開京(即今朝鮮開城)。由此朝鮮半島進入第一個統一的朝鮮民族時代——高麗時代。

朝鮮王國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但他卻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定都漢城(現在的韓國首都首爾市)。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王國”,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王國,一度佔領平壤。中國兩度派軍援朝;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同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王國的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壬辰戰爭”“萬曆援朝戰爭”。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王國派軍援助明朝;後兩次被後金擊敗。朝鮮第一次戰敗後與後金訂兄弟之盟。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朝鮮使臣拒絕行君臣之禮。皇太極大怒,第二次出兵朝鮮。是役,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訂君臣之盟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克扣軍餉,朝鮮王國的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朝鮮王國的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佈和清政府斷絕關係,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王國的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此為藉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陸,佔領漢城。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大韓帝國

1895年4月,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王國是自主之國,於是朝鮮王國的朝廷宣佈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同年,日本暗殺了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皇后。1897年,朝鮮王國宣佈建制稱帝,建立“大韓帝國”,“韓”第一次從民間進入國號。hán這個音在朝鮮語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絕大多數民族都喜歡選寓意好的或者有紀念意義的名稱作為國名、族名。實際上,大韓帝國的王室和疆域就是朝鮮王國的王室和疆域,大韓帝國繼續沿用朝鮮王國的國旗,也就是太極旗。因此,學術界一般把“大韓帝國”作為“朝鮮王朝”的後身,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大韓帝國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定《乙巳保護條約》。朝鮮王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朝鮮王國設立日本派出的“朝鮮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民族的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殖民時期

朝鮮半島被日本殖民時期指的是1910年8月29日至1945年8月15日間,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被迫接受日本統治的時期。

1910年大韓帝國與日本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朝鮮半島正式併入日本成為日本領土。朝鮮總督府設為京城府(之前的朝鮮王國首都漢城,也就是現在的韓國首爾)。日本政府對朝鮮實行殖民主義統治,限制朝鮮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掠奪朝鮮豐饒的資源,日語被定為國語並限制朝鮮語的教學,對學生實行奴化教育,妄圖消滅朝鮮民族文化。二戰時期日本大量掠奪朝鮮勞動力、大量強征慰安婦,為侵略戰爭服務,並向學生灌輸軍國主義思想。1945年經歷反法西斯同盟國的艱苦卓絕無情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接受了無條件投降。朝鮮半島人民贏來了民族的解放和半島的光復。

臨時政府

朝鮮民族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上海、漢城成立流亡政權,朝鮮的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並于成立流亡政府與中國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中華民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民族獨立運動人士流亡中國成立“大韓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併為大韓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朝共黨抗日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遊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遊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鎮(普天堡戰鬥),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南北朝鮮分裂

(朝鮮戰爭及之後)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將朝鮮半島分為北半部和南半部,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南朝鮮),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北朝鮮人民軍起初一路勝利,將南朝鮮軍隊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面臨被美軍和南朝鮮軍隊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嚴重威脅東北邊疆的安寧,這使得成立才一年有餘的新中國也被迫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抗美援朝。10月25日,志願軍首戰殲滅南朝鮮六師。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而美國至今仍有軍隊駐紮在南朝鮮。

西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西元660年聯合新羅攻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高宗再次出兵,最終于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臺。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新羅最終將領土拓展至大同江領域,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後三國時代

朝鮮後三國時代是朝鮮半島國家對其歷史上的單方面時代劃分之一。始于892年農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時期新羅人弓裔亦建立後高句麗導致已衰弱的新羅分裂,終於936年高麗再度統一朝鮮民族。

新羅景德王之子惠恭王即位後,都城內頻繁發生暴動,780年惠恭王與妃嬪等被殺,武烈王系血統斷絕。之後連續發生篡位事件,宮廷紛亂。王位爭奪戰中失敗的王族後裔金憲昌於熊川州獨立,擁有海上勢力的將領張保皐亦起兵,介入了都城的王位爭奪。起事雖為中央軍隊鎮壓,地方上仍發生農民暴動,新羅王朝統治能力逐漸弱化。

九世紀中期,此類暴動頻繁發生,地方豪族多有舉兵,號稱將軍、城主等,脫離新羅統治。其中甄萱、北原的梁吉及其部下弓裔等為有力的勢力。甄萱是尚州出身的農民,在西南海建立軍功被升為將領。892年以完山(今全州)為根據地起兵,攻佔武珍州(今光州)獨立。後糾集周邊豪族以擴大勢力,900年自稱後百濟王,於朝鮮半島西南部建立後百濟。

弓裔891年起兵反新羅,隨梁吉於江原道等地作戰。898年以松嶽(開城)為都於北部建立了後高句麗,901年推翻梁吉自行稱王,建立獨自的年號與官制。後高句麗904年改國號為摩震,905年改為泰封。

如此形成新羅、後百濟、後高句麗三國鼎立的局面。

王氏高麗

918年,後高句麗國(泰封國)將軍王建以弓裔行為不軌和濫用權力而推翻了他,自立為王,定國號為“高麗”。 王建立國後,採取了敵對後百濟,但與新羅友好的策略,並在935年吞併新羅,936年吞併後百濟,王建統一後三國後,自封天子,遷都于自己的家鄉松嶽,並改稱為開京(即今朝鮮開城)。由此朝鮮半島進入第一個統一的朝鮮民族時代——高麗時代。

朝鮮王國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但他卻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定都漢城(現在的韓國首都首爾市)。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王國”,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王國,一度佔領平壤。中國兩度派軍援朝;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同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王國的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壬辰戰爭”“萬曆援朝戰爭”。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王國派軍援助明朝;後兩次被後金擊敗。朝鮮第一次戰敗後與後金訂兄弟之盟。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朝鮮使臣拒絕行君臣之禮。皇太極大怒,第二次出兵朝鮮。是役,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訂君臣之盟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克扣軍餉,朝鮮王國的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朝鮮王國的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佈和清政府斷絕關係,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王國的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此為藉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陸,佔領漢城。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大韓帝國

1895年4月,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王國是自主之國,於是朝鮮王國的朝廷宣佈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同年,日本暗殺了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皇后。1897年,朝鮮王國宣佈建制稱帝,建立“大韓帝國”,“韓”第一次從民間進入國號。hán這個音在朝鮮語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絕大多數民族都喜歡選寓意好的或者有紀念意義的名稱作為國名、族名。實際上,大韓帝國的王室和疆域就是朝鮮王國的王室和疆域,大韓帝國繼續沿用朝鮮王國的國旗,也就是太極旗。因此,學術界一般把“大韓帝國”作為“朝鮮王朝”的後身,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大韓帝國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定《乙巳保護條約》。朝鮮王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朝鮮王國設立日本派出的“朝鮮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民族的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殖民時期

朝鮮半島被日本殖民時期指的是1910年8月29日至1945年8月15日間,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被迫接受日本統治的時期。

1910年大韓帝國與日本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朝鮮半島正式併入日本成為日本領土。朝鮮總督府設為京城府(之前的朝鮮王國首都漢城,也就是現在的韓國首爾)。日本政府對朝鮮實行殖民主義統治,限制朝鮮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掠奪朝鮮豐饒的資源,日語被定為國語並限制朝鮮語的教學,對學生實行奴化教育,妄圖消滅朝鮮民族文化。二戰時期日本大量掠奪朝鮮勞動力、大量強征慰安婦,為侵略戰爭服務,並向學生灌輸軍國主義思想。1945年經歷反法西斯同盟國的艱苦卓絕無情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接受了無條件投降。朝鮮半島人民贏來了民族的解放和半島的光復。

臨時政府

朝鮮民族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上海、漢城成立流亡政權,朝鮮的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並于成立流亡政府與中國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中華民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民族獨立運動人士流亡中國成立“大韓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併為大韓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朝共黨抗日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遊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遊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鎮(普天堡戰鬥),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南北朝鮮分裂

(朝鮮戰爭及之後)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將朝鮮半島分為北半部和南半部,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南朝鮮),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北朝鮮人民軍起初一路勝利,將南朝鮮軍隊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面臨被美軍和南朝鮮軍隊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嚴重威脅東北邊疆的安寧,這使得成立才一年有餘的新中國也被迫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抗美援朝。10月25日,志願軍首戰殲滅南朝鮮六師。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而美國至今仍有軍隊駐紮在南朝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