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宜昌大撤退,中國創造了一個奇跡,日本自稱犯了重大失誤

二戰影片《敦克爾克》於9月1日在國內上映。 電影還原了1940年英法聯軍歷史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1940年5月21日, 德軍直趨英吉利海峽,

把近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狹小地帶。 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 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 在一個星期左右時間裡, 救出了三十三萬五千人。

敦克爾克大撤退並不是一次戰役, 甚至可以說, 是在德軍的窮追猛打之下被逼無奈的逃亡之舉, 但正是這一逃亡, 為盟軍保存了日後反攻的主力。

其實, 早在2年前, 遙遠的東方也有一個中國版的“敦克爾克大撤退”。 1938年, 上海、南京、武漢淪陷後, 數以萬計的人員物資, 都將撤退到重慶。 而要去往大後方, 長江三峽是必經之地。 所有從長江下游過來的人員和物質, 在進入三峽前, 都得在宜昌碼頭換乘吃水淺的大馬力小船才能安然無恙的通過水文情況複雜的三峽地區。 而更關鍵的是,

還有40天三峽就要進入枯水期, 到時候船隻將無法通行, 時間十分緊迫。

1938年10月, 宜昌大撤退拉開帷幕。 作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民營內河航運公司——民生公司, 老闆盧作孚飛抵宜昌後, 連夜調查、開會研究出運輸辦法, 並親自安排所有運輸。

1938年12月, 江水低落,

喧鬧的宜昌碼頭完全安靜下來了。 40天內共運走近10萬噸的設備和3萬多名群眾, 搶運走的兵工廠和民營企業的機器設備, 每月僅手榴彈就可以造30萬枚, 迫擊炮彈7萬枚, 飛機炸彈6000枚, 十字鎬20多萬把。 這樣的運輸量堪比1936年全年, 宜昌大撤退書寫了一段屬於中國的歷史傳奇!

當1940年日軍攻陷宜昌時, 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 日本人完全沒有料到到宜昌撤退能奇跡般的完成。 在日本軍界日後的戰略檢討中, 一直認為沒有在佔領武漢後強取宜昌, 是一個重大失誤。 這從另一個側面, 也反證了大撤退的戰略價值。

有時候, 今天的撤退是為了明天的勝利。 有時候, 能夠完美的撤出來, 保住有生力量, 就是勝利。 就如同邱吉爾在向議會報告敦克爾克撤退時所說的:“這次撤退將孕育著勝利!”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而言, 宜昌大撤退的意義, 不亞於敦克爾克大撤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