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坦贊鐵路項目啟動50周年 當年建設者揭秘:“坦贊鐵路語”

央廣網北京9月5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 坦贊鐵路有著“自由之路”和“友誼之路”的美譽。 50年前的今天即1967年的9月5日, 中國、坦尚尼亞、尚比亞三國政府在北京簽訂了“關於修建坦尚尼亞—尚比亞鐵路的協定”, 這也標誌著坦贊鐵路項目正式啟動。

坦贊鐵路是迄今中國最大的援外成套項目之一, 從勘探到竣工整整花了8個年頭。 在上世紀60—70年代經濟困難時期, 中國為此投入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 那麼當初為什麼要修建坦贊鐵路?坦贊鐵路的修建又給中、坦、贊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1964年獨立後的坦尚尼亞和尚比亞這兩個非洲國家在政治上獨立了, 但是在經濟上遠遠沒有獨立。 尚比亞是非洲的內陸國家, 四周被殖民主義國家包圍和封鎖, 獨立後要擺脫前殖民主義統治、發展民族經濟, 就必須建設這條鐵路, 開闢新的自己掌握的出海口。 坦贊兩國在向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和世界銀行多次提出修建鐵路遭拒後開始到中國尋求援助。

坦贊鐵路移交簽字換文

為了援建坦贊鐵路, 鐵道部援外辦公室從1968年開始代表中國政府全面組織、承建了坦贊鐵路的勘察、設計、施工、車輛供應、試運營、維護、技術援助等。

1979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 在鐵道部援外辦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土木工程公司, 至今中土公司仍受商務部委託, 派出專家組, 承擔著坦贊鐵路的經濟技術合作, 提供技術指導與諮詢。 目前, 中土公司正在執行的是第16期技術合作專案。

坦贊鐵路的建成為非洲的繁榮做出了貢獻,

累計運送貨物 3000多萬噸, 運送旅客4000多萬人次, 為尚比亞銅礦出口提供了新的出海口。

在這樣一個世紀工程背後有著怎樣的建設故事, 坦贊鐵路精神又是如何煉成的?

學英語專業的杜堅說, 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的職業生涯竟然是從遙遠的非洲、從坦贊鐵路開始。 “鐵道部援外辦公室從5個外語院校選了48個畢業生。 1968年12月9日, 用大卡車把我們拉到鐵道部第三工程局第四工程處第三工程隊。 ”

在經歷了半年短暫的隧道施工勞動後, 1969年6月杜堅作為坦贊鐵路的翻譯, 隨隊踏上了非洲。 杜堅說, 自己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段歷久之旅。 “48人中我和一個斯瓦西裡語的翻譯是最先出國的, 陪著隊長靳輝還有中科院派去的地震考察組三個專家走的。

杜堅回憶說, 第一次坐飛機經過緬甸仰光, 再到卡拉奇, 才到了坦桑。 而當時(其他人)99%的人都是坐輪船到的坦贊。 我國當時先後派了5條遠洋輪運送技術人員和工人。 最快的船是12天到, 最慢的要21天才會到。

第一次出國的杜堅和同事們還沒來得及好好感受非洲的風情萬種, 就被分到了坦贊鐵路的沿線工地。 “當時有從國內運去的大巴拉著大家在坦桑沙蘭港市裡面轉兩圈, 有規定不讓到市里逛, 然後拉到鐵路接待站上3天學習班, 學習班裡講意義、講當地的規章等。 學習班之後分配到鐵路的沿線, 鐵路修建最高峰時有1.6萬人, 高潮時在公路上走隨時都可以遇到中國人。 ”

比杜堅晚幾個月去非洲的楊德瑞遠沒有那麼幸運, 暈船的他坐了二十幾天的客輪才抵達尚比亞。終於上岸了的楊德瑞說,眼前出現的工地讓他感到措手不及。“工地是一個帳篷,4個人一間,一個行軍床,一頂蚊帳,一套行李。駐地就是在公路邊上帳篷一圍,砍兩個樹枝弄個橫樑就是門。剛開始時工地很簡單,一個小發電機,一個小鍋爐。”

坦贊鐵路東起坦尚尼亞首都--沙蘭港,西至尚比亞的新卡皮裡姆波希與尚比亞既有鐵路接軌,全長1860.5公里,其中坦尚尼亞境內為977.2公里,尚比亞境內為883.3公里。

坦尚尼亞和尚比亞兩國曾向蘇聯、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和世界銀行多次提出修建坦贊鐵力,但由於資金龐大和地形複雜施工難度大而遭到拒絕。

中土集團原副總經理楊德瑞在坦贊鐵路一直擔任勘察設計工作,他說坦贊鐵路跨越東非大裂谷帶,以及各種複雜地形給勘測工作帶來巨大挑戰。為此,中方派出500人的勘探設計隊對坦贊鐵路全線進行前期的勘探設計工作,即便是這樣一個規模的隊伍,國外不少鐵路專家也認為,沒有5年時間全部的勘察設計任務都無法完成。但中國的技術人員卻只用了22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首場硬仗。“以前都是外面做測量,拿到國內做設計,後來為了趕進度,一部分在國外做,一部分在國內做,分段同時進行,到1970年上半年,我們把這個工作完成了。我勘測那段還算好些,其他人遇到野牛還有蚊子蟄。”

正是根據楊德瑞等技術人員的勘察結果,勘察組提出了修建坦贊鐵路的可行性報告,1970年10月26日坦贊鐵路正式開工。整個工程由東向西推進,先坦(坦尚尼亞)後贊(尚比亞),將全線分為5大區段,分段施工。杜堅說,施工中大部分所需材料都是從中國運送過去的。“鋼軌、鋼筋全部是運過去的,水泥一部分是當地買的,大部分是運過去的,設備都是運過去的。我們在那搞了一個混凝土製品廠,生產軌枕、電線杆和隧道橋涵。”

隨著工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當地人加入到了施工隊伍中,翻譯成了稀缺人才,為了能有效溝通成,杜堅說,一種專屬於坦贊鐵路沿線上的語言應運而生。“一個大隊下面幾十個分隊,最多時坦贊鐵路上有100到200個翻譯,但還是不夠,後來發明了一種坦贊鐵路語言,中國話+當地話+比劃。這造就了很多土翻譯,很多技術人員都開始學當地語言。領工員早上一起來,一說‘坦贊鐵路語’,大家都懂,都去幹活。”

在中、坦、贊三國友好合作和共同奮鬥下,1975年6月坦贊鐵路全線鋪通,同年10月23日開始試運營。1976年7月14日正式移交給坦、贊兩國政府。

回顧過往,當年的建設者不無感慨的說,生活單調、物資供應匱乏、自然條件惡劣他都能克服,唯有對親人的思念最是無法排解。“那時兩年才能回一次國,沒有電話打,靠寫信。比如在北京要把信先郵寄到外交部的信使隊,然後把信一月一次帶到各使館,使館再送到各個點上去。收到信之後趕緊看,再寫回信就一個月了。如果在外地3-4個月才能通一次信,每次來信的日子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大家早早收工,這時也是思想波動最大的時候,收到信的很高興,沒收到信的就垂頭喪氣,情緒2-3天都恢復不過來。”

在沙蘭港市中心西南24公里處,坐落著中國援坦專家公墓,坦贊鐵路從其附近通過。公墓內安葬著69位不同時期援助坦尚尼亞國家建設的中國專家、技術人員和工人,其中年齡最小的僅為24歲。

坦贊鐵路是一個偉大時代的見證,見證了一個中華民族與非洲人民休戚與共、並肩作戰,一起在面臨嚴峻的國內與國際形勢的挑戰下,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輝煌時代。在坦贊鐵路建設過程中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物,中土公司收集、保存了相關歷史照片1550余張、工程技術資料350餘卷、各類文史、實物等上千餘件,目前正存放在中土東非有限公司坦贊鐵路基地大院內。為了紀念那個傳奇的時代,為了傳承“坦贊鐵路精神”,中土公司一直用這些珍貴的實物激勵後人。

暈船的他坐了二十幾天的客輪才抵達尚比亞。終於上岸了的楊德瑞說,眼前出現的工地讓他感到措手不及。“工地是一個帳篷,4個人一間,一個行軍床,一頂蚊帳,一套行李。駐地就是在公路邊上帳篷一圍,砍兩個樹枝弄個橫樑就是門。剛開始時工地很簡單,一個小發電機,一個小鍋爐。”

坦贊鐵路東起坦尚尼亞首都--沙蘭港,西至尚比亞的新卡皮裡姆波希與尚比亞既有鐵路接軌,全長1860.5公里,其中坦尚尼亞境內為977.2公里,尚比亞境內為883.3公里。

坦尚尼亞和尚比亞兩國曾向蘇聯、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和世界銀行多次提出修建坦贊鐵力,但由於資金龐大和地形複雜施工難度大而遭到拒絕。

中土集團原副總經理楊德瑞在坦贊鐵路一直擔任勘察設計工作,他說坦贊鐵路跨越東非大裂谷帶,以及各種複雜地形給勘測工作帶來巨大挑戰。為此,中方派出500人的勘探設計隊對坦贊鐵路全線進行前期的勘探設計工作,即便是這樣一個規模的隊伍,國外不少鐵路專家也認為,沒有5年時間全部的勘察設計任務都無法完成。但中國的技術人員卻只用了22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首場硬仗。“以前都是外面做測量,拿到國內做設計,後來為了趕進度,一部分在國外做,一部分在國內做,分段同時進行,到1970年上半年,我們把這個工作完成了。我勘測那段還算好些,其他人遇到野牛還有蚊子蟄。”

正是根據楊德瑞等技術人員的勘察結果,勘察組提出了修建坦贊鐵路的可行性報告,1970年10月26日坦贊鐵路正式開工。整個工程由東向西推進,先坦(坦尚尼亞)後贊(尚比亞),將全線分為5大區段,分段施工。杜堅說,施工中大部分所需材料都是從中國運送過去的。“鋼軌、鋼筋全部是運過去的,水泥一部分是當地買的,大部分是運過去的,設備都是運過去的。我們在那搞了一個混凝土製品廠,生產軌枕、電線杆和隧道橋涵。”

隨著工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當地人加入到了施工隊伍中,翻譯成了稀缺人才,為了能有效溝通成,杜堅說,一種專屬於坦贊鐵路沿線上的語言應運而生。“一個大隊下面幾十個分隊,最多時坦贊鐵路上有100到200個翻譯,但還是不夠,後來發明了一種坦贊鐵路語言,中國話+當地話+比劃。這造就了很多土翻譯,很多技術人員都開始學當地語言。領工員早上一起來,一說‘坦贊鐵路語’,大家都懂,都去幹活。”

在中、坦、贊三國友好合作和共同奮鬥下,1975年6月坦贊鐵路全線鋪通,同年10月23日開始試運營。1976年7月14日正式移交給坦、贊兩國政府。

回顧過往,當年的建設者不無感慨的說,生活單調、物資供應匱乏、自然條件惡劣他都能克服,唯有對親人的思念最是無法排解。“那時兩年才能回一次國,沒有電話打,靠寫信。比如在北京要把信先郵寄到外交部的信使隊,然後把信一月一次帶到各使館,使館再送到各個點上去。收到信之後趕緊看,再寫回信就一個月了。如果在外地3-4個月才能通一次信,每次來信的日子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大家早早收工,這時也是思想波動最大的時候,收到信的很高興,沒收到信的就垂頭喪氣,情緒2-3天都恢復不過來。”

在沙蘭港市中心西南24公里處,坐落著中國援坦專家公墓,坦贊鐵路從其附近通過。公墓內安葬著69位不同時期援助坦尚尼亞國家建設的中國專家、技術人員和工人,其中年齡最小的僅為24歲。

坦贊鐵路是一個偉大時代的見證,見證了一個中華民族與非洲人民休戚與共、並肩作戰,一起在面臨嚴峻的國內與國際形勢的挑戰下,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輝煌時代。在坦贊鐵路建設過程中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物,中土公司收集、保存了相關歷史照片1550余張、工程技術資料350餘卷、各類文史、實物等上千餘件,目前正存放在中土東非有限公司坦贊鐵路基地大院內。為了紀念那個傳奇的時代,為了傳承“坦贊鐵路精神”,中土公司一直用這些珍貴的實物激勵後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