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時期魏國和東吳朝堂發生的二三事

三國時期魏明帝詔命三公九卿每人推舉才德兼備者一人, 司馬懿推薦的光州刺史太原人王昶應選。 王昶為人恭謹忠厚, 他給侄子起名王默、王沈、給兒子起名王渾、王深, 寫信告誡他們說:“我以這四字作為你們的名字, 是要你們能顧名思義, 不敢違犯。 事物都是成熟得快死亡得也快, 晚成必有好結果;早晨華美的小草, 到晚上就凋零了,松柏的茂盛, 寒冬也不會衰減, 所以君子都以'闕黨小子'為戒鑒。 如果能把委曲看作是舒展, 能把謙讓看作是獲得, 能把柔弱看作是剛強, 便很少不能成功了。 譭謗和讚譽,

是喜愛和厭惡的根源, 也是災禍和福分的契機。 孔子說:‘我對別人, 不譭謗, 不讚譽。 ’憑聖人的德行尚且如此, 何況平庸之輩, 怎麼可以輕易譭謗和讚譽呢?人或許會受到別人攻擊, 應當退而自責, 如自己有可以攻擊的行為, 那麼別人的攻擊就是對的;如果自己沒有應受攻擊的行為, 那麼他的話就是虛妄之言。 說得對就不要怨恨他, 說得不對也無害於己, 又何必報復他?諺語說:‘救寒莫如重裘, 止謗莫如自修。 ’多這句話可信啊!”

王昶(網路配圖)

東吳諸葛恪到達丹陽, 用正式書信通知四部屬城長吏, 命令他們各自嚴密防守疆界, 嚴明部隊;已經歸順的山越平民, 一律設屯聚居。 然後又調各將領, 率兵據守險要, 只修繕防禦工事, 不與山越交兵。 等待稻米快成熟時, 即下令士兵收割, 使地上不留稻種。 原有的糧食已經吃盡, 新稻又沒有收成, 平民設屯聚居, 劫掠不到任何東西。 於是山民饑餓難忍, 逐漸出山歸降。 諸葛恪遂又下命令說:“山民只要痛改前非, 接受教化, 都應當撫慰, 遷移到外縣,

不能猜疑他們, 隨意拘捕。 ”臼陽縣長胡伉獲得降民周遺, 周遺原是一個惡霸, 迫于饑餓暫時出山。 胡伉把他捆綁起來, 送到郡府懲辦。 諸葛恪認為胡伉違抗命令, 於是將胡伉斬首。 山民聽說胡伉因隨意捕人被殺, 知道官府的目的只是想讓他們離開山區, 於是扶老攜幼, 大批出山, 一年之後統計人數, 都同原來計畫的一樣。 諸葛恪親自統領一萬人, 其餘的分給其他將領。 吳主孫權嘉獎他的功勞, 任命諸葛恪為威北將軍, 封為都鄉侯, 移駐廬江皖口。

諸葛恪(網路配圖)

這一年, 魏明帝下詔把原設在長安的鐘簴、棄佗、銅人、承露盤移到洛陽。 承露盤折斷, 響聲傳出幾十裡。 銅人太重, 無法運到洛陽, 只好留在霸城。 廣為徵集黃銅, 鑄成銅人兩個, 稱為翁仲, 並排安放在皇宮司馬門外。 又熔鑄黃龍、鳳凰各一個, 黃龍高四丈, 鳳凰高三丈多, 安置在皇宮內殿前。 在芳林園西北角堆起一座土山, 命三公九卿等眾官員都去搬運泥土, 在土山上種植松樹、竹子、雜木和美草, 捕來山禽雜獸放到叢中豢養。

司徒軍議掾董尋上書規勸說:“我聽說古代的正直之士, 把應說的話毫無保留地對國君全部講出, 不躲避殺身之禍, 所以周昌把漢高祖比作夏桀、商紂, 劉輔把趙後比作婢女。 天生忠誠正直之臣, 雖然面對白刃和沸騰的開水, 都敢於上前而不畏懼, 實在是為了當時的君王, 珍惜君王的天下。 建安以來, 野戰不斷, 死亡無數, 有的已門戶盡滅, 即使還有倖存的人, 也是孤寡老弱。 即便是現在宮殿狹小, 應當擴建, 也還應隨順農時, 不要防礙農業生產, 何況是製作毫無益處的器物?黃龍、鳳凰、九龍、承露盤, 這些都是聖明的君王不願興建的東西, 但製作花費的工夫是修建宮殿的三倍。 陛下既然尊重群臣, 讓他們頭戴官帽, 身穿繡衣, 出門乘坐華麗的車轎,用以和平民區別;可又讓他們挖坑抬土,面目又髒又黑,衣冠破碎不整,丟盡國家的臉面,為的只是對國家毫無益處的林園,實在不可。孔子說:‘君王對臣下應以禮相待,臣下侍奉君王應效盡忠心。’沒有忠義沒有禮法,國家靠什麼維持? 我知道此言既出,肯定被殺,可是我自比為牛身之一毛,活著既然無益於國家,死了又會有什麼損失?持筆流淚,心已與世辭別。我有八個兒子,我死之後,還要拖累陛下了。”將要上奏前,沐浴等待詔命。魏明帝說:“董尋不怕死嗎?”主事官奏請拘捕董尋,明帝下詔說不必追究。

董尋(網路配圖)

出門乘坐華麗的車轎,用以和平民區別;可又讓他們挖坑抬土,面目又髒又黑,衣冠破碎不整,丟盡國家的臉面,為的只是對國家毫無益處的林園,實在不可。孔子說:‘君王對臣下應以禮相待,臣下侍奉君王應效盡忠心。’沒有忠義沒有禮法,國家靠什麼維持? 我知道此言既出,肯定被殺,可是我自比為牛身之一毛,活著既然無益於國家,死了又會有什麼損失?持筆流淚,心已與世辭別。我有八個兒子,我死之後,還要拖累陛下了。”將要上奏前,沐浴等待詔命。魏明帝說:“董尋不怕死嗎?”主事官奏請拘捕董尋,明帝下詔說不必追究。

董尋(網路配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