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繪畫雜談」一代繪畫大師

一生5任妻子到84歲還坐擁20歲情人,他還畫畫

亨利·米勒 美國“垮掉派”作家, 是20世紀美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同時也是最富有個性又極具爭議的文學大師和業餘畫家。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1891年12.26—1980.6.7), 美國“垮掉派”作家, 是20世紀美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同時也是最富有個性又極具爭議的文學大師和業餘畫家, 其閱歷相當豐富, 從事過多種職業, 並潛心研究過禪宗、猶太教苦修派、星相學、浮世繪等學問,

被公推為美國文壇“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的一位怪傑。

第二任妻子

June Mansfield Miller (January 7 or 28, 1902 – February 1, 1979) was the much-written-about and discussed second wife of Henry Miller。

第三任妻子

Janina Martha Lepska

著名的情人

Henry Valentine Miller’s love letter to Anaïs Nin

阿娜伊斯·寧是世界最著名的女性日記小說家,

西班牙舞蹈家, 著名作家亨利·米勒的情人。 她被譽現代西方女性文學的開創者。 1903年2月21日出生於巴黎, 父母均為音樂世家, 1977年死於美國的洛杉磯。 她一生出版了11部日記, 以及《勞倫斯評傳》、《亂倫之屋》(詩歌)、《技巧之冬》、《玻璃鐘下》(故事集)、《欲火》、《愛情諜屋》、《日光帆船》、《米諾陶洛斯的誘惑》、《拼貼畫》、《內陸諸城》、《一個女人的言說》、《將來的小說》、《小鳥》(詩歌)、《文學的激情》(與亨利·米勒合著)、《亨利和瓊》等小說和詩歌。 曾經執導《布拉格之戀》的美國著名的導演考夫曼將她的日記的第一部改編成電影《亨利與瓊》, 港譯名《情迷六月花》, 台譯名《第三情》。

第四任妻子

Eve McClure

第五任妻子

In February 1963, Miller moved to Los Angeles, California, where he would spend the last 18 years of his life. In 1967, Miller married his fifth wife, Hoki Tokuda.

米勒84歲時20歲的情人

Brenda Venus

Venus is the author of "Secrets of Seduction for Men" and "Secrets of Seduction for Women" and a 2012 novella titled "Twelve Hours". Her boo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37 languages. Publishers William Morrow and EF Dutton sent her on a worldwide publicity tour making various appearances on TV, radio and press interviews. For over six years, starting in 1998, Brenda wrote a popular column for Playboy Magazine called "Centerfolds on Sex."

Additionally, after purchasing a book at auction that contained an envelope with famed writer Henry Miller 's address, Venus and Miller became pen pals and eventually Miller became her mentor and she his muse: Miller wrote 1,500 letters that were collected into the book "Dear, Dear Brenda – The Love Letters of Henry Miller to Brenda Venus".

亨利·米勒的水彩畫

亨利·米勒在畫畫

自傳

楊恒達 譯

photograph of Henry Miller by Brassai

我於1891年12月26日生在紐約市的一個美國家庭。我的祖父母是為逃兵役來到美國的。我的祖先都是德國人,他們散居在德國各地。目前,我們家族在全世界都有分支,哪怕是最遙遠最偏僻的地方。我的先人大都是航海家、農民、詩人和音樂家。在上學以前,我只會講德語。儘管我的父母都生在美國,但我成長的環境卻是徹頭徹尾的德語環境。從5歲到10歲的日子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時日;我當時生活在城市的街頭,沾上了典型的美國流氓習氣。我生長的布魯克林第14區對我來講尤為親切。這是一個移民區,我的夥伴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我7歲那年,西班牙-美國戰爭爆發,這在我小時候是一件大事。我喜歡自由自在的幫會精神,它使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暴力和無法無天是美國的特點。

我的父母較窮,他們工作努力,勤儉持家,不帶任何想像的色彩。我的父親一生中從未讀過書。我的家庭對我照顧得很好,生活得快樂健康,後來我自己將一切都改變了。我沒有謀生的欲望,沒有經濟頭腦,缺乏對父母兄長、對法律或對缺席的尊敬。自我會說話起,就開始逆著父母和周圍的人。我進城立學院沒幾個月就離開了學校,我討厭學校的環境,討厭學業的愚蠢內容。在財經區的一家水泥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很快就反悔了。兩年後,父親給我錢讓我去康奈爾大學;我拿了錢和情人消失得無影無蹤,那女人的年齡足以當我的母親。一年後,我回到了家裡,不久永遠地離開了它去了西部。我在本國的各地都幹過活,主要是在西南部,幹過各種雜活,一般是當牧場幫手。我曾在阿拉斯加的朱諾當過金礦的礦工,因得熱病而棄之。回到紐約後,過著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什麼都幹過,什麼也沒幹長。我的體力很好,五年如一日每天鍛煉——好像要去參加奧林匹克比賽似的。我的健康體魄歸功於斯巴達式的生活,歸功於我的貧困生活,歸功於我的樂天性格。我30歲之前一直過著沒有計劃的反叛生活,什麼都嘗試了;我的倒楣主要是因為我太誠實,太忠肯,太天真,太大方。

我很早的時候就被迫學鋼琴,在這方面顯露了些天才,後來又認真地學習過,指望成為鋼琴樂師,但並未有結果。我完全放棄了當鋼琴樂師的打算,總是什麼都幹又什麼都幹不出名堂。後來不得不進了我父親的裁縫店,因為他忙不過來。我並沒學到多少裁縫的本事,倒開始寫起東西來了。也許我最早的作品是在父親的店裡寫的——是一篇論尼采“反基督”的長文。我常給朋友寫信,一寫就是四五十頁,什麼東西都寫:它們既是幽默信函,也是學術信函。我至今最喜歡寫的還是書信。我當時無論如何不會想到當作家——我幾乎害怕想這樣的事。

美國參戰以後,我去了華盛頓,在作戰部當了個小職員——分檢信函。在業餘時間裡,我為華盛頓的一家報紙寫些通訊。我用計免掉了服兵役的義務,再次回到紐約;父親在病中,我又操持起他的生意。我一直是徹底的和平主義者,現在仍然是。我相信在憤怒之下殺人是正當的,而世界上的血腥屠殺或政府和法律按某種原則殺人則是不正當的。在戰爭期間,我結了婚當了父親。雖然當時有各種各樣的差事,可我總是沒有工作。我幹過數不清的活兒,常常只幹一天半天。我幹過的活兒包括:洗碗、公共汽車售票、賣報、送信、挖墓坑、討債、賣書、敲鐘、酒吧招待、賣酒、打字、開機器、圖書管理、統計、慈善事業服務人員、機械師、保險業收款、垃圾清運、看大門、教會秘書、碼頭工人、計程車司機、運動教練、送牛奶、檢票員,等等。

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次相遇是在加州聖迭哥見到愛瑪·戈德曼(美國無政府主義者、反戰主義者、女權主義者,一生中多次入獄)。她向我展示了歐洲文化的整個世界,給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動力和方向。世界產業工人組織運動展開時,我對此極有興趣,至今仍懷著崇名之情記得如下人物:吉姆·拉金、伊莉莎白·葛萊、弗林·喬萬尼和卡羅特列斯卡。我從未加入任何俱樂部,無論是宗教、社會還是政治組織。我從小被人帶往各種教堂——先是路德派,隨後是長老會派,隨後是衛理會公派,再後是聖公會派。稍後,我懷著極大的興趣聽了巴哈派的講座,也聽了神學哲學家、新思想派和耶穌再生論者的講座。我完全站在折衷的立場上,哪派也不追隨,貴格教派和摩門教派給我的印象是團結忠誠、自給自足。我認為他們是最模範的美國人。

1920年,在一家公司當了一陣信差後,我成了紐約市西部聯合電報公司的人事經理。我在此位子上做了大約5年事情,至今仍覺得是我一生中最富裕的時期。我接觸了紐約形形色色的下層人物——大約10萬男男女女。1923年,在三個星期的休假中,我寫了第一本書——是12個信差怪人的故事。這本書很長,寫得也不好,但它激起了我寫作的欲望。我招呼也沒打就離開了工作崗位,決心成為一個作家。從此,真正的悲慘生活開始了。從1924年到1928年,我寫了大量的小說和文章,一篇也未被人接受。最後,我自己印刷了我的作品,在第二任妻子的幫助下,挨家挨戶去兜售,還去過餐廳和夜總會推銷。結果,我被迫沿街乞討。

由於得到一筆意外的小財,我得以於1928年來到歐洲呆了一整年,去了歐洲許多地方。1929年我呆在紐約,身無分文,生活悲慘,看不到前途。1930年初,我湊了些錢回到了歐洲,想徑奔西班牙,可到了巴黎後再不能繼續前行,從此在巴黎留下。

除了我用三周寫成的信差故事外,我在美國還完成了兩部小說,我把未完成的第三部小說帶到了歐洲,寫完這本書後我就把它送到了巴黎一個出版商手上;他旋即將手稿遺失,反過來一天問我是否肯定把它交給他了。我身邊未留複寫本——三年的心血成為泡影。我開始寫作《北回歸線》,到巴黎一年後,它成了我的“第一本書”。這本書是隨時隨地寫在各種紙上的,常常寫在舊手稿的背面。寫它的時候,我幾乎沒有指望能夠出版。這本書是沮喪之作。巴黎奧別列斯出版社出版了此書,為我打開了通向世界之門。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世界各地無數的朋友和相知。我仍然沒有錢,仍然不知如何謀生;但我有許多朋友和希望我成功的人,因此我不再害怕饑餓,儘管饑餓成了憂心忡忡之慮。我現在絕對與命運共存,安於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我一點兒也不擔心未來,因為我學會了如何在目前生活。

至於影響……真正的影響是生活本身,尤其是我從不厭倦的街頭生活。我是個徹頭徹尾的城市人;我討厭自然,正如我討厭“名著”一樣。我得益於字典和百科全書很多;我小時候讀工具書就象讀巴爾扎克一樣過癮。我25歲之前幾乎沒讀什麼小說,除了俄國人寫的以外。我特別留心宗教、哲學、科學、歷史、社會學、藝術、考古學、原始文化、神話等學問。我幾乎不讀報紙,生平也未讀過偵探故事。另一方面,我閱讀了到手的所有幽默故事——只有一小部分有價值。我喜歡東方民間故事和童話,尤其是日本童話,裡邊充滿力量和陽剛之美。我喜歡的作家有斯賓塞、法布林、赫夫洛克、弗雷澤、老赫胥黎等人。多虧愛瑪·戈德曼的指點,我廣泛閱讀了歐洲劇作——我對歐洲劇作家的瞭解比對英美劇作家的瞭解要早。我讀俄國作家比讀英國作家早,我讀德國作家比讀法國作家早。對我影響最大的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尼采和艾麗弗爾。我覺得普魯斯特和斯賓格勒是極有生命力的作家。對我真正有影響的美國作家只有惠特曼和愛默生。我承認梅爾維爾的天才,但覺得他的作品太乏味。我極不喜歡亨利·詹姆斯,絕對討厭愛倫坡。我不喜歡美國文學的傾向;美國文學太現實、太散,太刻板;美國文學是寫給最底層的人看的;在我看來,美國文學只有短篇小說不錯。像舍伍德·安德森和沙羅楊這樣的兩極作家才算是大師級的,堪與歐洲作家相比,假如不是勝過的話。英國文學讓我熱不起來,就象英國人本身一樣,它好像是魚的世界,令我感到陌生。我有幸接觸法國文學,總體來講它雖然單薄有限,但與英國文學相比,它是無窮想像的世界。我受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影響很深。我喜歡不太法國化的法國作家。我認為法國是西方的中國,雖然在各方面次於真正的中國。我認為法國是西方世界最適於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但它遠不是健康而有活力的世界。

在寫作時,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更大的現實。我不是現實主義者或自然主義者;我的目的是為了生活;在文學中,似乎只有運用夢幻和象徵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從骨子裡講,我是個形而上的作家,我運用戲劇情節只是為了表現更精彩的東西。我喜歡想像、幻覺,我喜歡從未夢見過的自由,它們甚於一切。我創造性地利用毀滅,也許德國式的東西用得太濫了,但我的目標始終朝向真實的內心和諧以及內心的安寧和平靜。在藝術中我最喜歡音樂,因為它能充分自持,因為它趨於寧靜。我相信,文學若欲變得真正能夠交流(目前還不行),必須大量地使用象徵和比喻手段,大量運用神話和文獻。我們的文學大都像課本,一切都發生在知識的呆板平面上。99%的文學作品——當然也包括其它藝術作品——應當毀掉。我要讓讀我作品的人越來越少;我對群眾的生活不感興趣,對世界上現存政府的意圖也不感興趣。我希望並相信在今後100年裡整個文明世界將會消失。我相信沒有“文明”,人類可以生存得更好,更豐富多彩。

《超負荷的激情》

作者:葉列娜·戈洛維娜

端坐桌旁的女士轉過頭來,她的目光冷漠地掃視過他的臉,很快移向別處。天哪,多麼殘酷的瞬間!毋庸置疑,這是瓊,他的第二任妻子瓊·曼斯費爾德小姐。他和她分手已整整一輩子了。啊,瓊,一個怪異的、無條理的、充滿不可言喻的魅力的人!

現在,他清醒地意識到,他最需要的就是這個女人!首先,如果沒有她,亨利·米勒永遠也不會成為作家。此外,她那時如果不將他推向巴黎——他承受了她的極度殘忍——亨利·米勒永遠也不可能認識自己的潛能。瓊,這個波蘭籍的猶太移民的女兒、優雅與粗俗相結合的黑髮女人,語言尖刻、耽於幻想,——“穿裙子的閔希豪森男爵❶”——正如亨利所稱呼她的——居然神奇地猜測出他的才能,並理解他的心靈。

“一切由我來負擔!”婚後,瓊不容反駁地對亨利說,“我的工作是掙錢,你的工作是寫作。”

她甘願當為丈夫的天才作犧牲的妻子。瓊的工作是舞女,並在當地一家夜總會當兼職脫衣舞娘。每天晚上,亨利坐在打字機前,佯裝創作激情燃燒,其實,即使絞盡腦汁,也成就不了一篇小說。因此,他用眼角偷偷打量瓊的上班裝束:塗脂抹粉的面孔、鮮紅的雙唇、裸露的雙腿;式樣精美、顏色花哨的帽子、不穿內衣的裙子。她的絲綢衣裙好像是遮蓋裸體的全透明的披肩。也許,百老匯大街上的妓女看上去還沒有她的風頭足。“如果你認為我幹的骯髒差事玷污了你,如果你認為自己無所事事,”她截住他貪婪的目光,憤然說道,“那你還不如回你父親那裡去當裁縫!”這是頗具打擊力的威脅。亨利寧可在現在的這個樊籠裡死去,也不願成為他尊敬的父母的裁縫鋪的接班人。父母的小鋪位於操多種語言的令人厭惡的布魯克林,米勒夫婦生活的這個德國移民區土裡土氣的氛圍使得亨利窒息。這裡充滿著德國式的謹慎世故、節儉吝嗇和可預見的枯燥無聊。在這樣一成不變的環境裡(就連每年聖誕餐桌上擺放的鵝和蘋果也一成不變),亨利中學畢業了。他理應成為一名裁縫師,他無論如何不應辜負父母的期望,因為他的妹妹已使父母徹底絕望:她先天癡呆。

令米勒夫婦深感不幸的是,亨利的一個同學使亨利迷上了閱讀,並喚醒了他對書籍真正的熱情。他閱讀了法朗士、康拉德、愛默生、布拉瓦茨卡婭、柏格森、梅特林克、普魯斯特、尼采等人的作品,有時還到自己的鄰居波利娜·蘇托的家庭藏書室去閱讀。比亨利年長十七歲的波利娜嗓音柔和、鼻音濃重,說話有催眠般的魔力,與亨利威嚴、冷淡的母親截然不同。十八歲的亨利自己也不明白,有一天怎麼突然上了波利娜的床。在薄薄的一層隔板後的另一個房間裡,與亨利同歲的波利娜的兒子正臥床受癆病的折磨,他經常不合時宜地發出病狗哀嚎般的呻吟。波利娜則會立即躍身而起,穿上扔在地上的衣服,邊走邊整理淩亂的頭髮,急忙去照顧兒子。

不得不說明,當年齡比自己幾乎大一倍的女人的情人很合亨利的口味,但他也為這種關係感到羞愧,卻又無力與波利娜了斷。為了中止這種關係,中學畢業後,他請求父母讓他去東海岸最好的高等學府之一康奈爾大學就讀。臨出發前,他手提行囊去向波利娜道別。但是她脫下了裙子和內衣,於是他……誤了火車。靠在她的胸前,他像受了驚嚇的孩童幡然醒悟:他根本無力掙脫她的懷抱,況且,他也根本不想離開她那有著暖融融爐火的房間,波利娜永遠為他準備著美味的蘋果餡餅。他就此留了下來,不管將來會怎樣。幾個月以後,他才有勇氣出現在憤怒的父母跟前。

幾乎他所有的同學都找到了生活中的位置——有教書的、有經商的,也有當小鋪老闆的。只有亨利以打零工掙來的錢為生:他當過郵遞員、搬運工、會計員和小商店夥計。每晚他像一條筋疲力盡的狗一樣回家時,總是在腦海中構思著他即將著手創作的小說的第一行句子。但當他一接觸到一頁頁白色的紙張時,馬上愁腸百轉:寫什麼好呢?一切早就寫光了!

無所事事的亨利只好結婚。他的妻子比阿特莉絲·維肯思是個不甚成功的鋼琴家,她對亨利的創作痛苦毫不在乎。她總是說服他,世界就是一條傳送帶,它等待你的只有一件事:從造錢機上掙錢,以此獲取食物、服飾、傢俱、不動產和其他東西。至今,只要一想起這個長鼻子狐狸般的實用主義者比阿特莉絲,亨利就禁不住倒胃口。

……所以,亨利並不詛咒準備去上班的瓊,反而以充滿溫情和憂愁的目光相送。難道她不正是為了他而在努力嗎?瓊是再努力不過了,像她這樣有進取心的女人簡直無處可找。有個名叫波普的迷戀她的富人是研究普魯斯特和喬伊絲的行家,他催促瓊儘快完成她的小說(好像她現在正致力於寫作似的),他許諾,只要他喜歡,就一定會將它出版。“快點寫吧,趁這個蠢貨還對我的胸脯感興趣,”瓊對著亨利的耳朵尖叫。她已經給她的崇拜者看了一些米勒匆匆寫就的文章,於是,“蠢貨”對自己的“小不點”的文學才能極為讚賞。讀完米勒寫的《摩洛》,波普一陣狂喜。亨利甚感驚訝,這個喬伊絲和普魯斯特行家竟然看不出,根據某些細節推測,女人是斷然寫不出這本書的。雖然“瓊的作品”一直未出版,但波普付出的稿費讓亨利和瓊著實大吃大喝了一通。

與此同時,“為了亨利”,瓊急於提高自己的職業水準,她成了他們居住的地區真正的夜晚女王。“千萬不能讓人看出我已結婚,”她對亨利說,受壓迫者只好妥協。他們寓所的門牌上沒有他的名字,如他一人在家,則無權對任何人開門。如果瓊把追求者帶回家,亨利就應像狗一樣地一連幾小時在華盛頓公園旁遊蕩。

當他後來逛遍了巴黎的尋歡作樂場所,當和一群男女一起狂飲已尋常如家庭早餐時,他還對自己與瓊這種怪誕、荒唐的生活方式耿耿於懷。但是……

一天晚上亨利回家時,遇見妻子正彎腰俯身在一個水盆裡,她溫柔地為一名年輕女子擦洗腳後跟,還不停地柔聲細語。轉身看見神情愕然的亨利,瓊忍無可忍地怒斥道,他可以把他小說中所有描寫愛情的章節都扔到廢紙簍去,因為他用過於庸俗和愚昧的眼光來看待愛情。因此,亨利必須立即改變這種態度,讓他們三人同住——和她名叫簡·克隆斯基的女友同住,因為可憐的簡沒錢租房。

……有一天,瓊突然獨自一人來到巴黎。她說,沒有他,她“受盡了折磨”,甚至“饑餓至極”。看著她閃爍著狂熱光芒的眼睛,聽著她熟悉的連珠炮般的話語,感受著她貪婪的緊緊擁抱,亨利忍受著顫抖甚至驚恐:她企圖破壞他剛剛調整好的生活!瓊失望地打量著他看上去清心寡欲的房間陳設:地板上的床墊、安放著手提式打字機的搖搖晃晃的書桌、老舊得瘸了腿的椅子……窗外的風景不是香榭麗舍大道,而是兩座式樣相同的帶有醜陋樓梯的灰暗樓房。

“你看上去並不怎麼成功!我幹嗎要這麼拼命呢?”瓊哀怨地喊叫著。

現在他尷尬地回憶起,那時他用多麼庸俗的手段報復了她。他毫不容氣地命令瓊“穿得體面些”,把她帶到自己的女友阿娜伊絲·寧家去做客。阿娜伊絲·寧是巴黎一個年輕的小說家。她風姿綽約,魅力十足,肌膚白嫩如細瓷,灰眼睛柔情似水,一副貴婦人派頭。在她的交際圈裡,瓊應該感覺到自己的妓女身份。亨利想在瓊面前誇讚阿娜伊絲豪華的郊外別墅——瞧,他想說,我現在都有些什麼朋友!可憐的瓊陷在柔軟的天鵝絨圈椅裡,目光掃視著牆上充滿異國情調的名畫,感到渾身不自在,時不時地撣去丈夫衣服上並不存在的灰塵。亨利和阿娜伊絲滔滔不絕地討論起心愛的詩人布萊克的形而上學,瓊緊張得漲紅了臉,在亨利的每一個觀點之後,急忙加上一句:“是的,我也這麼認為。”

晚上,他們默默地回到家裡,瓊沖到亨利的書桌前,狂怒地把亨利的手稿撕成碎片。她的哭聲和發自肺腑的嚎叫久久地迴響在夜色中的街區。瓊也有自己的才能,她並不為自己的表現感到羞愧。她說,只有他這樣的白癡,才會拿她去換這個“憔悴的腦力勞動的魚幹”。

“我瞭解女人比你多!”瓊大喊大嚷,“你和她一起簡直是受罪。活該,活該!”

“閉嘴,”米勒簡短地命令道,“準備好離婚。我要和阿娜伊絲結婚。”

當然,這只是癡心妄想。亨利這樣說是為了讓瓊心裡難過。他仍然不能原諒妻子的是,當她需要自由時,就把他像一條狗似地從自己的生活中扔了出去。不過,他和寧早就是一對情人了。難道他就不渴望和她結婚嗎?難道他真的不如她那個毛髮稀疏的銀行蛆蟲丈夫嗎?況且,和文化程度不高的瓊相比,阿娜伊絲確實見多識廣。寧曾經為《北回歸線》狂呼喝彩,不僅撰文讚揚,還表示願意推薦給自己的出版商朋友。

每逢阿娜伊絲的丈夫因公出差,她會給亨利捎來紙條,請亨利來“替代他”。不言而喻,“替代他”是極其愉快的事。在奧斯本住宅規規矩矩的環境裡住久了,來到舒適安逸的郊外別墅,在巨大的老榆樹的蔭影下,品嘗著主人地窖裡的 美酒佳釀,先是沉浸在矯揉造作的純文學對話裡,然後,盡情享受女主人活色生香的姿色……

……“您這是在哪裡,米勒先生?”他苦澀地問自己。“難道又是在紐約嗎?恭喜了!”

哎,瓊永遠是正確的。五年之後,愛情之風又將他吹送到紐約。紐約給他的感覺是褪色的天空、鋼鐵的骨架,狹窄的街道擠壓著人的胸腔,使人窒息,那他為什麼要回來呢?

如果有人說,他,亨利·米勒,頭髮光亮、衣著整齊,上衣口袋裡還插著一塊潔白的手帕,將坐在自己位於曼哈頓中心的辦公室裡,他大概不會認為這是嘲笑。然而現在……米勒成了開業心理醫師,而且很成功。

他是追隨阿娜伊絲來美國的。她則是和自己的老師、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奧托·蘭克一起來到紐約的,為了幫助他打理在美國的事務。阿娜伊絲堅持讓亨利師從蘭克,學完蘭克的心理學課程之後,亨利自己也可當開業醫生(那個年代的人們認為,任何通過蘭克課程的人都可以成為心理醫師),然後又說服他和他們一起赴美國。當然,甯首先希望米勒以這種方式脫貧。但亨利同意赴美是因為他覺得無法與阿娜伊絲分離。

戰後,米勒定居於加利福尼亞。現在,與他交往的都是社會名流:威廉斯、斯坦貝克、斯特拉文斯基、霍普金斯……米勒恪守自己的信條,拒絕電影製片人請他創作商業化劇本以獲取高額利潤的誘惑,一如既往地寫自己的內心感受。他仍像從前一樣地追逐女人,試圖找回失去的理想,但找來找去只是理想的模仿物。和瓊離異後,他又結過三次婚。七十五歲高齡時,他又作了最後一次勇敢的嘗試——成為年輕的日本歌星德田寬子的丈夫。但一切是多麼的無聊乏味!每一次婚姻他都不得不扮演令人難堪的銀行家的角色,而他那男性的激情——直至年邁時,米勒也可以以此自豪——他的妻子們並不需要。他應該感謝他的第三任妻子亞妮娜·列普斯卡婭,她為他生了一雙兒女,僅此而已。

……“她現在有多大歲數?”米勒沉思良久,又聚精會神地盯著坐在咖啡館裡的那個女士。瓊比他年輕許多,也就六十開外吧……“但願她別轉過身來,萬一突然認出我,像所有的前妻一樣,抱怨身體欠佳,纏著要錢怎麼辦?”他想。“快離開此地吧!”儘管他有此打算,但仍原地一動不動,他無力將目光移開。

就在此時,坐著的女子突然站起朝門外走去。她蜷縮成很袖珍的小小的身軀穿著過時的外套,脖頸上系一條褪色的三角圍巾,整個兒就是一個老嫗。她凝視了他一秒種,終於認出了他。於是,像三十年前一樣,她迅猛地撲過去,摟住他的脖子。他像遭到擊打一樣急速閃開。不,這不是瓊!他的瓊是美女,她面孔傲慢、目光嬌慵,她從來沒有這樣膚色發黃的手和鬆弛弛的皺巴巴的面孔!

“你看起來氣色不錯,亨利!我馬上就認出了你!”

是的,這是她。還是連珠炮似的令人難忘的低音!

“亨利,亨利!”女人拽著他的衣袖,“你那時真的和那個冷若冰霜的阿娜伊絲結婚了嗎?難道你確實認為和她在一起比和我在一起快樂嗎?……”

他默默地閉上眼睛。他不想看她,只想聽那令人銷魂的嗓音。

In February 1963, Miller moved to Los Angeles, California, where he would spend the last 18 years of his life. In 1967, Miller married his fifth wife, Hoki Tokuda.

米勒84歲時20歲的情人

Brenda Venus

Venus is the author of "Secrets of Seduction for Men" and "Secrets of Seduction for Women" and a 2012 novella titled "Twelve Hours". Her boo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37 languages. Publishers William Morrow and EF Dutton sent her on a worldwide publicity tour making various appearances on TV, radio and press interviews. For over six years, starting in 1998, Brenda wrote a popular column for Playboy Magazine called "Centerfolds on Sex."

Additionally, after purchasing a book at auction that contained an envelope with famed writer Henry Miller 's address, Venus and Miller became pen pals and eventually Miller became her mentor and she his muse: Miller wrote 1,500 letters that were collected into the book "Dear, Dear Brenda – The Love Letters of Henry Miller to Brenda Venus".

亨利·米勒的水彩畫

亨利·米勒在畫畫

自傳

楊恒達 譯

photograph of Henry Miller by Brassai

我於1891年12月26日生在紐約市的一個美國家庭。我的祖父母是為逃兵役來到美國的。我的祖先都是德國人,他們散居在德國各地。目前,我們家族在全世界都有分支,哪怕是最遙遠最偏僻的地方。我的先人大都是航海家、農民、詩人和音樂家。在上學以前,我只會講德語。儘管我的父母都生在美國,但我成長的環境卻是徹頭徹尾的德語環境。從5歲到10歲的日子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時日;我當時生活在城市的街頭,沾上了典型的美國流氓習氣。我生長的布魯克林第14區對我來講尤為親切。這是一個移民區,我的夥伴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我7歲那年,西班牙-美國戰爭爆發,這在我小時候是一件大事。我喜歡自由自在的幫會精神,它使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暴力和無法無天是美國的特點。

我的父母較窮,他們工作努力,勤儉持家,不帶任何想像的色彩。我的父親一生中從未讀過書。我的家庭對我照顧得很好,生活得快樂健康,後來我自己將一切都改變了。我沒有謀生的欲望,沒有經濟頭腦,缺乏對父母兄長、對法律或對缺席的尊敬。自我會說話起,就開始逆著父母和周圍的人。我進城立學院沒幾個月就離開了學校,我討厭學校的環境,討厭學業的愚蠢內容。在財經區的一家水泥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很快就反悔了。兩年後,父親給我錢讓我去康奈爾大學;我拿了錢和情人消失得無影無蹤,那女人的年齡足以當我的母親。一年後,我回到了家裡,不久永遠地離開了它去了西部。我在本國的各地都幹過活,主要是在西南部,幹過各種雜活,一般是當牧場幫手。我曾在阿拉斯加的朱諾當過金礦的礦工,因得熱病而棄之。回到紐約後,過著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什麼都幹過,什麼也沒幹長。我的體力很好,五年如一日每天鍛煉——好像要去參加奧林匹克比賽似的。我的健康體魄歸功於斯巴達式的生活,歸功於我的貧困生活,歸功於我的樂天性格。我30歲之前一直過著沒有計劃的反叛生活,什麼都嘗試了;我的倒楣主要是因為我太誠實,太忠肯,太天真,太大方。

我很早的時候就被迫學鋼琴,在這方面顯露了些天才,後來又認真地學習過,指望成為鋼琴樂師,但並未有結果。我完全放棄了當鋼琴樂師的打算,總是什麼都幹又什麼都幹不出名堂。後來不得不進了我父親的裁縫店,因為他忙不過來。我並沒學到多少裁縫的本事,倒開始寫起東西來了。也許我最早的作品是在父親的店裡寫的——是一篇論尼采“反基督”的長文。我常給朋友寫信,一寫就是四五十頁,什麼東西都寫:它們既是幽默信函,也是學術信函。我至今最喜歡寫的還是書信。我當時無論如何不會想到當作家——我幾乎害怕想這樣的事。

美國參戰以後,我去了華盛頓,在作戰部當了個小職員——分檢信函。在業餘時間裡,我為華盛頓的一家報紙寫些通訊。我用計免掉了服兵役的義務,再次回到紐約;父親在病中,我又操持起他的生意。我一直是徹底的和平主義者,現在仍然是。我相信在憤怒之下殺人是正當的,而世界上的血腥屠殺或政府和法律按某種原則殺人則是不正當的。在戰爭期間,我結了婚當了父親。雖然當時有各種各樣的差事,可我總是沒有工作。我幹過數不清的活兒,常常只幹一天半天。我幹過的活兒包括:洗碗、公共汽車售票、賣報、送信、挖墓坑、討債、賣書、敲鐘、酒吧招待、賣酒、打字、開機器、圖書管理、統計、慈善事業服務人員、機械師、保險業收款、垃圾清運、看大門、教會秘書、碼頭工人、計程車司機、運動教練、送牛奶、檢票員,等等。

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次相遇是在加州聖迭哥見到愛瑪·戈德曼(美國無政府主義者、反戰主義者、女權主義者,一生中多次入獄)。她向我展示了歐洲文化的整個世界,給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動力和方向。世界產業工人組織運動展開時,我對此極有興趣,至今仍懷著崇名之情記得如下人物:吉姆·拉金、伊莉莎白·葛萊、弗林·喬萬尼和卡羅特列斯卡。我從未加入任何俱樂部,無論是宗教、社會還是政治組織。我從小被人帶往各種教堂——先是路德派,隨後是長老會派,隨後是衛理會公派,再後是聖公會派。稍後,我懷著極大的興趣聽了巴哈派的講座,也聽了神學哲學家、新思想派和耶穌再生論者的講座。我完全站在折衷的立場上,哪派也不追隨,貴格教派和摩門教派給我的印象是團結忠誠、自給自足。我認為他們是最模範的美國人。

1920年,在一家公司當了一陣信差後,我成了紐約市西部聯合電報公司的人事經理。我在此位子上做了大約5年事情,至今仍覺得是我一生中最富裕的時期。我接觸了紐約形形色色的下層人物——大約10萬男男女女。1923年,在三個星期的休假中,我寫了第一本書——是12個信差怪人的故事。這本書很長,寫得也不好,但它激起了我寫作的欲望。我招呼也沒打就離開了工作崗位,決心成為一個作家。從此,真正的悲慘生活開始了。從1924年到1928年,我寫了大量的小說和文章,一篇也未被人接受。最後,我自己印刷了我的作品,在第二任妻子的幫助下,挨家挨戶去兜售,還去過餐廳和夜總會推銷。結果,我被迫沿街乞討。

由於得到一筆意外的小財,我得以於1928年來到歐洲呆了一整年,去了歐洲許多地方。1929年我呆在紐約,身無分文,生活悲慘,看不到前途。1930年初,我湊了些錢回到了歐洲,想徑奔西班牙,可到了巴黎後再不能繼續前行,從此在巴黎留下。

除了我用三周寫成的信差故事外,我在美國還完成了兩部小說,我把未完成的第三部小說帶到了歐洲,寫完這本書後我就把它送到了巴黎一個出版商手上;他旋即將手稿遺失,反過來一天問我是否肯定把它交給他了。我身邊未留複寫本——三年的心血成為泡影。我開始寫作《北回歸線》,到巴黎一年後,它成了我的“第一本書”。這本書是隨時隨地寫在各種紙上的,常常寫在舊手稿的背面。寫它的時候,我幾乎沒有指望能夠出版。這本書是沮喪之作。巴黎奧別列斯出版社出版了此書,為我打開了通向世界之門。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世界各地無數的朋友和相知。我仍然沒有錢,仍然不知如何謀生;但我有許多朋友和希望我成功的人,因此我不再害怕饑餓,儘管饑餓成了憂心忡忡之慮。我現在絕對與命運共存,安於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我一點兒也不擔心未來,因為我學會了如何在目前生活。

至於影響……真正的影響是生活本身,尤其是我從不厭倦的街頭生活。我是個徹頭徹尾的城市人;我討厭自然,正如我討厭“名著”一樣。我得益於字典和百科全書很多;我小時候讀工具書就象讀巴爾扎克一樣過癮。我25歲之前幾乎沒讀什麼小說,除了俄國人寫的以外。我特別留心宗教、哲學、科學、歷史、社會學、藝術、考古學、原始文化、神話等學問。我幾乎不讀報紙,生平也未讀過偵探故事。另一方面,我閱讀了到手的所有幽默故事——只有一小部分有價值。我喜歡東方民間故事和童話,尤其是日本童話,裡邊充滿力量和陽剛之美。我喜歡的作家有斯賓塞、法布林、赫夫洛克、弗雷澤、老赫胥黎等人。多虧愛瑪·戈德曼的指點,我廣泛閱讀了歐洲劇作——我對歐洲劇作家的瞭解比對英美劇作家的瞭解要早。我讀俄國作家比讀英國作家早,我讀德國作家比讀法國作家早。對我影響最大的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尼采和艾麗弗爾。我覺得普魯斯特和斯賓格勒是極有生命力的作家。對我真正有影響的美國作家只有惠特曼和愛默生。我承認梅爾維爾的天才,但覺得他的作品太乏味。我極不喜歡亨利·詹姆斯,絕對討厭愛倫坡。我不喜歡美國文學的傾向;美國文學太現實、太散,太刻板;美國文學是寫給最底層的人看的;在我看來,美國文學只有短篇小說不錯。像舍伍德·安德森和沙羅楊這樣的兩極作家才算是大師級的,堪與歐洲作家相比,假如不是勝過的話。英國文學讓我熱不起來,就象英國人本身一樣,它好像是魚的世界,令我感到陌生。我有幸接觸法國文學,總體來講它雖然單薄有限,但與英國文學相比,它是無窮想像的世界。我受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影響很深。我喜歡不太法國化的法國作家。我認為法國是西方的中國,雖然在各方面次於真正的中國。我認為法國是西方世界最適於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但它遠不是健康而有活力的世界。

在寫作時,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更大的現實。我不是現實主義者或自然主義者;我的目的是為了生活;在文學中,似乎只有運用夢幻和象徵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從骨子裡講,我是個形而上的作家,我運用戲劇情節只是為了表現更精彩的東西。我喜歡想像、幻覺,我喜歡從未夢見過的自由,它們甚於一切。我創造性地利用毀滅,也許德國式的東西用得太濫了,但我的目標始終朝向真實的內心和諧以及內心的安寧和平靜。在藝術中我最喜歡音樂,因為它能充分自持,因為它趨於寧靜。我相信,文學若欲變得真正能夠交流(目前還不行),必須大量地使用象徵和比喻手段,大量運用神話和文獻。我們的文學大都像課本,一切都發生在知識的呆板平面上。99%的文學作品——當然也包括其它藝術作品——應當毀掉。我要讓讀我作品的人越來越少;我對群眾的生活不感興趣,對世界上現存政府的意圖也不感興趣。我希望並相信在今後100年裡整個文明世界將會消失。我相信沒有“文明”,人類可以生存得更好,更豐富多彩。

《超負荷的激情》

作者:葉列娜·戈洛維娜

端坐桌旁的女士轉過頭來,她的目光冷漠地掃視過他的臉,很快移向別處。天哪,多麼殘酷的瞬間!毋庸置疑,這是瓊,他的第二任妻子瓊·曼斯費爾德小姐。他和她分手已整整一輩子了。啊,瓊,一個怪異的、無條理的、充滿不可言喻的魅力的人!

現在,他清醒地意識到,他最需要的就是這個女人!首先,如果沒有她,亨利·米勒永遠也不會成為作家。此外,她那時如果不將他推向巴黎——他承受了她的極度殘忍——亨利·米勒永遠也不可能認識自己的潛能。瓊,這個波蘭籍的猶太移民的女兒、優雅與粗俗相結合的黑髮女人,語言尖刻、耽於幻想,——“穿裙子的閔希豪森男爵❶”——正如亨利所稱呼她的——居然神奇地猜測出他的才能,並理解他的心靈。

“一切由我來負擔!”婚後,瓊不容反駁地對亨利說,“我的工作是掙錢,你的工作是寫作。”

她甘願當為丈夫的天才作犧牲的妻子。瓊的工作是舞女,並在當地一家夜總會當兼職脫衣舞娘。每天晚上,亨利坐在打字機前,佯裝創作激情燃燒,其實,即使絞盡腦汁,也成就不了一篇小說。因此,他用眼角偷偷打量瓊的上班裝束:塗脂抹粉的面孔、鮮紅的雙唇、裸露的雙腿;式樣精美、顏色花哨的帽子、不穿內衣的裙子。她的絲綢衣裙好像是遮蓋裸體的全透明的披肩。也許,百老匯大街上的妓女看上去還沒有她的風頭足。“如果你認為我幹的骯髒差事玷污了你,如果你認為自己無所事事,”她截住他貪婪的目光,憤然說道,“那你還不如回你父親那裡去當裁縫!”這是頗具打擊力的威脅。亨利寧可在現在的這個樊籠裡死去,也不願成為他尊敬的父母的裁縫鋪的接班人。父母的小鋪位於操多種語言的令人厭惡的布魯克林,米勒夫婦生活的這個德國移民區土裡土氣的氛圍使得亨利窒息。這裡充滿著德國式的謹慎世故、節儉吝嗇和可預見的枯燥無聊。在這樣一成不變的環境裡(就連每年聖誕餐桌上擺放的鵝和蘋果也一成不變),亨利中學畢業了。他理應成為一名裁縫師,他無論如何不應辜負父母的期望,因為他的妹妹已使父母徹底絕望:她先天癡呆。

令米勒夫婦深感不幸的是,亨利的一個同學使亨利迷上了閱讀,並喚醒了他對書籍真正的熱情。他閱讀了法朗士、康拉德、愛默生、布拉瓦茨卡婭、柏格森、梅特林克、普魯斯特、尼采等人的作品,有時還到自己的鄰居波利娜·蘇托的家庭藏書室去閱讀。比亨利年長十七歲的波利娜嗓音柔和、鼻音濃重,說話有催眠般的魔力,與亨利威嚴、冷淡的母親截然不同。十八歲的亨利自己也不明白,有一天怎麼突然上了波利娜的床。在薄薄的一層隔板後的另一個房間裡,與亨利同歲的波利娜的兒子正臥床受癆病的折磨,他經常不合時宜地發出病狗哀嚎般的呻吟。波利娜則會立即躍身而起,穿上扔在地上的衣服,邊走邊整理淩亂的頭髮,急忙去照顧兒子。

不得不說明,當年齡比自己幾乎大一倍的女人的情人很合亨利的口味,但他也為這種關係感到羞愧,卻又無力與波利娜了斷。為了中止這種關係,中學畢業後,他請求父母讓他去東海岸最好的高等學府之一康奈爾大學就讀。臨出發前,他手提行囊去向波利娜道別。但是她脫下了裙子和內衣,於是他……誤了火車。靠在她的胸前,他像受了驚嚇的孩童幡然醒悟:他根本無力掙脫她的懷抱,況且,他也根本不想離開她那有著暖融融爐火的房間,波利娜永遠為他準備著美味的蘋果餡餅。他就此留了下來,不管將來會怎樣。幾個月以後,他才有勇氣出現在憤怒的父母跟前。

幾乎他所有的同學都找到了生活中的位置——有教書的、有經商的,也有當小鋪老闆的。只有亨利以打零工掙來的錢為生:他當過郵遞員、搬運工、會計員和小商店夥計。每晚他像一條筋疲力盡的狗一樣回家時,總是在腦海中構思著他即將著手創作的小說的第一行句子。但當他一接觸到一頁頁白色的紙張時,馬上愁腸百轉:寫什麼好呢?一切早就寫光了!

無所事事的亨利只好結婚。他的妻子比阿特莉絲·維肯思是個不甚成功的鋼琴家,她對亨利的創作痛苦毫不在乎。她總是說服他,世界就是一條傳送帶,它等待你的只有一件事:從造錢機上掙錢,以此獲取食物、服飾、傢俱、不動產和其他東西。至今,只要一想起這個長鼻子狐狸般的實用主義者比阿特莉絲,亨利就禁不住倒胃口。

……所以,亨利並不詛咒準備去上班的瓊,反而以充滿溫情和憂愁的目光相送。難道她不正是為了他而在努力嗎?瓊是再努力不過了,像她這樣有進取心的女人簡直無處可找。有個名叫波普的迷戀她的富人是研究普魯斯特和喬伊絲的行家,他催促瓊儘快完成她的小說(好像她現在正致力於寫作似的),他許諾,只要他喜歡,就一定會將它出版。“快點寫吧,趁這個蠢貨還對我的胸脯感興趣,”瓊對著亨利的耳朵尖叫。她已經給她的崇拜者看了一些米勒匆匆寫就的文章,於是,“蠢貨”對自己的“小不點”的文學才能極為讚賞。讀完米勒寫的《摩洛》,波普一陣狂喜。亨利甚感驚訝,這個喬伊絲和普魯斯特行家竟然看不出,根據某些細節推測,女人是斷然寫不出這本書的。雖然“瓊的作品”一直未出版,但波普付出的稿費讓亨利和瓊著實大吃大喝了一通。

與此同時,“為了亨利”,瓊急於提高自己的職業水準,她成了他們居住的地區真正的夜晚女王。“千萬不能讓人看出我已結婚,”她對亨利說,受壓迫者只好妥協。他們寓所的門牌上沒有他的名字,如他一人在家,則無權對任何人開門。如果瓊把追求者帶回家,亨利就應像狗一樣地一連幾小時在華盛頓公園旁遊蕩。

當他後來逛遍了巴黎的尋歡作樂場所,當和一群男女一起狂飲已尋常如家庭早餐時,他還對自己與瓊這種怪誕、荒唐的生活方式耿耿於懷。但是……

一天晚上亨利回家時,遇見妻子正彎腰俯身在一個水盆裡,她溫柔地為一名年輕女子擦洗腳後跟,還不停地柔聲細語。轉身看見神情愕然的亨利,瓊忍無可忍地怒斥道,他可以把他小說中所有描寫愛情的章節都扔到廢紙簍去,因為他用過於庸俗和愚昧的眼光來看待愛情。因此,亨利必須立即改變這種態度,讓他們三人同住——和她名叫簡·克隆斯基的女友同住,因為可憐的簡沒錢租房。

……有一天,瓊突然獨自一人來到巴黎。她說,沒有他,她“受盡了折磨”,甚至“饑餓至極”。看著她閃爍著狂熱光芒的眼睛,聽著她熟悉的連珠炮般的話語,感受著她貪婪的緊緊擁抱,亨利忍受著顫抖甚至驚恐:她企圖破壞他剛剛調整好的生活!瓊失望地打量著他看上去清心寡欲的房間陳設:地板上的床墊、安放著手提式打字機的搖搖晃晃的書桌、老舊得瘸了腿的椅子……窗外的風景不是香榭麗舍大道,而是兩座式樣相同的帶有醜陋樓梯的灰暗樓房。

“你看上去並不怎麼成功!我幹嗎要這麼拼命呢?”瓊哀怨地喊叫著。

現在他尷尬地回憶起,那時他用多麼庸俗的手段報復了她。他毫不容氣地命令瓊“穿得體面些”,把她帶到自己的女友阿娜伊絲·寧家去做客。阿娜伊絲·寧是巴黎一個年輕的小說家。她風姿綽約,魅力十足,肌膚白嫩如細瓷,灰眼睛柔情似水,一副貴婦人派頭。在她的交際圈裡,瓊應該感覺到自己的妓女身份。亨利想在瓊面前誇讚阿娜伊絲豪華的郊外別墅——瞧,他想說,我現在都有些什麼朋友!可憐的瓊陷在柔軟的天鵝絨圈椅裡,目光掃視著牆上充滿異國情調的名畫,感到渾身不自在,時不時地撣去丈夫衣服上並不存在的灰塵。亨利和阿娜伊絲滔滔不絕地討論起心愛的詩人布萊克的形而上學,瓊緊張得漲紅了臉,在亨利的每一個觀點之後,急忙加上一句:“是的,我也這麼認為。”

晚上,他們默默地回到家裡,瓊沖到亨利的書桌前,狂怒地把亨利的手稿撕成碎片。她的哭聲和發自肺腑的嚎叫久久地迴響在夜色中的街區。瓊也有自己的才能,她並不為自己的表現感到羞愧。她說,只有他這樣的白癡,才會拿她去換這個“憔悴的腦力勞動的魚幹”。

“我瞭解女人比你多!”瓊大喊大嚷,“你和她一起簡直是受罪。活該,活該!”

“閉嘴,”米勒簡短地命令道,“準備好離婚。我要和阿娜伊絲結婚。”

當然,這只是癡心妄想。亨利這樣說是為了讓瓊心裡難過。他仍然不能原諒妻子的是,當她需要自由時,就把他像一條狗似地從自己的生活中扔了出去。不過,他和寧早就是一對情人了。難道他就不渴望和她結婚嗎?難道他真的不如她那個毛髮稀疏的銀行蛆蟲丈夫嗎?況且,和文化程度不高的瓊相比,阿娜伊絲確實見多識廣。寧曾經為《北回歸線》狂呼喝彩,不僅撰文讚揚,還表示願意推薦給自己的出版商朋友。

每逢阿娜伊絲的丈夫因公出差,她會給亨利捎來紙條,請亨利來“替代他”。不言而喻,“替代他”是極其愉快的事。在奧斯本住宅規規矩矩的環境裡住久了,來到舒適安逸的郊外別墅,在巨大的老榆樹的蔭影下,品嘗著主人地窖裡的 美酒佳釀,先是沉浸在矯揉造作的純文學對話裡,然後,盡情享受女主人活色生香的姿色……

……“您這是在哪裡,米勒先生?”他苦澀地問自己。“難道又是在紐約嗎?恭喜了!”

哎,瓊永遠是正確的。五年之後,愛情之風又將他吹送到紐約。紐約給他的感覺是褪色的天空、鋼鐵的骨架,狹窄的街道擠壓著人的胸腔,使人窒息,那他為什麼要回來呢?

如果有人說,他,亨利·米勒,頭髮光亮、衣著整齊,上衣口袋裡還插著一塊潔白的手帕,將坐在自己位於曼哈頓中心的辦公室裡,他大概不會認為這是嘲笑。然而現在……米勒成了開業心理醫師,而且很成功。

他是追隨阿娜伊絲來美國的。她則是和自己的老師、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奧托·蘭克一起來到紐約的,為了幫助他打理在美國的事務。阿娜伊絲堅持讓亨利師從蘭克,學完蘭克的心理學課程之後,亨利自己也可當開業醫生(那個年代的人們認為,任何通過蘭克課程的人都可以成為心理醫師),然後又說服他和他們一起赴美國。當然,甯首先希望米勒以這種方式脫貧。但亨利同意赴美是因為他覺得無法與阿娜伊絲分離。

戰後,米勒定居於加利福尼亞。現在,與他交往的都是社會名流:威廉斯、斯坦貝克、斯特拉文斯基、霍普金斯……米勒恪守自己的信條,拒絕電影製片人請他創作商業化劇本以獲取高額利潤的誘惑,一如既往地寫自己的內心感受。他仍像從前一樣地追逐女人,試圖找回失去的理想,但找來找去只是理想的模仿物。和瓊離異後,他又結過三次婚。七十五歲高齡時,他又作了最後一次勇敢的嘗試——成為年輕的日本歌星德田寬子的丈夫。但一切是多麼的無聊乏味!每一次婚姻他都不得不扮演令人難堪的銀行家的角色,而他那男性的激情——直至年邁時,米勒也可以以此自豪——他的妻子們並不需要。他應該感謝他的第三任妻子亞妮娜·列普斯卡婭,她為他生了一雙兒女,僅此而已。

……“她現在有多大歲數?”米勒沉思良久,又聚精會神地盯著坐在咖啡館裡的那個女士。瓊比他年輕許多,也就六十開外吧……“但願她別轉過身來,萬一突然認出我,像所有的前妻一樣,抱怨身體欠佳,纏著要錢怎麼辦?”他想。“快離開此地吧!”儘管他有此打算,但仍原地一動不動,他無力將目光移開。

就在此時,坐著的女子突然站起朝門外走去。她蜷縮成很袖珍的小小的身軀穿著過時的外套,脖頸上系一條褪色的三角圍巾,整個兒就是一個老嫗。她凝視了他一秒種,終於認出了他。於是,像三十年前一樣,她迅猛地撲過去,摟住他的脖子。他像遭到擊打一樣急速閃開。不,這不是瓊!他的瓊是美女,她面孔傲慢、目光嬌慵,她從來沒有這樣膚色發黃的手和鬆弛弛的皺巴巴的面孔!

“你看起來氣色不錯,亨利!我馬上就認出了你!”

是的,這是她。還是連珠炮似的令人難忘的低音!

“亨利,亨利!”女人拽著他的衣袖,“你那時真的和那個冷若冰霜的阿娜伊絲結婚了嗎?難道你確實認為和她在一起比和我在一起快樂嗎?……”

他默默地閉上眼睛。他不想看她,只想聽那令人銷魂的嗓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