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華師者|李蕉:讓思政在歷史中閃光

李蕉, 1981年10月出生于陝西西安。 2002年11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3年獲得北京師範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 2005年獲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人文學碩士學位;2009年獲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其間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交換一年。 2011年博士後出站並留校任教。 2015-2016年為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系訪問學者。

現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政治思想史。 負責講授本科生公共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2016年12月, 被評為清華大學第六屆本科生“清韻燭光-我最喜愛的教師”。

“痛並快樂”的史綱課

2016年是李蕉第六年開設“近代史綱要”課了。 儘管教案每年都會重新修改一遍, 但2016年的改變還是出乎了所有人意料——她為同學們列出30本學術專著書單, 平均篇幅在300頁左右, 其中不乏《叫魂》《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整風文獻彙編》等學術著作和文獻檔案。

課程壓力之大比肩專業課程, 讓同學們直呼“苦不堪言”。

然而出乎大家意料, 到了期末大家卻聯名發郵件請求補課, 許多人更是將李蕉老師的課列為每週最期待的時刻, 課堂上的思想碰撞讓大家興奮得“根本停不下來”, 直呼“沒想到史綱還可以這麼玩”!

究竟是怎樣的課才能讓同學們如此“痛”並“快樂”呢?李蕉的秘笈並不複雜, 就是:把同學帶入最真實的歷史中去。

李蕉與同學們深入討論。

在她看來, 要上好史綱課首先必須要還原歷史原貌。 清華學生不存在學習能力問題, 如果說對史綱課積極性不高, 大多因為“對思政課有先驗的偏見”。 其實, 因材施教一直是清華思政課的光榮傳統。 “我的課堂特別注重歷史的真實感, 我會讓同學們直接去看第一手的史料與文獻。 ”只有讓大家看到真實而生動的歷史, 才能真正喜歡上歷史。

其次, 要充分關注歷史與人的關聯。 李蕉反復說:“歷史不是抽象的, 要把自己放到歷史中去, 反過來歷史才能給我們感悟與反思。 ”課程展示一直是每個學生的重頭戲,

妙語連珠背後是多元化的思維碰撞。 正是因為同學們對歷史進行風格各異的演繹, 歷史才變得生動而迷人。

最後, 要重視對學生學習的及時回饋。 “教育是要面向人的”, 李蕉介紹說, 心理學中的“福流理論”解釋了獲得成就快感的理論根源, 要實現“福流體驗”不僅需要挑戰性目標, 更要依靠的是挑戰過程中能不斷獲得學習的即時回饋。 她的史綱課正是堅持“高挑戰性+即時回饋”的原則, 為了輔導同學們做小組展示, 李蕉在一學期之內累計與200多個同學開午餐會、做微沙龍, 指導大家會讀書、讀好書, 解答閱讀中的疑惑, 讓同學們體會到了來自思政課的別樣快樂。

近代史的“中西融會”

2016年8月, 第一期“清華-斯坦福中國近代史學術訓練營”正式啟動。

而創辦這個訓練營的想法, 最早來自于李蕉在斯坦福的訪學時期。 “能夠和這樣一群人聚在一起, 是一件無比興奮的事情”, 她說。

2016年8月, 組織清華-斯坦福中國近代史學術訓練營。

歷史研究根植於全面而扎實的史料, 相對於中國大陸的檔案情況,北美地區的東亞珍稀史料對讀者的開放度更高。 “如果能在清華為中國青年學子搭建一個平臺,讓他們在起步階段匯通中西史料,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回國之後,李蕉很快把想法付諸於行動。2016年夏天,在馬克思主義學院大力支持下,第一期“清華-斯坦福中國近代史學術訓練營在北京舉辦。按照計畫,在即將到來的這個寒假,第二期訓練營也將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開營。“我們不僅要邀請美國的學者來,還要帶著中國的學生去”,“因為我們更瞭解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我們有自己的憂患,有自己的問題意識,中國的學者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訓練營正是中西融合工作的一項嘗試,第一步邁好了,後面的步子才能跟上。

如果用幾個詞來描述新一期的訓練營的經歷,那麼一定不限於:奔波、挖掘、友誼、包容、互助、砥礪——在兩周時間裡與一群有著相似學術志趣的夥伴探索檔案館,並展開深入交流,無疑是一段難忘的經歷。

思政教育裡的“喜聞樂見”

90後、00後已成為清華園裡的新主人,他們從小接觸網絡資訊,思想更為開放,更為注重個性發展,常常讓老師們“捉摸不透”。李蕉笑言:同學們並沒有那麼難懂,關鍵是要真正做到“喜聞樂見”。

李蕉說,現在有些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生硬,以60後、70後的思路,來揣測90後、00後的頭腦。結果組織者忙前忙後,同學卻根本“不買帳”。“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種思想去影響另一種思想,如果你還處在想像對方想法的階段,是不可能有撼動效果的。”因此,李蕉的課程設計會充分尊重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興趣,調動自主學習能力,預留大量時間給30個小組進行期末展示,這種翻轉課堂的形式讓同學們的思維潛力徹底釋放。

在資訊化的時代,課堂究竟應當帶給同學什麼?她的體會是:“相對於知識,學習能力更為重要;相對於碎片化閱讀,系統性思維更為重要。我們頭腦中需要有個坐標系來調動知識、產生思想。而歷史,就是這樣一個坐標系。”

相對於中國大陸的檔案情況,北美地區的東亞珍稀史料對讀者的開放度更高。 “如果能在清華為中國青年學子搭建一個平臺,讓他們在起步階段匯通中西史料,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回國之後,李蕉很快把想法付諸於行動。2016年夏天,在馬克思主義學院大力支持下,第一期“清華-斯坦福中國近代史學術訓練營在北京舉辦。按照計畫,在即將到來的這個寒假,第二期訓練營也將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開營。“我們不僅要邀請美國的學者來,還要帶著中國的學生去”,“因為我們更瞭解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我們有自己的憂患,有自己的問題意識,中國的學者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訓練營正是中西融合工作的一項嘗試,第一步邁好了,後面的步子才能跟上。

如果用幾個詞來描述新一期的訓練營的經歷,那麼一定不限於:奔波、挖掘、友誼、包容、互助、砥礪——在兩周時間裡與一群有著相似學術志趣的夥伴探索檔案館,並展開深入交流,無疑是一段難忘的經歷。

思政教育裡的“喜聞樂見”

90後、00後已成為清華園裡的新主人,他們從小接觸網絡資訊,思想更為開放,更為注重個性發展,常常讓老師們“捉摸不透”。李蕉笑言:同學們並沒有那麼難懂,關鍵是要真正做到“喜聞樂見”。

李蕉說,現在有些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生硬,以60後、70後的思路,來揣測90後、00後的頭腦。結果組織者忙前忙後,同學卻根本“不買帳”。“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種思想去影響另一種思想,如果你還處在想像對方想法的階段,是不可能有撼動效果的。”因此,李蕉的課程設計會充分尊重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興趣,調動自主學習能力,預留大量時間給30個小組進行期末展示,這種翻轉課堂的形式讓同學們的思維潛力徹底釋放。

在資訊化的時代,課堂究竟應當帶給同學什麼?她的體會是:“相對於知識,學習能力更為重要;相對於碎片化閱讀,系統性思維更為重要。我們頭腦中需要有個坐標系來調動知識、產生思想。而歷史,就是這樣一個坐標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