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李瑞生:退而不休 餘熱生輝

在泰興市, 有個老人李瑞生, 中共黨員, 群文系列副研究館員。 九十年代退休後, 他退而不休, 一天到晚, 忙忙碌碌, 只見他手提一個布袋, 以步代車或以車代步, 時而步行, 時而擠坐公車, 雖是85歲的耄耋之年, 但他耳不聾, 眼不花, 四、五層的樓梯, 他照樣一個臺階一個臺階走過去, 列印的材料, 他不需要戴眼鏡, 還能清醒的不斷修改。 退休幾十年了, 他從來沒有在家安逸過, 他要工作, 他要做事, 他曾任過泰興市關工委常務副秘書長, 文化系統老幹部黨支部書記, 關工委常務副主任, 《大江南北》雜誌征訂的有心人,

他還為泰興市詩詞楹聯協會分會四牌樓詩社的組建和發展四處奔走, 作出了積極貢獻。 2017年以來, 他還和老同志一起組建了泰興市農村文化聯誼會, 並積極開展活動, 為泰興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精神文化平臺。

苦難童年 刻苦學習

李瑞生, 生於1933年, 系泰興市濱江鎮長溝村人, 在那個艱苦的歲月裡, 李瑞生的父親節衣省食, 一定要讓兒子有文化, 一定要讓兒子上學。 1940年初李瑞生在本地接受啟蒙教育, 經季章甫、曹少卿、季渭賓、王寶書塾師的教誨, 從三字經開始, 到百家姓、千字文, 上下論語的傳授。 還學習了算盤、書法, 為後來人生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那時小學3年, 1946年秋, 李瑞生從玄壇廟國民初級小學三年級跨入了陳茶棚國民小學五年級至六年級上學期,

經劉達泉、翟葆慶校長、姚慕賢主任的教誨, 學業非淺。 由於李瑞生刻苦學習, 成績都在班上位於前茅, 學校減免了他的所有學雜費。 小學六年級第二學年(1949年2月)仍回玄壇廟小學學習。 經蔡陽生校長、馮泰成主任的教育, 學業成績在全年級第一, 為保送泰中學習創造了外部條件。 初中一年級第一學期(1949年8月)李瑞生考入了泰興中學初一丙班, 他深知讀書的不易, 更加刻苦學習, 天不亮就起床讀書, 晚上很晚才睡, 功夫不負有心人, 這年期末, 他被學校評為“三好生”, 獎勵大米二鬥。 儘管他對讀書學習是那麼的渴望, 是那麼的刻苦, 是那麼的用功, 但貧窮撕碎了他再繼續學習、繼續深造的夢想。 家庭經濟的困難,
全社會的貧困, 他不得不中途輟學。 李瑞生輟學回家後, 沒有閑著, 因為那時大字不識一個的人太多太多, 在鄉親們的眼裡, 李瑞生就是一個文化人。 他積極參加地方工作, 加入青年團組織任組織委員, 被村民推薦為村農會代表、鄉冬師隊長。

夢在遠方 路在腳下

1950年, 李瑞生17歲, 在當今看來, 17歲是花的季節, 17歲, 還在求學的路上, 17歲, 還要依賴父母飯來張口, 衣來伸手, 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而17歲的李瑞生已走上了工作崗位。 1950年1月, 李瑞生抱著激情, 抱著夢想, 在本村冬學做一名教師, 鄉冬師隊長。 1952年3月, 他被選拔參加了泰州專區掃盲表彰大會。 在這次大會上, 李瑞生作為模範冬師, 專題進行了事蹟介紹, 並被大會授予錦旗一面,

“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件大事, 以資鼓勵”。 初露鋒芒的李瑞生不斷告誡自己, 一定要好好幹, 取得更大的成績。 那年暑假, 泰興縣文教科直接通知李瑞生到城西區文教科報到, 明確為專職農民教師, 分工于原港岸鄉、三陽鄉、湯王鄉工作, 推廣祁建華速成識字法, 輔導各鄉村的掃盲工作。 1956年冬, 泰興縣文教局又將李瑞生從郭家莊小學調至縣文教辦公室工作。 由於李瑞生工作積極主動, 認真負責, 後又被調入縣委專案組工作, 專題搞特嫌、血嫌、現嫌案件的偵查、偵破, 由於工作一絲不苟, 多次受到領導好評, 並於1958年5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50年代, 缺少人才, 特別是缺教育人才, 泰興縣城西公社黨委調李瑞生任中心小學副校長,

主持校內日常工作。 李瑞生上任後, 狠抓教育、教學的改革, 取得了喜人成績。 60年代, 城西民中(又名濱江)的69個考生100%的錄取, 李瑞生出席了省群英會, 會上介紹了教育教學經驗, 受到了獎勵。 在焦蕩初級中學工作時, 兩個初三班各考取泰中8名, 政治分數名列全縣第二, 泰興中學初中部掛牌向其學習。 在原馬甸中小、城北區根思中小任校長期間, 積極推廣南京師範學院附屬小學斯霞的教學經驗, “先學後講, 精講多練”啟發式教學蔚然成風, 兩所小學考取初中人數都名列全區前茅。 在原永安公社任職時, 首創高中, 震動了大江南北。 《江蘇通訊》、《新華日報》、《人民日報》、《揚州日報》先後進行了報導, “三結合”教學現場促進, 參觀者絡繹不絕,成千上萬的人趕來學習。揚州地區教衛處坐鎮指揮,揚師院中文系派人組隊坐鎮取經學習,縣紅師班辦個不停,公社成為揚州地區學習和取經的典型,李瑞生參加了學用交流會。

人生如戲,要扮演各種角色。70年代中期,是全國脫盲運動的最高潮時期,當時文教局領導交給李瑞生的工作是專職抓掃盲,所屬工作人員分區劃片定崗包乾,李瑞生不負眾望,他以點帶面,以典型帶動一片,經各級領導驗收,名列全省前茅。

時光流逝,轉眼間到了80年代,李瑞生從專職掃盲到負責文化中心建設,雖轉了崗,但李瑞生還是保持積極工作的那麼一股熱情,那麼一份執著,那麼一顆勇爭第一的信心。人們常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李瑞生以一個黨員的情懷,黨把他放在哪裡,他就在哪裡生根開花結果,他像老黃牛一樣,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那時,泰興歸屬揚州地區領導,揚州地區文化中心現場促進會在泰舉行,華東13個省市流動現場經過泰興馬甸和蔣華兩個文化中心參觀學習,新華日報組織了專題報導。這一活動受到了中央文化部的表彰,中央文化部副部長周巍峙親臨現場視察。李瑞生和同事們精心組織的“農村飯菜香”、“滾圓的西瓜送進城”、“真愜意”、“人情急是債”、“蘯耙號子”等富有鄉村特色的文娛節目,活躍了農村精神文化建設,這批節目後來陸續在泰興縣內巡迴演出。李瑞生在出任常周文化站蹲點期間,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我們是怎樣辦好農村圖書室的”,這份介紹在《新華日報》頭版登載,那年他被評為泰興縣先進工作者。他組稿的“如何辦好文化中心建設及怎樣辦好農村俱樂部”,都被揚州專區文化局收錄出版。

1985年,泰興文廣新局組建後,李瑞生被任命為局黨委副書記,負責党群、組織、人秘工作。在常人的眼中,這把交椅是個燙手的山芋,人員的進出、提拔都要經過李瑞生這一關,但在李瑞生看來,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在他的眼裡,容不得半粒沙子,符合政策的招進來,符合提拔條件的提上來,對社會那些庸俗的社會關係學他置之不理。在他任職期間,常有那些投機鑽營者打電話請他吃飯,他總是以各種理由婉言謝絕,對想拉關係送禮的人,他是連門都不准進,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他以一個黨員一面旗的形象,在文廣局樹立了良好的風範。

退而不休 服務社會

到了90年代,李瑞生從領導崗位上退休了。按常理,他該打打牌、訪訪友、釣魚養花安度晚年了,可李瑞生天生就是一個閒不住的人。用他的話說,“沒有事做,心裡就空蕩蕩的,我要把有限的晚年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不忘初心,繼續前行。”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退休這25年,主要做了這樣幾件事,一是關心下一代,搞好《大江南北》雜誌的征訂。李瑞生退休後,組織上安排他出任市關工委常務副秘書長,他接任此工作後,象年青時代一樣,拼命工作,起早帶晚,找材料、辦簡報,過去每年只出幾期簡報,他自我加壓,在他任職期間,累計出簡報100餘期,除了在本市交流外,他還發至省市交流。原四牌樓街道是李瑞生蹲點單位。越街社區有22個刑釋解救青少年的回歸教育,李瑞生密切配合社區關工委,一個個登門教育開導,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問題,聯繫社區,為一個個沒有工作的青年找工作。李瑞生的做法和經驗在中央關工委網上推廣,受到江蘇省關工委主任曹鴻鳴的重視,並親臨視察,成為省關工委的示範點。從那以後,他將家中1200多冊圖書、好書、三幢書櫥贈送到南街社區,供老少共閱。所屬四牌樓街道13年來從未發現青少年犯罪,李瑞生本人也多次受到省市表彰,被泰州市表彰為“校外教育輔導之星”,泰興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光榮稱號。在做好關工委工作的同時,他還積極配合《大江南北》雜誌的征訂,17年來,從起初幾年訂幾十期到756期,從企業到機關學校,幾乎做到了全覆蓋。幾年來,李瑞生除本人贈送《大江南北》雜誌25期300本給原城南小學外,並組織熱心企業贈刊540期分送到全市20多個學校,供師生學習,榮獲特優獎。二是聽黨安排,幹一行愛一行,這二十五年,他任過文化系統老幹部黨支部書記、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並一干就是十年,他所負責的工作在全市都進入先進行列。泰興市文化系統《老少共建風採錄》受到省市領導和社會的好評。參與老幹部集郵協會集郵、郵展,組織學校師生參展,寫觀後感,受益匪淺,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2013年,泰興市詩詞楹聯協會分會四牌樓詩社的組建和發展,李瑞生更是傾注了很大的心血,從組建到人員調整,他都親自參加過問,直到人員配齊,組織健全他才滿意。近年來,他個人在詩社彙編的詩詞累計達500篇,其中,有20多篇被國家刊物採用,榮獲國家金獎、特別獎、一等獎,李瑞生並被聘任為中國詩書畫家網藝術家委員會副主席、副會長,受到了群眾的好評,並榮獲市民政局提名獎。李瑞生不僅做好份內事,他還與時俱進,擔當《揚子晚報》泰興市揚子宣傳策劃中心專刊的顧問,參與專刊的組稿,遍及全市各地。農村風光、企貿輝煌、教育高地、校園品牌、文化之旅,展現了“你我中國夢,全面建小康”的壯麗景象。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年,出版了珍藏刊,全市內部發行。2017年初,又密切配合泰興市揚子宣傳策劃中心創辦的,市委農工辦主管的“泰興市農村文化聯誼會”正式掛牌。今年上半年,已出版一、二期“農村文化動態”。紀念中國人民解放建軍90周年暨新四軍建軍80周年,李瑞生主編特刊《中流砥柱華中長城》珍藏本即將在全市內部發行。三是爭做社會服務的熱心人,李瑞生不僅是份內事盡職盡力,份外事,與自己無關的事,他都關注著,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助人為樂。退休這二十五年來,他幫助企業開展行銷活動,當好顧問,力所能及幫助解決經費問題、人力資源、辦理各類證照工作,全心全意為企業出謀劃策、排憂解難。為了泰興的慈善事業,李瑞生為組織南通市越劇團來泰興義演,自己卻放棄老幹部組織的外出旅遊活動。緬懷偉人周恩來,受原泰興鎮文化站委託,親自到淮安,聯繫“周恩來生平事蹟大型展覽”來泰展出,展覽10天,參觀人數10余萬人。

燃燒、燃燒,激情在燃燒。李瑞生從一個苦難童年成長為局領導幹部,在崗時,以滿腔熱情積極工作,任勞任怨,勇爭第一,離崗退休後,仍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發揮餘熱,為一下代,為社會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奉獻光和熱,在全面推進奔小康,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

參觀者絡繹不絕,成千上萬的人趕來學習。揚州地區教衛處坐鎮指揮,揚師院中文系派人組隊坐鎮取經學習,縣紅師班辦個不停,公社成為揚州地區學習和取經的典型,李瑞生參加了學用交流會。

人生如戲,要扮演各種角色。70年代中期,是全國脫盲運動的最高潮時期,當時文教局領導交給李瑞生的工作是專職抓掃盲,所屬工作人員分區劃片定崗包乾,李瑞生不負眾望,他以點帶面,以典型帶動一片,經各級領導驗收,名列全省前茅。

時光流逝,轉眼間到了80年代,李瑞生從專職掃盲到負責文化中心建設,雖轉了崗,但李瑞生還是保持積極工作的那麼一股熱情,那麼一份執著,那麼一顆勇爭第一的信心。人們常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李瑞生以一個黨員的情懷,黨把他放在哪裡,他就在哪裡生根開花結果,他像老黃牛一樣,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那時,泰興歸屬揚州地區領導,揚州地區文化中心現場促進會在泰舉行,華東13個省市流動現場經過泰興馬甸和蔣華兩個文化中心參觀學習,新華日報組織了專題報導。這一活動受到了中央文化部的表彰,中央文化部副部長周巍峙親臨現場視察。李瑞生和同事們精心組織的“農村飯菜香”、“滾圓的西瓜送進城”、“真愜意”、“人情急是債”、“蘯耙號子”等富有鄉村特色的文娛節目,活躍了農村精神文化建設,這批節目後來陸續在泰興縣內巡迴演出。李瑞生在出任常周文化站蹲點期間,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我們是怎樣辦好農村圖書室的”,這份介紹在《新華日報》頭版登載,那年他被評為泰興縣先進工作者。他組稿的“如何辦好文化中心建設及怎樣辦好農村俱樂部”,都被揚州專區文化局收錄出版。

1985年,泰興文廣新局組建後,李瑞生被任命為局黨委副書記,負責党群、組織、人秘工作。在常人的眼中,這把交椅是個燙手的山芋,人員的進出、提拔都要經過李瑞生這一關,但在李瑞生看來,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在他的眼裡,容不得半粒沙子,符合政策的招進來,符合提拔條件的提上來,對社會那些庸俗的社會關係學他置之不理。在他任職期間,常有那些投機鑽營者打電話請他吃飯,他總是以各種理由婉言謝絕,對想拉關係送禮的人,他是連門都不准進,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他以一個黨員一面旗的形象,在文廣局樹立了良好的風範。

退而不休 服務社會

到了90年代,李瑞生從領導崗位上退休了。按常理,他該打打牌、訪訪友、釣魚養花安度晚年了,可李瑞生天生就是一個閒不住的人。用他的話說,“沒有事做,心裡就空蕩蕩的,我要把有限的晚年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不忘初心,繼續前行。”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退休這25年,主要做了這樣幾件事,一是關心下一代,搞好《大江南北》雜誌的征訂。李瑞生退休後,組織上安排他出任市關工委常務副秘書長,他接任此工作後,象年青時代一樣,拼命工作,起早帶晚,找材料、辦簡報,過去每年只出幾期簡報,他自我加壓,在他任職期間,累計出簡報100餘期,除了在本市交流外,他還發至省市交流。原四牌樓街道是李瑞生蹲點單位。越街社區有22個刑釋解救青少年的回歸教育,李瑞生密切配合社區關工委,一個個登門教育開導,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問題,聯繫社區,為一個個沒有工作的青年找工作。李瑞生的做法和經驗在中央關工委網上推廣,受到江蘇省關工委主任曹鴻鳴的重視,並親臨視察,成為省關工委的示範點。從那以後,他將家中1200多冊圖書、好書、三幢書櫥贈送到南街社區,供老少共閱。所屬四牌樓街道13年來從未發現青少年犯罪,李瑞生本人也多次受到省市表彰,被泰州市表彰為“校外教育輔導之星”,泰興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光榮稱號。在做好關工委工作的同時,他還積極配合《大江南北》雜誌的征訂,17年來,從起初幾年訂幾十期到756期,從企業到機關學校,幾乎做到了全覆蓋。幾年來,李瑞生除本人贈送《大江南北》雜誌25期300本給原城南小學外,並組織熱心企業贈刊540期分送到全市20多個學校,供師生學習,榮獲特優獎。二是聽黨安排,幹一行愛一行,這二十五年,他任過文化系統老幹部黨支部書記、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並一干就是十年,他所負責的工作在全市都進入先進行列。泰興市文化系統《老少共建風採錄》受到省市領導和社會的好評。參與老幹部集郵協會集郵、郵展,組織學校師生參展,寫觀後感,受益匪淺,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2013年,泰興市詩詞楹聯協會分會四牌樓詩社的組建和發展,李瑞生更是傾注了很大的心血,從組建到人員調整,他都親自參加過問,直到人員配齊,組織健全他才滿意。近年來,他個人在詩社彙編的詩詞累計達500篇,其中,有20多篇被國家刊物採用,榮獲國家金獎、特別獎、一等獎,李瑞生並被聘任為中國詩書畫家網藝術家委員會副主席、副會長,受到了群眾的好評,並榮獲市民政局提名獎。李瑞生不僅做好份內事,他還與時俱進,擔當《揚子晚報》泰興市揚子宣傳策劃中心專刊的顧問,參與專刊的組稿,遍及全市各地。農村風光、企貿輝煌、教育高地、校園品牌、文化之旅,展現了“你我中國夢,全面建小康”的壯麗景象。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年,出版了珍藏刊,全市內部發行。2017年初,又密切配合泰興市揚子宣傳策劃中心創辦的,市委農工辦主管的“泰興市農村文化聯誼會”正式掛牌。今年上半年,已出版一、二期“農村文化動態”。紀念中國人民解放建軍90周年暨新四軍建軍80周年,李瑞生主編特刊《中流砥柱華中長城》珍藏本即將在全市內部發行。三是爭做社會服務的熱心人,李瑞生不僅是份內事盡職盡力,份外事,與自己無關的事,他都關注著,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助人為樂。退休這二十五年來,他幫助企業開展行銷活動,當好顧問,力所能及幫助解決經費問題、人力資源、辦理各類證照工作,全心全意為企業出謀劃策、排憂解難。為了泰興的慈善事業,李瑞生為組織南通市越劇團來泰興義演,自己卻放棄老幹部組織的外出旅遊活動。緬懷偉人周恩來,受原泰興鎮文化站委託,親自到淮安,聯繫“周恩來生平事蹟大型展覽”來泰展出,展覽10天,參觀人數10余萬人。

燃燒、燃燒,激情在燃燒。李瑞生從一個苦難童年成長為局領導幹部,在崗時,以滿腔熱情積極工作,任勞任怨,勇爭第一,離崗退休後,仍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發揮餘熱,為一下代,為社會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奉獻光和熱,在全面推進奔小康,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