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龍游院士」1956年,他坐在開往歐洲的列車上

《圓夢》

——記龍遊籍中國工程院院士汪燮卿

1956年

第二章

開往歐洲的列車上

在當時還沒有發現大慶油田的情況下, 1956年組織上選派他到民主德國麥塞堡化工學院學習人造石油技術。

1956年夏, 陽光下的西伯利亞大草原美麗得像柯羅筆下的油畫。 淡藍的天空、墨綠的森林、深藍的湖水、灰黑的遠山、翠綠的大草原……一切都是那樣地廣袤而蒼茫。

這時, 一台老式的蒸汽機車吐著白煙拖著一列長長的車廂“哐當當……哐當當……”地駛來, 給這幅沉寂而靜止的大自然畫卷注入了勃勃生機和鮮活動感。

這是一趟從中國滿洲里開來的專列, 上面滿載著赴蘇聯和東歐留學的中國留學生。

在列車中部的一節車廂的視窗, 坐著一個中等身材、穿著白色布襯衫、身形消瘦的青年人。

他凝視著窗外, 眉宇間流露出專注的神情和南國水鄉那特有的靈氣。 他叫汪燮卿, 二十三歲, 來自浙西丘陵水網地帶的龍遊,

是北京石油學院選送去民主德國學習人造石油的公派留學生。

三十九年後, 他成為了中國工程院的院士, 世界知名的石油煉製專家。

此時汪燮卿驚喜地望著窗外, 是因為一個小時前, 列車進入蘇聯國境時, 駛過之處除幾塊長滿蘆葦的水草地外, 大部分都是光禿禿的不毛之地。

然而當列車駛入西伯利亞大草原後, 美麗的自然風光豁然展現在眼前。

一縷縷青草的芬芳從開啟的車窗處飄進來, 沁人心脾, 很容易使人聯想起高爾基筆下的流浪的茨崗人:蓬亂的頭髮粘著草葉, 被太陽沐浴過的面龐黝黑而粗糙, 手指根夾著一支自卷的嗆人的漠河煙, 慵懶地仰面躺在散發著清香的草叢中,

從嘴裡向空中吐著一個個煙圈, 悠悠閑閑地講著那些據稱是親眼所見的讓人似信非信的離奇故事……一派原生態的淳樸。

風景最美的是貝加爾湖地帶, 列車好像圍著這個世界第一大湖畫了個大大的弧線, 整整行駛了幾個小時。

八月, 可能是西伯利亞最好的季節。

明媚的陽光、深藍的湖水、茂密的森林、遠處覆蓋著殘雪的山脈, 彼此烘托、相互映襯, 充滿了鮮活而凝重的生命力。

望著這秀美的景色, 年輕的汪燮卿不禁陡生感歎:“這片大好河山原是中國的版圖, 竟被腐敗的滿清政府拱手送給沙皇俄國, 太可惜啦!”不過, 這種感歎是非常短暫的。

當時對蘇聯老大哥的崇敬及中蘇兩國是友好弟兄的觀念, 很快就把汪燮卿那原始的愛國主義感情給淹沒了。 之後, 列車經過伊爾庫茨克再到斯維爾德洛夫斯克, 穿越烏拉爾山脈這條歐亞大陸的交界線進入歐洲, 汪燮卿再無異樣的感受。

車站建築是千篇一律的俄羅斯風格, 牆壁都是土黃色的, 胖胖的婦女拎著大包小包蹣跚於車站,

而男人們則頭戴哥薩克帽叼著自卷的捲煙大口大口地吸著……這番情景, 汪燮卿在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一書裡已經看到過了。

第三章

碰巧趕上留學

汪燮卿是1951年以優異的成績從家鄉的衢州中學(即現在衢州一中)考入清華大學化工系的。 1953年我國高等院校院系大調整,汪燮卿隨全系轉入了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學院,學的是煉製系人造石油專業。

到石油學院後,汪燮卿就當上了煉製系的政治輔導員和團總支書記。由於學校規定擔任政治工作要半脫產,並推遲一年畢業,所以本來是應該1955年畢業的,卻拖到了1956年。

俗話說:趕早不如趕巧。到1956年,黨中央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要派出一大批大學畢業生到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去深造,汪燮卿正是因為晚畢業了一年而趕上了這個好時候。

由於在政治和業務上表現都不錯,而且當時的政治環境還比較寬鬆,所以他很順利地就被組織上選中了。那時國家未對外開放,爭取一次公派出國留學的機會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情。

由於當時還沒有發現大慶油田,所以汪燮卿留學民主德國學習的專業是人造石油。

6月份接到通知,匆匆考完畢業考試,然後經過了一系列繁雜的出國程式,同年8月份他連家也沒有顧上回就踏上西去東德之旅。

汪燮卿坐的專列全是硬臥車廂,載著留學生約四五百名,是分別去蘇聯、德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波蘭等國家的。

這趟臥鋪車原是用於運送志願軍傷病員的,車廂內全都漆成了白色,放行李的架子也改裝成了可以睡人的兩層臥鋪。車上伙食很好,二葷二素,四菜一湯,這麼好的伙食汪燮卿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享用。

從北京到滿洲里,火車走了一天半。因為中蘇兩國的軌道寬度不同,到了滿洲里後汪燮卿他們換乘了蘇聯列車。蘇聯的車廂比較高級,雖然也是硬臥卻是四人一個房間,結構與我們現在的軟臥車廂基本相同。

第四章

途經莫斯科

“莫斯科到了,莫斯科到了!”

“哇,這就是心馳神往的莫斯科呀!”

第七天清晨,火車駛進了莫斯科車站,大家都非常興奮。到蘇聯留學的同學,他們的終點站到了;到東歐其他國家留學的同學也將在這裡倒車,各奔東西。

汪燮卿也異常高興,因為在莫斯科他們有足足八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對於在列車上困了近一個星期的他來說,這簡直太奢侈了。“可以好好地逛一逛這座偉大的嚮往已久的城市啦”,他想。

“注意啦!去東德的同學在這裡集合,去東德的同學在這裡集合!”隨著領隊一遍遍的喊聲,留德的學生在月臺上聚集到了一起。領隊先是強調今天全部是集體行動,接著講了這一天的排程及注意事項,最後清點人數。

在領隊一個個地點名、同學們一個個地答“到”的過程中,汪燮卿心裡默數了一下,去德國的學生一共有五十多名。之後,他們與去東歐其他國家的同學們互相作了告別,列隊走出了車站。

汪燮卿他們先去了全蘇農業展覽館。汽車把他們拉到列寧山上,在展覽館門前停下。展覽館建築得高大而宏偉,館前的廣場也很開闊。這麼大的場面,涉世未深的汪燮卿是第一次見到。

民以食為天,此時大家早已饑腸轆轆了,於是一下汽車就分散開,三五成群地到露天小攤上去買油炸肉餅吃。確實比列車上的黑麵包好吃,所以當時同學們個個吃得都很香,滿嘴油光光的。

這個展覽館的圖片和展品集中體現了蘇維埃政權實行農業集體化的成就,但是沒有人講解,汪燮卿他們又不懂俄文,所以只能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草草地流覽了一圈,照了幾張相片,留作到此一遊的憑證。

接著他們去參觀了莫斯科大學。汪燮卿早就聽說,這是社會主義國家裡最好的大學,不但設備先進而且住宿條件很好,是兩個人一間,還有洗澡間。帶隊的專門讓他們參觀了這種宿舍,同學們看了以後唏噓不已,羡慕得不得了。

但在之後的1960年夏天,汪燮卿回國集訓,路過莫斯科時,駐蘇使館專門安排他們在這種宿舍裡住了一個晚上。真是領教夠了,那一夜汪燮卿基本沒睡著覺,渾身被蚊子和臭蟲咬得是大包連著小包,衛生條件之差難以想像。

參觀完莫斯科大學以後,最有紀念意義的是去參觀克里姆林宮和列寧、史達林的陵墓,但當他們下午到達紅場時,那裡早已排起了很長的隊。

“哎喲,照這麼個排法,我們還趕得上今天傍晚的火車嗎?”剛排了一會兒隊,留學生的隊伍裡就發出了議論聲。

帶領參觀的是我國留蘇的學生,聽到議論後,他看了看手錶又看了看前面長長的隊伍,扭頭和領隊說了一聲“我去和他們的領導交涉一下”後,就離開了隊伍。

他很快就找到了守衛陵墓的軍隊領導,聽說還是一位少將。幸虧當時蘇聯老大哥對中國兄弟還十分友好,聽了留蘇學生的訴求後,少將同志滿口答應並立即吩咐部下給予照顧。

帶領參觀的留蘇學生回來時,身邊多了一名蘇聯士兵。在這名士兵的帶領下,汪燮卿他們很快就被領到了隊伍的前面,大家一個緊跟著一個地魚貫進入陵墓,不許出聲。

通過地下通道,先瞻仰列寧遺容,後瞻仰史達林遺容。兩個墓室因為人太多只能停留幾秒鐘,連鞠躬致敬的時間都沒有,當然更不許照相。出來後,汪燮卿他們在陵墓廣場照了一張集體相,背景是克里姆林宮燦爛的金色圓頂。這張照片一直是汪燮卿一生中珍貴的收藏。

那天傍晚時分汪燮卿他們搭上去柏林的快車,途經波蘭,穿過奧德一尼斯河德波邊境進入德國後,大約四五個小時就到達了柏林,整個行程約三十多個小時。

望著車窗外不斷閃過的波蘭和德國的土地,汪燮卿遙想起當年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吞併波蘭,侵犯蘇聯,逼近莫斯科,可謂不可一世,但最後正義終究戰勝了邪惡。

想到這些,他不由地從心底對偉大的蘇聯人民和浴血奮戰的蘇聯紅軍肅然起敬。

火車抵達柏林的時間,大約是第三天上午的十點左右。下車以後,見車站兩邊還有殘垣斷壁,汪燮卿的第一個感受就是戰爭的創傷還歷歷在目,一股涼風吹來,不禁使他回想起了幼時日本鬼子侵略家鄉的悲慘情景。

中國的使館人員早已在月臺上等待他們了,然後把他們送到了使館。稍事休息後,是一頓美味的中餐招待。

一個多星期沒有吃到中餐了,一大群小夥子,包括年輕的姑娘在內,那種狼吞虎嚥的情景可想而知。還是中餐好吃啊,這絕非列車上的黑麵包和莫斯科的油炸肉餅可比。

飯後,駐德使館的文化參贊稍作指示,汪燮卿他們一行五十多人就乘大公共汽車南下萊比錫,開始了一年的德語學習。

大家都在看

1953年我國高等院校院系大調整,汪燮卿隨全系轉入了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學院,學的是煉製系人造石油專業。

到石油學院後,汪燮卿就當上了煉製系的政治輔導員和團總支書記。由於學校規定擔任政治工作要半脫產,並推遲一年畢業,所以本來是應該1955年畢業的,卻拖到了1956年。

俗話說:趕早不如趕巧。到1956年,黨中央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要派出一大批大學畢業生到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去深造,汪燮卿正是因為晚畢業了一年而趕上了這個好時候。

由於在政治和業務上表現都不錯,而且當時的政治環境還比較寬鬆,所以他很順利地就被組織上選中了。那時國家未對外開放,爭取一次公派出國留學的機會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情。

由於當時還沒有發現大慶油田,所以汪燮卿留學民主德國學習的專業是人造石油。

6月份接到通知,匆匆考完畢業考試,然後經過了一系列繁雜的出國程式,同年8月份他連家也沒有顧上回就踏上西去東德之旅。

汪燮卿坐的專列全是硬臥車廂,載著留學生約四五百名,是分別去蘇聯、德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波蘭等國家的。

這趟臥鋪車原是用於運送志願軍傷病員的,車廂內全都漆成了白色,放行李的架子也改裝成了可以睡人的兩層臥鋪。車上伙食很好,二葷二素,四菜一湯,這麼好的伙食汪燮卿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享用。

從北京到滿洲里,火車走了一天半。因為中蘇兩國的軌道寬度不同,到了滿洲里後汪燮卿他們換乘了蘇聯列車。蘇聯的車廂比較高級,雖然也是硬臥卻是四人一個房間,結構與我們現在的軟臥車廂基本相同。

第四章

途經莫斯科

“莫斯科到了,莫斯科到了!”

“哇,這就是心馳神往的莫斯科呀!”

第七天清晨,火車駛進了莫斯科車站,大家都非常興奮。到蘇聯留學的同學,他們的終點站到了;到東歐其他國家留學的同學也將在這裡倒車,各奔東西。

汪燮卿也異常高興,因為在莫斯科他們有足足八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對於在列車上困了近一個星期的他來說,這簡直太奢侈了。“可以好好地逛一逛這座偉大的嚮往已久的城市啦”,他想。

“注意啦!去東德的同學在這裡集合,去東德的同學在這裡集合!”隨著領隊一遍遍的喊聲,留德的學生在月臺上聚集到了一起。領隊先是強調今天全部是集體行動,接著講了這一天的排程及注意事項,最後清點人數。

在領隊一個個地點名、同學們一個個地答“到”的過程中,汪燮卿心裡默數了一下,去德國的學生一共有五十多名。之後,他們與去東歐其他國家的同學們互相作了告別,列隊走出了車站。

汪燮卿他們先去了全蘇農業展覽館。汽車把他們拉到列寧山上,在展覽館門前停下。展覽館建築得高大而宏偉,館前的廣場也很開闊。這麼大的場面,涉世未深的汪燮卿是第一次見到。

民以食為天,此時大家早已饑腸轆轆了,於是一下汽車就分散開,三五成群地到露天小攤上去買油炸肉餅吃。確實比列車上的黑麵包好吃,所以當時同學們個個吃得都很香,滿嘴油光光的。

這個展覽館的圖片和展品集中體現了蘇維埃政權實行農業集體化的成就,但是沒有人講解,汪燮卿他們又不懂俄文,所以只能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草草地流覽了一圈,照了幾張相片,留作到此一遊的憑證。

接著他們去參觀了莫斯科大學。汪燮卿早就聽說,這是社會主義國家裡最好的大學,不但設備先進而且住宿條件很好,是兩個人一間,還有洗澡間。帶隊的專門讓他們參觀了這種宿舍,同學們看了以後唏噓不已,羡慕得不得了。

但在之後的1960年夏天,汪燮卿回國集訓,路過莫斯科時,駐蘇使館專門安排他們在這種宿舍裡住了一個晚上。真是領教夠了,那一夜汪燮卿基本沒睡著覺,渾身被蚊子和臭蟲咬得是大包連著小包,衛生條件之差難以想像。

參觀完莫斯科大學以後,最有紀念意義的是去參觀克里姆林宮和列寧、史達林的陵墓,但當他們下午到達紅場時,那裡早已排起了很長的隊。

“哎喲,照這麼個排法,我們還趕得上今天傍晚的火車嗎?”剛排了一會兒隊,留學生的隊伍裡就發出了議論聲。

帶領參觀的是我國留蘇的學生,聽到議論後,他看了看手錶又看了看前面長長的隊伍,扭頭和領隊說了一聲“我去和他們的領導交涉一下”後,就離開了隊伍。

他很快就找到了守衛陵墓的軍隊領導,聽說還是一位少將。幸虧當時蘇聯老大哥對中國兄弟還十分友好,聽了留蘇學生的訴求後,少將同志滿口答應並立即吩咐部下給予照顧。

帶領參觀的留蘇學生回來時,身邊多了一名蘇聯士兵。在這名士兵的帶領下,汪燮卿他們很快就被領到了隊伍的前面,大家一個緊跟著一個地魚貫進入陵墓,不許出聲。

通過地下通道,先瞻仰列寧遺容,後瞻仰史達林遺容。兩個墓室因為人太多只能停留幾秒鐘,連鞠躬致敬的時間都沒有,當然更不許照相。出來後,汪燮卿他們在陵墓廣場照了一張集體相,背景是克里姆林宮燦爛的金色圓頂。這張照片一直是汪燮卿一生中珍貴的收藏。

那天傍晚時分汪燮卿他們搭上去柏林的快車,途經波蘭,穿過奧德一尼斯河德波邊境進入德國後,大約四五個小時就到達了柏林,整個行程約三十多個小時。

望著車窗外不斷閃過的波蘭和德國的土地,汪燮卿遙想起當年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吞併波蘭,侵犯蘇聯,逼近莫斯科,可謂不可一世,但最後正義終究戰勝了邪惡。

想到這些,他不由地從心底對偉大的蘇聯人民和浴血奮戰的蘇聯紅軍肅然起敬。

火車抵達柏林的時間,大約是第三天上午的十點左右。下車以後,見車站兩邊還有殘垣斷壁,汪燮卿的第一個感受就是戰爭的創傷還歷歷在目,一股涼風吹來,不禁使他回想起了幼時日本鬼子侵略家鄉的悲慘情景。

中國的使館人員早已在月臺上等待他們了,然後把他們送到了使館。稍事休息後,是一頓美味的中餐招待。

一個多星期沒有吃到中餐了,一大群小夥子,包括年輕的姑娘在內,那種狼吞虎嚥的情景可想而知。還是中餐好吃啊,這絕非列車上的黑麵包和莫斯科的油炸肉餅可比。

飯後,駐德使館的文化參贊稍作指示,汪燮卿他們一行五十多人就乘大公共汽車南下萊比錫,開始了一年的德語學習。

大家都在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