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百年養心殿:清朝最真實的“帝王心”

眾所周知,養心殿是清朝皇帝用於休息的建築。 不過,清康熙年間, 它只是內務府設置的、專為皇室造辦宮廷活計的作坊, 稱“養心殿造辦處”。 康熙皇帝去世後,即位的雍正皇帝將養心殿辟為皇帝寢宮。 從此, 兩百多年, 清朝皇帝沿襲了這一規定,養心殿也成為清朝權力的心臟地帶。

養心殿的名字, 源於《孟子·盡心篇》中“養心, 莫過於寡欲”這句話。 最早, 這裡是明朝嘉靖皇帝修道用的場所。 而在養心殿南側今禦膳房的位置, 建有嘉靖皇帝專門用來煉製丹藥的兩座殿堂。

康熙年間, 養心殿的用途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當時, 清朝皇帝的寢宮被固定為乾清宮, 因此, 康熙皇帝在騰出來的養心殿內設置了一個名為“造辦處”的內務府下轄機構。 這處機構可是非同小可, 因為它網羅了全國乃至是西方的一些能工巧匠, 甚至是科

技達人, 每天他們都會按照康熙皇帝的要求,製造各種各樣令皇帝心儀的器物,

甚至一些西洋的工匠還給康熙皇帝開設一些西方的幾何、科學課程。

當時,這裡當差的西洋人幾乎都算得上是“學霸”型的人物。 如康熙五十年(西元1711年), 康熙帝曾傳諭江西巡撫郎廷極之子郎文傑,令他火速將居住在江西臨江府的西洋人傅聖澤送到北京, 並命其在養心殿當差。 傅聖澤何許人也?他是法國耶穌會會士, 是最早翻譯《易經》的西方人之一,他還試圖將《易經》和西方的《聖經》進行關聯, 找尋“道”、“太極”和耶穌之間的關係。 傅聖澤後來還參與了康熙年間著名的《皇輿全覽圖》的編繪。

正是這些西洋人, 讓康熙皇帝的眼界大開。 而且, 康熙皇帝也不斷學習西方的知識, 如西方的數學、醫學、哲學甚至倫理學等。

有時甚至還會好奇地翻一翻他們手裡的《聖經》。

除了上述學習內容外, 康熙對樂器和樂理也有著濃厚的興趣。

康熙皇帝去世後, 即位的雍正皇帝曾將養心殿作為給康熙帝守孝的場所。 在此居住期間, 他發現養心殿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 從養心殿到舉行典禮的乾清宮極其便利,於是, 雍正皇帝決定將寢宮從乾清宮遷移至養心殿。 後來, 雍正皇帝設置的軍機處, 就與養心殿幾乎是一牆之隔, 養心殿成為雍正皇帝生活起居、召見大臣的重要建築。 雍正之後, 養心殿也成為清朝後續歷代皇帝的寢宮, 直至清亡。

雍正之後, 眾多皇帝在養心殿生活起居, 這裡也留下了諸多帝王的生活痕跡。

乾隆皇帝作為養心殿主人之一, 留下的最明顯標誌就是“三希堂“。 它位於養心殿的西暖閣, 是乾隆皇帝的書房。 ”三希堂“始於乾隆朝, 後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都從未有任何變動, 至今仍保持原貌。 乾隆皇帝書寫的“三希堂”匾額和《三希堂記》墨蹟, 至今還懸掛在牆上。

“三希”有二解:一為儒家所宣導的“士希賢, 賢希聖, 聖希天”, 乾隆皇帝以此鼓勵自己勤奮自勉。 二為三件稀世珍寶, 乾隆十一年(西元1746年), 乾隆皇帝在此收藏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 由此而得名。

因為乾隆皇帝對養心殿的鍾愛,他在這裡形成了很多清宮習俗。 比如, 自乾隆年間開始, 每年的臘月初一, 皇帝都要前往北海北岸的闡福寺拈香行禮,祈禱來年萬事順利。 這就是著名的“闡福寺祈福”活動。 從闡福寺回宮後, 皇帝還要到養心殿書寫“福”字。 此時, 皇帝會寫出若干個“福”字賞賜給諸王大臣, 以表示天恩浩蕩。 皇帝在書寫完“福”字之後, 內侍要捧著“福”字從被賜予者身上拂過, 還美其名曰“滿身都是福”。

除了寫福字,冬天下雪的日子裡,養心殿小院內皇帝還要“堆雪人”。不過,皇家的“雪人”與普通老百姓堆的不太一樣,養心殿“雪人”的造型多是獅子或大象之類的瑞獸樣貌,嘉慶皇帝甚至還命人堆出過臥馬的造型,可謂是一個“創新”。

養心殿地處紫禁城乾清宮西側,西六宮以南。按道理說,這裡算得上絕對的“深宮禁地”。可是就是這樣一塊地方,嘉慶年間曾經發生過一起激烈的槍戰:皇儲旻甯(即後來的道光皇帝)用鳥槍將攻入紫禁城的天理教教徒驅散。

叛亂平息後,旻甯曾給父皇嘉慶皇帝寫了奏本,詳細地記述了整個事件的經過:時值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年)九月十五日下午,一夥天理教教徒兵分兩路,準備從東華門和西華門分別攻入紫禁城。不想,攻打東華門的一路人半路受阻,被擋在了宮外,而攻打西華門的一路則非常順利,在進入皇宮後由太監引導,徑直殺奔內廷。

當時,嘉慶皇帝正在熱河(承德)避暑,而旻甯等皇子們正在書房讀書,突然聞聽太監四處高喊“關門”,慌亂之中,皇子們飛速前往儲秀宮向母后請安。這時,宮內巡查的護衛通報說,有部分教徒企圖翻越宮牆,偏巧此時從宮外緊急調撥的官兵還沒有趕來。情急之下,旻寧命人取來鳥槍和腰刀親自應戰。

他從儲秀宮巡視到養心殿門前的院落時,看到南面禦膳房房頂上有幾個教徒正要往養心殿西側的宮牆上跳,如果成功跳過去,他們就能夠向北撤退。反應過來的旻寧馬上用槍將已經跳上宮牆的一個教徒擊落。

隨後,旻寧觀察到屋頂上,有一人手執白色小旗在對下面的人進行指揮。於是,旻寧再次開槍將其擊落,其餘的教徒懾于鳥槍的威力,便沒敢躍上屋頂。

後來,嘉慶皇帝回鑾,對旻寧在緊急情況下的出色表現非常滿意,冊封他為“智親王”,並將其使用過的鳥槍賜封號為“威烈”。事後,嘉慶皇帝還決定將爭鬥中嵌入隆宗門匾額的箭鏃予以保留,以警示後世子孫。如今到故宮參觀,仍能在這塊匾額上看到遺留下來的箭鏃。

作為清朝皇帝的起居之所,養心殿裡發生了諸多歷史大事。清代歷史上一起比較特殊的“養心殿召見”,被記錄在了官方歷史檔案中。雍正皇帝剛剛登極後,有一天在養心殿召見皇四子弘曆,並賜給了他一塊肉吃。後來成為乾隆皇帝的弘曆回憶起這段往事,認為當時雍正帝用所賜的這塊肉,來向他暗示將來要由他來繼承大寶,理由就是弘曆的其他兄弟都沒有享受到這項特殊待遇。

養心殿也是一些帝王“壽終”之所。清代有三位皇帝在養心殿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終點,他們分別是順治帝、乾隆帝和同治帝。其中,順治皇帝和同治皇帝都因染病而亡,而乾隆皇帝則屬於年老自然死亡。

本來,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十年(西元1795年)傳位給嘉慶皇帝後,應該從養心殿移居到他事先給自己修建的“養老區”—甯壽宮的養性殿去居住。可實際上,乾隆皇帝屬於“禪位不離位”,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大事還是我辦”。雖說新修造的養性殿完全就是養心殿的一個翻版,但已經在養心殿居住了60年的乾隆皇帝,最終還是不捨得讓出來給新皇帝用,養心殿也成了乾隆皇帝人生的終點站。嘉慶四年(西元1799年)正月初三辰刻(上午7點至9點間),他在平靜中離世。終年89歲。

之後,乾隆皇帝的梓宮(棺槨)奉安在皇帝的“正寢”乾清宮(注:其居於內廷建築的核心位置)。二十天后,棺槨移往景山觀德殿。當年九月初二,乾隆皇帝的梓宮正式移往皇家陵寢清東陵。

養心殿不僅是皇帝的起居之所,也是接見大臣的重要場所。清朝名臣曾國藩,在他的日記中,曾詳細記錄了自己被召見的整個過程。

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曾國藩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十二月十四日,同治皇帝和兩宮皇太后在養心殿召見了他。上午10點鐘左右,曾國藩從隆宗門進入到養心殿的東暖閣,此處正是皇太后進行垂簾聽政的場所。曾國藩看到同治皇帝面向西坐在龍椅上,而兩宮皇太后則在後面的黃幔之後端坐。慈安太后在南,慈禧太后在北。在一番請安叩頭後,慈禧太后便開始發問了,連續問了幾個問題,曾國藩一一詳細作答,不敢有半點差池。所有的對答完畢後,曾國藩再次向帝后叩頭,起立,並倒退著走出東暖閣。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末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諸多不平等條約,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在養心殿中圈閱允准的。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攜宣統皇帝溥儀在養心殿召開了清朝最後的御前會議,宣讀了《退位詔書》,宣告了統治中國268年之久的大清王朝的覆滅。

還美其名曰“滿身都是福”。

除了寫福字,冬天下雪的日子裡,養心殿小院內皇帝還要“堆雪人”。不過,皇家的“雪人”與普通老百姓堆的不太一樣,養心殿“雪人”的造型多是獅子或大象之類的瑞獸樣貌,嘉慶皇帝甚至還命人堆出過臥馬的造型,可謂是一個“創新”。

養心殿地處紫禁城乾清宮西側,西六宮以南。按道理說,這裡算得上絕對的“深宮禁地”。可是就是這樣一塊地方,嘉慶年間曾經發生過一起激烈的槍戰:皇儲旻甯(即後來的道光皇帝)用鳥槍將攻入紫禁城的天理教教徒驅散。

叛亂平息後,旻甯曾給父皇嘉慶皇帝寫了奏本,詳細地記述了整個事件的經過:時值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年)九月十五日下午,一夥天理教教徒兵分兩路,準備從東華門和西華門分別攻入紫禁城。不想,攻打東華門的一路人半路受阻,被擋在了宮外,而攻打西華門的一路則非常順利,在進入皇宮後由太監引導,徑直殺奔內廷。

當時,嘉慶皇帝正在熱河(承德)避暑,而旻甯等皇子們正在書房讀書,突然聞聽太監四處高喊“關門”,慌亂之中,皇子們飛速前往儲秀宮向母后請安。這時,宮內巡查的護衛通報說,有部分教徒企圖翻越宮牆,偏巧此時從宮外緊急調撥的官兵還沒有趕來。情急之下,旻寧命人取來鳥槍和腰刀親自應戰。

他從儲秀宮巡視到養心殿門前的院落時,看到南面禦膳房房頂上有幾個教徒正要往養心殿西側的宮牆上跳,如果成功跳過去,他們就能夠向北撤退。反應過來的旻寧馬上用槍將已經跳上宮牆的一個教徒擊落。

隨後,旻寧觀察到屋頂上,有一人手執白色小旗在對下面的人進行指揮。於是,旻寧再次開槍將其擊落,其餘的教徒懾于鳥槍的威力,便沒敢躍上屋頂。

後來,嘉慶皇帝回鑾,對旻寧在緊急情況下的出色表現非常滿意,冊封他為“智親王”,並將其使用過的鳥槍賜封號為“威烈”。事後,嘉慶皇帝還決定將爭鬥中嵌入隆宗門匾額的箭鏃予以保留,以警示後世子孫。如今到故宮參觀,仍能在這塊匾額上看到遺留下來的箭鏃。

作為清朝皇帝的起居之所,養心殿裡發生了諸多歷史大事。清代歷史上一起比較特殊的“養心殿召見”,被記錄在了官方歷史檔案中。雍正皇帝剛剛登極後,有一天在養心殿召見皇四子弘曆,並賜給了他一塊肉吃。後來成為乾隆皇帝的弘曆回憶起這段往事,認為當時雍正帝用所賜的這塊肉,來向他暗示將來要由他來繼承大寶,理由就是弘曆的其他兄弟都沒有享受到這項特殊待遇。

養心殿也是一些帝王“壽終”之所。清代有三位皇帝在養心殿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終點,他們分別是順治帝、乾隆帝和同治帝。其中,順治皇帝和同治皇帝都因染病而亡,而乾隆皇帝則屬於年老自然死亡。

本來,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十年(西元1795年)傳位給嘉慶皇帝後,應該從養心殿移居到他事先給自己修建的“養老區”—甯壽宮的養性殿去居住。可實際上,乾隆皇帝屬於“禪位不離位”,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大事還是我辦”。雖說新修造的養性殿完全就是養心殿的一個翻版,但已經在養心殿居住了60年的乾隆皇帝,最終還是不捨得讓出來給新皇帝用,養心殿也成了乾隆皇帝人生的終點站。嘉慶四年(西元1799年)正月初三辰刻(上午7點至9點間),他在平靜中離世。終年89歲。

之後,乾隆皇帝的梓宮(棺槨)奉安在皇帝的“正寢”乾清宮(注:其居於內廷建築的核心位置)。二十天后,棺槨移往景山觀德殿。當年九月初二,乾隆皇帝的梓宮正式移往皇家陵寢清東陵。

養心殿不僅是皇帝的起居之所,也是接見大臣的重要場所。清朝名臣曾國藩,在他的日記中,曾詳細記錄了自己被召見的整個過程。

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曾國藩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十二月十四日,同治皇帝和兩宮皇太后在養心殿召見了他。上午10點鐘左右,曾國藩從隆宗門進入到養心殿的東暖閣,此處正是皇太后進行垂簾聽政的場所。曾國藩看到同治皇帝面向西坐在龍椅上,而兩宮皇太后則在後面的黃幔之後端坐。慈安太后在南,慈禧太后在北。在一番請安叩頭後,慈禧太后便開始發問了,連續問了幾個問題,曾國藩一一詳細作答,不敢有半點差池。所有的對答完畢後,曾國藩再次向帝后叩頭,起立,並倒退著走出東暖閣。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末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諸多不平等條約,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在養心殿中圈閱允准的。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攜宣統皇帝溥儀在養心殿召開了清朝最後的御前會議,宣讀了《退位詔書》,宣告了統治中國268年之久的大清王朝的覆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