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鹹亨湧黃酒,中國最好最貴的黃酒曾經在介休!

你不知道的介休

鹹亨湧黃酒, 中國最好最貴的黃酒曾經在介休

中國最好最貴的黃酒曾經在介休, 介休失去的可能是一個可以比肩汾酒茅臺的酒類品牌。 大多介休人已經不知道, 介休歷史上曾經有一個無比輝煌的酒類品牌, 鹹亨湧黃酒。

鹹亨湧黃酒, 清朝咸豐年間創於山西介休義安村, 興盛於清晚期和民國初期, 據介休縣誌記載, 曾於民國18年(西元1929年)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獎。 民國初年曾出口日本, 東南亞等十二個國家。 介休八珍中的黃酒, 就是鹹亨湧黃酒。

為什麼鹹亨湧是曾是中國最好最貴的黃酒?

首先先瞭解一下中國酒類的歷史, 在清中晚期到民國時期, 中國酒類以黃酒, 白酒, 露酒, 藥酒為主, 其中今天主流的白酒在當時占市場總額的20%, 黃酒占市場份額50%以上。 那個時代黃酒本來市場份額就遠大於其它酒類。 鹹亨湧又是黃酒中的貴族,

售價昂貴。 其原因首先是成本高, 其一是配方複雜, 其釀造過程中用了大量產於南方的木瓜, 佛手等精貴瓜果。 其二是工藝複雜, 其高溫發酵工藝耗費大量燃料, 成本高於普通黃酒工藝。 另一方面清晚期對酒業苛以重稅, 除了酒厘, 燒鍋稅, 落地稅, 門梢坐賈稅, 印花稅, 出鍋統稅等, 更讓鹹亨湧黃酒售價居高不下。 好在咸亨湧產於介休, 清中晚期, 晉中是晉商的集中地, 太谷, 祁縣, 平遙, 介休經濟發達, 富人集中, 是鹹亨湧的生存與發展的經濟基礎, 但即便如此, 鹹亨湧平常也只有達官貴人享用, 尋常百姓人家除了孕婦坐月子會買來補身子外, 一般是喝不起的。

為什麼說介休失去的咸亨湧黃是一個可能比肩汾酒茅臺的品牌?

並不僅僅因為鹹亨湧獲得過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獎, 雖然這是一個國際認可的殊榮, 但這個還說明不了鹹亨湧的歷史地位, 主要還是人中國酒類行業近百年的發展軌跡來分析的。

咸亨湧興盛於清晚期, 民國早期, 在同時期, 各品牌酒都是以手工作坊形式存在,

基本都是前店, 後廠, 居住生產不分的生產生活模式, 只是規模大小有所區分而已。

比如茅臺, 茅臺酒的前身是身處茅臺鎮的多家酒坊, 如成義燒坊、榮和燒坊、恒興燒坊, 還有什麼大和, 榮興, 等字型大小, 都是完全各自獨立的企業, 當年也只有各家字型大小, 並沒有明確的茅臺品牌, 到解放後1952年公私合營, 其中一些企業合併到一起, 才統一成了後來的茅臺, 講實話, 之後再出來的酒, 跟當初獲巴拿馬國際金獎的酒是否還完全一樣, 不得而知。 也就有了後來爭執百年也講不清的“王茅”“華茅”之爭。

再說汾酒, 當年杏花村也是有多家酒坊, 象知名的有義泉湧, 寶泉湧, 德原成, 崇盛永等很多家, 雖然都在杏花村,

但很難說那家就是真正的汾酒, 那家又不是, 1919年閆錫山政府成立晉裕汾酒公司, 才把杏花村大多作坊合併進來, 解放後公司合營, 有了國營汾酒廠, 才漸漸成長為今天的汾酒集團。

而鹹亨湧, 在當年就此一家, 就在於其獨特的工藝和配方, 別人無法仿製, 當年無論從產量, 銷量, 影響力, 並不亞於當時象茅臺鎮成義坊, 杏花村的義泉湧這些字型大小。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果說茅臺汾酒的好更多源自于它們的水和天然環境,那鹹亨湧的優更多源於其獨特工藝與複雜配方,也正因為其配方的複雜性,導致後來的停產。

咸亨湧停產於1943年。咸亨湧的產地義安是一個交通樞紐,1938年日本人佔領了介休後,在義安派了重兵把守,而鹹亨湧所需要的多種原料有好幾種產自南方,原材料供應變得困難,生產僅靠庫存無法維繫,到1943年徹底停產歇業。

抗日勝利後,沒一年又開始了內戰,當年的太原戰役和臨汾戰役都是極為慘烈的,夾於兩大戰區中心的介休義安又處交通要地,國共交集,人心惶惶,各種產業都無法維計,鹹亨湧並沒能在這個時期恢復。

1948年介休先于太原解放,戰事結束後,又開始土改,已經沒有了再獨立發展私營經濟的大環境,到1952年全國公私合營的大潮開始,鹹亨湧已經停產十年,並沒有再列入公司合營範圍,就這樣,介休歷史上的一個非常非常有地位的地方品牌,退出了歷史舞臺。

歷史無法重來,如果可以假如,假如當初鹹亨湧沒有受戰亂停產,假如咸亨湧當年實現了國營,那完全有可能在介休有一個全中國最好的黃酒品牌。

2015年,茅臺的產值441億,利潤225億,利稅超百億。

2012年,汾酒破百億,一家企業為國家上繳的利稅,超過整個介休市財政收入。

2015年,紹興市一地,黃酒總產值45億元,利稅破十億。

大家可以想像,如果鹹亨湧還在,莫說破百億,莫說成為中國黃酒第一品牌,就一直能保持他當年在山西酒業老二的位置,會給我們介休帶來什麼樣的產業機會?

是否有可能,介休優秀的民營企業家能夠將這樣一個響噹噹的品牌再次重新打造、煥發生機呢?期待中...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果說茅臺汾酒的好更多源自于它們的水和天然環境,那鹹亨湧的優更多源於其獨特工藝與複雜配方,也正因為其配方的複雜性,導致後來的停產。

咸亨湧停產於1943年。咸亨湧的產地義安是一個交通樞紐,1938年日本人佔領了介休後,在義安派了重兵把守,而鹹亨湧所需要的多種原料有好幾種產自南方,原材料供應變得困難,生產僅靠庫存無法維繫,到1943年徹底停產歇業。

抗日勝利後,沒一年又開始了內戰,當年的太原戰役和臨汾戰役都是極為慘烈的,夾於兩大戰區中心的介休義安又處交通要地,國共交集,人心惶惶,各種產業都無法維計,鹹亨湧並沒能在這個時期恢復。

1948年介休先于太原解放,戰事結束後,又開始土改,已經沒有了再獨立發展私營經濟的大環境,到1952年全國公私合營的大潮開始,鹹亨湧已經停產十年,並沒有再列入公司合營範圍,就這樣,介休歷史上的一個非常非常有地位的地方品牌,退出了歷史舞臺。

歷史無法重來,如果可以假如,假如當初鹹亨湧沒有受戰亂停產,假如咸亨湧當年實現了國營,那完全有可能在介休有一個全中國最好的黃酒品牌。

2015年,茅臺的產值441億,利潤225億,利稅超百億。

2012年,汾酒破百億,一家企業為國家上繳的利稅,超過整個介休市財政收入。

2015年,紹興市一地,黃酒總產值45億元,利稅破十億。

大家可以想像,如果鹹亨湧還在,莫說破百億,莫說成為中國黃酒第一品牌,就一直能保持他當年在山西酒業老二的位置,會給我們介休帶來什麼樣的產業機會?

是否有可能,介休優秀的民營企業家能夠將這樣一個響噹噹的品牌再次重新打造、煥發生機呢?期待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