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長城:京師屏障的政治密碼

在北京北面的群山之間,明長城猶如一道巨龍,蜿蜒起伏,氣勢恢宏。 這道長城, 連同與之配套的軍鎮、衛所, 構成了京城的屏障, 對王朝的安危生死攸關。

西元1368年正月初四, 當明朝在南京建立之時, 徐達的大軍, 已經在北伐的路上。 兵鋒所指, 直逼大都(今北京)。 閏七月二十八日夜, 心膽俱裂的元順帝, 帶著太子、後妃逃往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境內)。 北伐軍統帥徐達, 兵不血刃進佔大都, 終結了元朝在中原的統治。

然而, 進佔大都, 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更加艱巨的任務, 擺在了朱元璋君臣的面前。

元廷雖退出中原, 但依舊保留著強大的軍事力量。 退往草原的元廷, 時刻有東山再起的企圖與可能。 同時, 在陝甘、雲南、遼沈, 都有忠於元廷的力量, 他們南北呼應, 對新生的明王朝構成極大威脅。

為了消除隱患, 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 朱元璋調遣軍隊, 分三路殺向蒙古。

三路明軍長途奔襲, 快速出擊, 力圖殺敵於措手不及。 然而, 勞師遠征的中路主將徐達, 遭到了人生中少有的敗績, 大軍戰死萬餘人, 只好班師後撤。 東路軍亦然。 只有西路軍比較完整的撤出了戰場。

此次北征, 無疑給力圖消滅北元的朱元璋一記當頭棒喝。 攻不成, 那就好好守吧。 於是, 仿照歷史, 在帝國北部邊境整修長城, 設立軍鎮,便提上了日程。 在朱元璋“固守封疆”的戰略思想下, 明代的北部邊關防禦體制在洪武年間正式確立。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命徐達、李文忠、馮勝統領諸將住北平、山西練兵備邊, 修繕城池:修築自永平(今河北盧龍)、薊州(今天津薊縣)、密雲以西二幹餘裡的129處關隘。

洪武九年(1376年), 朱元璋從11個衛戌地區調集士兵,

佈防在北平的古北口、居庸關、喜峰口和松亭關的196個烽火臺上。 此後數十年,朱元璋不斷向這一地區增兵。

上述為防禦的最南一道防線。 其北的防線, 是在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的長城沿線, 朱元璋設置了都、司、衛、所四級軍事組織機構, 以都司為框架,以衛所為網路, 劃出一條與蒙古勢力的分界線。

除了加強對長城沿線的防禦, 朱元璋還在長城外的草原上設立了東勝、興和、開平、大寧、廣甯等衛所。 在長城以北, 構築起以大寧為中心, 東起遼東廣寧, 西到開平、東勝的內外呼應、東西聯守的防禦體系, 希望將北元勢力控制在防線以北。

為防止邊地大將擁兵自重, 威脅皇權,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後, 在鞏固大寧、開平防線後,

朱元璋又沿邊境依次排開, 分封他的九個兒子為王, 掌管兵馬, 戍守邊疆, 各都司、行都司聽從諸王領導, 而諸王俱受燕王朱棣的節制。

然而, 朱元璋剛死, 他精心構建的北部邊防體系就瓦解了。 擁兵自重的燕王朱棣, 不甘於做“削藩”國策的階下囚, 舉起了“靖難”的旗幟。

經過幾年血腥內戰, 朱棣攻陷南京, 奪取了明朝江山。

朱棣剛奪取皇位, 就對北部邊防做出了重大調整:永樂元年(1403年), 朱棣將大寧都司內遷至保定。

大寧城在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南的大明鎮, 南與燕山長城連接, 北控遼河上游, 東臨大淩河流域, 西與宣府接壤。 無論是遊牧民族南下, 還是中原移民北上, 大寧均為必經之路, 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朱元璋在此設置大寧都司, 是為了北部防線推進至沙漠南緣, 將沙漠與草原之間的過渡帶掌握在手中, 壓迫蒙古勢力的生存空間, 保障長城內外的安全。

迫使明朝放棄大寧衛的原因,或許在於氣候和後勤。 據後世學者分析, 明朝處於小冰期中, 氣溫比現在要低l至2度。 氣溫每下降一度, 糧食的平均畝產要降低10%。氣溫下降既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國力受損,又使得維持北部邊防的成本愈加高昂。

然而,大寧衛的撤守,致使明代北部邊防結構失衡,讓防線前沿後撤至長城南部邊緣,形成了北邊的防禦真空。

為補救此惡果,朱棣在部族地區廣建“羈縻衛”,但蒙古部落時降時叛,效果不佳。朱棣時尚能定期派出軍隊出塞“清沙漠”,打擊叛離的部落勢力。但後世的皇帝缺乏他的雄才大略,明軍漸漸不能遠出。草原部落遂滲透至真空地帶,這就讓明廷背負了巨大的邊患。

不久,明成祖又以東勝衛孤懸塞外,轉運軍實困難為由,將東勝左衛遷至永平,右衛遷至遵化,放棄了河套地區的東勝衛據點。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上位後,把孤懸塞外的開平衛內遷至今河北省獨石口、赤城縣一帶。至此,明朝放棄了長城以外的幾乎全部衛所。

開國不足百年的明廷,將衛所南撤,擺出了一副消極防守的架勢。

在明朝全面收縮、固守長城一線消極防禦的戰略下,位於京師西北方向的宣府,戰略地位日益重要,成為“九邊第一重鎮”。

明代中前期,位於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勢力強大,宣府、大同地區是瓦剌入侵明朝、威脅北京的主要方向。就是在這裡,一場幾乎滅亡明朝的變亂猝然爆發。這就是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變”(注:明英宗在此次戰爭中淪為蒙軍階下囚)。

土木堡的慘敗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也先自宣府、大同攻入,毀壞了京畿防禦體系。重建邊防,成為當務之急。

明代以前的城牆,大多為夯土或山石砌成。明朝中期後,國家有能力燒制大量青磚,用來包裹城牆和邊城,加強防禦力量。第一批青磚,就用在了宣府城牆上。

“土木之變”後,明廷意識到,單憑孤立的關隘擋不住蒙古騎兵的攻擊,修造將關隘連接起來的邊牆,是必須的選擇。於是,在嘉靖年間,翁萬達任宣大總督時,宣府長城被大規模地修築。僅三年時間,全長1023裡的邊牆便出現在了起伏的山脊上。

宣府的烽煙稍稍平息,在它的東面,又燃起了戰火。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草原上崛起的土默持部落首領俺答汗,親率十萬鐵騎,抄掠大同。大同總兵仇鸞,不是力戰死守,而是和俺答汗做了一筆交易,交付重金,讓俺答汗從別的地方進攻。俺答率兵繞過大同,向東進軍,從薊鎮的古北口,突破了長城防線。古北口一破,京師周邊根本無險可守。蒙古大軍在平原上大肆劫掠,四處分兵。劫掠懷柔,包圍順義,焚燒北京周邊的村鎮,大量百姓被擄掠而去,史稱“庚戌之變”。

這一戰,讓明朝的薊鎮長城防線徹底崩潰,加強薊鎮防務,成了“庚戌之變”後的重中之重。

西元1566年,統治明朝45年的嘉靖皇帝駕崩了。新繼位的隆慶皇帝,拉開了改革的序幕。在他任上的內閣首輔,無論是前期的徐階、高拱,還是末期的張居正,都主張加強邊備,對蒙議和。

為了保障北方邊界的安寧,張居正施行了“外示羈縻,內修戰守”的方針,奉勸隆慶皇帝校閱軍隊,督促檢查。訓練精兵,更需要良將。徵調南方抗倭作戰的精兵良將去北方禦邊,成為了一項重要政策。於是,在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奉旨北上去薊鎮整頓邊防,從此開始了戚繼光人生中最輝煌的十六年。

戚繼光前往薊鎮之後,在建立新的車陣營的同時,還大量修建空心敵臺。六七年時間,一共修了1400餘座敵臺,相互聯絡,蔚為壯觀。

空心敵臺開了明代邊防工事的先河。在平時可以當哨所(每座敵臺可駐兵50多人),戰時還可以儲存軍事物資,可以將軍事防禦設施賦予多種功能。薊鎮的總體防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戚繼光戍守薊鎮期間,使得薊鎮數十年間沒有戰事,京師安寧。再兵來,土蠻部率領五萬多騎兵進犯薊鎮,遭阻擊敗退。此後,土蠻部自相攻殺,整個蒙古陷入分裂混亂。京師安寧,邊境不再告警,為患二百餘年的蒙古勢力自此衰落。

糧食的平均畝產要降低10%。氣溫下降既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國力受損,又使得維持北部邊防的成本愈加高昂。

然而,大寧衛的撤守,致使明代北部邊防結構失衡,讓防線前沿後撤至長城南部邊緣,形成了北邊的防禦真空。

為補救此惡果,朱棣在部族地區廣建“羈縻衛”,但蒙古部落時降時叛,效果不佳。朱棣時尚能定期派出軍隊出塞“清沙漠”,打擊叛離的部落勢力。但後世的皇帝缺乏他的雄才大略,明軍漸漸不能遠出。草原部落遂滲透至真空地帶,這就讓明廷背負了巨大的邊患。

不久,明成祖又以東勝衛孤懸塞外,轉運軍實困難為由,將東勝左衛遷至永平,右衛遷至遵化,放棄了河套地區的東勝衛據點。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上位後,把孤懸塞外的開平衛內遷至今河北省獨石口、赤城縣一帶。至此,明朝放棄了長城以外的幾乎全部衛所。

開國不足百年的明廷,將衛所南撤,擺出了一副消極防守的架勢。

在明朝全面收縮、固守長城一線消極防禦的戰略下,位於京師西北方向的宣府,戰略地位日益重要,成為“九邊第一重鎮”。

明代中前期,位於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勢力強大,宣府、大同地區是瓦剌入侵明朝、威脅北京的主要方向。就是在這裡,一場幾乎滅亡明朝的變亂猝然爆發。這就是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變”(注:明英宗在此次戰爭中淪為蒙軍階下囚)。

土木堡的慘敗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也先自宣府、大同攻入,毀壞了京畿防禦體系。重建邊防,成為當務之急。

明代以前的城牆,大多為夯土或山石砌成。明朝中期後,國家有能力燒制大量青磚,用來包裹城牆和邊城,加強防禦力量。第一批青磚,就用在了宣府城牆上。

“土木之變”後,明廷意識到,單憑孤立的關隘擋不住蒙古騎兵的攻擊,修造將關隘連接起來的邊牆,是必須的選擇。於是,在嘉靖年間,翁萬達任宣大總督時,宣府長城被大規模地修築。僅三年時間,全長1023裡的邊牆便出現在了起伏的山脊上。

宣府的烽煙稍稍平息,在它的東面,又燃起了戰火。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草原上崛起的土默持部落首領俺答汗,親率十萬鐵騎,抄掠大同。大同總兵仇鸞,不是力戰死守,而是和俺答汗做了一筆交易,交付重金,讓俺答汗從別的地方進攻。俺答率兵繞過大同,向東進軍,從薊鎮的古北口,突破了長城防線。古北口一破,京師周邊根本無險可守。蒙古大軍在平原上大肆劫掠,四處分兵。劫掠懷柔,包圍順義,焚燒北京周邊的村鎮,大量百姓被擄掠而去,史稱“庚戌之變”。

這一戰,讓明朝的薊鎮長城防線徹底崩潰,加強薊鎮防務,成了“庚戌之變”後的重中之重。

西元1566年,統治明朝45年的嘉靖皇帝駕崩了。新繼位的隆慶皇帝,拉開了改革的序幕。在他任上的內閣首輔,無論是前期的徐階、高拱,還是末期的張居正,都主張加強邊備,對蒙議和。

為了保障北方邊界的安寧,張居正施行了“外示羈縻,內修戰守”的方針,奉勸隆慶皇帝校閱軍隊,督促檢查。訓練精兵,更需要良將。徵調南方抗倭作戰的精兵良將去北方禦邊,成為了一項重要政策。於是,在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奉旨北上去薊鎮整頓邊防,從此開始了戚繼光人生中最輝煌的十六年。

戚繼光前往薊鎮之後,在建立新的車陣營的同時,還大量修建空心敵臺。六七年時間,一共修了1400餘座敵臺,相互聯絡,蔚為壯觀。

空心敵臺開了明代邊防工事的先河。在平時可以當哨所(每座敵臺可駐兵50多人),戰時還可以儲存軍事物資,可以將軍事防禦設施賦予多種功能。薊鎮的總體防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戚繼光戍守薊鎮期間,使得薊鎮數十年間沒有戰事,京師安寧。再兵來,土蠻部率領五萬多騎兵進犯薊鎮,遭阻擊敗退。此後,土蠻部自相攻殺,整個蒙古陷入分裂混亂。京師安寧,邊境不再告警,為患二百餘年的蒙古勢力自此衰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